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分裂投票」在 美國政治上有幾項意涵:在理論上,代表政黨體系重組 (realignment) 的可能性(Key, 1966; Burnham, 1970)。因為「分裂投票」 代表選民行為基本的改變,選民對政黨的忠誠改變了,既有政黨 體系的穩定性也在降低。在政策層次上,「分裂投票」會模糊化政 府的表現,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這是選民理性造成的,目的在使行 政、立法二者相互制衡
如果政黨認同是選民行為主要的參考因素,選民應該會投給其 所認同政黨的候選人,只有獨立選民才會「分裂投票」。但是「分裂 投票」行為研究的結果顯示,有政黨認同者還是會「分裂投票」。所 以有學者指出,「分裂投票」行為的普遍,正代表政黨認同的影響力 在衰退 (decline),獨立選民在增加
本文希望藉由對 1996 年美國選民「分裂投 票」行為模式的探討,解釋美國選民為什麼「分裂投票」及如何「分 裂投票」,並進一步探究近年來美國選民「分裂投票」增加的成 因——除了政黨認同之外,哪些因素影響選民的投票決定。 - 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因素
- 政策中和模式(the policy moderation model)
- Fiorina認為選民不但能區別政黨 意識型態的差異,而且是將各項選舉一併考慮的,特別是國會與總統的選舉。當選民的意識型態立場位在兩黨中間時,選民會有 意識地藉由「分裂投票」結果以產生「分治政府」,利用行政與立 法部門分屬不同政黨,中和政策產出以符合選民的立場
- Fiorina 發展出一種左右單向度的尺度 ,來解釋選民各種
「分裂投票」的組合
Fiorina 認為,基本上政策是看總統及國會多數黨的立場而 定,當中總統又比國會議員更具有影響力。因此,比方說選民的 立場是中間偏民主黨時,他會將總統選票投給民主黨、眾院投給 共和黨 (DR)。依此類推,選民在此二項選舉中,共有四種配對模 式 (如圖一所示),選民會選擇與其立場最接近的組合。位於尺度 兩端的選民,會直接一致投票 (RR、DD),只有介於 M1 與 M2 之 間的選民,也就是位於兩黨中間的選民,才會選擇「分裂投票」 - Born 討論政策中和模式的五項
命題:
Born 認為「政策中和模式」無效的原因,是因為這兩種 選舉關注的議題不同。國會選舉的議題比較地域性,強調選區、 個案服務。即使選民想要制衡行政權,未必會用國會的選票。而 且選民也未必要靠政黨制衡,有時候同黨候選人也可以發揮制衡 的力量 - Fiorina 認為意識型態在兩黨中間的選民,比較可能「分裂 投票」;並利用政策的中和,來滿足選民個人的立場。但是 Born 認為選民未必會將兩種選舉加在一起考慮,Born 的研究發現:政 治知識越多者,越會「分裂投票」
- Fiorina 認為選民在政策上,會覺得總統比國會更具影響 力。Born 證實受訪者的立場與所投總統候選人的政黨較為接近, 特別是分裂投票者
- Fiorina 進而指出,當兩黨意識型態立場距離越遠時,介於兩黨之間的選民越多,選民「分裂投票」的情形就越多。不過 Born 檢驗的相關係數是負的,顯示當兩黨的意識型態立場越遠時,「分 裂投票」的選民反而越少,與 Fiorina 的假設不符。
- 因此 Fiorina 認為當政黨立場越往中間移動時,則「分裂 投票」較可能發生。Born 認為方向剛好相反,應是政黨愈往中間移 動時,一致投票的情形愈會增加;其中民主黨增加的比共和黨 多,可見民主黨的組合較為複雜
- 「分裂投票」的方向會受到總統與國會權力大小不 同所影響,故 Fiorina 用加權值來加重總統的政策立場。Born 則認 為 Fiorina 用對數模型 (logit) 算出的加權值不對。起碼選民在與兩 黨的差距相等時,無法算出選民「分裂投票」的方向。不過儘管如 此,認為總統權力越大者,確實越可能會「分裂投票」。
- 選民期望模式 (the voters’ expectation model)
Jacobson 回顧過去四十年,在不同選區、不同屆選舉中,游 離票日漸增加,眾議員與總統選舉結果的相關性日益縮小。成功 的總統候選人往往得到比同黨議員候選人更多的選票,國會則是 由現任者繼續鞏固其原有的席位(Born, 1984; Mondak, 1989)。這 反映出政黨對選民投票行為的重要性在下降,這也是美國在二次 大戰後最明顯的選舉特質 - Jacobson認為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
- 政黨對選民的效用在改變。原先政黨標籤提供選民資訊, 並用來反映選民的政策偏好。但是後來諸如人權、越戰、墮胎權 等議題,選民不再能明確區分政黨的議題立場及預測候選人當選 後的作為,所以有關候選人的資訊更形重要。
- 媒體的發達,助長選民獲取資訊的機會。黨性的減弱使得 國會現任者,更易於經營他自身的人際網絡,並吸收另一黨的票 源,候選人逐漸變成選戰的核心。這也使得選情及政黨競爭,變 得更開放而多變
- Jacobson 進一步歸結「分治政府」的成因,即是來自選民的「期
望」。Jacobson 假設:選民認為政府行動的目的是為了「公共財」
(public goods),大多數的選民都希望政府提供服務,所以他們投
給最能代表大多數人心聲的政府。但是由於政府的計畫是公共
財,理性的個人又會考慮搭便車,讓別人負擔成本 (Olson,
1965)。這具體反映在選民的議題偏好上,選民一方面希求政府提
供服務,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政府加稅或增加支出
所以 Jacobson 認為:「分治政府」的基礎不 是結構性,而是政治性的——是候選人、議題、選舉聯盟及選民 行為所造成的。 - Zupan 提出三個假設
- 選民可以在兩個主要的政黨之中二選一
- 國會負責處理全國性與地方性的議題
- 共和黨的國會議員,因為意識型態保守,比較不願意去追 求地方上的利益
- 因此選民「分裂投票」的情境正符合「囚犯困境」理論 (the Prisoner’s Dilemma theory)。「囚犯困境」是指當每個人都做最有 利的選擇時,所得出的結果反而對全體都不利。選民在國會選舉 中,為了確保自己選區的利益,會盡量投給民主黨的候選人,不 然別的選區選民也會支持民主黨。但是如此一來,政府的支出反 而會增加,為了避免政府支出增加,選民傾向投給共和黨的總統 候選人,以免增加稅賦及支出,並兼顧全民的福利。這個理論解 釋了選民為什麼及如何「分裂投票」
- 假設
依變數有兩個:一個是選民是否「分 裂投票」;另一個是選民如何「分裂投票」
本論文的資料來源是 NES 在選前九週及選後第二天立即所作 的二波面訪。以 1996年 11月 5日前有投票權的美國公民為母體, 分地區、階段抽樣。其中 77% 的受訪者在 1992 年或 1994 年曾有 受訪的經驗,另外 23% 的受訪者則是分區抽出的新受訪者。選前 成功樣本共計是 1714 份,選後是 1534 份,變數總共有 1657 個。 - 政黨認同與「分裂投票」的關係
- 政黨認同較弱的,傾向將總統投自己所認同的政黨,眾議員則投給另 一個政黨
- 獨立選民傾向分裂投票
- 政策中和模式
Fiorina 的假設,多是利用「空間模型」做推論,有待經驗資 料做進一步的檢證。我們分成三個步驟來檢證:(1) 選民是否能夠 分辨兩黨的意識型態及議題立場;(2) 意識型態及議題立場位在兩 黨中間的選民,是否比較傾向「分裂投票」;(3)在「分裂投票」的 方向上,是否選民會投給與自己立場較接近的總統候選人 - 在部分議題上符合第二個假設
- 符合第三個假設
- 選民期望模式
Jacobson 的假設驗證可以分成三個部分:(1) 選民對政府財政 及預算分配等議題,是否存有弔詭的看法?即一方面希望政府提 供更多服務,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增加政府支出,這也就是所謂的 「囚犯困境」。(2) 當選民面對「囚犯困境」時,是否會傾向「分裂 投票」?(3) 選民對政黨的期望是否有所不同?即在選民的認知當中,是否認為共和黨擅長處理全國性議題、民主黨擅長處理分配 性議題,及選區服務?所以選民傾向總統投共和黨、眾議員投民 主黨,以解決「囚犯困境」。 - 受訪者是否同意政府「為了減 稅而刪減支出」及「為了減少赤字而刪減支出」二者與是否分裂投 票之間,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當受訪者表示不同意政府為了減 稅或減少赤字而刪減支出時,越傾向「分裂投票」,分別有 19.9% 及 20.5%。這樣結果顯示出,在美國財政赤字日益嚴重的今天, 當選民越不希望內政支出遭到刪減時,越有可能「分裂投票」,藉 以解決賦稅或財政赤字增加的兩難困境
- 整體而言,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是 認為兩黨處理議題的能力「差不多」,像「避免戰爭」、「改善種 族關係」等議題,更是有過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兩黨的處理議題 的能力沒什麼差別。至於在「健康照顧」、「解決貧窮問題」、「環 境保護」、「社會福利」及「最有可能加稅」等議題上,多數受訪 者認為民主黨比較擅長。相較之下,多數受訪者認為共和黨比較 擅長的議題為「外交關係」與「刪除社會救助補助」。這樣的結果, 與一般人對「民主黨偏重分配性議題、共和黨擅長外交國防」的印 象相符,符合 Jacobson 對選民期望的假設
- 受訪者對現任者選區服 務的評價,與兩黨現任者並無顯著相關,換句話說,基本上受訪 者對兩黨現任者選區服務的評價都差不多,並沒有說受訪者認為 民主黨的選區服務比共和黨好的情形。整體而言,半數以上的受 訪者對自己選區的現任者感到滿意。
- Jacobson及Zupan對單一方向「分裂投票」的假設,並無法解釋 1996 年選民「分裂投票」的 方向,即使選民在面對「囚犯困境」時,可能傾向「分裂投票」, 但不表示選民就會因而投給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與民主黨的眾議 員候選人。
- 結論
- 資料來源是以美國密西根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y) 在美國 1996 年大選前後的面訪資料,本 文所得出的結論如下:
- 受訪者的政黨認同與「分裂投票」行為顯著相關。政黨認同越 強的受訪者,越傾向不會「分裂投票」,反之政黨認同越弱的 受訪者,則越傾向「分裂投票」
- 在「政策中和模式」上,與 Fiorina 的假設相符,受訪者能夠在 單一向度的議題尺度上,定位兩黨及其自身立場。當受訪者意 識型態立場位於兩黨中間時,選民確實會傾向「分裂投票」, 而且相較於所投眾議員候選人政黨,受訪者的立場與所投總統 候選人的政黨立場較為接近
- 至於在「選民期望模式」上,受訪者對財政問題的看法,確實
存有兩難的「囚犯困境」,而且受訪者也傾向會以「分裂投票」
來解決「囚犯困境」。不過,在「分裂投票」的方向上,Jacobson
及 Zupan 假設,基於選民過去對共和黨擅長全國性議題、民主
黨擅長分配性議題的印象,選民會傾向投給共和黨的總統及民
主黨的眾議員。
經由我們的分析發現,受訪者確實對兩黨存有 上述的印象差異,但是 1996 年的選舉結果及相關的實證資 料,卻與 Jacobson及 Zupan的假設不符,民主黨在選區服務及 眾議員選舉中的表現,並未比共和黨人為佳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政策中和模式與選民期望模式在1996美國大選上的解釋程度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這種大範圍的選舉,還是要先從小地方的選區開始分析應該會比較準
感覺地區太大,有很多因素影響
也許真的是看人投票,意識形態什麼的,可能也沒有很在意
我是覺得這種大範圍的選舉,還是要先從小地方的選區開始分析應該會比較準
感覺地區太大,有很多因素影響
也許真的是看人投票,意識形態什麼的,可能也沒有很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