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

〈「再平衡」對美中關係之影響: 一個理論與政策的分析〉張登及

  1. 前言
    要掌握臺灣有 限的機遇,首先自當了解美國對北京政策調整的性質,以及其對美中 關係發展的影響,同時也將北京可能的回應納入考慮。此為本文的研 究動機。
    歐巴馬政府於 2009 年末起陸續揭示其「重返亞洲」、「亞洲中 樞」(pivot to Asia)、「前進部署外交」(forward deployed diplomacy) 與「再平衡」等戰略概念,可見華府已決心全面調整其全球戰略部署 重心,對中國反守為攻。本文認為,為求對此發展背後的邏輯更清晰 掌握,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較能將 美方的部署納入一個完整宏觀的戰略布局來理解
  2. 攻勢現實主義及其修正
    1. 攻勢現實主義概說
      現實主義(realism)是國際政治研究的主要傳統,核心假定只有兩 項:國際政治是無政府狀態(Anarchy),以及國家是國際體系主要行為 者。
      1. 「攻勢現實主義」,應視為是結構現實主義(又稱「新現實 主義」)的物質化、實證化改良版
        幾個特徵是驗證其解釋國際政治重大趨勢的指標:
        1. 大國具有兼併能力,因此意圖不確定將導致信任極小與恐 懼極大
        2. 低度信任與高度恐懼,將使國家對權力的追求遵守相對收 益(relative gains)的原則。對相對收益的強調,使大國不僅是「位置」 (position)保衛者,更是利益掠奪者(maximizer),直到成為體系「霸主」 (受地緣限制,最少是區域霸主);大國彼此合作可能性很低。
        3. 強調「相對收益」的邏輯,也將使霸主主動制止其 他大國因獲得較大「相對收益」而威脅自己的「位置」。
        4. 大國原則上優先選擇制衡彼此,但若有卸責(buck-passing) 的對象,則會優先將制衡責任交由其他受對手威脅者「分擔」,本身 可節約經濟與軍事成本,等到對手們相互削弱後,再收漁翁之利。
        5. 強調地緣因素的影響,受水體阻隔的大國,由於投射地面 力量受限,優先偏好「卸責」於他國(與對手距離較近)以制衡對 手,而非首先實施制衡 
      2. 攻守理論差異
        1. 守勢現實主義秉持華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原型,堅持國家 對顧慮「安全」優先性。而攻勢派雖也承認無政府狀態假定,卻因強 調國家間的恐懼與不信任,認為只有將權力極大化才能獲致安全。
          兩 者差異在於前者認為過度擴張會陷入「帝國迷思」(the myth of empire) 並遭致他國聯合制衡。但後者認為追求權力極大的「霸主」地位,是 唯一合理的安全保證
        2. 守勢派不僅秉持華爾茲「社會化」的論述,認為國家會學 習成功案例,避免「過多權力」(excessive power)遭致聯合制衡,還援 引「新古典派」的成果,相信意圖可以溝通,「威脅感」也有高低之 分。因此,國與國間除了制衡,仍有合作空間。
          但攻勢派認為,「合 作」往往是「卸責」的表象,是不可長久的,國際建制促進的「合 作」也只是大國操縱的結果,本身沒有獨立性。競爭是「大國政治的 悲劇」的宿命
        3. 守勢派理論由於相信意圖可以管理,這一點也與權力移轉 論類似,認為「意圖」與「現狀滿意度」影響霸主與崛起者對待彼此 的態度
          但攻勢派則認為「意圖不確定」本身就是常數,不需要多加 分析。
          從前者角度看,行動者的攻守「選擇」有可能受「威脅感」多寡的影響,這種選擇是有意義的。後者則認為除了「離岸平衡者」有 攻守選擇空間,其他大國的行為必然是偏好攻勢,才符合其安全需 求。而且歸根到底,「離岸平衡者」青睞先「卸責」,實際上也只是 攻勢邏輯的前奏而已
    2. 位置與身分:攻勢現實主義的修正
      1. 一個國家選擇以攻勢或守勢因應對手,應該主要由兩個 因素來決定:
        1. 位置
          「位置」的內涵包括 兩大物質性因素:「位置」首先是由是行動者在體系中,根據權力分 布(distribution of power)的格局及自身的「能力」所規定的
          物質性的因素是本國與國際體系其他國家實力的對比, 還有就是地緣接近性造成的威脅程度
        2. 身分
          由一國的「身分」(包括意識形態、宗教、文化、政治信念),以及 對競爭對手的相對身分發展趨勢的論斷所決定,會主宰一國對威脅大小的認知
          「身分」可 以包括兩個共構(mutually constructed)方面,所以本質上是建構性、 「構成性」(constitutive)的。
          首先,「身分」的屬性指向「歸屬感」, 即個體主觀認定「我是誰」的問題。在這方面,「身分」也常被稱為 「認同」(identity)。
          其次,「身分」的另一屬性是行動者的「自我」與「他者」(Others)互為主觀的互動產物,其屬 性指向「資格」(membership),需要在一個「社會的」(social)情境中 得到他者的正面或負面的回應,使這個「資格」的內容得到證實。
      2. 援引社會學家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對「身分」與「自我」 的關係說明,從其「結構化」(structuration)理論的角度,擴大「身分」 概念的理論縱深。藉由此一身分邏輯的修正,攻勢現實主義過於強調 的位置邏輯無法解釋的攻守選擇,解釋力或可得到加強。
        1. 紀登斯指出,「自我」是行動者假定時間與空間的延續,對自身 經歷(biography)的反思性理解。而且此一「自我」之理解,必須被反覆 實踐,得出某種常例(routines),才能維持不墜
          「自我」一 定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且以特定的語言(無論如何原始或複 雜)來表達。它還必須要靠自己透過實踐去反覆證明和鞏固,成為一 套規律化的日常行為模式(programmed routines)。沒有「社會」就沒 有「自我」;沒有表達自我的語彙,自然就無法界定行動者存在的內 涵。另一方面,無論是國家或個人,過去習以為常的「自我」被否 定,當事人也將陷入「失語」狀態—歸屬感被拒絕,或「資格」被否 定。
        2. 依照這樣的修正,美中目前的強勢互動也不是沒有緩和的空 間。問題不是僅繫於中國的崛起速度,還要取決於這兩個大國「身 分」的相容度。如果一方「常例」上反覆實踐獲得的「歸屬感」受到擠壓,或者在國際社會的大國(或霸主)「資格」有遭否定的危險, 不安全感亦會顯著增加,強化一(雙)方頑固於追求相對利益極大的 攻勢作為
  3. 美國「重返亞洲」與「再平衡」戰略的源起與開展
    1. 小布希反恐「攻勢」的問題與歐巴馬的調整
      1. 美國重新將中國視為首要對手的調整醞釀甚久,但 2009 年秋歐巴 馬出席「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新加坡峰會,並自詡為「第一位太平洋總統」後,從 2010 年接見達賴、人民幣匯率等一系列事件,中美關係開始陷入低 潮,可以視為是這一系列調整的正式起跑點。
        2010 年 1 月國務卿希拉 蕊(Hillary R. Clinton)訪問夏威夷演說中就曾提到 :「所以如果本屆政 府上任時有人有所懷疑,但實在無庸置疑地是,美國回到亞洲。但我 還是要強調,我們回來了。」(So I don’t think there is any doubt, if there were when this administration bega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back in Asia. But I want to underscore that we are back to stay.)
    2. 亞洲版的911?從南海「核心利益」風波到天安艦事件
      1. 2010 年 3 月、5 月希拉蕊與副卿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 分別在與戴秉國、馬曉天會晤時聽到中方說「南海是中國核心利 益」。此事經由日本媒體首先披露並由希拉蕊證實,更引起東南亞國 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國家的 關切。
      2. 東北亞發生的「天安艦事件」和後來的「延坪島事件」。 冷戰結束之後,東北亞區域最明顯的不穩定因素即是北韓。當小布希 將北韓與伊朗、伊拉克等視為「邪惡軸心」後,金正日(Kim Jong-il)趁 美國陷入伊、阿戰爭而反覆以發展核武勒索,不僅美日韓困擾,北京 也大為緊張,一方面害怕平壤冒險招致美國攻擊而迫使北京必須兌現 中朝盟約,另一方面若北韓崩潰難民外溢,更是地緣政治的災難。
    3. 「再平衡」:從重返亞洲到「以亞洲為軸心」
      本文認為「再平衡」只是美國「重返亞洲」以來一系列針對北京 的政治、經濟、軍事部署的一種表述。實際上的意思是 捍衛某個體系現狀,即 1991 年以來,美國在「位置」與「身分」上不 被制衡(unrivaled)的「單極時刻」(unipolar moment)。
      1. 美國從「重返亞洲」到「再平衡」的一系列強勢作為的內涵與效 果還可以歸結為下列數項:
        1. 成功地加強美國在日的安保位置,阻止日本漂流,扭轉日 本民主黨前任領袖曾經構思、北京響應的「東亞共同體」概念,並以 將釣魚臺納入安保範圍對日提出保證
        2. 加強美在韓的安保位置,重歸東北亞樞紐身分。這令經營 「六方會談」多年的北京,協調者的角色有空洞化之虞。現在北京被迫只能支持接班危機嚴重的金正恩政權,使他自 2003 年以來經由六方 會談取得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聲望損耗頗多
        3. 鼓勵亞洲、東協與大洋洲各方對中國在其中經營已久的 「負責者」身分加以質疑。其結果包括 2010 年東協區域論壇會後美國 航母首次訪問越南舉行軍演「慶祝美越建交 15 周年」,及美越《民用 核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Conce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ivil Nuclear Field)的簽署。
        4. 營造美國主導的區域經濟整合建制,稀釋中國為主的東亞 經濟整合架構。美國自 2011 年底起,不僅與韓國簽訂《美韓自由貿易 協定》(U.S.-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特別是歐巴馬在夏威夷與 峇里島出席 2011 年 APEC 和「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 遊說日本、澳洲與東協各國參加《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其 高門檻自由貿易標準雖然非一蹴可幾,但已有動搖「東亞區域整合以 東協/東協加三為中心」的趨勢,重新使美國成為東亞區域整合的核 心,大有將以「國企」為主的中國貿易大軍逐出東亞、擊破「東協加 一」隊形的氣勢。
      2. 美國「重返亞洲」和「再平衡」的攻勢不僅於著墨亞洲,還有全 球性兩大戰略布局配套:逐步減少在中東的軍事存在,與調整美俄關 係。
      3. 歐巴馬政府執政初期對中國的 「戰略再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作用主要是以守勢姿態爭取戰 略修整時間。從理論與現實來看,「攻勢現實主義」正在取代「避 險」(hedging),成為美國對華的優勢戰略,目的就是(一)以經濟、 軍事、外交等手段削弱中國「位置」持續強化的趨勢;(二)逼迫北 京無法在「挑戰者」與「負責者」身分之間取巧,同時促使周邊與發 展中國家「認識」中方「和平發展」口號的「表裡不一」
  4. 中國對美國「再平衡」戰略的回應
    1. 「和諧世界」攻勢受挫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 2004 年第十次使節會議中首次提出「大國是 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的「四點布 局」。於是中國的「大國外交」遂與周邊外交、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外交、多邊外交構成相互重疊、相互支持的一套「組合拳外 交」,並以其「和諧世界」論述為話語號召,趁著美國忙於第二次海 灣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在全世界展開了一場以「和諧」為口號,守中 帶攻的外交戰,在東南亞、東北亞、中亞、非洲、拉美等地,都獲致 了相當的成效
    2. 挫折之後:倚靠中俄、回防周邊、經營金磚
      中國將如何因應美國從「重返亞洲」到「再平衡」的系列攻勢, 是一個發展中的議題
      強調三個短期的重點領域:第一,加強中俄關係, 以俄國為體系中制衡美國霸主的支點;第二,重新耕耘周邊外交,對 友好者將加強加碼甚至寬讓利益,對明顯倒向美國者則不惜施以軍事 威脅或經濟強制(economic coercion)以迫使其調整政策;第三,應對美國藉由APEC、ARF,乃至TPP營造的政經包圍,則強化金磚集團、 「上海合作組織」(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中非合作論壇」(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FOCAC)、 「中歐工商峰會」(China-EU Business Summit)、「區域全面經濟夥 伴協議」(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等 各種多邊機制,在國際政經經濟秩序(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order)等議題(例如國際儲備貨幣改革與歐債問題)上實行突圍,紓解 美國造成的壓力
    3. 「和諧」與「負責任大國」:身分與位置逆行的解決?
      。北京被 認為無法提供國際社會「身分」話語的公共財,卻急忙用提升的軍力 保衛增長與擴大的「位置」利益(例如遠洋資源取得、能源運輸線防 衛的部署)。這樣身分可疑的中國,開始使亞洲及部分發展中國家恐 懼,認為中國作風有「新殖民主義」甚至重建「朝貢體系」(tribute system)的影子。美國藉此重新在中國大陸四周(或許除了中亞)贏得相當 的主動,同時中國大陸內部還瀰漫著崛起的樂觀,甚至有不少無理性 的、民族主義的、針對美日與菲越的好戰聲浪。本文認為,癥結就在 於中國國力與位置的上升,正與身分定位發生逆行現象。「身分」缺 位造成位置的優越,卻找不到相適應的國際「認同」與「資格」。在 美國的壓力下,過去十多年經營的「負責者」身分又向現實主義的 「制衡者」與修正主義的「挑戰者」形象倒退,致使位置與身分兩者 暴露不協調的嚴重弱點。
  5. 結論
    1. 本文初步認為,美國在綜合實力仍相當程度領先中國的情況下, 以「重返亞洲」宣示開始,從隱晦到正面地「再平衡」中國,顯非霸 主的「守勢」作為,而符合攻勢現實主義描述的四項特徵:
      1. 對手穩居體系第二之地位且與霸主實力持續接近
      2. 與對手間的信任日益稀缺
      3. 更重視物質面(地緣、經濟、軍事)上的相對利益
      4. 主動「卸責」於受「中國威脅」論影響更深的中國鄰國。
    2.  但是攻勢現實主義本身,卻無法完整解釋美國戰略轉折的合理 性。本文認為這種缺失與國際關係理論爭辯中,對攻勢現實主義的若 干批評吻合:該理論過度強調物質主義與實證主義,使得像是「身 分」與「理念」這樣的概念,在國際政治中竟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本 文認為,無政府狀態下,「身分」的不安全感也會對國家的戰略產生 重大影響。畢竟任何國家的大戰略,必然要包括保衛「物理存在」 (位置)和保衛「社會存在」(身分)兩個部分。任何一種大戰略若 對以上兩者有所偏廢,則必然遭致失敗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位置與身分的國際關係觀點,來解釋為何美國遲於重返亞洲,以及中國在美國重返的當下,無法固守亞洲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最後提到台灣可以以其身分對北京影響,但不太懂怎麼影響,至少提個具體一點的方向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