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族群與文化因素,在中國與新加坡的關係中,扮演著何種角色? - 文獻探討
- 後殖民主義中的「我者」與「他者」
- 法國心理學家拉岡(Jacques Lacan)認為,鏡像階段(mirror stage)具有示範的功能,代表主體與鏡像的 連結,鏡像是自我投射的原型。鏡像是主體取得一個圖像後,在自己 的心裡所產生的轉化或變形。此種認同是一種想像的心理結合,所呈 現出的是自我的理想型。鏡像以理想形象成為形塑自我的初始點
- 薩依德(Edward Wadie Said)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陳述西方國家透過各種文化再現模式,將東方建構為西方永恆的「他者」 (the Other),並賦予這二者一連串位階分明的相對屬性,西方代表著 「理性」、「科學」、「文明」、「進步」、「秩序」,東方則是與 其相對的「非理性」、「迷信」、「原始」、「落後」、「混亂」。 在西方的東方主義論述中,被想像建構出的東方,往往扮演著西方自 我形象的鏡像—或者以落後低劣的意象,對照、強化西方文明優越的 自我形象;或者以烏托邦式的理想型,做為西方自身想像的投射。而 這兩種再現的模式往往互為表裡、彼此交融。以建構出來的「他 者」,強化「我者」的自我認同並凸顯「他者」的差異,此種建構是 經驗和想像融合之結果
- 清末以降的種族觀與新加坡的獨特性
清末開始,受到西方衝擊的中國人,一方面 與西方觀點站在一起,認為中國落後、腐敗、較白人低等;另一方 面,雖然自認中國在文化上仍較西方優越,但卻又處處希望獲得西方 的背書,才能更顯價值,連儒家思想都需要與西方理念掛鉤,才能成 為「進步」、「理性」的思想。而中國人認為英國最成功的殖民地新 加坡,之所以成為全球的焦點,在於有華人的協助,與當時知識份子 「白人的成功要靠黃種人,只有黃種人有機會超越白人」的觀念一 致。
新加坡自清末開始,成為展現華人、中華文化優越性的模範與 「他者」投射,是黃種人超越西方人的希望。新加坡的優越,就是中 國優越的理想「鏡像」。新加坡在華人心中的地位,多年來並無太大 改變。而中國在文革結束,捨棄蘇聯模式,欲推動改革開放時,新加 坡的特殊地位又再一次地凸顯。 - 中西方學者對於中國「新加坡熱」原因的不同觀點
中國在否定蘇聯模式後亟需重新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中國領導人認為,新加坡經驗或新加坡模式是最適合中國的一條道 路,「新加坡熱」被認為不亞於中國建國初期至上世紀 60 年代的「蘇 聯熱」。 - 西方學者對於中國「新加坡熱」的原因歸納
- 政治意識形態
- 基恩‧范林
(Kean Fan Lim)及
妮芙‧赫雷思
(Niv Horesh)
新加坡的威權主義和一黨專政的意識形態,對中共最具吸引力。 - 丹尼‧羅伊
(Denny Roy)
新加坡的「軟威權主義」統治模式,似乎比西方的自由主義 更適合亞洲國家,新加坡抵抗西方模式更為中國帶來示範作 用。 - 經濟 發展
- 契里安‧喬治
(Cherian George)
世界上只有新加坡可以維持長期政權的穩定,並能達到社會 經濟的高度發展。對於不願意循著西方路線發展的中國,深 具吸引力 - 妮芙.赫雷思
(Niv Horesh)及
喬納森‧帕里斯
(Jonathan Paris)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對國有企業以及市場的改革,新加坡的 主權基金及淡馬錫公司的經驗,成為中共的「聖杯」。 - 治理技術
- 斯蒂芬‧奧特曼
(Stephan Ortmann)
及 馬克‧湯普森
(Mark R. Thompson)
新加坡證明了政府的清廉及治理的高效率,可以與自由民主 無關。透過菁英專制的決策統治,一樣可以達成。有助於強化中共的長期執政。 - 劉宏(Hong Liu)
及 王廷彥
(Ting-Yan Wang)
新加坡模式最吸引人的特點在於實際治理經驗,包括精英管 理、廉潔、高效的治理、法律、公共服務等因素。新加坡模 式是可以移轉到中國的。 - 社會控制
- 加里‧羅丹
(Garry Rodan)
新加坡對於媒體的控制,似乎是一種結合資本主義發展與本 土特色的模式,既能維持媒體一定程度的公信力、滿足市場 需求,媒體也透過自我審查的機制,避免對抗政府以保生存。成為中共亟欲取經的對象。 - 契里安‧喬治
(Cherian George)
新加坡治理的最主要的工具,是國家的威逼與脅迫,例如使 用《內部安全法》、各種訴訟、審查媒體(而非如中共將一 切國有化)、監控網路,以及使用公權力打壓反對意見 - 新加坡成為中國學習西方、超越西方的榜樣
- 改革開放學習對象的選擇
在選擇學習對象上,中國曾考慮過蘇聯、東歐的模式,以及西方、 日本的模式,但以往學習蘇聯的模式,已經對中國經濟、工業產生不 利的影響,而東歐的改革模式,則因中國地區差異大,並不適合中 國。日本及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是中國學習的目標,但日 本近代對於中國的侵害嚴重,站在民族情感的角度上,縱然實際上日 本對中國改革開放幫助極大,但中國依然無法公開表示要學習日本。 至於學習西方,則與中國一向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以及資本主義的態度 相違背,加上中國內部對於學習西方仍有疑慮,包括:如何不被西方 占便宜、如何保持中共的控制,但又擴大西方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等
在此前提下,以華人為主,政治經濟表現優越的新加坡,再度被 披上華人的驕傲、黃種人能超越白種人的外衣,成為中國能夠公開表 達學習的「他者」。 - 新加坡是避免「崇洋媚外」,凸顯華人優越性的最佳選擇
中國的人口、幅員、多樣性,都與新加坡差異極大,若非歷史、 文化及血緣的連結考量,似乎都無法完全解釋中國為何對此彈丸之地 情有獨鍾。惟此點卻是以往研究中星關係較少論及之處。本文認為, 中國學習新加坡,由於兩國血緣文化類似,所以不會有「崇洋媚外」、「被外國人騙」、背叛「反殖民反帝國主義」的問題,也能對 付、安撫中共內部左翼及保守分子
中國官員的心態,與清末以來, 新加坡被認為是華人世界中,最接近西方,最像白人的地方之心態, 不無關係。在無法直接至西方學習時,就算在新加坡全以中文學習, 也能夠讓自己彷彿更「國際化」、更「高人一等」。 - 中國自信的提升及中星關係的改變
- 近年中國對新加坡的興趣下降
對照以往認為中國要向新加坡學習的態度,可以發現在 2015 年左 右開始有了轉變,認為新加坡是靠中國才有今日的發展,且遊走在美 中之間的投機作法,也令中國不滿。而新加坡時任副總理張志賢在 2014 年 7 月 28 日《參考消息》上發表署名文章,題為「新中關係: 廣泛實質 互補共贏 與時俱進 引領未來」,透露近年來新加坡開始派 員至中國學習發展模式。似乎代表著新加坡以往是中國發展導師的地 位,逐漸動搖與翻轉
由於中國培訓項目的完善,以及對於中國發展模式更具 信心,赴新加坡培訓的中國官員,在 2012 年達到高點後,近年來人數 持續下降,赴新加坡受訓的官員,對於新加坡的治理模式課程,逐漸 不感興趣,而更喜歡談論中國的菁英政治及發展模式,某些培訓的計 畫甚至已經終止。 - 近年中國對新加坡態度轉變的因素
近年中國綜合實力快速上升,是不爭的事實。2010 年,中國超越 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 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美國的 一半。2014 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 10 兆美元,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躋 身超 10 兆美元經濟體俱樂部。近年雖然經濟表現趨緩,但包括科技、 軍事等實力,仍然持續增長,不容小覷。中國在習近平主政後,隨著 內外實力的增加,中國一改過去的對外政策,更積極的主導國際局 勢,衝撞西方所設定的規則,搶占各種議題的話語權。此一時間點, 與中國各界對新加坡關注度的下降時間,十分接近。清末以來,新加 坡高等華人、中國導師、展現東方優越性的理想「鏡像」地位,似乎 開始動搖,對新加坡失去興趣的中國,便開始以更嚴格的標準,來看 待這個被中國認為是「同文同種」,卻長期不安分的華人小老弟 - 近年中星兩國的若干衝突
- 結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後殖民理論看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種族群觀、同胞感、歷史情懷,在中國的對外關係中似乎具有很大的份量(或者是內宣用?),不知道歐美會不會像中國這麼重視這種情懷,還是就純粹現實主義
我覺得這種族群觀、同胞感、歷史情懷,在中國的對外關係中似乎具有很大的份量(或者是內宣用?),不知道歐美會不會像中國這麼重視這種情懷,還是就純粹現實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