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文除了簡短回顧印度教民族主義在1990年代興起的背景與主要發展外,將著重分析印度教民族主義對印度政治造成的影響。透過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發展,本文將檢視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如何藉著結合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意識形態而崛起成為印度的主要政黨。 - 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興起背景與主要發展
- 1990年代的內外環境
- 內部因素
自1989年以後的大選,國大黨再也沒有拿過國會半數的席次,給予其他政黨成長的空間 - 外部因素
印度周邊的敵對勢力(巴基斯坦)、全球化的擴展 - 阿逾陀(Ayodhya)建廟活動
阿逾陀是印度北方邦的小城,被印度教視為羅摩王(Lord Ram)的出生聖地。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認為,阿逾陀原來有一座羅摩神廟,但回教蒙兀兒皇帝巴布爾在十六世紀入侵印度後便將其摧毀,並在原址上另建立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並主張要求拆除。
1992年的建廟行動,致使清真寺遭到拆除,印回衝突達到最高潮。 - 宗教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印度教徒特性」的主張
- 印度教徒特性最初由印度教大齋會的領導人薩瓦卡(Vinayak Damodar Savarkar)所提出的。薩瓦卡提出這一概念的主要目的在釐清印度教徒的身分認同問題,他認為印度教提並不等於印度教,而是包含了印度教族群的思想與活動,只要是把印度當作祖國及孕育其宗教聖地的人便是印度教徒(如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回教、基督教則不是)
-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
印度人民黨成立於1980年,前身印度人民同盟(Bharatiya Jan Snag,BJS)則早在1951年便在國家志工團的支持下成立。身為印度教"教團家族"中的一員,來擴展印度民族主義團體的理念。 - 印度人民黨與國大黨在國會(Lok Sabha)大選中的表現(1984-1999)
- 印度人民黨靠著印度教民族主義成長,卻礙因於其極端的立場,致使1996年席次超過國大黨卻無法阻隔的窘境,後續則靠著溫和路線、與小黨組全國民主聯盟(NDA)來獲取席次的增加與組閣的機會。
- 聯合政府的制約
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執政府之下,為避免批評而保持保守態度,其餘印度教組織則較無顧忌的推動阿逾陀運動,印度人民黨也藉由教育、法條修訂來推廣印度教民族主義,試著擴展其票源,現今的保守態度只是實力不足而不得已的姿態罷了。 - 結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好奇的是,印度教民族主義只有印度人民黨嗎?畢竟印度政黨有2位數
好奇的是,印度教民族主義只有印度人民黨嗎?畢竟印度政黨有2位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