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哈特認為大戰略在三個層面拓展了 傳統戰略的定義。
- 首先,大戰略一詞不再僅是傳統戰略所定義的軍事意義, 它包括了外交、財政、經濟、資訊等層面。
- 其次,大戰略所討論的包括國
家內、外得以使用的力量,包含傳統現實主義討論的對外得以使用的種種
權力的工具〈如威脅、經濟制裁〉,以及對內必須執行的政策(例如徵兵)。
最重要的是,大戰略討論的不再只是戰爭時期的戰略,而是包括承平時期 的戰略 - 新加坡大戰略的地緣分析。
- 1959 年取得自 治地位後,1963 年 9 月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 西馬)、英國海外領地沙勞越(Sarawak)以及北婆羅洲(North Boneo,現 沙巴 Sabah)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 1964 年 7 月的種族衝突讓馬來西亞聯邦政府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為求政治穩定,避免局勢惡化,雙方經過多次爭論
1965 年 8 月 9 日,以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簡稱 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憲,解除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聯邦 的關係,使新加坡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 新加坡國防安全、政經環境的SWOT分析
- 新加坡大戰略途徑
- 區域權力平衡
- 卡普蘭
(Kaplan)認為國家必須自動的採取一些權力平衡的規則或是行動,以延
長國家壽命,讓國際政治的遊戲無止境的持續下去,這些規則或行動包括
(1)用協商而非戰爭的手段來增加實力
(2)爭取而非排拒壯大的機會
(3)寧願停止與他國作戰也不願因繼續爭鬥而使該國歸於消滅
(4)對 於任何聯盟或單一國家欲在體系內取得宰制地位的行動加以反制
(5)對 於同意超國際組織原則的國家加以限制
(6)允許戰敗國或曾經被 排除在體系外的國家重新進入體系,並將其視為可以合作的夥伴;或者將 過去被視為國際體系不重要的成員,劃入重要成員之列,並將所有重要的 國家視為可接受的夥伴 - Dougherty 與 Pfaltzgraff(2004: 42)認為權力平衡理應達到以下目 的,包括(1)預防普遍霸權的建立;(2)維持系統本身以及系統之組成 份子的存在;(3)確保國際體系的穩定與相互安全;(4)藉由阻卻戰爭強化以及延長承平時期
- 又是親印尼,卻又是介入東帝汶獨立;又是與中國積極交往,在法輪 功的議題上又配合中國的態度,極力打壓星國法輪功修練者,卻又拉住美國這條重視人權的大魚。星國的權力平衡運用了「以協商 而非戰爭的手段來增加實力」、「形成聯盟」、「展現勢力範圍」、「干涉介入」、 「外交妥協」以及「武力競備」等,用星國外交部長 S. Jayakumar 在 2004 年說的一段話最能描繪星國權力平衡的大戰略。他說 :「星國不親美,不 反任何國家,我們所做所為只親新加坡,所有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考量, 這些仍是我們的基本途徑。」
- 全面防衛
- 新加坡的全面防衛
- 經濟戰略與主權基金
- 星國控制國營事業(或稱作政府聯繫公司, Government-linked corporation,簡稱 GLC)也是其經濟大戰略的布局,亦在經濟成長的過程 中扮演關鍵角色。政府聯繫公司主要受兩個國營的控股公司所持有,這兩 個國營的控股公司分別是新加坡的兩個主權基金
- 1974 年成立的淡
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
新加坡獨立之初由於許多產業都依賴馬來西亞腹地,為避免 受控制,新加坡政府除積極鼓勵出口導向製造業外,並力挺國營事業。淡 馬錫控股就是在此種時空背景下成立,淡馬錫被指定為新加坡憲法第五附 表下的公司,具有獨力維護淡馬錫過去的儲備金的憲法責任。淡馬錫董事 會成員的任免及續任,以及董事會對首席執行長的任免都需得到總統的同 意。而總統另以獨立監護人的身份維護新加坡重要資產和歷屆政府的儲備金 - 1981 年成立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operation,簡稱 GIC)。
係新加坡政府全資擁有, 是全球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公司管理的資產額超過 1,000 億美元,投 資範圍輻射新加坡之外的 40 多個國家。GIC 為新加坡政府管理外匯存底, 為新加坡的外匯存底進行保值增值。GIC 的目標是為政府的外匯存底取得 良好的長期投資回報,亦即在 20 年的投資期內,取得高於全球通貨膨脹 率的回報 - 亞洲價值與英語世界
「亞洲價值」常是亞洲國家經濟快速成長或是合理化獨裁統治的說詞
近 20 年來由於東亞經濟蓬勃發展,學者轉向的認為孔子文化實則強調動 態經濟,並有助於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的發展
就新加坡而言,經濟上的裙帶主義〈nepotism〉、特惠主義 〈favoritism〉構成了新加坡的經濟戰略,但也由於新加坡完善的管理規範, 在金融危機中受到較少傷害。但在民主的議題上,新加坡仍就堅持父權政 治,堅持一黨獨大,堅持像中國所堅持的「穩定壓倒一切」。亞洲本來就 是多樣化區域,很難有一致性的價值。「亞洲價值」很難是一個單一的價 值觀,但新加坡在「亞洲價值」議題上的獨特運用,使其同時擁有經濟上 的成長與政治上的一黨獨大。 - 結語
內閣資政李光耀在 2011 年演說時認為星國至今還不算是一個真正的 國家。他認為真正的國家是一個國民、一個國家、人民不分種族、不分宗 教,在必要時願意為彼此做出犧牲。他認為新加坡是個脆弱的國家,也是 個還在發展和創造中的國家。他說:「新加坡是在人民都沒有共識點的基 礎上上慢慢建立起來的,今天所謂的新加坡人只能算是個概念,他認為新 加坡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或許還要多四五十年時間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介紹新加坡如何在環敵圍繞的東南亞求生存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很簡略拉,有種在看維基的感覺
很簡略拉,有種在看維基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