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選舉時程對政府組成型態的牽引力:半總統制經驗之探討〉陳宏銘、蔡榮祥


  1. 前 言
    本文的核心問題在於:在半總統制下, 選舉時程的安排對於總統和國會的多數關係,以及政府的籌組型態 有何影響?這項因素的影響有多強?此影響稱之為選舉時程的牽引 力(pull)
    1. 為什麼以總理產生方式搭配選舉時程的安排 作為解釋政府組成的主要變項,而非選舉制度(electoral systems) 和政黨體系(party systems)或其它因素?
      這是因為總理的產生方式 是政府籌組過程最為核心的面向,而在半總統制政體中總理的產生 方式可能是由國會主導,也可能是總統主導,剛好對應既定的國會 選舉和總統選舉的時程之進行。至於選舉制度、政黨體系和其它因 素對於政府組成的影響,現有文獻不乏重要的發現,如Shugart and Carey(1992)的系統研究。
  2. 文獻檢閱與概念界定
    1. 文獻檢閱
      1. Shugart and Carey(1992)
        在準 總統制部分,作者傾向推薦同時選舉或蜜月期選舉,認為兩者較具 相容性;而反蜜月期選舉或期中選舉,會弱化總統選舉,形成類似 「準內閣制」的運作狀態,如芬蘭、法國的經驗;至於混合模式, 仍以法國經驗為參考標的,即總統選後解散國會,重新選舉,形成 所謂的蜜月期選舉,而在之後的期中選舉又失去總統優勢
      2. Jones(1995)
        在拉丁美洲總統制國家的經驗中, 當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同時舉行會比非同時舉行的情形下,使得總 統更可能獲得國會的多數或是接近多數。具體的例證是在拉丁美洲 舉行同時選舉的總統制國家中,總統在下議院或是單一國會的立法 支持的平均規模是國會席次的 46.05%,幾乎是非同時選舉類型的平 均比率 28.11%的兩倍
    2. 主要概念定義
      1. 選舉時程的類型
        1. 「蜜月期選舉」指 的是新任總統就職後一年所舉行的國會選舉,此類選舉對於新任總 統所屬政黨特別有選舉上的優勢,即所謂的「衣尾效應」(coattail effect)。
          擬說明的是,Shugart and Carey對蜜月期選舉時程的定義 係以總統「就職」時間點為判準,本文則以總統選舉「選舉日」為 主,在前者某個日期是屬於蜜月期內,在後者的算法中可能已經過 時了,所以後者比前者只有更嚴格而非寬鬆。 此外,由於一年期 時間不短,可以在這一年期中,再區分前六個月之「前期」與後六 個月之「後期」,觀察是否有所不同
        2. 「反蜜月期選舉」指的是在總統選舉前一年之內的國會選舉, 由於此種選舉時程的作用較不如蜜月期明顯,且現有文獻討論較有 限,故不再如同蜜月期一樣區分前期與後期
        3. 「混合週期選舉」是在這些型態之外,並無一固定模式的時程狀態 
      2. 政府組成型態
        1. 「少數政府」(minority government)
          主要發展於議會制政府的基礎上,指 的是內閣中的執政黨並未在議會中握有過半議席的型態
        2. 「多數政 府」(majority government)
          執政黨在議會中握有過 半議席
        3. 「分立政府」
          分立政府是當總統職位由一個政黨所掌控, 並且至少國會中的一院(如果是兩院制)是由另一個政黨所控制時 的政府型態
        4. 一致型的政府(consistent government or unified government)
          總統所屬政黨與國會(兩院)多數黨屬 同一政黨
        5. 「共治政府」(cohabitation)
          當總統與總理分屬不同 的政黨,而總理獲得國會多數的支持的政府形態, 或稱之為行政權分裂的政府(split-executive government)
  3. 半總統制下的選舉時程:主要國家概況
    1. 同時選舉:屬於此種類型者, 僅有羅馬尼亞、納米比亞和秘魯。
    2. 蜜月期選舉:屬於此種類 型為法國在 2002 年之後的情況以及馬利。
      以法國為例,在 2002 年 之前,因總統任期 7 年,國民議會議員任期五年,故呈現混合週期 的現象。其後總統任期縮短為 7 年和國民議會議員任期一致,而且 將選舉時程刻意調成先選總統,後選國會。
    3. 反蜜月期選舉:屬於此類型者,包括當前的俄羅斯、 蒙古、維德角以及 2008 年 1 月之後台灣的情況,這四個國家,除維 德角總統和國會任期均為五年外,其餘總統和國會議員的任期都是 四年。
      我國立委任期改為四年而與總統一致後,從第七屆立委選舉 開始,會形成立委選舉在前,總統選舉在後,間隔約三個月的情況。 如果未調成同時選舉,這將會形成固定的週期。首次的週期出現在 2008 年 1 月立委選舉,2008 年 3 月間再選總統的情況,所以是屬於 「反蜜月期選舉」的典型案例。
    4. 期中選舉:屬於此類型者包括冰島、愛爾蘭及烏克蘭。
      期中選舉容易給反對總統的政黨表現的機會,也較容易出現分立政 府的情況,但冰島和愛爾蘭兩個國家現實運作偏向虛位元首的憲政 方向,也有學者將他們歸類為議會內閣制的類型,但由於兩國皆採 行總統直選制,故在此納入本文的分析
    5. 混合週期:包括芬蘭、南 韓、奧地利、波蘭、葡萄牙、立陶宛、斯洛維尼亞、保加利亞、克 羅埃西亞、塞內加爾、聖多美普林西比等
      以南韓為例,總統任期 五年,議員任期四年,故有時國會選舉屬期中選舉,有時則又處於 蜜月期,呈現混合之時程分佈
  4. 選舉時程的牽引力:案例分析
    1. 同時選舉:較利於推出總統候選人的大黨
    2. 蜜月期:利於營造總統黨的多數
    3. 反蜜月期:近似總統選舉的初選
    4. 期中選舉:限制國會和總統相容性
    5. 混合週期:多種可能性
  5. 選舉時程的牽引力:結構的、制度的合併作用
    1. 憲法的設計:國會中心或總統中心的總理產生方式
    2. 政府形成設計與選舉時程的關係模式
      1. 選舉時程與總理產生方式之組合模式
        1. 歸納上述八種模式,可進一步得到以下結論:
          1. 少數政府主要出現在以總統為中心的總理產生方式,而多數型政府雖然也可能出 現在以總統為中心的總理產生方式,但偏向蜜月期選舉或同時選 舉
          2. 多數型政府主要產生在以國會為中心的總理產生方式,特別 是聯合政府
          3. 共治政府主要出現在以國會為中心搭配期中選舉或 反蜜月期選舉,而較不可能出現在蜜月期選舉或同時選舉。
      2. 選舉時程與總理產生方式之組合的趨勢
        1. 什麼樣的結合模式會增加產生多數型政 府的可能性?
          1.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愈往右上方地帶的結合模式,愈可能增 加多數型政府(一黨或聯合政府)出現的可能性
            一方面總統所屬政黨取得國會多數的可能 性較大,另一方面由於偏向尊重國會多數的總理產生方式,故即使 總統黨非國會多數,仍提高產生由國會多數支持的政府之可能性, 因此整體而言較可能會形成一黨多數政府或是相同意識型態組成的 聯盟多數政府(如左派或是右派)
        2. 什麼樣的結合模式會增加共治型政府的可能性?
          總統的政黨較可能無法取得國會過半數,以 及反對總統的政黨較可能會獲得國會的多數,增加國會多數與總統 黨不一致的機會
          國會主導總理的產生,增加總統讓出組 閣權給此一與總統不同政黨(聯盟)的誘因,總統會被迫提名反對 黨的領袖擔任總理
      3. 其它因素的作用
        除了結構和制度的因素外,還有其他的因素會影響政府 的組成如總統的策略選擇。這些因素可能包括國會選舉制度、政黨 體系和總統權力的大小等等
  6. 結 論
    1. 本文亦指出兩種牽引力趨勢,一是在其他的條件不變下,當總統選舉對國會選舉的影響力(衣尾效應)愈高,而且國會對總理產 生方式的主導性也愈高時,愈可能增加多數型政府(一黨或聯合政 府)的出現。二是,在其他的條件不變下,當總統選舉對國會選舉 的影響力(衣尾效應)愈低,而且國會對總理產生方式的主導性也 愈高時,愈可能增加共治型政府的出現。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選舉時間安排對政府組成方式的影響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說實在,覺得在憲政體制下討論這個有點混亂,Shugart and Carey的研究方式的確比較好,在一堆比例代表制下觀察選舉時程,因為會影響政府組成的大部分因素是選舉制度,因此先固定選舉制度,再來看選舉時程的影響。
但這個是在半總統制下看選舉時程,但是半總統制下的總統選舉方式、國會選舉方式都不一,而這兩個又是對政府組成有重要的影響,導致出來的結果沒有什麼太大的顯著性,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結果倒底是時程的影響還是制度的影響,更何況其各種因素
而作者又另外分為國會中心與總統中心,其實也不會讓這篇文章的結果有更多的顯著性,感覺還讓整個模型變得更複雜,而且結果作者也忽略掉總統中心的部分(畢竟案例很少)
對於比政,我更傾向動態比較,而不是隨便拿出一個國家的案例,然後就說有影響
應該是A國家過去如何,在修制度之下又如何,像法國這樣就不錯
把一堆像法國這樣的國家拿出來做感覺更有意義
畢竟影響要素太多了,盡可能讓案例固定簡化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