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為何日本無法追求樞紐位置: 美、中東亞角力的政策選擇〉何思慎、楊雯婷、陳舜仁

  1. 前言
    1. 戰略三角理論主要的研究對象始於 1970 年代的美、蘇、中關係, 在方法論上採賽局理論(Game Theory)及交流理論(Exchange Theory) 的概念,在理論邏輯上,主張行為者是理性的,動機則為最大化自己 的利益,會在三角關係內取得最有利的位置(一般而言為「羅曼蒂克 型」三角中的「樞紐」位置)。
    2. 本文目的為以近年美、日、中之間的角力來檢驗戰略三角理論, 試圖補充本理論的原有假設,使其更適用於後冷戰時期的國際關係。
      1. 作者將雙邊關係中的國內政治因素,諸如歷史問題、領土問題、價值 觀差異、政治體制等議題放入討論,試圖研析美、日、中三角關係中 的雙邊關係近況,以及日本為主的各國因為國內政治因素而無力尋求 羅曼蒂克三角中的樞紐位置的情況
      2. 此外,加入美、中、韓三角關係 作為對照組,簡述韓國如何一度在中、美之間取得樞紐位置左右逢 源。作者認為這有助於理解為何冷戰後國家無法/不想尋求羅曼蒂克 三角中的樞紐位置。
  2. 理論分析架構
    1. 戰略三角的三個標準:
      1. 三個理 性且自制的行為者
      2. 兩個行為者其雙邊關係被與第三個行為者 的關係影響
      3. 為避免自己被背叛,或為避免另兩者聯合起來對 付他,每個行為者想要聯合其中一個或另一個行為者、甚至是聯合另 兩個行為者來增加自身的利益
    2. 戰略三角理論簡介
      戰略三角理論始於羅德明的研究,藉由觀察 1949 年到 1970 年代 末期美、蘇、中關係,他列出四種可能的三角模式:「三邊家族型 (ménage a trios)」、「羅曼蒂克型」、「婚姻型(marriage)」、「單位 否決型(unit-veto)」
      1. 羅德明特別指出最具優勢的位置為「羅曼蒂克型」中的「樞 紐」位置,因為兩翼為拉攏「樞紐」到自己這一邊,會不斷對「樞 紐」讓利,因此「樞紐」可左右逢源,由兩翼索求利益
    3. 戰略三角理論的補充
      1. 雙邊關係的交流情況
        1. 羅德明的理論舉出有四組雙邊關係的交流(Exchange)模式,兩個標準分別為價值(Value)為正面抑或負面,以及處在 均衡(Balance)狀態與否,前者是指雙邊交流時其利益會增加或減少; 後者則是指交流情況是否程度相當,所以指的並非實際實力的大小, 而是雙邊交流時展現的相對實力

          本文採 取羅德明在 1981 年版本中用的交流模式,而且更進一步地指出應至少 討論理念、安全、經濟層面的交流。 
        2. 四種雙邊關係的交流模式

        3. 理念層次的交流
          包含意識形態、相同價值觀(如自由民 主制度及人權等)、對於歷史的不同解讀及認知(如歷史問題)。
          作 者認為在後冷戰時期這個層次比以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 國內政治
        1. 本文提出一個觀點,即冷戰後由於國內政治 的理念層面的重要性升高,決策者及國內輿論在思考外交政策及雙邊 關係時,轉而重視理念層面的交流正面與否(即是否有共同價值 觀),其結果導致國家被國內政治所限制而無法尋求樞紐位置
  3. 美、日、中三組雙邊關係
    1. 美日關係:美國支持下日本防衛體制重構
      安倍晉三上任後,展開「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及「積極和平 主義」的政、經布局,繼 2013 年 12 月 17 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新的 《防衛計畫大綱》、《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和《國家安全保障戰 略》三項攸關外交、安保政策之文件及 2014 年 4 月 1 日內閣廢除「武 器輸出三原則」,改行新的「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之後,2014 年 7 月1 日,安倍以重新提出對「憲法第九條」的政府統一見解方式,解禁 「集體自衛權行使」的限制,突破 1954 年自衛隊組建以來堅持至今, 僅允許行使「個別自衛權」的桎梏
    2. 日中關係:歷史與現實的糾葛
      1. 日、中首腦會談重開:「習安會」
        在「習安會」中,習近平藉主場優勢似乎令安倍在氣 勢上屈居下風,撤守「堅持舉行首腦會談不應附帶任何條件」的立 場,但從日本事後對「四項原則共識」的解釋觀之,日、中在「島爭 暨歷史認識問題」上,立場依舊南轅北轍,雖說岸田外相以「一旦對 話,即有恢復關係大能量的感覺」來形容「習安會」意義,但「習安 會」亦可能為日中關係的新一波對立埋下伏筆
      2. 安倍緩兵之策:「海空聯絡機制」磋商
        日、中若在東海衝突,亦將為北京欲建立美、中「新型大 國關係」帶來困難,更可能使自身在亞太乃至於全球陷入孤立,進而 損及中國的全球經貿利益;為避免此狀況發生,習近平乃透過外交途 徑,尋求以對話協商之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此為日、中重啟「海上聯絡機制」協商創造契機,雙方希望藉由此機制,防止釣魚臺周邊之擦 槍走火事態發生,並成為 2014 年 11 月「習安會」之共識。為實現藉對 話管控分歧的戰略企圖,除先期召開「日中高級工作級別海洋磋商」 外,2015 年 1 月 12 日雙方展開「海上聯絡機制」第四輪專家組閉門磋 商,並於次日宣布磋商成果,不僅確認「迄今就建立該機制達成的共 識」,更將之擴大為「海空聯絡機制」,並就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 制」相關內容及有關技術性問題進行協商,雙方在此輪磋商基礎上進 行必要調整後,爭取早日啟動該機制。 
    3. 美中關係:一山難容二虎
      美中關係在各方面都有難解的問題,除老問題如臺灣、 西藏、人權、知識產權、核擴散、中國國內言論自由和貨幣政策,其 他諸如氣候變遷、南海問題、網路駭客攻擊問題等美中關係都有利益 衝突。再者,2008年後,中國的外交、經濟、安全政策越來越強勢, 儼然擺出挑戰美國的態勢。換言之,若以國際系統層次來說,系統主 導者美國已經面臨中國的挑戰,而中國主導建立國際建制的政策,不 論實際上其政策的背景可能是為解決中國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皆可 能被美國視為是中國對國際系統的未來規畫,而正式視中國為改變現 況國(revisionist state)
    4. 各組雙邊關係及其呈現的「穩定婚姻」三角關係 
      美、中之間有兩大問題:安全層面上互相競爭國際體 系主導者,以及理念層次上,價值觀、政治體制的差異。前者,上述 的「跨太平洋安全合作架構」可看出,中國認為亞太的安全秩序建 構,應由美、中共同主導,然而美國恐怕不會輕易分享主導權。後 者,對中國而言,維持中國共產黨專政政治體制是最優先任務,對決 策者而言,比其他國家利益都重要。長久以來中國一直認為美國有陰 謀想讓中國和平演變為民主政權,所以對中國而言,民主自由都是禁 忌。人權問題更是兩國相持不下的問題,中國本來即主張亞洲價值觀 版本的人權(即國家發展最重要),在國際社會中人權紀錄不良,而 習近平上任之後變本加厲,對於國內社會的管控增強,知識份子界風 聲鶴唳,且近兩年迫害維權律師的例子頻傳。而美國要求中國改變人權政策或美國民間對中的抗議及不滿,常常被中國視為是對內政的干 預或者是試圖顛覆中共政權
      1. 美、日、中三組雙邊關係的交流情況
  4. 為何日本無法尋求樞紐位置
    1. 中國拉攏韓國孤立日本
      綜觀 2015 年日、中、韓三邊關係,中韓關係的熱度將遠甚於日韓 關係與日中關係。相較於受注目的「習安會」,中、韓藉北京APEC舉 行第五次的「習朴會」,宣布雙方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談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魏民表示,日、中、 韓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雖仍持續進行,更於 2015 年 1 月中旬在東京舉 行加入三方首席代表的第六輪談判,但囿於日本與中、韓雙方缺乏政 治上的互信,而受干擾,影響談判的進程,而韓國將因此受惠,逐步 在中國市場取代日本的角色。此令為經濟所苦的安倍急於與北京恢復 正常外交互動,推進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再者,在日韓關 係不睦下,不僅「美日韓同盟」難以成局,更平添朝鮮半島局勢的變 數,影響《美日防衛合作指針》之修訂
    2. 日本無法尋求樞紐位置?
      1. 為何日本不像韓國一樣尋求美、中之間的樞紐位置呢?對 日本而言,有三個難處。
        1. 羅德明提及樞紐較適合三角中最強的國家,因為其有能力 在兩翼之間左右逢源。日本在美、日、中三角關係中,實力居於劣勢(經濟力、政治影響力皆劣於兩者);故日本取得樞紐未必能妥善利 用此戰略優勢,反而會落得為維持與兩翼的友好關係而疲於奔命
        2. 以安全層面看來,日本顧及美日同盟關係,與中軍事合作 可能性有限。美日同盟自 1996 年以來一直維持穩定強化的關係,即使 與中國改善關係,日中關係與美日關係亦不可能會是程度相當的友好 度,三角依然傾斜一邊。雖然日本作為世界強權之一,理論上其戰略 選擇的確包括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但實際上,日本事事以美唯首 是瞻,深怕與中國過度接近可能開罪美國,且面對中國的崛起,日本 持續與美國結盟才是更有可能的結果
        3. 以國內政治看來,日本國內輿論對中國反感,改善關係可 能伴隨著在對中事務上作部分妥協,可能無法得到足夠民意支持。日 本政府不斷強調中國崛起的威脅,不論是否為合理化強化自衛隊能力 及解禁集體自衛權,但日本國內輿論已經深受影響
  5. 結論
    本文藉由放入理念層次來辨別雙邊關係的「正/負面」,補全戰 略三角理論在「正/負面」辨別上過度傾向安全層面的缺點。另外, 放入國內政治的討論,有助於理解何種條件或國內政治情勢制約國 家,使其無法追求樞紐位置。如上述,以近年的美、日、中關係來檢 驗時,可看出美中關係及日中關係在理念層次各自受到價值觀差異及 民族主義情緒所限制,一直呈現「負面/對稱」情況,理念層次的價 值觀衝突,導致兩組雙邊關係在改善關係上困難重重。另外,就本文 特別著重的日本而言,日本若要尋求樞紐必須改善日中關係,然而, 日本在改善日中關係上,在國內政治上受日相安倍的歷史詮釋及厭中 輿論限制;在國際上,則要擔心美國會疑心日本缺乏制衡中國的決 心。於是,對於安全戰略上過度依賴美國的日本而言,若追求樞紐的 位置,反而弄巧成拙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日本的國內、國際上的現 況,使其在美、中東亞角力中,追求樞紐的代價太高,只能選擇一邊 倒的政策,倒向既有盟國美國。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美日中近來關係來解釋為何日本無法或不願取得美中樞紐位置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三角關係如果面對的是三個專制國家不知道解釋力會不會比較高耶,因為在民主國家中重視國內輿論也是贏得執政權的重心
不過日美中的關係,更大的重心不僅在於日本自身憲法的影響不得不依靠美國,以及國內輿論的影響,以及意識形態?(雖然很難理解慰安婦議題與靖國神社議題對於日本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