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2004 年與 2009 年印度國會大選
- 2004 年大選
印度黨在 543 席次中,只取 得 138 席次, 甚至不如 1999 年的 182 席。在野的國大黨則取得 145 席 次,重新成為印度第一大黨。國大黨與盟友則在國會 543 席中合計取得 216 席位,雖然未達半數,但因另外獲得左派共黨的支持, 得以取得中央的執政權。前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擔任 總理。 - 2009 年大選
2009 年 5 月印度舉行第 15 屆國會大選。國大黨雖與盟友進行「席 次分配」(seat-sharing),但拒絕將其根據地輕易讓與盟友。另外,國大黨 也避免重蹈印度人民黨失誤,特意照顧到廣大鄉村中的小農(small farmers),主張讓 4300 萬農民獲得減免貸款的待遇。國大黨的上述策略 獲得成效,於 543 個席次中贏得 206 席位,加上盟友,則共取得過半數 的 262 席。相對之下,印度人民黨及盟友則僅有 159 席。多黨聯合的「第 三陣線」(Third Front)也只掌握 80 席 - 聯盟政治發展
- 印度政黨體制轉變
印度自 1947 年獨立後至 1989 年之間,大多數時間呈 現國大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國大黨成立於 1885 年, 在印度獨立時便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基礎,且國大黨領導印度獨立運 動,帶領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獨立,甘地(Mahatma Gandhi)、尼赫魯 (Jawaharlal Nehru)等人都是國大黨要員,其地位及影響力自然勝過其他 黨派。
國大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一直到 30 年後才被打破。選民因為對國大黨 總理英蒂拉‧甘地(Indira Gandhi,簡稱英蒂拉)於 1975-1977 年實施「國 家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表達不滿,使得國大黨在 1977 年大選 中遭到挫敗
英蒂拉與國大黨於 1980 年大選捲土重來,贏回中央政權。1984 年, 英蒂拉遭刺身亡,其子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簡稱拉吉夫)被推 舉繼任總理,並領導國大黨於 1984 年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一直執政 到 1989 年大選輸給「人民黨派」(Janata Dal)為止。
1989 年之後的印度政治發展呈現出明顯地轉變。數個政黨合組 「國家陣線」(The National Front)參加大選,擊敗國大黨,取得相對多數 席次,但未能過半。人民黨派(Janata Dal)的維什瓦納特‧辛格(Vishwanath Pratap Singh)被推舉為總理,組成少數政府,印度人民黨及左派政黨給予 外部支持。1989 年的大選也成為印度政治的一個重要分界點,印度的政 黨體制邁入一個新的階段。因為自 1989 年迄今,再也沒有任何單一政黨 能夠在大選中,贏得絕對過半的席次 - 「聯盟政治」型式的確立
從 2004 年大選及 2009 年大選的發展來看,則再次 確立了聯盟政治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國大黨的「聯合進步聯盟」(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 簡稱 UPA)與印度人民黨的「全國民主聯盟」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簡稱 NDA)對決局面。 - 受制約的聯合政府
聯合政府基本上是跨黨派的結合,而其結合的基礎則是競選過程中 依席次分配而擴大當選席次,再者則是執政之後所獲得的利益。從印度 政治的發展經驗來看,主導政黨與支持政黨之間的關係,約有兩種主要 運作模式:第一類是雙方合組政府:基本上主導政黨會掌握內政、外交、 財政等重要部會,其它的部會則為分配的籌碼。第二類方式則是不加入 政府,但給予執政支持:此類性質的聯結性不如前者,也較為鬆散,當 其要求遭執政的中央政府拒絕時,便可能會撤回支持。因此在運作過程 中,主導政黨與加盟政黨之間的「權力分享」與「利益妥協」是主要的 運作特色。
聯盟政府的第二項特色是,盟友之間的各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及意識 型態,為了降低各加盟政黨之間的衝突,基本上聯合政府的政策會儘量 擱置爭議性議題。 - 地方主義的崛起與挑戰
- 地方意識與地方政治
依印度憲法設計,印 度是中央集權式的聯邦制國家。其中,憲法第 356 條的「總統治理」 (President’s Rule)更賦予中央強制介入地方治理的合法性。該條款規定: 「憲政體制在地方行使過程出現危機時,總統得直接解散地方政府並行 使直接統治權。」自憲法頒布以來,中央政府已經援引此條文行使上百 次的「總統治理」。
地方勢力的興起使得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面臨調整。中央政府的地位 不再被視為凌駕於地方政府之上。各地方都爭取自身利益的結果,也 使得印度的聯邦制結構發生變化,由「合作型」聯邦制轉向「競爭型」 聯邦制。 - 宗教認同的政治化
種姓政黨的興起是一連串互相聯結的社會過程所引發的,包括種姓階層性的弱化及種姓轉化成準種族團體(quasi-ethnic group) 到了 1970 年代,隨著教育較為普及、保留配額及土地改革等社會發展,使得以往 較為弱勢的族群也逐漸獲得政治發展的空間。普選制度的推行,也促 進了低階種姓的政治意識覺醒。國大黨在執政初期,便利用垂直動員 (vertical mobilisation)的方式,尋求種姓的選票支持,將高種姓與低種姓 整合在一起。自 1980 年代以來,以低階種姓為訴求的政黨也逐漸出現。 其中包括大眾社會黨、全國人民黨、社會黨等。印度針對低種姓給予 公職或入學保障名額制度,也強化了種姓認同。「落後種姓」(backward caste)的議員數也從 1971 年的 13%成長至 1996 年的 23.3%
印度種姓認同的崛起在某些層面是強化了印度民主政治的發展。主要的理由是讓代表性更全面性。但另一方面,可能加深了不同種姓之 間的競爭及強化了彼此的差異性。種姓逐漸由上下的階層性關係,演變 成水平的競合關係。候選人會以強調自身的種姓來吸引選票,但其實他 們也會跟不同種姓結盟以獲得權力。而且競爭的性質也在轉變:以往 是在爭取自己種姓的權利,現在是防止既有的權利被其他種姓所奪取 - 甘地─尼赫魯家族政治的延續
尼赫魯是印度首任總理,自印度獨立後執政了16年多。尼赫魯過世 後,南達(Gulzarilal Nanda)及夏什崔(Lal Bahadur Shastri)接任總理不及2 年,便由尼赫魯的女兒英蒂拉擔任總理。她在先後兩階段也擔任了近16 年的總理。英蒂拉被刺身亡後,由其子拉吉夫擔任總理,前後5年多
尼赫魯─甘地家族的第四代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簡稱拉 胡爾)則可望能夠繼續執政的紀錄。拉胡爾在2004年大選時正式踏入印度 政壇,當選國會議員 -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印度政黨介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同上
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