- 前言
韓國 1987 年從威權政體轉向民主政體,其中經濟的發展帶來國民財 富增加、教育程度提升以及社會結構變化等,凡此為民主的進展奠定基礎。 本文的目的在探究韓國威權政體的建立,它又如何產生民主轉型,以及民 主轉型當中所引發的問題及其改革狀況。 - 從民主政治轉變軍人威權政治
- 李承晚修憲延長總統任期
1948 年韓國人得以經由首次議會選舉 成立國會,並由國會設立的「憲法暨政府組織法基礎委員會」負責起草憲 法,該制憲法採行三權分立,建立一院制的國會,而總統則由國會間接選 舉產生,是一部美國的總統制與英國議會民主制的折衷設計
韓國的成立,史稱第一共和,第一屆國會由單選區產生 200 名議員, 任期 4 年。李承晚自稱是朝鮮王朝皇族的旁系後裔,同時是一位反共鮮明 的人士,由國會選出當首任總統。他著手建立自由黨(Liberal Party),自 任總裁,並以自己的領袖魅力建立該黨為其政治利益服務,多數的韓國人 實際上不了解民主政治、政治代表與政治參與的意義(Croissant, 2002), 最後造成三權分立遏制不了行政權的日益擴張,形成國家憲政體制不穩定 - 朴正熙建立軍人的威權政體
- 第 2 共和
韓國第 2 共和始於 1960 年 7 月的國會選舉,同年 8 月張勉以些微多 數當選總理,當時許正代理總統,政府體制走向議會民主制,張勉以總理 之職負責實際政務,為了使政權獲得程序合法性,推動若干民主化改革, 但是由於社會秩序與大眾福利等不良,政局更加的混亂,最後導致威權政 體(authoritarian regime)的產生 - 第 3 共和
陸軍少將朴正熙在 1961 年 5 月結合一批年輕軍官發動政變, 推翻了尹普善的政府,另建軍政府。隔年 12 月,他的軍事當局展開修憲, 促成一部總統民選的總統制憲法。在國會被解散下,新憲法的通過由公民 投票決定,不過公投前 10 天才廢除戒嚴法,同時政府操縱公投通過該憲 法。在隔年 12 月的總統大選,這位民主共和黨總裁的朴正熙順利當選總統。 有鑒於該憲法的政治結構激烈的改變,韓國進入第 3 共和 - 第 4 共和
1972 年 10 月朴正熙總統以北韓可能發動「南侵威脅」,自行頒 布戒嚴法,解散國會,接著提出修憲以確保總統無限制的任期,同時只需 由「全國國家統一會議」(National Congress for Reunification)間接選舉產 生,從而保證他的當選,韓國也因此進入了第 4 共和
韓國從此長 期由軍人出身的總統掌政,軍隊不僅能夠掌控其內部體系,也對國家機構 中非軍事領域擁有強大的影響力,甚至足以構成國家和社會關係的權力主 體,即所謂的「軍人官僚威權政體」,所以朴正熙(直到 1979 年)以及全 斗煥(1980-88 年)的執政均是國家一中央威權政體遏制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發展,人民的政治權利有限 - 全斗煥總統被迫進行民主的選舉
1979 年 10 月朴正熙總統 18 年威權政治的結束,是發生在他被中央情 報部部長金載圭暗殺,雖然全國大部份地方實施戒嚴,民主勢力還是活躍 了起來,工人和學生也參與民主的抗爭活動,12 月軍方強硬派的全斗煥趁 機發動肅軍政變,撤除鄭昇和參謀總長,接著他的軍方人馬掌握關鍵職位, 全斗煥將軍從此變成握有軍方實權。 - 第五共和
基於 1972 年以來實施的憲法是朴正熙總統設計的,全斗煥將軍花不 到 2 個月就在 1980 年 9 月宣佈新的憲法,並稱從各方面來看,該憲法是 韓國最民主的,隔月交由全民公投,高達 91.6%的選民投下贊成票。事實 上,此部憲法的規定大部份類似於朴正熙的憲法,它授與總統的權利亦有如朴正熙時代,總統還由間接選舉產生。值得一提的是,憲法規定總統任 期 7 年,這是為阻止現任總統藉由修憲延長任期,然而一般都不敢對此做 保證,因為最近 4 次共和的總統,都在任內修憲延長任期
1987 年全斗煥任期屆滿前一年,受到學生領導的民主運動的壓力,他 終於同意總統開放直接民選 - 民主轉型的進程
- 興起中的中產階級
基於經濟的成長,韓國的社會階級遂明顯地產生變化,不同行業為了 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民主化團結起來,增強了勞工和學生的民主訴求,它 們透過組織化成為非政府的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而且 通體上都遵從法律推展活動(Kim, 2000: 595-99)。這些公民運動團體不斷 努力擴展公民的權利與確保社會的多元,提出各種訴求,譬如社會與經濟 的平等、國家再統一等,形成對抗長期壟斷資源的政府之公共論壇 - 首次自由競爭的選舉
- 第六共和
1987 年 10 月韓國國會以朝野達成的協議通過憲法修正案,並交付全 民公投通過(Kim, 1992),新憲法實施總統制、國會一院制、三權分立以 及依法治國,韓國因而正式進入第六共和 - 金泳三獲利於和執政黨合併當上總統
- 基本上,盧泰愚當總統獲得的選票不算多,而且他的民主正義黨又是
韓國第一個執政的少數黨,因為 1988 年 4 月國會選舉中,該黨只獲得 125
席,在 299 席的國會中尚需 25 席才能構成多數,而 3 個反對黨加起來有 165
席
由於反對黨掌有國會議席的多數,形成朝小野大(yeoso yadae)的局 面 - 盧泰愚總統在 1990 年 1 月正式表示執政黨將和金泳三與金鍾 泌的政黨合併成民主自由黨(Democratic Liberal Party),並保證金泳三是 該黨下屆的總統候選人(Kim, 2006),這一宣佈令不少人感到吃驚,而金 泳三也在隔年和盧泰愚與金鍾泌簽訂成立民主自由黨的合約,一方面促成 韓國政治產生穩定和擁有國會 2/3 多數的執政黨;另方面政治上主要的意 識形態轉變成保守人士對抗進步人士。金泳三在 1992 年 12 月總統大選, 也就以民主自由黨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結果以 42%最高票數當選總統,成為第一位的文人總統
- 完全政黨輪替執政的出現
1997 年韓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失業率近逼 10%,工廠僅一半在 營運。當年 12 月總統選舉展開,經濟議題也就占盡優勢,金大中成功地 說服選民支持反對派是危機最佳解決之道,同時軍方將領不再公開栽贓金 大中,執政黨也首次沒有賄賂選民(Kil, 2001: 63),加上人民拒絕支持和 軍方以及財團勾結多年的保守派執政黨,金大中這位光州事件後差點被全 斗煥處死刑,同時被軍方視為無情的敵對者,最後獲得 40.3%的多數票當 選總統,這是一次韓國歷史上最乾淨與和平的選舉,充分展現出民主有一 定的成熟度 - 民主轉型中引發的問題
- 政黨以「黨老闆」為中心
基本上,韓國政黨的組建不是經由意識型態,而是靠特定的個人(Lee & Glasure, 1995: 368),同時政黨早在公民社會形成之前就已經出現。政黨 領導人依自己的意志建黨,政黨也就不以政策作為管理上的依據,政黨不 但少有嚴肅的黨綱,而且也沒有意培訓新的領導人,因此「政黨老闆」掛 帥成為主要的特徵
每當選舉結束不少「黨老闆」時常另組新政黨, 因為韓國政治精英的行為多以「權力依附」、「魅力依附」的方式表達,而 派系則多依靠「弱合強獨」、「弱聯強分」的方式表達,凡此反應政治精英 和派系的聚散分合,也帶動了政黨體系的變化(Kim, 1995: 196)。韓國政 黨體系的流動性,阻礙了它的制度化。政黨經常是短暫的,政黨體系的不 斷擺動,遂成為其重要的特徵,與西方國家極大的不同 - 地域主義反應在選舉的結果
傳統上,韓國文化和社會的 地域差異,從地域感情的對立和地域的分裂(政治、經濟上)可以看出, 不過只有現代史當中地域的分歧在政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韓國的地域主 義和其所反應的領導人魅力占有凸顯的地位,使得民主轉型以來長期是「地 域政黨為中心的政治」 - 財閥享有政府的特權
早期假髮和紡織等的財閥(Chaebol),由家族控制,是甚具規 模的企業集團,他們在政府單一主導下獲得經濟的扶持,由銀行保證提供 貸款,不但享有良好的經營環境,而且商業風險大為降低。
隨著工業的轉型,政府提出的工業擴大藍本,是有賴財閥的參與,於 是財閥紛紛展開激烈的爭取政府支持,透過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以得到各種的低息貸款、出口補貼、財稅減免與補助金等政策性融資,同時不斷 地向政界特別是掌握權力的人士進行利益的輸出,並且利用選舉過程,向 政黨提供秘密的現金或政治捐款
在金泳三總統的執政下,基於新科技官僚接受經濟的新自由主義, 他乃推動全球化(Segyehwa)戰略,同時在美國的壓力下,開始放鬆國家 在計劃以及執行經濟和工業政策的相對自主性,財閥開始更有機會使他們 的財產資源,擴展到非銀行的財政機構以及國際財政市場,不少的財閥也 進入了政治圈,除了現代集團總裁鄭周永成立統一國民黨並參加國會和總 統選舉,現代重工業新總裁鄭夢準進入國會當議員,其他的企業領導人也 有透過比例選舉制進入國會 - 後「3 金」時代的政治變革
- 年青世代的進步作為
作為盧武鉉票源之一的 386 世代,這批戰後出生的年青人不少 進入政府的核心(Hahm, 1997: 133),他們不再以金大中總統的地域忠誠 法則聘用人事,而是依循意識形態法則,成為政府的進步力量,厲行政治 的改革,將情報、稅務查帳與檢察機構非政治化,同時盧武鉉總統表現得 更想利用對話和妥協和反對黨合作 - 新的政黨治理方式
- 千禧年民主黨的變革中,總統任職期間不能當黨主席,更是廢除封建和專 制的領導模式,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由於該黨的國會候選人提名,亦採取 初選制度,使得當選的議員不太遵從黨的路線,更直接對選民負責,所以 千禧年民主黨內部的分權,確實將該黨從精英政黨轉變成群眾政黨。在千 禧年民主黨的影響下,大國家黨亦進行相似的黨內改革。此後,主要政黨 既有的黨紀開始有鬆弛的現象,高級黨幹部的主導權弱化,所以政黨之間 對於社會和政治衝突的談判,其結果不一定被各自黨員遵守
- 新的政黨資金法(Political Finance Law)加強財政的透明性, 禁止神性魅力領導人收受的捐款匿名,資金管理人對於收支須透過註冊有 案的銀行,也強化國家選舉委員會的監管權力,國會議員不得不朝外籌集 政治資金,從此以政黨為中心變成以候選人為中心的金錢政治
- 結論
- 韓國成功地實現民主的轉型,是從威權政體轉成民主政體,以下僅提 出個人對此的若干看法:
- 民主轉型的期間,權力的輪替使得主要的政治人物、派系與政 黨都有機會執政,因而使得他們成為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
- 2002 年市民社會的政治功能和民主品質有標誌性的改變,至於 之前的「3 金」時代民主政治,韓國人不甚滿意,主要是社會中沒有一套 可運作的民主機制用以解決社會衝突,以及透過對話達成政策的協議,政 黨無法作為修正政治病的制度工具,誠如一位老政治家所言:「全斗煥和 他的民主正義黨寫下燦爛的一頁,金泳三和金大中無意識地跟隨著
- 1987 年新的憲法下,總統在許多領域實質上還是扮演強大的角 色,不過他的任期僅 5 年,任期屆滿前不久,常會成為政治低能,此刻必 然易遭在野黨強力的抨擊。又由於國會議員任期 4 年,多黨參與競選,總統的政黨需要國會的多數,否則影響立法和政策的推動
- 「3 金」的政黨「老板主義」有如個人的侍從,而不是公共制 度的支配,貪污也就較會出現在政治上的個人和密友,而不是法定程序和 法治上
- 地域主義從經濟角度看,此類投票能夠被認為是理性的,但是 從社會角度看,它具有排他和敵對性,扭曲人民的政治判斷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民主轉型的過程,拉出南韓政治的特色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實南韓是沒有轉型正義的,這也是也可以討論一下,亞洲轉型正義似乎不太盛行
其實南韓是沒有轉型正義的,這也是也可以討論一下,亞洲轉型正義似乎不太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