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3 年習近平所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 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企圖通過建設「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的鐵公路、港口和資源管線等基礎設施,與亞、歐、非洲國家連接起 來,同時可有效輸出國內快速經濟發展所製造的原物料及產品。在此基礎 之下又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發展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以資金投 資亞洲國家的基礎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其市場規模。 - 歐亞經濟聯盟背景
- 歐亞經濟聯盟的歷史淵源
- 1993 年 9 月,俄 即曾嘗試在獨立國協架構下成立經濟聯盟,並積極與獨立國協成員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 1999 年,俄白哈吉與塔吉克斯坦五國簽署「關稅同盟與共同經 濟空間條約」(Treaty on the Customs union and the Common economic space),係為下一步的經濟共同體作準備。
- 2000 年俄白哈吉塔五國正式簽 署成立「歐亞經濟共同體」
- 2007 年俄白哈簽署「建立統一關稅邊境及關稅同盟條約」(Treaty on the Creation of the Single Customs Territory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Customs Union)
- 2010 年 7 月,三國在該條約的基礎下成立了關稅同盟,成員國的 貨物自由流通。俄白哈關稅同盟實現以後,三國又將目標放在建立統一經 濟空間。
- 2011 年底,俄白哈簽定「歐亞經濟整合合作聲明」(Declaration on Eur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並於翌年 1 月正式實施,三國的貨物、資 金、勞力及服務可自由流通
- 2014 年 5 月,俄白哈又進一步簽 署「歐亞經濟聯盟條約」(Treaty on Eurasian Economic Union),翌年 1 月 EAEU 正式成立
- 歐亞經濟聯盟成立的國際背景與俄國國內局勢
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將國家的相異性及國內政治因素納入影響外交政策的重要變數,使外交政策的研究更加周全。本文亦持同樣觀點,國內因素常為 國家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量,且國家之外交決策者有時亦會面臨國內因 素與國際因素兩者競合情形 - 國際背景
- 與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競合
2013 年中國政府通過「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 見」,列舉出幾項產能過剩的因素,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使其基本產業之 產品不得不另覓出口對象,而俄羅斯與中亞地區便成為其重要目標 - 中國與中亞各國經貿升溫的影響
- 哈薩克斯坦
2011 年中哈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哈國亦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的 國家,2013 年習近平訪問該國時便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之倡議。據估 計中哈之間於 2015 年的貿易總額為 105.7 億美元,中國出口之最大宗商品 為機電產品;中國自哈國進口之商品則以礦產品居多 - 烏茲別克斯坦
烏國亦為能源出口國,因此與中國經濟合作之情形大致上與哈國相類 似,唯一不同之處在於烏國的基礎設施上不如哈國(哈國為中亞五國中最富 裕者),因此對烏國來說,急需中方協助完成基礎設施建設。而此亦為中方 輸出其過剩產能之良方。此外,中方亦積極提供烏方經濟援助 - 吉爾吉斯斯坦
吉國以農牧立國,雖有豐富礦藏,卻缺乏能源,且工業化程度較低,因 此中吉之間的經濟合作大致上係以中方協助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兩國 較大宗的合作案體現在鐵路及公路建設,中方提供 5.5 億人民幣助其道路 改造計畫 - 土庫曼斯坦
土國為能源出口大國,為奉行成為永久中立國目標,近年來致力於能 源出口多元化政策 - 塔吉克斯坦
中塔之間存在邊界問題,然而爭議並未白熱化,雙方在教育與文化上 的交流密切。塔國自蘇聯解體後,在經濟發展的表現上屬於中亞五國之末 段班,然而近年來由於外資的投資,使塔國逐漸開啟工業發展 - 美國重返亞州反加強中俄關係
中俄關係自 上合組織成立後,雙邊與多邊合作便進展一日千里,該組織原係為了填補 自蘇聯解體後的戰略真空,尤其九一一事件爆發後,美國欲藉反恐之名將 勢力深入中亞地區,使中俄警覺到中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上海合作組織最主 要的目標係打擊三股勢力: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及分裂主義,其中反恐 軍演的實施可以減低美國利用反恐行動在該區的影響力,如以機制化平衡 (institutional balancing)與分析折衷主義(analytical eclecticism)的角度觀察中 俄之間在近年來的發展,可知上合組織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上合組織 制度的運作,可使中俄之間產生專屬財產(asset specificity)與社會認同 (social identity),進一步促進中俄關係的穩固。22這種變化有利於「一帶」與 歐亞經濟聯盟雙方的合作 - 俄國國內情勢
- 重返大國地位目標與民族主義外交政策
2008 年 8 月,正值北京奧運期間,俄羅斯派兵進入喬治亞共和國境內 的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並支持當地的民族獨立運動,由於這是自蘇聯 解體後,俄國對外出兵的罕見行動,引起國際間的譴責與關注 - 北約持續在前華沙公約國家部署反導系統
2008 年俄喬爆發 後,美國改變了設立反導系統的計畫,2009 年 9 月歐巴馬宣布,將取消建設波蘭和捷克的遠程導彈攔截系統,以神盾攔截系統替代(攔截短程和中程 導彈系統),並承諾與俄之導彈防禦系統合作。如以結果論,俄國的出兵 行動有效地遏止了美國的反導系統計畫。 - 梅普執政初期內部局勢混沌未明
在政治局勢混沌未明的情形下,普京唯有轉移人 民注意力,對外採行強硬軍事行動,始得安然度過初上任的不穩定。而此 次俄喬衝突亦為民族主義外交政策的首次嘗試,假設該政策獲得不錯成 果,將改變自葉爾欽時期以來,相對較為弱勢的外交政策 - 當前俄國政經情勢
普京 2012 年執政以來,民意支持度逐漸攀升,自 2012 年選舉結果的 63.64%得票率,達到近年來的七成以上。普京的高支持度皆是採行民族 主義外交政策的成果
2016 年 11 月,俄又通過 新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根據該構想,俄羅斯目前在歐亞經濟 聯盟中扮演要角,係屬關鍵的客觀力量,該聯盟可以增進成員國的競爭 力,以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歐亞經濟聯盟提供了一個平台可媒合投資 計畫來建設各國之基礎設施。顯然深化與廣化歐亞經濟聯盟亦為俄所謂 的重返超級大國地位之重要政策之一,也是近年俄羅斯重要外交政策之 一,民族主義外交政策具有隱憂,亦並非長久之策;與之相較之下,歐亞 經濟聯盟的建立與進程或可成為主導歐亞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工具,又可 滿足俄國人民重返大國地位的想像 - 經濟整合理論與歐亞經濟聯盟
- 經濟整合理論之探討
- 溝通理論、功能主義及新功能主義
- 溝通理論
溝通理論係源自於國際關係的批判理論,而批判理論又源於德國法蘭 克福學派 (Frankfurt School),因此該理論深受人本主義及馬克思唯物史觀 所影響。拋棄原本實證主義所採取的本體論 (Ontology) 及認 識 論 (Epistemology),並重新建構之。學者哈伯瑪斯 (Jürgen Habermas)認為,人 類統一的契機端視於語言的使用,除此之外,以溝通澄清誤會及排除虛偽 不實的言論,使對話者雙方能確信所談事務為真實,且為對方了解 - 聯邦主義、超國 家主義、政府間主義及溝通理論或可劃分為兩大立場:
- 深信一個立 於民族國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或超國家組織為可能並具有可行性,而該組織或政府有助於區域的和平或發展,例如:聯邦主義、超國家主義及溝通理 論等是
- 現今所有權力仍集中在民族國家手中,且國際間的行為體 仍然以國家為主要行為體,國際組織僅為各國討價還價之下成立的制度
-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的重要學者為梅傳尼(David Mitrany),功能主
義認為,整合進程係以「由下而上」(buttom-up)方式進行,而一個部門專
業技術的經濟整合將促成另一部門的經濟整合需求,此即所謂「枝網
化」(ramification)之作用,並更進一步主張經濟層面的整合可以與政治層
面獨立運作,互不干擾
此種政治經濟不相影響的觀點不符合現 實,許多區域經濟整合政策皆意味著國家主權的讓渡,僅是這些主權的層 面屬於經濟的管制,亦為國家內政之一部 - 根據學者克拉斯納(Stephen D. Krasner) 的 觀 點 , 主 權 可 分 為 四 個 面 向 :
- 「 內 政 主 權 」 (domestic
sovereignty)
內政主權係指布丹及霍布斯所提出的最早主權概念,對 於國境內部的有效統治或控制,甚至涉及正當性之有無 - 「互相倚賴主權」(interdependence sovereignty)
係指能否對於領土有效管轄,並管制包括人在內的跨國界流動 - 「國際法主
權」(international legal sovereignty)
國際法 主權:此即所謂的形式獨立、外交承認、法理主權,亦可視為在國際上被 接受的程度 - 「威斯特伐利亞主權」(Westphalian
sovereignty)
具有獨立自主性、或可稱之為實質主 權,防止外力介入的能力 - 新功能主義學者提出擴溢(spill-over)觀點,主張整合必先從簡單的部 分著手,再逐漸溢出至其他較為複雜的統合層面,已不再認為梅氏所謂的 枝網化可自動產生作用(又可說是一種基於專業技術的需求),尚須政治菁 英基於自身的利益而推動,與功能主義相較之下,採取更加現實的論點
- 聯邦主義、超國家主義與政府間主義
- 聯邦主義 (federalism)
二次大戰結束後,法國 的莫內 (Jean Monnet)、德國的舒曼 (Robert Schuman)及史匹尼里 (Altiero Spinelli)皆積極倡議成立歐洲聯邦或歐洲合眾國。聯邦主義係一種「由下而 上」的整合方式,認為若要達到歐洲國家間相互依存的狀態,需要建立超 國家的憲政體制 - 政府間主義 (intergovernmentalism)
形成於 1960 年代中期,茁壯於 1970 年代,該學說係以現實主義的權力觀為基礎,認為民族國家仍國際社會中主要的行為體,在民族國家的優勢地位下,超國家組織無法發揮重大作 用,例如歐洲共同體。當各會員國的主權讓渡給超國家組織時,其動機仍 係為了自身的國家利益,且經由各國討價還價而成。該學派的主要學者為 霍 夫 曼 (Stanley Hoffmann) 及 喬 丹 (Robert Jordan) - 超 國 家 主 義 (supernationalism)則係以建立一在各國主權之上的超國家機構為目標,學 者史匹尼里即曾提出建立各成員國政府的聯邦政治體制,以及由各國人民 及代表組成聯邦立法機構的構想
- 歐亞經濟聯盟之組織與功能
從經濟整合理論來看歐亞經濟聯盟,目前歐亞經濟聯盟共有五個成員 國,分別為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亞美尼亞
歐亞聯盟的地緣政治性質較為濃厚,而成員國之間的 經濟發展落差較大,是以形成共同經濟政策較為艱難。與先前俄羅斯所倡 議的歐亞經濟共同體及關稅同盟相較,歐亞經濟聯盟具有較為完整的部 門 - 歐亞經濟委員會(Eurasian Economic Commission, Евразийск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комиссия)
歐亞經濟委員會於 2012 年 2 月開始運作,係屬一超國家機構,該委 員會由成員國各部長組成,每個成員國具有三位名額,委員會所通過之決 議具有強制力,各國政府須遵行。為了協調成員國之間的問題,該組織下 設協調執委會,其所協調之問題範圍相當廣泛,其中包括:電力、交通、移 民、稅收、邊境檢查、石油天然氣、政府採購、競爭與反壟斷、智慧財產 權、金融市場等 19 個領域 - 歐亞經濟聯盟最高理事會(Supreme Eurasian Economic
Council, Высший Евразий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совет)
最高理事會由成員國元首所組成,該理事會主要決定並協商歐亞經濟 聯盟發展的大方向,由於俄白哈吉美五國的政治體制皆較為集權,國家領 導人基本上掌握重要國家權力,是以該組織的運作決定了歐亞經濟聯盟的 未來發展 - 歐亞經濟聯盟政府間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Council of the
Eurasian, Евразийский меж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енный совет)
該政府間委員會主要由各成員國之總理組成,負責研擬聯盟各領域的 未來發展方向,對於聯盟各領域合作的具體規劃影響甚鉅 - 歐亞經濟聯盟法院(The Court of the Eurasian Economic
Commission, Суд Евразийског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союза)
該法院由各成員國推派兩名法官組成,法院的職責在於研擬與修正歐亞經濟聯盟之法案,以及解決法規在適用上的疑義與爭端。 - 歐亞經濟聯盟之機遇與挑戰
- 歐亞經濟聯盟之機遇
歐亞經濟聯盟整合了 1.83 億人口的市場,涵蓋土地面積多達 2,028 萬 平方公里,占全世界面積 15% - 學者瓦伊納(Jacob Viner)早就指 出共同對外關稅的主要效果係
- 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
主要係指關稅同盟成員國之間的替代效果,由於成員國之 間免關稅,致使同一產品生產成本較高的被較低的取代 - 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
若以資源 的利用效率觀之,屬於一種負面的效應,將使得原本生產成本較低之非國 稅同盟成員國被成員國所生產的產品所取代,然而對於成員國的產品出口 國較為有利。
通常區域經濟整合下,貿易轉移的作用會較貿易創造為 大。EAEU 目前尚未出現明顯的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其主因在於 EAEU 成員國經濟發展高度單一化,屬於前蘇聯時期經互會解散後所遺留下來的 問題
因此 EAEU 成員國間之經濟關係主要還是呈現互 補而非競爭態勢,貿易轉移與貿易創造效果需要競爭關係始能發揮效果 - 俄羅斯
- 哈薩克斯坦
透過加入EAEU可獲得更為廣大的市場及其他成員國的資金。另外,哈 國為能源輸出大國,取得中亞至歐洲的石油管線至為重要 -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為昔日蘇聯的重工業大國,以交通工具為主要出口產品,惟 其出口受到烏克蘭事件之經濟制裁影響,僅能出口到非對其實施制裁之國 家,因而高度仰賴其周邊及俄羅斯市場,白國可藉由加入歐亞經濟聯盟增 加其產品出口至成員國之競爭優勢。此外,重工業的發展需要富足的能源 供應,而俄哈兩國皆為能源出口大國,三國之間可以在貿易上達到互補。 - 吉爾吉斯斯坦
與其他成員國相較之下,吉國既非能源出口大國亦非重工業國家,其 產業組成以農業及輕工業為主,這些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工,而歐亞經濟聯 盟若能達成勞工自由流動,對吉國的經濟發展來說幫助較大。而吉國屬於 經濟尚需外部援助的階段,因此若能獲得俄國大量的經濟援助,或許能緩 解國內經濟發展困境,此外吉國之稀有金屬蘊藏量豐富,需要大量外資投 資始得開採 - 亞美尼亞
亞國經濟自蘇聯時期便以工業為重心,長期以來仰賴俄國供應,在政治上,亞國與亞塞拜然的納卡衝突 (Nagorno-Karabakh Conflict)連綿數十年之久,俄國一向為亞國的後盾,因 此加入歐亞經濟聯盟對亞國在政經方面皆有益處 - 歐亞經濟聯盟之挑戰與前景
- 歐亞經濟聯盟當前問題
- 地緣政治色彩過於濃厚
歐亞經濟聯盟之主要主導國俄羅斯,係基於自身之政治利 益而倡議建立,若聯盟成員國缺乏經濟上誘因,將不利於未來整合的深化 與廣化 - 聯盟之成員國經濟發展差距過大
歐亞經濟聯盟之俄白哈三國為經濟發展較為進步之國家,與吉爾吉斯 斯坦與亞美尼亞差距過大,且五國亦面臨一些共同的經濟發展問題,例如 經濟發展高度單一化、國家經濟受寡頭掌握、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 - 成員國內部國家基礎建設不足
國家的基礎設施係經濟發展的基礎,倘若交通系統、能源供應系統、及 其他基本之設施尚未完備,經濟發展將成為空談 - 歐美經濟制裁影響與歐盟之自由貿易進程
2014 年俄羅斯兼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導致歐美國家經濟制裁俄羅斯迄 今,俄羅斯經濟持續低迷,除了影響支柱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能力外,還 影響與歐盟成員國談自由貿易之進程。 - 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之對接與變數
- 聯盟成員與「一帶」之對接
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具有一個目標,即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 區,如該目標順利完成,則可使俄歐在區域經濟合作的框架下進一步穩定 雙邊關係,並有效減低美國的干擾。而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如果能 順利與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將有助於自身經濟發展,並提升俄中 戰略協作夥伴關 - 2015 年 5 月 8 日,習近平赴俄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簽署並 發表《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 明》。根據該聲明,雙方將努力使二者對接,確保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與整合,並維護區域和平與發展。
- 「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對接之變數
「一帶」之沿線國家,除了 中俄仍存在主導權之爭外,還存在著歷史上遺留之宗教矛盾、領土糾紛、民 族衝突及國際恐怖主義活動,未來如何避免這些矛盾與衝突是俄羅斯與中 國推動「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對接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而俄羅 斯主導下的「歐亞經濟聯盟」經濟實力與中國有相當大差距,如何取得中國合作,運用中國 的資金、技術、資源與人力,對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仍是一大考驗 - 結論
在研究歐亞經濟聯盟在歐亞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問題上,未來俄羅斯如 何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關係、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如何對 接、如何取得中國的支持將是後續觀察之重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EAEU,另外討論其與一帶的搭配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看到今天一帶上的破產國,再看到這篇文章,一味的投資基建對於經濟的幫助有多大呢?
看到今天一帶上的破產國,再看到這篇文章,一味的投資基建對於經濟的幫助有多大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