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2011 年國會大選與 2012 年總統大選結果分析
- 本文首就俄羅斯政府對於非政府 組織的管理與立法、示威抗議的控制與因應方式,藉此探討俄羅斯 政府如何主導「競爭性威權」混和體制下的公民社會建構
- 探討俄羅斯的媒 體生態,包含傳統媒體與網路,俄羅斯對於電視媒體與網路的管控 模式,藉此分析俄羅斯現行的傳播媒體功能與網路變項對俄羅斯民 主化走向的影響
- 探討俄羅斯之影響民主抉擇變項, 分析普金過去與未來如何以調整公民社會管理與媒體等放鬆立法之 制度性因素,來維持其政權合法性,及探討俄羅斯的民主未來發展。
- 俄羅斯「競爭性威權體制」 下之公民社會「管理」
- 公民社會、民主與媒體
-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 公民社會是一個獨立、自我組織和自治的公領域的一環,是有別於私領域
(private sphere)。
私領域指的是家庭及友誼的網絡(family and friendship networks),公領域則包括公民社會、政治社會(political society)、經濟 社會(economic society)、國家官僚體系(state Bureaucracy)及法治(Rule of law)等 - 強調公民社會與政治社會不同
政 治社會主要以政黨及各式政治組織組成,是可做為公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 媒介,但公民社會也常表現政治性的一面,如部分公民社會的組織經常與 地區性、國家性或政治性的組織聯繫,如環保團體或人權團體等,再者,公民社會組織常有其自身利益考量,也常作為動員群 眾的工具,這類型的公民社會組織包括職業社團、環保團體、非政府組織 (NGOs)、學生團體、工會、媒體、宗教組織、學術機構等 - 麥克佛和崔格(McFaul & Treyger)提出由 水平和垂直兩方面來分析公民社會促進民主化的功能
- 其一、從水平面觀, 公民社會建立起民間的連結與信任,並引導公民參與
- 其二、從垂直面觀, 公民社會聚集參與者意見,並建立管道與國家連結,以對政策發生影響, 除了傳達人民的聲音給予政府外,並使政府必須對人民負責,促使國家必 須遵守民主規範
- 網路公民社會
利用網路為公共領域的公民團體或公民組 織。在公民獲得參與機會之後,網路則將會改變政治,一方面,網路為「公 領域」的形成與深化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公民的知情權在這個虛擬空間裡 得到確保,且網路世界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網民能夠平等地參與社會公 眾事物的討論
另一方面,網路可能會被威權國家用來強化對已經很微弱的公民社會的一種政治統治工 具,藉此來確保其政權以及領導的權威性與穩定性 - 俄羅斯「競爭性威權體制」下之公民社會
- 競爭性威權體制國家
競爭性的選舉會使菁英危機意識提高, 給體制帶來挑戰,因此,當權者常會小心地控制選舉,但威權體制常如面 臨到選票及強大對手的嚴重挑戰,甚至會影響到政權的穩定,對內會導致 菁英的分裂,對外會面臨反對菁英的大幅示威抗議。因此,維持單一政黨 與民間反對勢力力量的壓抑,並阻止強大反對領導人物對手的崛起,是競 爭性威權政權統治菁英的一貫目標 - 俄羅斯是否存在著公民社會的爭議性,原因有二:
- 近年來對於俄羅斯的民主自由評比分數不斷下 滑,至 2004 年末,已經是下降至 5.5 分,評為「不自由」國家,而其評 比從「部分自由」下滑至「不自由」,原因為「幾乎消除了在該國的具有 影響力的政黨與反對力量和行政權力進一步集中
- 中間階層(middle class),或西方稱中產階級,一直以 來被認為是公民社會的主要力量。但是由於葉爾欽時期的承接蘇聯遺緒的 統治菁英壟斷政治版圖與金融寡頭寡占經濟利益影響,及普金時期鞏固菁 英群的非制度性策略如恩庇侍從、酬庸和尋租等,極其壓制俄羅斯中間階 層的發展,導致社會層級結構最大的問題就是中間階層的匱乏
- 普金政權之公民社會「管理」
- 「管理式民主」(managed democracy,
управляемая демократия)
結合威權主義與民主這兩種矛盾概念後所形成的一種特殊政治模式
雖說普金加強國家調控,並以政治來主導社會發展,但真正的公民社 會「管理」是於 2005 年因退休金貨幣化之社會福利改革所引發的大規模抗 議,俄國媒體稱之為「印花布革命」(“chintz” revolt, ситцевая революция) 後開始 - 印花布革命:加強公民社會「管理」
2005 年 1 月間,俄羅斯爆發大規模抗議的「印花布革命」,以蘇聯時 期老婦人所著之便宜「印花布」一詞來代表著參與抗議者大部分為退休人 士,也意謂對 2005 年 1 月 1 日生效的社會福利系統變革的抗議 - 壓制反對力量的凝聚與結團,並防止強大對手的崛起
為了防止類似 於烏克蘭橘色革命與其他顏色革命之外國勢力對俄羅斯公民社會團體的過 分染指,也為了預防反對力量的凝聚與結團,將公民社會團體與非政府組 織(NGOs)整合入國家控制的機制中,重整國家社會間關係,強化非政治 或親國家團體和孤立反對傾向團體或組織,成為普金總統的第 2 任期時的 公民社會管理策略 - 街頭抗議之社會動員力量的轉變
在普金政權下被排除於政局外或不滿意當前政局的菁英主導著街頭抗議, 且特別地團結。
此轉變的因素可能有二 - 現代化理論的看法,也就 是 2003 年油價狂飆後,俄羅斯經濟成功發展產生出高教育程度、熟悉網路 的年輕族群,而他們所代表的新反對政治與民主訴求,已與傳統的退休人 士或共產黨已有不同
- 基於俄羅斯政府對傳統媒體的掌控與資訊科 技的普及化。因此,街頭抗議者有趨於「社會中樞」的趨勢:介於 25~50 歲之間,有車、有手機,並時常上網的青壯年。且反對力量的抗議活動目 的之一是要去除政府對於傳統媒體的政治主導,而使用直接接觸和網路來 動員學生和年輕人
- 不同反對勢力於街頭抗議後開始團結
反對力量方面,2005 年的街頭抗議經驗促使不同黨派間的團結與容 忍,特別是在共同面對政府時,統一對外的共識 - 制度性策略:立法將非政府組織和體制外反對勢力納入控制
- 俄羅斯非政府、非商業組織和反對力量概述
- 俄羅斯公民團體
- 俄羅斯的非政府組織在其結構上,最大的缺點就在於獨立性,也就是無法 籌措足夠的資金以使公民社團或組織有效的運作,其原因有二
- 為 1991 年至 1999 年葉爾欽執政,俄羅斯開始經濟轉型,從計畫經濟邁向資本主義, 起初採取「震盪療法」(Shock therapy),開始私有化過程,但因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根植過深,轉型過程屢次出現問題,整體的 GDP 成長、工業生產 率和投資成長均是呈現下滑的趨勢,平均年成長率皆為負成長,通膨脹漲 問題更是嚴重,當時的俄國人民根本無多餘的金錢可以支援公民社團運作
- 俄國的公民社團或組織,由於傳統的社會服務使命感,而不向
入會者收費。
因此,俄羅斯的非政府或非商業性組 織缺乏經濟自主的能力,就常常得倚靠國家支持或國際資金支援,而造成 其獨立性與自治能力降低 - 在蘇聯解體後,雖然西方許多國際捐助者或單位都提出各式各 樣的資金與方案來資助俄羅斯的民主改革與團體,但對俄羅斯的公民社會 發展引起了反效果
- 這些國際捐助者或單位都是以公開競爭的方式分 配資金,為了爭取國際資金的援助,俄羅斯當時的非政府團體彼此之間是 競爭,而非合作
- 此些公民團體為了獲得資金援助而重改組織政綱, 甚至與當地民眾的利益脫節,其功能到最後可能只成為一個國外資金的獲 得者或成為外國勢力的工具
- 俄羅斯之反對力量
- 體制內的反對派
指合法註冊並在議會佔有席位的幾個主要 政黨,雖然共產黨曾經主導過幾次的大型的示威抗議,但他們並不是近年 來抗議示威的主力,且除了共產黨外,其他的政黨同時也與政府有著更大 的合作空間
普金對於反對政黨壓制策略如下 - 俄羅斯自 2001 年 12 月 1 日「團結」黨、「祖國」運動和「全俄羅斯」運動三大政治 組織舉行合併大會,成立「全俄羅斯團結-祖國」黨,簡稱「統一俄羅斯」 黨,形成了支持總統的多數黨,自此一黨獨大,且沒有一個強大的多極政 治結構,也就是缺乏一個能與國家權力黨對抗的團結反對力量
- 修 改「政黨法」、「國會杜馬議員選舉法」和國會法規來實施單一政黨策略、 壓制其他政黨與掌握國會
- 體制外反對力量
- 傳統體制外反對派,主力有三人,
為右派自由主義的前總理卡西亞諾 夫(Mikhail Kasyanov, M. M. Касьянов)、親西方背景的前國際象棋棋王卡 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 Гaрри K. Каспaров)與作家利莫諾夫(Eduard Limonov, Эдуард Лимонов)。 - 俄新生反對力量
如目前備受國際矚目的俄羅斯 另類抗議文化,女子叛克(Punk)搖滾行動團體 Pussy Riot(中譯暴動小貓), 標榜為女權主義、左翼的反普金統治行動團體
受制於俄羅斯網路基礎設施發展程度,網路使用者佔總人口的比 例不高,且主要集中在幾個核心大城市,因此網路的動員能力有限 - 俄羅斯關於公民社會之機構與立法與規範
由於 2005 年印花布革命 的發生,為了安撫公民團體,2005 年 4 月國家杜馬通過聯邦法 32 條「關於俄羅斯公眾院」,決議成立「公眾院」(Public Chamber, 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палата)賦予公民社會對政治的發言權和對公共政策的決議 權,但更著重以立法規範非政府組織,將非政府組織納入國家體制的控制、 重重把關作為制度性策略。 - 「公眾院」(Public Chamber, 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палата)
公眾院是一個協商性機構,其功能是保障俄羅斯公民權利與中央和地 方互動的機構
表面上公眾院是 一個代表公民權利、監督政府的機構,但實際上卻只是一個形式性組織,且最重要的第一階 段人事權是由總統所控制,其代表大多都是親政府人士。公眾院可以向政 府與國會提出建議,但是政府與國會可以不接受他們的意見,其功用僅具 裝飾性和宣示性質,修飾俄羅斯政府重視公民社會的形像,而此機構也成 為普金選舉與社會動員的主要組織 - 俄羅斯關於公民社會的國內法與修正
如要合法地在俄羅斯境內活動, 無論是反對勢力、抑或是獨立團體或外國組織的支部或代表處等,均需要 註冊登記,俄羅斯當局以此區分合法與非法,非法的組織活動是禁止的, 也不能申請集會遊行,在俄羅斯的「中央再集權」政策下,是適用刑法論, 會被處以相當重刑。而要合法地註冊登記,則需經過繁複、官僚的程序與 提交相當繁雜的文件,如提交文件不齊全,其註冊登記是馬上被回絕。合 法註冊登記後,每年須提交財務與活動報告,包括捐贈金額、捐贈來源是 否來自外國,如何分配使用等等,且對於捐贈金額用途之活動是有相當的 限制性。此外,登記主管機關可隨時查帳與查看內部管理不對外公開文件, 並可遣送代表無限制地參加組織內部會議,且非居住於俄羅斯當地的外國 人士或經當局認為之不受歡迎人士,不能成立組織 - 非制度性策略:傳統式蘇聯時期作法與偽社會運動
- 新瓶裝舊酒:傳統蘇聯時期作法
- 常在蘇聯時期所使用的騷擾 街頭運動者,也就是預防性拘留來提前干涉並預防示威抗議,其作為包含 在抗議的特定日期前拘留組織者,以負面結果來警告潛在參與者,將便衣警察滲入群眾,或事前封鎖可能的聚集地等
- 為了顧及「正當性」,普金政權當局會在公開抗議場合限制性 地使用武力,且即使是當場逮捕,街頭抗議者也僅處以行政罰鍰並很快被釋放。
- 發生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時,政府公開宣布不會使用任何鎮壓手 段,但為了控制局勢,警察會著便服於抗議人群中以較不醒目方式逮捕「極 端主義者」並監禁數日,且於示威抗議活動結束後,將會鎖定特定的抗議 活動者,進行監視。
- 以偽社會運動來排擠其他組織的空間
普金政權會以國家號召支持其目標的親政權組織來做大量動員,直接 對抗來自街頭的挑戰。在現階段創立成功的親政權組織對於管理俄羅斯公民社會而言,都是 極為重要的任務,而要建立一個親政府的組織,莫過於利用年青人的熱血 與政治野心。
2000 年由於 Iakemenko 兄 弟「自發欽佩」(spontaneous admiration)普金總統,創立 Moving Together (Идущие вместе)組織,很快地就贏得「普金青年」(Putin Youth)運動 的名聲,並與克林姆林宮互動密切。 - 俄羅斯資訊傳播發展與網路社群「管理」
- 俄羅斯目前的媒體生態
利普曼(E. Lipman)認為,俄羅斯由於幅員廣大,電視是唯一能普及 全國大眾的傳播媒介,是政府所運用來促進聲望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2005:319-324)在先前的研究中,電視是最重要的傳媒。有超過 98% 的 俄羅斯人收看電視,66% 看報紙,53% 收聽廣播及少於 38% 的人看雜誌。 (Vartanova, 2002: 21-72)
政府主導的電視媒體戰略是運用「由上而下」政治報導與刺激和競爭 激烈的娛樂市場相結合。簡而言之,以高品質的娛樂節目吸引觀眾,並將 其留住觀看政府批准的新聞。並且,聯邦電視頻道透過不同的電視節目的 議程設定和談話性內容來形塑選舉意見 - 俄羅斯網路公民社群發展與管理
- 俄羅斯網路發展狀況與特點
根據許多學者對俄羅斯網路部落格的研究結果與報告,顯示俄羅斯的 網路部落格有著下列特點 - 俄羅斯部落客較喜歡典型部落格結合社交網絡服務
- 部落格的政治屬性光譜涵蓋範圍極廣,從獨立的立場到下線後的政 治與社會運動,包含強烈的「民主反對陣營」( ‘Democratic Opposition’)和「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集群。
- 俄羅斯的部落客並不積極隨著公共議題跑,對政治議題的論述充滿 斯拉夫黑色幽默,必須視懂得俄語與斯拉夫文化的人才會明白其話 中含意。
- 有政治傾向的部落客較喜歡連結至獨立的新聞與資訊,而非政府新 聞來源。
- 大部分的政治與公共事務言論的部落格中心都位於 LiveJournal.com: 網路平台上。部落格平台 LiveJournal.com:對俄羅斯政治影響最大, 透過用戶創造的「部落格話題」,讓外界注意到公眾事件與活動, 媒體也時時注意部落格動態。
- 政府對於網路之管理做法與措施
俄羅斯並不像中國的「萬里長城」,從事「第一代」技術的網 頁過濾,以直接封鎖伺服器,網域,關鍵字和 IP 位址來阻絕特定的網路資 源。但俄羅斯和其他獨立國協(CIS)國家,更微妙從事「第二和第三代」 的網路控制(所謂第二代網路控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法律和規範的環境和 技術的能力,使國家行為者能否認對信息資源的控制,並在必要時,同時 降低了反作用力或發現的可能性。不像前兩代的內容管控,第三代的控制 採取一個高度複雜的,多層面的辦法來加強國家控制超國家網絡空間,且 建構在資訊空間內與潛在對手和競爭者競爭的能力)
如2012 年 7 月 30 日修訂聯邦法 139-FZ 條文「關於修改 保護兒童免受損害健康和發展的資訊的聯邦法律及個別法令」,著力於創建一個用以過濾網際網路上的例如兒童色情、毒 品、極端主義以及其它違反俄羅斯法律的內容的黑名單。它增加新的第 15 條,允許政府設置一個黑名單阻止公眾對禁止傳播之資訊的接觸 - 政局影響與未來民主發展
- 經濟方面
世 界銀行報告指出,資源型經濟高度依賴國際油價和資源原物料出口是近年 來俄羅斯經濟成長的關鍵,也是俄羅斯經濟危機型態,因為資源型經濟潛在性風險就是對外在的衝擊抗壓性極低(尤其是 國際油價的不穩定性)、荷蘭病風險和特有制度上的弱點。在未來如要維 持一定的經濟成長,長期的經濟發展計畫則必須解決最根本的產業結構、 政府制度和出口市場問題,也就是調整經濟結構促使經濟多元化、減少政 府干預和擴大出口市場 - 公民社會方面
俄羅斯對於一黨獨大、沒有一個強大的多極政治結構的擔憂,也就 是缺乏一個能與國家權力黨對抗的團結反對力量,是視為半開放性社會民 主無法鞏固的原因
俄羅斯的反對力量,一直給予俄羅斯人極左派或法西斯主義者 的形象,以至於一般的民眾是不會想要參加示威抗議。除了部分導因於政 府於傳統媒體上的強力放送此項訊息外,有些示威抗議組織本身的組成就 帶有相當左派或法西斯主義者的色彩 - 網路政治與動員方面
- 俄羅斯的網路非常「俄羅斯」(Russianness)使得這波的「網 絡革命」(“cyber revolution.”)不彰顯。不像其他國家的網路英語及應用程 式與服務是由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如 Google,Yahoo、Facebook 和 Hotmail)所主導,俄羅斯的網路有著自給自足的語言、有著發達且極受歡 迎的搜索引擎和入口網站 Yandex (Яндекс) 、社交網站 vkontakte.ru (Вконтакте) 及 odnoklassniki.ru (Одноклассники) 和免費電子郵件服務 Moi Mir on Mail.ru (Мой Мир на Mail.ru) 環境的網路文化
- 俄羅斯的網路部落格在政治的
集群中比起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較少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
的現象
反映出 線上的言論形式大多依賴於特定社會先前就存在的政治特點。然而,缺乏 一個能與國家權力黨對抗的團結反對力量也因此出現在俄羅斯的網路部落 格的氛圍裏 - Fossato、Lloyd 和 Verkhovsky 研究網路對於俄羅斯公民社會的 影響,認為俄羅斯網路上討論的品質水準低落,廣泛缺乏信任,有時會被 當局巧妙地操縱,和線上網絡似乎一般較為封閉和不寬容;網站的領導人 往往是指派的,妥協或害怕當局的;俄羅斯網路用戶並不積極響應網上的 政治競勢
- 結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俄羅斯政府如何管理公民社會,如政黨、利益團體、網路輿論等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如果拿來與中國做比較應該會很有趣
同時也可以更新威權或極權控制社會的手段
如果拿來與中國做比較應該會很有趣
同時也可以更新威權或極權控制社會的手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