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夏傳位

  1. 前言
    本文以「多樣性」(variety)作為問題意識,既探討各種不同學術論 述對新自由主義的不同理解,也探討新自由主義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表 現形式如何理解。在這些紛亂的模式之下,我們是否可以理出一些共 同的線索,試著為它畫出恰當的邊界?
    1. 對於新自由主義的學術反應擺盪在二個極端之間
      1. 一個是在鉅觀 層次勾勒總體趨勢轉變,認為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核心國家的積累 危機所爆發出來一股向外擴散的同質化力量,主張此觀點的人大多是 馬克思主義者
      2. 聚焦微觀層次的權力機制,認為新自由主義在不同地 方有殊異而混雜的表現形式,彼此之間沒有系統性的根源與連結,如 受傅柯影響的人類學屬之
    2. 本文的研究策略是,既然「市場」是新自由主義定義的核心,那 麼關於新自由主義相互衝突的評價,事實上跟不同理論傳統如何分析 及評價「市場」有密切關聯。
      本文聚焦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 制度主義(neo-institutionalism)以及受 Michel Callon 啟發的 STS 進路這 三條主軸來討論,釐清「市場」的各種不同概念化方式及方法論進 路,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歧異的來源,並嘗試相互整合、截長補短的可 能性,提出一個理論上較為周全的新自由主義研究綱領。 
  2. 馬克思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看法
    1. 法國調節學派
      調節學派從對新古典經濟學和結構馬克思主義的雙重批判中誕生
      調節學派認為資本積累過程永遠存在 失敗的可能,因此需要一套相互配合、嵌榫的社會關係—稱作「調 節模式」—來暫時穩定它,藉此資本主義經歷了擴張上升;但外在 環境變遷終歸讓這組社會關係失效,不僅不能穩定,反成積累阻礙, 此時資本主義便收縮下降。於是,調節學派凸顯了資本主義經歷收縮 與擴張以及階段性危機的動態過程。
    2. Harvey
      從中間(meso)分析 層次重新回到鉅觀(macro)層次試圖解明福特主義發生危機及其轉變的 邏輯或機制。他回到《資本論》關於資本積累內在衝突的基本觀點: 資本要能擴大發展,必須萃取相對剩餘價值,但這同時也壓低了勞工 的購買力,週期性地產生「過度積累」(over-accumulation)的結果,於 是就有各種形式的「時空替置」(temporal and spatial displacement)策略 產生。
      1. 「時間替置」意謂著將當前閒置的資源轉移到未來的收益,譬如 以金融手段創造出各種「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土地和房產投 機炒作等等。但是,被替置的剩餘資產是否在未來能以更高的報酬率 實現,存在著風險和不確定,只是將問題拖延到未來而已
      2. 「空間替 置」意謂著以地理擴張的方式,將閒置的資源投射到世界其他區域進 行資本主義式的生產及積累。
      3. 「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加快決 策速度、加快生產流程、縮短產品生命週期、加快時尚與消費慾望的 變化(即時間壓縮);打破地理疆界,利用群聚經濟將生產要素做最 佳 配 置(空 間 壓 縮)。如 此 呈 現 的「彈 性 積 累 體 制」(flexible accumulation),其真正有意義的改變在於金融市場的異常活躍以及金 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因為彈性積累乃是以金融體系作為全球協調各種 時間、空間彈性化措施的控制中樞
    3. 美國SSA學派
      SSA 學派進一步勾勒了「全球新自由主義」的制度性基 礎,其跨越國家界線、以全球為範圍而建構的社會結構正是其定義性 特徵,包括了:
      (1)全球經濟高度整合,貨品、服務及資本在全球無阻 礙的流通
      (2)生產分散化在全球各區域,然後透過貿易及跨國公司的 供應鏈管理重新組合起來
      3)隨著全球資本家階級的形成,勞工階級 也逐漸國際化,勞資關係的權力天秤大幅倒向資方
      (4)利用「空間 化」(spatialization)策略作為勞工控制的手段
      (5)金融化,表現在金融 部門占整體經濟產出的比例愈來愈高,而且在更深層的意義上,金融 手段改變了實體經濟的運作方式
      (6)國家權力的空洞化
      (7)生產過程 的彈性專業化
  3. 新制度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看法
    1. 新制度主義的推進
      此項由 1970 年代晚期興起的運動,認為現代組織所體現的制度 形式及程序,是西方社會特殊歷史、文化的產物,之所以被採納而延 續下來,並非因為最具效率或體現了超越理性,而是因為人們相信具 有較高的正當性,其本質與原始社會的儀式(ceremonies)或神話(myths) 無異。制度提供了認知範疇、劇本或模式讓人們據以詮釋世界並採取 行動
      1. Simmons等人提出四種自由化政策的散布機制:強制(coercion)、 競爭(competition)、學習(learning)及仿效(emulation)。民主化大多透過 「強制」機制散布;跨國資本移動大多透過「競爭」機制;減稅部分 透過「競爭」機制(如美國)、部分透過「強制」機制(如歐盟); 國營事業私有化則是「學習」與「仿效」機制的混合
      2. 此一研究的貢獻在於在系統互動的層次上,推進了人們對於新自 由主義散布路徑的理解;但這份研究仍無力矯正、乃至複製了新制度 主義在概念化制度散布機制時的兩項固有缺陷:
        1. 如同Peter Hall 與 Rosemary Taylor (1996: 954)的批評,這種勾繪制度同構過程的方式 非常「無血肉」(bloodless),遺忘了現實中制度的創新與改革經常牽涉 了不同利益行動者之間的權力衝突
        2. 新制度主義的學者們仍 然以民族國家作為制度叢結的自然載體,並以此來理解新自由主義化 的各種變異;如此,對於民族國家層次以下的各種新自由主義化動態 發展也就難以給予充分正視
    2. 各層次地理尺度的構成
      1. 二層地理尺度
        1. 二層地理尺度:全球與地方,或外在普遍化 的新自由主義挑戰與內在反映特殊歷史脈絡的政治過程
          1. 「全 球」指的是「結構」及「論述」,透過全球機構展現了將其意志和目 標擴展到全球範圍的結構力量;同時全球行動者也發展出一套普遍聲 稱的論述來正當化並維繫其全球擴展的意圖
          2. 「地方」不應該等同於世界體系中的邊陲國家。較好的用法 是指涉所有國家層級或次於國家層級的單位或社會制度,不管是核心國家或邊陲國家也都是「地方」。
        2. 在全球/地方之間,又可區分兩種過程:
          1. 「地方全球化」 (globalized localism),亦即從地方擴展至全球、從特殊化為普遍的過 程
          2. 「全球地方化」(localized globalism),亦即一個全球規範 文本如何被落實到地方的特殊生態
      2. 三層地理尺度 
        Neil Brenner 等 人(2010b: 336-339)從治理重構(regulatory restructuring)的角度,跟Fligstein一樣,企圖勾勒新自由主義從在地實 驗逐漸普遍化的過程。他們區分了三個階段:「地方層級的管制架構 實驗」、「跨國政策模仿及散布網絡」以及「超國家層級的規則體 系」。

        將市場視為一個獨特歷史與社 會建構的制度,並且可以當做一個向外散播的社會過程來研究;因此 他們能夠將新自由主義當作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態的事物,並試 圖打開新自由主義散布的黑箱子,也凸顯了其中使用新古典經濟學概 念、模型、指標、數據,來分析、診斷現實經濟或提出改革建言的中 介者/轉譯者/行動者的重要性
  4.  STS 進路對新自由主義的看法
    STS 進路將市場機制、常規及計算公式本身視為一種 主動塑造社會的能動性(agency),而經濟學則扮演正當化打造工程的 角色。由此,他們也翻新了對新自由主義的認識。
  5. 結論
    我們或許可以將新自由主義看作是一種為了挽救積累 危機而建構的規則體系或技術物,其內涵包含了霸權計畫、市場制 度、國家形式與市場展演性等諸面向。它為何如此具有威力?Pierre Bourdieu (1998: 95)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解答:它是一個「強論述」 (strong discourse),其特點就像精神病院內的心理治療論述一樣,即便 錯誤描述這個世界,卻是「自我實現」的:一方面,看來客觀、中立 的科學敘述,其實是規範性的「按照自己的形象打造現實」—它告 訴讀者該怎麼做才最有效率;另一方面,在它背後有強大的政治經濟 權力之「現實」在支撐著,使得它占有真理的位置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不同理論對新自由主義的理解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真的複雜,看得霧煞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