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文將以 Juan Linz and Alfred Stepan(後文簡稱 L&S)對非民主政體的 分類為基礎,根據該分析框架帶入相應的議題,透過近 150 筆的專書、文章、專章等 二手文獻,歸納整理出對當前中國政體的總體性評估 - 在現有文獻當中,針對這個研究問題已經累積出至少四種論點
- 極權主義文獻:這類文獻雖然同意中國因為改革出現變遷,但認為其仍保持毛澤東時期的重要 核心特徵(例如馬列主義的絕對正確性、意識形態目標與一黨專政),後毛時期的改變 僅觸及政體運作的方法,而非核心的規範原則,仍未脫離極權主義範疇
- 批評
極權主義文獻無法點出後毛時期中國的動態變遷過程 - 威權主義文獻:這類文獻若不是直接將中國稱為威權主義,就是在威權主義前方加上形容
詞。
前者認為中國因為政治繼承的制度化、菁英功績制任命的確立和制度的多元化, 而從極權主義轉變到典型威權主義;後者則是學者對特定議題進行研究後,提出的概 念產品 - 批評
威權主義文 獻忽略中國曾經歷一段統治嚴密的極權時期,無法區分出中國與一般威權國家之間的 差異;至於帶有形容詞的威權主義,最多只能點出政體的局部特徵,無法提供一個整 體性的圖像 - 後極權主義文獻:這類文獻主要以台灣學者為主,認為後毛時期雖然已經 不同於極權主義,但還是不同於未曾經歷極權統治的典型威權主義,因此按照 L&S 的 定義,當前中國應該是既非極權也非典型威權的後極權
- 批評
後極權主義文獻雖然點出了中國曾經過一段極權統治的時期,但其本身 的概念定義不夠精確,甚至沒有學者真正說清楚後極權主義和其他非民主政體相關概 念的差別及概念邊界;此外,他們的觀點均為十多年前的研究成果,有必要重新檢視 之 - 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文獻:吳玉山是這類文獻的代表性學者,他歸納整理學者的研究結果,提出
「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認為中國一方面出現前蘇東共黨國家的後極權特徵,
另一方面也展現東亞發展型國家特徵
蕭功秦則是另一個例子,他提出的「後全能主 義型的技術專家治國的新權威政治模式」,在概念內涵上與吳玉山的觀點一致 - 批評
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文獻的問題在於,該概念源自〈黨國蛻變〉最後一章 裡,吳玉山根據書中其他學者的研究而總結出的論點,這雖是不簡單的工作,但能涉 及的面向和議題畢竟有限;此外,該論點也沒有直接與非民主政體分類的概念系譜對 話,與本文有所不同 - 本文主張當前中國在政治、社會領
域貼近後史達林蘇東國家的後極權特性,在經濟領域上則貼近台灣在兩蔣、國民黨統
治時期的典型威權主義特性,因此在非民主政體的概念系譜裡,既不是完全的後極權
主義,也不是 1970-1980 年代典型威權主義的再現,而是揉合兩者政體類型之核心特
徵。
這個現象反映出中國在脫離毛澤東統治的過程當中,「政經社」三個領域各自有 不同的偏離幅度,即在政治、社會領域的偏離幅度較小,而在經濟領域的偏離幅度較 大。按此,當前中國屬於混合及含括著後極權和典型威權主義特性的非民主政體,表 現出「多種類型的威權主義」。 - 分析框架及研究議題
- 分析框架
- 按照 L&S 的觀點,後極權和典型威權在四個面向上展現各自的運作邏輯
- 在多元主義方面,他們細分成「政經社」多元主義進行討論
這種「既鼓勵又限制」的多元性,或稱為「被管理的多元主義」(managed pluralism),不同於典型威權多半能在敏感政治議題之外,享有非常廣泛的社會多元性。 - 在政治上,後 極權不同於極權的一元統治,開始存在因為制度化而出現的「體制內多元」,但在類型 上迴異於典型威權的「有限多元」
- 在經濟上,後極權雖然因為引入市場機制而出現多 元性,但仍不同於從未拋棄私有制、經濟活動表現出顯著多元性的典型威權主義
- 在 社會上,後極權雖然因為拋棄過去的一元統治,而出現相對多元性,但這些多元性是 國家主導「去極權主義化」的結果,國家雖允許、鼓勵社會的多樣性,但仍會限制 之
- 在領導權方面,不同於極權統治的不可預測性,後極權在權力行使時出現可 預測的限制;另外,不同於極權時期僅重視幹部的政治資歷,後極權的菁英甄補開始 重視專業性;但後極權的幹部來源主要來自黨組織和政府系統,而不像典型威權可能 來自民間社會
- 在意識形態上,後極權仍存在官方意識形態,仍對國家運作產生影響,不同 於典型威權只存在一種特殊的思想心態(mentality);然而不同於極權時期,意識形態 不再是統治正當性的主要來源及具備高度烏托邦色彩
- 在政治運動上,後極權的動員強度和範圍雖然高於典型威權,但強度上卻較 極權時期大幅降低。
- 雖然 L&S 提出的分類標準最為廣泛,但分類標準間卻缺乏內聚力,反而模 糊了原有的優點。因此,本文在不捨棄任一分類標準的前提下,修正成一個結合「政 經社」三個領域的分析框架。在政治領域方面,本文看的是中國黨國體制本身的運 作。根據學者的觀點,黨國體制的核心是「列寧式政黨」和「意識形態」。據此,本 文將政治領域分為「列寧式政黨」和「意識形態」,前者包含原始分類中「政治多元主 義」、「領導權」、「政治動員」,後者則是原始分類中的「意識形態」。在經濟領域方 面,本文看的是黨國體制下的國家市場關係,這部份維持原始分類中的「經濟多元主 義」不變。在社會領域方面,本文看的是黨國體制下的國家社會關係。這個部分則維 持「社會多元主義」不變。
- 研究議題
- 政治領域:後極權主義特性
- 列寧式政黨
- 在政治繼承上,部分學者約從 1990 年代初期開始,指出制度因素對高層菁 英權力轉移的影響,認為高層菁英寄望透過制度來解決權力分配問題,包含以年齡和 任期限制的「退休制度」和「梯隊接班」。
- 在決策模式上,當前中國也因為朝向「集體領導、個人分工」而落實政治 制度化,藉由各級黨委落實「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原則,透過集體決策和 責任分工,限制高層的權力競爭,並創造進行合作和妥協的誘因,企圖消除毛時期不 受限制的派系衝突。炆此外,順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決策模式也朝向協商式趨勢,在政 策選擇上重視專業資訊與共識,而不受制於意識形態
- 在菁英甄補上,當前中國同樣表現出後極權特性。不同於極權主義,技術 官僚的數量和政治地位均大幅增加,已經取代魅力型領袖成為當前中共的領導核心,炑 可知「專業憑證」對菁英甄補的重要性已顯著提升。不過同時間,黨務官僚還是佔據 重要角色,顯示「非專業憑證」的重要性並未完全消失。
- 政治動員
- 全國性動員的發生頻率 也急速下降。
- 政治動員的性質出現改變,從過去的階級鬥爭轉向現在的道德灌輸。
- 當前的政治動員的動員對象不再是無產階級,而是整個社會
- 從全黨性質的政治動員來看,組織處理的整黨整風已經很少出現,思想學習 成為動員的主要內容
- 意識形態
- 不同於典型威權主義,當前官方意識形態仍具有相對明確的目標。玭意識形 態不但不能受到公開質疑,更具有至少兩個現實功能
- 凡是國家的重要政策制 定,都需要意識形態的認可。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國家領導人先重新定義意識形態的 內涵後,新的重要政策才接著出台
- 意識形態與國家領導人的權力鞏固存在緊密的關係
正是由於意識形態仍具有現實功能,吾人仍然可以看到中共堅持意識形 態的控制。如同過去,中共的宣傳系統持續發揮控制意識形態的功能,但不同的是它 們已大幅降低灌輸馬列思想的改造功能,主要執行促進經濟發展的任務,利用新興媒 體、學習西方的傳播技巧,重新包裝中共,有效地鞏固政體穩定。 - 經濟領域:典型威權主義特性
- 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改革與現狀
- 國有企業:管制高點、經濟命脈的獨占與壟斷
中共終於在 1990 年代中期,因為國有企業的「軟預算約束」帶來的投資飢渴和循 環性通貨膨脹,盳開始進行所有權改制,其主要原則是「抓大放小」。在抓大方面,國 家維持「關係到國家安全與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和基礎性與支柱產業領域」的控 制力。盱這些企業因為得到國家的全力扶持,通常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絕佳競爭力;盰在 放小方面,國家讓地方政府決定中小型國企的去路,如果不是宣布倒閉,就是放入市 場謀生路,藉由合併、拍賣和股份制,創造混合型企業和私企。隨著時間的進展,中 小型國企朝向私有化的比例越來越高。易言之,中共在進行所有權改革之餘,仍堅持 抓住「管制高點」的大規模國企。
儘管國企在國民經濟的比例縮小了,卻不表示其已經失去重要性。中共仍抓住的 大型國企,給予執政黨更多的職位供分配,並維持黨控制國家經濟的能力 - 私營企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主體的行為者
過去被視為非法的私企,終於在經歷一陣波折後,取得迅速的 發展,甚至進入 2000 年以後,在各個重要經濟指標均超越國企的表現。〈經濟學人〉 即以專刊方式,認為中國的中小型私企才是中國經濟奇蹟的真正貢獻者。
據此,本文 認為私營部門確實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體,所謂的「公有制為主」僅僅表現在對「經濟 命脈」或「管制高點」這些要害產業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當前中國的經濟體制, 應該是「私營部門為主,公有部門為輔」的雙重結構 - 比較視野:後史達林蘇東共黨國家還是威權時期的 台灣?
- 台灣在兩蔣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經濟發展模式,基本上就是詹鶽提出的「發展型國 家」。根據他的觀點,發展型國家有三個核心特徵:
- 經濟官僚具有專業能力及 相當的自主性,能夠選擇市場管制的政策工具及扶持特定產業,不受到特定社會利益 或被企業財團挾持
- 國家具有發展意識,亦即國家將傾全力達到經濟發展的目標,在經濟中扮演發展角色,而不是掠奪角色
- 國家所有權形式必 須是私營部門為主、公有部門為輔
- 本文主張當前中國已經出現「發展型國家」的三個核心特徵
- 學者指出當 前中國的經濟官僚是理性務實的,具有專業性和自主性,基本上已不受太多馬列主義 和老幹部的束縛。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一個非民主國家,更能解決國家介入市場所出 現的問題:如何讓大多數民眾服從本於經濟發展考量下的政策規劃
- 學者已經從實證分析及不同的分析層次,指出中國確實具有發展主義的意
識。
例如,Jean Oi 認為地方政府的發展意識和企業家行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改 革開放以後,中央進行農業去集體化和財政分權改革,地方政府有機會留下稅收額度 外的收入,表示地方政府只要能促進經濟發展、獲得更多稅收,就能得到更多收入。 這種誘因讓地方政府發揮企業家功能,就像是經營一家大規模的企業 - 本文在上述國有部門和私營部門的討論當中,證明當前中國經濟是「私營 部門為主、公有部門為輔」的雙重結構。這種雙重結構如同台灣在典型威權主義時期 的「官民共存」
- 社會領域:後極權主義特性
- 社會組織和社會抗爭
- 國家依舊限制社會的多元性,社會組織多半受到中國制度環境或者「國家 框架」的限制,這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談
- 吾人看到的某些新興社會團體,其
實是政府機構改革的過程中,將原屬政府承擔的職能,轉移至這些社團。
王信賢和李宗義也提到,這種部門轉職而來的社會團體具有 「高社會服務、低政權威脅」的性質,不但為國家提供社會服務,更是原官僚部門的 代理人,扮演小金庫和職位安插的角色 - 就算不是部門轉職的新興草根性社團,其自主性還是因為「制度障礙」和 「有限社會資源」而受到限制。前者是指國家藉由「雙重管理體制」,芞控制社團的成 立、資金和人事;後者是指國家刻意將草根團體限制成二級組織,致使其社會資源十 分有限,無法長期維持獨立與有效運作
- 本文主張當前中國社會抗爭的性質反映出後極權特性。根據 L&S 的定義, 經歷極權統治的國家會在後極權時期開始主導「去極權化」,減少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程 度和範圍,社會將出現相對多元性。不過,社會因為去極權化而出現看似與國家站在 對立面的行為者(例如抗爭者),反而是國家容許下出來的結果。本文認為,他們的描 述相當符合當前中國社會抗爭的特徵,依然表現出國家一方面鼓勵多元性,另一方面 又限制多元性之「被管理的多元主義」的現象。總之,當前中國的社會抗爭既可能被 容許和鼓勵,也可能被限制和鎮壓,就是後極權階段在社會面上的特性
- 檢視台灣的反對運動,很輕易可以發現其 與中國社會抗爭的不同。
- 第一、台灣反對運動的行為者是跨群體的,主要包括工人階
級、小資產階級和知識份子,三者之間甚至有隱約的分工,即知識份子為反對運動提
供策略,小資產階級位主要的資源貢獻者,工人階級則為主要的選民。
在中國,多數 社會抗爭均看不見抗爭群體間的串聯與互動。 - 第二、台灣反對運動從 1977 年的中壢事
件以後,開始朝向組織化,芶但在中國卻幾乎不存在大規模的組織化抗爭。
可知,當前 中國對社會抗爭的控制力道強過典型威權時期的台灣,中國很難出現像台灣的跨群 體、大規模、組織化的社會抗爭。 - 基層選舉
- 從學者的研究可看出,即使最小程度的多元性因為村選舉而出現,它只是體制 內多元,即是在黨國控制下的多元性。根據現有文獻,本文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之
- 黨控制村選舉的選舉過程。
按照法令規定,村委會幹部的候選名額必須多於應選 名額;再者,村民可以自發性提名,選舉也必須是無記名投票和公開記票。
事實上,黨仍然控制選舉過程,特別是最重要的提名過程。黨/鄉鎮政府不但 會干涉提名人選,還可以決定最終的候選人名單。在這種情況下,黨管幹部的原則得 到維持,中國的選舉反而更像是一種選拔,而不是選舉 - 村委會在「選後」的運作,依舊受到黨支部和鄉鎮政府的控制
李連江和 歐博文很早就提出,當初試行村選舉時,從省到村的各級幹部,就以各種方式進行抵 制。其中,特別是來自鄉鎮一級幹部的阻力,因為「她們擔心選舉將使她們失去最可 靠的村幹部」。 更嚴重的情形發生在黨支部與村委會的關係。部分學者認為,儘管村 選舉提供撤換村幹部的機會,但村的實權還是由掌握企業經營權、集體財分配權的村 支部書記控制。 - 結 論
主張當前中國揉 合了蘇東共黨國家之後極權特性(政治、社會領域)及兩蔣國民黨統治時期台灣之典 型威權主義特性(經濟領域) - 本文的研究發現,提供三個未來值得繼續深入探討的研究議程。
- 造成中國
政體類型出現混合特性的原因為何?又是什麼機制使得這樣的揉合成為可能?
本文在 此提供一個初步的答案。這是中共在執政黨能力萎縮的過程中,作 出調適的結果。 - 關於非民主政體的概念分類。當學者從事政體分類時,經濟因素究竟該扮 演何種角色?
- 未來學界應該從事更多的少量案例比較研究,一方面明確化後極權主義的
概念內涵,另一方面釐清鄰近概念之間的關係。這個研究議程的必要性起源於此問
題:如果一個非民主政體不是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同一種特性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判
斷其政體類型?亦即,當前中國政體展現出混合時,到底應該用後極權還是典型威權
來定位之?
本文主張,若要明確化概念內涵及釐清概念邊界,最適合的 方式就是透過少量個案的比較研究(small-n/comparative studies),從實證研究中進行 概念建立(concept building),並且清晰化概念之間的關係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中國政體的特色,從後極權與威權來分類,得出中國在政治、社會呈現後極權,而經濟呈現威權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拉,這篇的對於中國的定義,極貼近Linz跟Stepan的分類,只是將經濟等同於威權,其餘基本差不多,分析架構也僅僅是排列組合而已。至於跟吳玉山的相比,雖然站的角度不太一樣,但結果殊途同歸,就差在這篇給的資料比較多。
而這一篇在後面提到不要為中國政體新設一個概念,但後者卻又說要為中國這樣的政體用一個適合的政體來形容,不是自打臉,但更有可能的是,怕的是新設的概念與吳玉山的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相似,導致這篇的價值消失。
我自己覺得,應該先從極權、後極權、威權做一個政經社的概念分類,然後再提出中國的政體內涵,最後再給予定名,以及做一個亞洲的政體比較研究。(感覺很龐大XD)
我覺得拉,這篇的對於中國的定義,極貼近Linz跟Stepan的分類,只是將經濟等同於威權,其餘基本差不多,分析架構也僅僅是排列組合而已。至於跟吳玉山的相比,雖然站的角度不太一樣,但結果殊途同歸,就差在這篇給的資料比較多。
而這一篇在後面提到不要為中國政體新設一個概念,但後者卻又說要為中國這樣的政體用一個適合的政體來形容,不是自打臉,但更有可能的是,怕的是新設的概念與吳玉山的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相似,導致這篇的價值消失。
我自己覺得,應該先從極權、後極權、威權做一個政經社的概念分類,然後再提出中國的政體內涵,最後再給予定名,以及做一個亞洲的政體比較研究。(感覺很龐大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