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亞地區正位於心臟地帶南緣,1991 年蘇聯崩解之前,其地緣戰 略地位並不特別顯著。隨著蘇聯瓦解,由於該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中 心位置、夾處於中俄兩大強權之間、擁有豐富的能源蘊藏量,且鄰近 中東地區,凸顯了其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戰略地位。俄羅斯將中亞地區 視為其重要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勢力範圍;對中國而言,中亞地 區則具有增進其能源安全、戰略縱深與擴展其在歐亞大陸勢力範圍的 作用;對美國而言,介入中亞事務與爭奪裏海能源,有助於強化其能 源安全及維持其權力平衡戰略;印度則可利用中亞地區做為軍事基 地,以改善其戰略地位,並分散能源進口風險。另外,日本、土耳其 及歐洲等國家亦將中亞能源視為其需極力爭取的來源。顯然,中亞地 區已成為冷戰後全球權力重新布局的重要地緣政治場域
本文將以麥金德隨 著國際政治體系及其運行環境變遷而修正其地緣政治學理論的視角, 來探討中亞地區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意涵 - 麥金德的地緣政治理論與中亞地區
- 麥金德理論脈絡中的中亞地區
麥金德 1904 年軸心地區、1919 年及 1943 年心臟地帶範圍 - 國際政治體系的變遷與麥金德理論之修改
- 麥金德 1943 年全球觀的五大區域
- 麥金德地緣政治理論的核 心論述:西方最大的威脅與危險可能來自歐亞大陸,是不受時間限制 的,2只是當前 21 世紀所防禦的對象由德國與蘇聯轉換為中國與俄羅 斯。惟 1943 年麥金德所認定的心臟地帶範圍原幾乎等同於前蘇聯領土 (除西伯利亞中部高原部分外),但隨著 1991 年蘇聯的瓦解,該地帶已不是由單一政治實體所掌控。心臟地帶因前蘇聯各共和國的獨 立,而發生根本的地緣政治權力變化,特別是中亞地區
- 中亞的新地緣政治經濟關係
- 中亞的新地緣政治經濟、戰略作用與蘇聯遺緒
- 中亞的新地緣政治經濟與強權戰略作用
- 中亞五國獨立後,美國大力加強與五國的軍事安全合作,如推動 中亞國家加入北約的「和平夥伴關係計畫」(Partnership for Peace)、 與中亞國家進行軍事聯合演習、訓練,以及向中亞國家提供多種軍援 等,目的在於維護中亞國家的獨立,進而弱化俄羅斯的影響力。911 事 件後,美國將中亞地區視為打擊恐怖組織的戰略點,於此設立軍事基 地。後因美國過度干涉中亞國家的民主改革議題等,嚴重影響與該等 國家的關係,各軍事基地陸續被關閉。其後,由於阿富汗問題惡化、 「伊斯蘭國」對中、南亞地區的影響日深,以及為制衡中國與俄羅斯 在中亞的影響力,促使美國重新反思中亞政策。2015 年,美國與中亞 國家建立外交多邊對話平臺,C5+1 計畫,藉此希望能改善與中亞五 國的關係及促進區域間的合作,該計畫可視為是美國企圖保持其在中 亞地區影響力的指標
- 中國與中亞國家及俄羅斯共同組建上海合 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並分別與五國締結戰 略夥伴關係,除了經濟與能源戰略因素外,目的之一就是制衡美國在中亞的行動。中國藉由一帶一路倡議,密切與中亞五國進行合作,深 化與五國的關係。相對於美國及其他強權,中國雖對中亞地區擁有地 緣優勢,但事實上,中國仍無法透過區域合作方式控制中亞地區的局 勢發展。
- 土耳其與伊朗則將中亞各國視為擴 大歐亞大陸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戰略點,對土耳其而言,中亞地區是其 國家發展戰略中成為歐亞大陸能源網絡中心的能源來源之一
- 蘇聯遺緒
蘇聯時期史達林(Joseph Stalin)為強化中央政府的政治經濟統治,刻 意將不同的產業集中在特定的共和國,讓各共和國無法經濟自立,形成相互依賴的經濟結構。此一經濟分工狀態使獨立後的前蘇聯共和國 仍與俄羅斯有經濟連結關係,尤其是白俄羅斯與中亞五國
俄羅斯很難放棄對中亞國家的地緣經濟利益,但傳統 與俄羅斯的單一經濟互動關係已無法滿足這些國家的發展需求。就俄 羅斯在中亞五國的進出口貿易額的比例來看,顯示俄羅斯對這些國家 已不具經濟操控主導能力。隨著五國的經濟改革與開放投 資等改變,前蘇聯時期的經濟體制束縛勢必逐漸鬆解,甚至連俄羅斯 對中亞國家最具制約力的能源管線運輸系統,亦會因中亞國家多元化 的經濟合作發展而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 中亞五國與外部強權的互動關係
- 聯合行動
獨立對五國而言是缺乏經驗與不可預知的發展,因而面對外部強 權在中亞地區的權力操作,特別是面對俄羅斯的潛在威脅,尋求自保 的最佳策略即是結合其他四國採取聯合行動
2018 年 3 月,中 亞地區新區域合作,包括中立的土庫曼,中亞五國進行五邊會議,此 有別於傳統沒有土庫曼的四邊會議,真正地以區域為範圍進行協商。 不再透過國際中介者調停糾紛,以戰略夥伴形式取代先前的談判合作 關係,理性解決合作障礙與區域安全問題。 - 中亞國家與強權的互動槓桿
- 麥金德理論的可能修改
中亞地區獨特的地緣戰略性已隨著全球政治體系的權 力變動,而具有足以影響全球五大權力平衡區之心臟地帶、古東方文 明亞洲季風區與空白地幔區的戰略條件,且又為單一強權所無法或完 全掌控的地區。因此,中亞地區被劃歸心臟地帶南緣的位置及其在歐 亞大陸的地緣政治戰略作用必須重新被定義。 - 空白地幔區範圍之調整
- 科恩(Saul Bernard Cohen)於 2005 年所提出的「歐 亞交會帶」(Eurasian Convergence Zone)概念,將空白地幔區的蒙古 與心臟地帶的東波羅的海、黑海及中亞納入其中,他認為此交會帶從 東波羅的海、東歐、黑海、中亞,到蒙古,再延伸到朝鮮半島,擴展成歐亞大陸的內新月彎地帶(Inner Eurasian Crescent),並可戰略性地 連結中東地區。此地帶的地理位置、經濟資源,以及對心臟地帶與其 周圍地區的連結性,使其具有成為一條巨大戰略通道的可能性。因 此,該地帶的支配權成為強權間爭奪的目標
- 調整後的空白地幔區,包括非洲撒哈拉沙漠區 11 國、阿拉伯沙漠區八國、伊朗、蒙古及中亞五國。沒有 可形成世界超級強權崛起的條件,但是卻可使強權獲得足以影響世界 權力平衡的權力,特別是制衡中國與俄羅斯兩大強權的權力擴張
- 麥金德全球觀五大區域之當代發展
- 新空白地幔區與全球戰略操作
以修改後的理論 來看各強權的權力操作與互動關係,此使全球權力平衡體系的中軸清 楚地落在空白地幔區,而中亞地區則具支點作用,因為美、中、俄等 多國的權力操作與制衡都交會於此。具體而言,美國的勢力範圍在 南、北大西洋盆地區,俄、中所處的心臟地帶與古東方文明亞洲季風 區是美國勢力無法或難以完全掌控的,五大區域中唯有空白地幔區鄰 近這兩大區域,且又沒有任何一個強權能完全掌控此地區,因此美國 如欲在全球層次取得先發制人的戰略布局,空白地幔區會是最佳戰略 區。與印太地區的海洋制衡相比較,此戰略區最大的特點是可直接威 脅中、俄兩大陸權國國土的腹背。反觀,俄、中兩國位居心臟地帶與 古東方文明亞洲季風區,空白地幔區與兩國有國土相鄰的地緣安全連 結性,是防範美國制衡的重要戰略區 - 結論
中亞地區做為原心臟地帶南緣的全球地緣政治地位,已有 所不足。其最大原因在於中亞地區的全球地緣政治戰略支點作用,不 論是能源、交通運輸、政治、經濟或軍事佈局等樞紐特質,在新的國 際權力互動關係中被凸顯出來,因而展現其適合在空白地幔區的地緣 特質。21 世紀,中亞地區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意涵是全球權力平衡 體系的戰略中軸支點。因此,欲取得全球權力平衡體系的平衡支配力 量,必須掌控歐亞大陸的戰略通道-空白地幔區,而欲掌握空白地幔 區,則須先掌控中亞地區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說明中亞地區的重要性,用麥金德的理論來做為基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在蘇伊士運河事件後,中亞地緣位置一度有被提出來過,但是我覺得當地擴展還是有相當的難處,如民族、宗教衝突、政治局勢不穩定應該都是強權控制當地的隱憂,就算得以控制但也不知道能控制多久,看看蘇聯控制了中亞,也不還是解體
中亞重要的部分也恰好位於強權的周遭,當強權不再是強權時,中亞的重要性也會隨之削弱
另外能源的部分,在綠色能源急速發展之際,這些傳統能源的價值也在逐漸降低
剩下就只剩下運輸的部分了,在作為替代海運路線的方式,這個價值也許重要,但北極航線也可能會影響
所以,中亞看似很猛,但也是有條件的,當上述條件不再時,戰略位置也不再重要
純粹地緣的觀察,應該加上科技與權力分布位置的分析,或者海洋戰略
另外,我以為阿拉伯會重視的說
在蘇伊士運河事件後,中亞地緣位置一度有被提出來過,但是我覺得當地擴展還是有相當的難處,如民族、宗教衝突、政治局勢不穩定應該都是強權控制當地的隱憂,就算得以控制但也不知道能控制多久,看看蘇聯控制了中亞,也不還是解體
中亞重要的部分也恰好位於強權的周遭,當強權不再是強權時,中亞的重要性也會隨之削弱
另外能源的部分,在綠色能源急速發展之際,這些傳統能源的價值也在逐漸降低
剩下就只剩下運輸的部分了,在作為替代海運路線的方式,這個價值也許重要,但北極航線也可能會影響
所以,中亞看似很猛,但也是有條件的,當上述條件不再時,戰略位置也不再重要
純粹地緣的觀察,應該加上科技與權力分布位置的分析,或者海洋戰略
另外,我以為阿拉伯會重視的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