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暴力陰影下的印度國家發展〉黃祥睿

  1. 前言
    1990 年代以後印度境內的重大暴力攻擊,可歸納為出自:透過宗 教來表現的區域衝突、被導致為宗教衝突的種姓衝突,以及可能最具威脅的恐怖活動等三種類型。爰試為文分析其 成因及可能應對之道
  2. 歷史及文化上種族衝突遠因
    1. 歷史與文化因素
      在印度與巴基斯坦獨立前後,也發生了印度歷史上最為可悲與不幸的族群間血腥衝 突,此乃造成 1946 年印度分裂的印度教、回教及錫克教等教徒間的暴力攻擊事件,罹害人 數就約有數十萬至百萬之多,演變成南亞史上規模空前的巨大移民潮,五百萬的印度教徒 和錫克教徒從西旁遮普移往印度,同時也有五百五十萬回教徒朝相反方向移動,以尋求各 自族群的安全避風港,產生類似於今日所謂的「種族淨化(ethnic cleaning)」結果
    2. 種姓制度之在印度社會
      嚴明的社會階級劃分,可以方便統治者管理;種姓之間為了維持規範,各個 種姓都設有稱為 Panchayat 的會議,幾乎全由長老組成,定期集會,可調解種姓間紛爭。種 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 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維基 百科,種姓制度)。印度憲法在前言中明文規定保障全體國民身分及機會平等,政府並且立 法保障低階層民眾,各給予設籍在指定種姓(Scheduled Castes, SC)、指定部落(Scheduled Tribes, ST)、其他落後階層(Other Backward Classes),按其人口比例進入大學與占政府公 職的名額,以及中央與地方層級的議員名額(Wikipedia , Reservation in India)。
    3. 種族衝突問題
      1. 根據英國 Sussex 大學 James Manor 教授的研究,他認為:
        1. 以印度的背景來看, 使用種族地位(ethnicity)一詞,會有不好的後遺症
        2. 所謂印度的種族衝突對當地民 主或該國國家凝合會造成威脅的說法,並不正確。
      2. 而為了證明其主張,Manor 教授乃:
        1. 闡述可在印度被形容成屬於種族的四種不同的身分認同,不是彼此之間互相參雜(cut across),就是從來未曾發生衝突。 
        2. 力陳印度人民在情況與關注的事物有所改變時, 是如何地將某種或他種的身分認同標準擺在首位,以防止久遠以來就存在的社會及政治的 斷層線會冒出來。
        3.  指出有三種方式曾被使用在處理印度的種族地位問題
          1. 遷就主義處理方式—以期避免種族意識,會對國家統一與民主過程,變得過於強烈 及具有毀滅性。
          2. 極化的處理方式—以期強化種族意識,直至「種族轉化(ethnic transformation)」發生。
          3. 操控式的處理方式—以期刺激種族意識,俾能產生短期的政治 利益。而其中惟有遷就主義的(accommodationist)途徑是成功的
    4. 人口結構因素 
      印度是個民族、宗教眾多、文化各異的國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種、宗教、語 言博物館。她是一個由 Hindi、Telugu、Bengali、Tamil 等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其中 Hindi 族占全國人口的 46.3%,Telugu 族占 8.6%,Bengali 族占 7.7%,Tamil 族占 7.4%。約 83 %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 (0.8%)和耆那教(0.4%)等。印度的語言異常繁雜,根據 1961 年國勢調查,係分起來 經登記註冊者共有 1652 種語言,獨立後捨棄了英語並且曾經試圖以北印度語為國語,但遭 到激烈反對,最後決議採用 18 種語言為官方用語。英語和印地(Hindi)語同為印度的官 方語言
  3. 防範種族衝突之政制設計
    1. 憲法前言及其特色
      1976 年 12 月通過之第 42 號憲法修正案修正後之結果。在有關前言部分之 修正中,係將原來之「堅持主權之民主共和國」改為「堅持主權、秉具社會主義之世俗的 民主共和國」,以及將原來之「國家統一」改為「國家統一以及領土完整」。 從這段前言中可察覺如下特點:
      1. 鑒於國內印度教居優勢,但也有伊斯蘭教等多宗教並存之事實,若要保障信仰自由,則國家施政不能獨厚特定宗教,而且必須強調是政教分離 的現代民主國家,故稱「世俗的民主共和國」
      2. 國內存在多元化的文化與歷史背景,故強 調人民相互間應以「同胞愛」相待
      3. 「社會主義」概念在獨立及其後歲月中之普遍貧困 大眾心中,應屬一般想法,故予加入
    2. 憲法上保護弱勢架構
      印度憲法幾乎向來都被形容為世界上以權利為基礎(rights-based)的憲法之ㄧ。蓋憲 法起草當時,由於在時間上與 1948 年的「世界人權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一致,是以,該憲法在其前言、本文第 3 篇基本人權及第 4 篇國家政策指 導原則之內,均力求注入追求人權的精髓,而該憲法中也可發現許多與世界人權宣言相同的規定。印度憲法所植基的原則,可謂是在導引該國對抗殖民體制先前所侵犯該國人民之 內政、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權利(UNISA : 255)。可見其對於普世所重人權, 亦頗周全
  4. 社會穩定與國家發展
    1. 相互關係
    2. 印度處在必須穩定的歷史必然點上
      印度雖把目前的經濟奇蹟歸功於現任Singh總理在1991年所著手的經濟改革(Singh時 任財政部長),致使印度成功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不過也因為數十年來的偏重重工業投 資、忽略基礎設施與教育、勞工法律僵硬,以及官僚制度,已然導致了難以矯正的構造性 扭曲(structural distortions)
  5. 現今困擾印度國家發展的重大動亂隱憂
    1. 克什米爾(Kashmir)問題
      印度於 1947 年 8 月 15 日自英國獨立,巴基斯坦則於前一日也自英國獨立。此二國獨 立當時,喀什米爾土邦中,有 77%居民是伊斯蘭教徒,20%則為印度教徒,身為印度教徒 的該邦土王,因在同年 10 月表明欲歸屬於印度,結果引發:1947 年 10 月至 1949 年 1 月、 1965 年 4 月至 1966 年 1 月、1971 年 3 月至 1971 年 12 月,等 3 次的印巴戰爭
    2. 印度境內的宗教對立問題
    3. 錫克教徒分離主義問題
      錫克教,乃是 16 世紀興起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Punjab)地區的宗教,屬於印度教一 支,但卻強烈受到伊斯蘭教影響;依據該教教義,係強調永遠的唯一真神,排斥偶像崇拜, 否定種性差別,力倡人類平等,目前全世界約有 2500 萬信眾
      1970 年代末期,錫克教徒開始在 Punjab 邦發起 擴大自治權的運動,但也因此而演變成該教徒與印度教徒之間的對立,此對於當時 Indira Gandhi 總理(甘地夫人)政權,乃是動搖社會基礎的最嚴重問題
    4. 其他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問題
      在印度東北部的幾個邦,尚存在著少數民族要求獨立的問題,不同的激進民族主義團 體也常使用恐佈手段來訴諸籲求,各就其邦別,可分述為: 
      1. Assam 邦與 Nagaland 邦—向來計有:Assam 統一解放戰線(ULFA)、Bodoland 民族民主戰線(NDFB)、Bodo 解放之虎(BLT)、Nagaland 民族社會主義議會(NSCN)。
      2. Manipur 邦—向來計有人民解放軍(PLA)、Manipur 統一解放戰線(UNLF)
      3. Tripura 邦—計有 Tripura 民族解放戰線(NLFT)、全 Tripura 解放之虎 (ATTF)。
      4. Meghalaya 邦 
    5. Naxalite 與毛派主義問題
      所謂〝Naxalite〞,乃是指依據極左派思想,號稱確保少數民族自治、擁護佃農與弱勢 民族及低種性階層的利益,以推翻政府及上層剝削階層為手段而進行武力鬥爭之激進派團 體的總稱
  6. 影響印度國家發展的特殊重要事件
    1. 所謂`宗教'肇因之衝突是全印度大隱憂
    2. 政爭導致反恐政策不同調
    3. 受刺激的印回教徒間衝突也為政爭提供溫床
      1. 國大黨爭取回教徒選民─2004 年 5 月,BJP 政黨在大選中意外落敗, 改由國大黨領導的中間偏左聯盟(left-of-center):團結進步聯盟(UPA) 取得政權。
        國大 黨當時仍然懷抱著昔日美夢,認為回教徒依然會集體地把選票奉上,而它的許多 UPA 盟友 們也認為回教徒票仍舊是鐵票。因此,只要 BJP 黨欲將恐怖活動描繪成完全植基於且由伊 斯蘭教所造成的現象,UPA 就會逕走極端─全盤地加以否認,雙方均無法理性就事論事。 UPA 甚至會批駁(repudiate)BJP 黨所代表的一切以及之前主政時期的施政
    4. 應對之道
      1. 孟買事件後,印度境內綜合型主要英語媒體集團─「今日印度集團(India Today Group, ITG)」,迅速以白皮書方式,結合輿論與專家意見,提出「打擊恐怖活動-行動議程(War on Terror-The Agenda for Action)」,納入為「向恐怖活動宣戰(Declare War on Terror)」運 動裡首須注意的 12 項重大領域,以作為行動計劃之依歸
  7. 孟買恐怖事件的影響
    1. 政治層面
      時機上正逢 2009 年 5 月的大選逐漸逼近之際,位於 Hyderabad 印度商學院(Indian School of Business,ISB)的 Rajesh Chakrabarti 教授就曾指出:「這事件對執政黨不利,身為反對黨的 BJP 黨向來都標榜強硬對付恐怖份子,可能會趁機挑起民眾憤慨,藉由指責執政黨的軟弱 而坐收利益,但不利至何程度,仍待大選結果檢驗。」
      度民眾企求穩定以發展經濟的心聲,亦可見證於 2009 年 5 月印度國會大選的結果; 以國大黨為首的團結進步聯盟意外獲得大勝,不但擊敗由右翼印度人民黨(BJP)所領導的 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NDA),UPA 推出的總理人選 Singh 也得以順 利續任。此次大選,可視為共產黨、區域性政黨、支持種姓制度之右翼政黨的挫敗;印度 七億一千四百萬選民藉由選票選擇安定
    2. 國際層面
      這次的攻擊目標之ㄧ是一個猶太教中心─Nariman House,這使得印度與以色列較 為趨近。又由於印度媒體將此次事件描繪成「印度版的 911 事件」,其國內有許多人因而呼 籲應避免印度與巴基斯坦間的武力對峙。美國布希政權在事件後即派出 Rice 國務卿造訪兩 國,籲求應合作對抗恐怖份子,也使印度較與美國接近
    3. 經濟層面
      孟買恐怖事件發生時間,正逢印度國內經濟遭受全球景氣衰退而開始走下坡之際;印度在 GDP 成長率、企業心態、出口量、汽車銷售、不動產等各方面,都不若以往亮麗。是以, 有許多人認為該事件將傷害印度經濟
  8. 快速法院─亦是反恐利器
    1. 緣起
      2005 年印度總理及最高法院院長誓言一定要改善法院嚴重的積 案問題,產業界也正引頸期待,最主要還是基於經濟發展上的考量,蓋法院功能不彰將加 重外國投資者風險、晦隱不明之法規將遲緩新企業之興起及營建業等之成長。法務部長則 承認相對稱的司法管理乃是該國經濟改革成功之必要條件
      按印度的司法系統素以遲延與漫不經心著稱,但改革如今也終於上路了。印度的法官 們傳統上僅是將案件移轉給下手而不急著結案,致使案件嚴重阻塞,迄今民、刑案件之 積案:下級法院已有 2 千萬件、高院有 3.2 百萬件、最高法院則有 2 萬件。許多案件動輒 需要 16 年以上才能結案,數百萬計刑事羈押被告之待審期間往往逾於其法定最長刑期
    2. 內容
      隨著民事訴訟法、仲裁法修正,允許以法庭外方式解決民事紛爭,在民事方面,法院當局勢將鼓勵民眾採取 ADR 機制、ODR 機制來解決民事爭端以紓解民事訴訟事件案 源,相較之下法庭乃能抽出較多的資源來解決積案,此外臨時特設的快速法庭之審理範圍 亦已經擴及民事事件,如此三管齊下以期達到快速消化民事積案的目標。此之所謂 ODR 機制,實也與 ADR 機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蓋於條件成熟之前提下,後者除可運用網路方 式外也可以傳統面會方式為之,但前者則是印度從事電子商務之公司或個人所必須儘快開 始利用到的服務,因其除了同樣具有方便、費用低廉的特性外,更具有立即解決的優點, 預計將來每筆電子交易必然都會附上 ODR 機制之條款
      1. 替代性紛爭解決機制(ADRM ,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線上替代性 紛爭解決機制(ODRM , 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有鑒於傳統訴訟方式的曠日 費時,為確保電子商務永續繁榮,近年來許多國家與國際組織戮力提倡「替代性紛爭解決 機制」(ADR)以取代傳統的訴訟途徑;同時考量電子商務的跨地域、跨國界特性,「線 上替代性紛爭解決機制」(ODR)更是受到高度的重視,各種線上協商、調解及仲裁機構 紛紛成立,進一步趨進「網路上產生的紛爭在網路上解決」此一理想模式
  9.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孟買事件為主,討論其背景與未來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對印度的介紹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