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立」(neutrality)是國家在國際法上的一種地位,大體是指不介入他國 之間的戰爭、或是國際衝突,這種國家稱為「中立國」(neutral state, neutral);「中 立政策」(neutrality policy)是指外交、戰略、甚至於國家安全的選項,有別於跟 他國結盟、特別是軍事同盟 (Zecha, 2011: 307; Black, et al., 1968: 19; Keatinge, 1984: 3-4)。至於「中立化」(neutralization),則是指一個國家變成中立的過程, 不過,往往含有負面的弦外之音,也就是在強權軟硬兼施下(concessions),小 國被迫採取中立(neutralized)、甚至於淪為人家的卵翼,又稱為「芬蘭化」 (Finlandization) - 中立國的概念
就國際關係而言,中立是一種用來避免國際衝突、或是化解國際爭端的工具, 也就是「預防性外交」(preventive diplomacy)的一種,特別是適用於那些具有 戰略位置、或是政治象徵意義的小國,希望透過外交談判來獲致妥協、並進一步 以協定的方式來確認,讓外部相互競爭、或是敵對的強權能讓步,終極目標則是 尊重中立國的主權獨立、以及領土完整
就法理上的定義而言,中立與否的標準很清楚,就是平日不締結盟約、 在戰時不參與戰事,完全侷限在軍事面向;那是二選一,沒有模糊的空間。
就政治上來看,中立的概念化是整體性的(holistic):就深化而言,除了不締盟、 及不參戰,中立國還關心是否可以有充分的國防軍備、及領土完整跟主權獨立等 面向;就廣化而言,中立的指標至少還要擴及政治、經濟、甚至於意識型態 - 中立國的理論
- 把中立政策當作小國的戰略需求,要如何來解釋這些國 家為何會作這項選擇?就國際關係的三大途徑來看,中立可以符合三種政策目標:
- 就現實主義(realism)而言,在現有的安全環境 下,小國面對來自外面的壓力,既然沒有足以抗拒、或是討價還價的國防實力, 只能地逆來順受,因此,中立是沒有選擇之下的必要選擇,相當無奈(Beyer & Hofmann, 2011: 287)。對於現實主義者而言,既然中立是戰略上的需要,這是務 實的選擇,也因此,還是必須使用武力來捍衛國家主權,也就是「武裝中立」(armed neutrality)
- 就服膺自由主義者(liberalism)而言,除了透過集體安全機制來獲 得國家安全保障,中立作為國際規範,也可以克服先天上的軍事劣勢;同時,在 等距離的策略下,把省下來的資源用於生聚教訓,也就是「非武裝中立」(unarmed neutrality)
-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還更進一步主張,推動中立更是一個民 族的積極自我理解,也就是在民族自決的原則下,面對敵視的國際環境,企盼能 確保自己獨特的文化認同;因此,這是「民族的選擇」(national choice),而所獲 致的則是一種「安全認同」(security identity)
- 中立國的實務
- 實施中立的方式
- 中立與同盟的選項
- 中立作為台灣的外交戰略
- 安全戰略的選項
- 台灣的外交選項
- 美國對於台灣中立的可能想像
- 中國對於台灣中立的可能想像
-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於中立概念的初步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同上
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