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07)五月中旬法國總統大選第二回中,一如一般預料由右派人民運 動聯盟薩科奇勝出,成為法國第五共和第六任總統,形成一個非常有趣的政治局 勢:一向反美的法國人選出一位親美的總統。薩科奇一向 崇尚美國價值系統, 對美國友善廣為人知,也因此使他 2006 年 9 月訪美期間成為布希總統座上嘉賓, 更甚者當著美國人面前批評其老板席哈克(薩科奇當時擔任內政部長)2003 年 在聯大反對美國對伊拉克用兵時所表現出的傲慢態度。薩科奇一當選旋即致電美 國布希總統表示友好。按法國第五共和憲法,外交決策權操在總統手中。鑑於薩 科奇未當選總統之前均頃向支持美國,一些觀察家預測法國將揚棄自 1958 年第 五共和戴高樂總統所制訂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走上親美路
本文擬先分析法國獨立外交的 形成的背景與原因。從修正主義外交政策看獨立外交路線目的以及敘述是項政策 四十年為歷屆總統所遵循。最後從搏奕論的非零遊戲分析獨立外交政策的效益, 從法國民意取向、薩科奇現有對美外交籌碼,論述薩科奇總統對美政策的變與不 變。 - 戴高樂思維與第五共和獨立外交路線的形成
- 戴高樂的對美外交思維背景
由於 1940 年法國快速崩潰,遭到納粹德國佔領,英、美、俄對戴高樂所領 導的法國流亡政府相當冷落,至大戰末期,法國在爭取國際地位過程中,均被英、 美、俄故意摒棄於許多重要國際性會議之外。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擠身五強之中, 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實際上美英兩國從未將法國當成戰勝國對待;在許 多重大議題上鮮少讓法國有發言權;戰爭結束前所達成的幾個協定的簽訂既沒有 法國參與,也不將法國利益納入考慮,這些均深深影響戴高樂對美外交思維 - 戴高樂對美國核子傘保護政策抱持懷疑
50 年代,西德的建軍使北約在歐洲的防禦兵力得以增強,但由於當時美國 的核子優勢遠超過蘇聯,故美國的核子武器政戰略採「巨型報復」(massive retaliation)政策,只要蘇聯對西歐發動侵略,則美國立即以核子武器摧毀蘇聯的 作戰能力。面對蘇聯日益強大的兵員、坦克與核武之下,西歐的安全仍賴美國核 子傘的保護。不過蘇聯於一九五七年成功地發射人造衛星,證明其有打擊美國本 國本土的能力,從此美國則改變其核子戰略,採「彈性反應」政策;當敵人入侵 時,先以傳統武器抵禦,敵人堅持不退,再使用核子武器。由於美俄均具有核子 武器投射摧毀對方能力,世界進入所謂「互相嚇阻」的時代。在歐洲人眼中,美 國所提供的防禦保障的可信性開始降低,甚至認為歐洲若遭攻擊時,美國為求自 保而對於介入歐戰會遲疑不決 - 戴高樂建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籌碼
戴高樂認為 恢復法國光榮與偉大與法國在國際上地位息息相關。為了擺脫美國支配,戴高樂 認為,法國必須擁有完成獨立自主外交,為達此目的除了增強國力別無選擇。對 法國而言,提昇法國國力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強化國防能力與厚植經濟能力。 - 建立獨立外交政策與獨立自主核子武器
1958 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將當時法國 外交政策的擬定建立在三項基觀念上:(1)打破東西方對立之束縛、建立獨立自主外交;(2)強化自衛能力、保有自屬的反擊與赫阻性核武;(3)提振法國在國 際社會之聲威與地位 - 利用歐洲共同體提高國際影響力
對戴高樂而言,歐洲共同 體接受法國的領導,法國才能再度於國際事務上辦演一個主要的角色。因此戴高 樂主政期間對於歐體之外交,基本上是以法國之自我利益為中心者,其增強與共 體關係之用意,目的在走獨立自主之外交路線,同時利用歐體之力量,作為其抗 衡美蘇關係之王牌之一,以期左右世界局勢。 - 獨立外交路線引導歷屆總統的對美政策
法 國是十八及十九世紀的世界強權,二次大戰之後淪為中等國家。面對冷戰時期美 蘇主宰東西兩大陣營以及後冷戰時代美國單邊霸權主宰世界向來芒刺在背。獨立 外交路線實屬修正主義外交政策,強調不接受現況安排,企圖改變美蘇所塑造的 世界秩序、挑戰美國單邊主宰的國際利益分配,主張法國國家利益由她自己伸 張,不容他國為了實現其外交政策而犧牲法國國家利益,因此 40 年以來,獨立 自主的外交路線不分左右一直為後繼者所遵循,唯一差異在於執行政策的不同。 - 1969 年,右派龐畢度(George Pompidou)當選總統,龐畢度素有戴高樂忠 誠繼承者之稱,在其任內多遵循戴高樂所擬定的外交原則。龐畢度一方面奉行 獨立自主外交方針,一方面又放棄戴高樂外交政策對美過於強硬的成分,轉而採 取較為靈活的外交政策
- 獨立右派季斯卡(Valley Giscard D’Estang)1974 年上台,季斯卡是個溫和 戴高樂主義者,在外交上主張維持獨立自主路線,秉持法國才有權對自己的事務 做出最後決定,不接受任何超級大國的統治
- 1981 年政治立場偏左,極力反對軍售與發展核武政策、始終強調人權的社 會黨密特朗(Fransoir Mitterrand)當選總統。社會黨在野時曾提到法國外交政策 必須激烈轉向,因此密特朗的當選引發美國與西歐盟國極度關切,咸認為法國 外交路線將改弦易澈。1981 甫當選的密特朗希望與美國密切合作,並堅決支持 美國和北約組織在西歐部署飛彈的政策。但是一涉及法國國家利益時,密特朗比 戴高樂派更高樂派
- 1995 年席哈克入主愛麗賽宮。就從政經歷觀之,席哈克是典型戴高樂主義追 隨者。由於後冷戰時代,國際情勢不斷出現新的挑戰,席哈克適時修改對美政策。 上台立即訪美試圖縫補密特朗時代因核試爆所造成的惡化關係,並表示法國一直 是美國堅定盟友,美國佈署在歐洲軍事力量是歐洲安全與穩定的力量。儘管席 哈克試圖改善法美雙方關係,但席哈克一本法國傳統獨立外交基調,強調法美是 平等的新型夥伴關係,無法接受美國所統治的單極世界
- 獨立外交傳統下薩科奇對美外交的變與不變
- 薩科奇改善了對美國態度
薩科奇與席哈克是不同世代的人,在 處理對美關係上不像席哈克保有冷戰時代那種思維與傲慢態度,相反的則頃向友 善與溫和。他表現出與傳統自戴高樂以降的「藉歐制美」之法國菁英戰略地緣思 考觀亦有所不同。選前薩科奇以“決裂”為口號,並表示當選後將開始對法國 外交政策進行大幅修正,尤其要改善對美關係。薩科奇相信法美友誼兩百年來一 直很重要,在全球化今天,美國在各方面扮演不可或缺角色,與美國關係交惡不 利世界,更不利法國本身 - 薩科奇對美仍會延續獨立外交基調
- 傳統獨立外交路線的效益
法國的國家利益未必永遠與其他西方國家相一致,特別不與美國相一致。獨 立外交路線並不代表放棄與美國合作,四十年來,法國在許多領域配合美國對外 政策,解決許多國際軍事、經濟 與政治問題,並獲致不少成果;諸如第一次波 灣戰爭、波士尼亞、阿富汗、剛果、象牙海岸以及海地等軍事介入。法美合作顯 現出「非零和遊戲」中雙方共同利益可以經由雙方合作將利益擴大到最高點。 - 法國民意
2007 年 3 月大選之前,薩科奇批評法國對伊拉克外 交政策,結果引發公民憤怒,民眾對他逢迎小布希的態度進行無情批判;薩科 奇迫於選戰壓力,感到有必要修正其看法,承諾法國不會向美國“臣服”並承認 攻伊是“歷史錯誤”,並改口表示席哈克反對對伊戰爭是對的。由此顯示薩科 奇對美施政必須顧及法國人民反應 - 與美國利益相當不一致
- 事實上,目前存在 法美之間的許多利益衝突議題,薩科奇很難因對美友善就輕易妥協
- 美國拒 簽京都議定書:全球暖化危機是已成為各國無法逃避的共業。京都議定書是聯合 國主導下的一個多邊協議與行動。京都議定書在美國退出,歐盟堅持,小國參與 的情境下,於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為配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總量管制, 身為歐盟火車頭的法國正增建核電廠因應。而能源使用與排放總量獨占全球榜首 的美國,卻退出這項管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約束力的協定,法國相當不以為然 與不悅。2007 年 11 月薩科奇訪美,就這項議題向美國表達無法接受
- 北約 東擴:1991 年隨著華沙公約解散和蘇聯解體,美國主導北約東擴,將西方在歐 洲的勢力範圍向東擴展,填補蘇聯解體後中東歐地區出現的真空,牽制俄羅斯崛 起並控制歐洲安全格局主導地位,以維繫美國全球戰略利益與影響力。從地緣政 治與俄羅斯角度,北約東擴侵吞俄國的戰略空間,對俄國的國家安全利益構成直 接威脅,因此俄國極力反對北約東擴。尤其美國計劃在捷克與波蘭佈署飛彈以及 邀請烏克蘭與喬治亞加入北約,形同將美國勢力延伸到俄國的後院,踩到俄國紅 線,更將激起美俄關係緊張。這兩國的加入將會是北約沉重包袱,也不符合北約 原始的精神,所以德、法兩國極力反對
- 法國重返北約軍事組織:1960 年代,美蘇冷戰方酣,北約軍事組織幾乎成為 美國主控對抗蘇聯的軍事工具。戴高樂不滿美國北約政策,於 1966 年決定法國 退出北約軍事指揮系統,法國軍隊不參加北約任何軍事行動。冷戰結束,國際現 勢改變,北約比較獨立。重返北約軍軍事組織系統遂成為法國決策者思考的問題 以圖在北約與歐洲重大問題上擁有更大發言權與影響力。雖然薩科奇準備解決數 十年來法國是北約成員卻不隸屬北約軍事組織的怪現象,同時要求擁有某些指揮 權,但無意改變從戴高樂到席哈克執政時,一貫反對將法國三軍置於向來由美 籍將領擔任的北大西洋公約統帥指揮下的政策,堅持法國軍隊與核武完全由自己 獨立指揮與掌控,以維護法國的獨立自主的權利
- 中東政策:法國與中東長久糾葛歷史影響它的中東政策與反恐態 度。法國在伊拉克與伊朗的利益與美國安全需求相衝突。薩科奇對以色列友 善,但不代表法國在中東政策上與美國共舞。美國一向偏袒以色列,使巴勒斯坦 建國困難重重,這也與法國利益與立場相左。未來以阿新衝突或以色列與伊朗的 衝突,薩科奇是否犧牲國家利益會全面配合美在軍事上介入,是一個全球關注的 問題
- 反恐議題:法國在打擊恐主義有相當多經驗有效率,認為反恐應該全 面性,希望經由國際組織對抗外來的安全威脅。軍事行動雖然是對抗恐怖主義的 工具,但法國強調要在國際多邊架構下才願意竭力對抗這種國際安全威脅。法 國輿論認為打擊恐怖主義不應該是盲目地隨美國採取報復行動
- 阿富汗問題:911 之後法國雖然贊成對支持基地恐怖組織的阿富汗用兵,也同意派兵到阿富汗,但迄今拒絕 參與第一線戰鬥,對美國一再催促增兵的要求,薩科奇也一直搪塞周旋,不做承 諾
- 伊朗核問題:法國與歐盟非常依賴中東能源,在伊朗擁有大量投資與合 作關係。伊朗企圖生產核子武器用的濃縮鈾。薩科奇主張,如果伊朗不停止製造, 則支持聯合國對伊朗進行更嚴厲的制裁,不過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反對美國 對伊朗動武
- 土 耳其加入歐盟:土耳其領土橫跨歐亞,政經水平離歐盟標準甚遠,又是回教國家, 加上與希臘一直存著賽普勒斯問題,因此土耳其加入歐盟,對整個歐盟會產生 很大的衝擊。美國全力支持土耳其加入歐盟,歐盟國家裡面卻有大多數的人反對 土耳其加入歐盟,尤其法國反對最力,因為不符合法國與其他會員國的利益。
- 其他如貿易、農業等利益衝突。
- 薩科奇擁有的對美外交籌碼
- 歐盟經濟力
從世界貿易組織內部的影響力來看,歐盟與美國齊鼓相當。歐 盟在有關對伊朗與古巴的貿易制裁議題上曾經地挑戰美國。而歐元更是挑戰美元 的世界地位。在二十一世紀初,歐盟可說是美國所面臨的最勢均力敵的對象。59 法美衝突,對懲罰法國,美國未必可以真的如願以償,因為跨大西洋關係的深度 與廣度牽扯程序複雜,不是懲罰與報復可以簡單解決。歐盟是單一市場,如果美 國不滿法國對法國實施經濟制裁,其實等於對 27 個國家實施制裁 - 聯合國
多極世界是法國與歐洲對美國政治與軍事力量 的平衡力量。為了扮演更有權力的行為決策者,多邊主義必須得到受權委託, 這種授權最好來自聯合國。法國強調聯合國的授權,反映出法國希望在全球決策 與行動中對美國發揮影響力。多邊主義對法國與歐盟很重要,因為歐盟過去 50 年就是多邊政治實體。對法國與歐洲人來說,國際組織所做的決策能夠提供政策 合法性。法國與歐洲人將聯合國視為決策中心,非常重要,因為聯合國的決策提 供會員國國際行動認可,聯合國也是國際事務合作的文明演進象徵 - 美國單邊主義的困境需要歐盟多邊合作
美國單邊行動絕對會使國際社會陷入矛盾、紛爭與動盪。單邊行動摧毀國際 反恐聯盟賴以生存之多邊合作基礎,激化美國與傳統聯盟之矛盾(尤其法德), 對現實國際機制造成破壞、使北約、歐盟陷入危機,為國際社會解決傳統問題增 添障礙。單邊選擇性的解決國際議題可能導致盟國的疏離,或引發主張國際 多邊主義國家對美國強烈反彈,將使之失去世界領袖地位,喪失忠實盟友支持。 獨斷獨行只會將自己陷入孤立 - 結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介紹薩科奇的對美政策走勢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太空泛,就純粹一些簡略的論述,應該多一點薩科奇的實際政策介紹之類的,有實際數據什麼也更好
太空泛,就純粹一些簡略的論述,應該多一點薩科奇的實際政策介紹之類的,有實際數據什麼也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