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文主要探討捷克的民意及主要政黨對國家認同與歐洲認同的看法與 其認知上的差距,而本文的主要論點是國家認同的「利益」高於歐洲認同, 在此基礎上,民意與政黨的看法基本上並無二致,不過民意與政黨對「利 益」內容所指卻未必相同
本文主要以實證的資料探討捷克民意及主要政黨對國家認同及歐洲認 同的看法及認知,其中主要以「利益」作為探討認同的指標,而不深入探 討文化、歷史、宗教等因素。「利益」可以指涉國家利益、政黨利益、社 會利益或為人民帶來的實質生活利益。本文所指的「歐洲認同」大致等同 於「歐盟認同」。
本文的問題包括: - 以比較觀點檢視捷克人對歐洲認同及加入歐盟的看法。
- 捷克加入歐盟 之後,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及對歐盟的評價。
- 捷克政黨及民意對主要公 共議題的看法,這些議題包括入盟公投(2003 年)、『歐盟憲法條約』(2005 年)及『里斯本條約』(2008 年)、美國在捷克境內設置雷達基地(2007-2008 年)及捷克的歐盟主席國(2009 年)
- 回歸歐洲及再歐洲化
- 中東歐的國家認同及歐洲認同
- Risse 不認為歐洲認同與國家認同或對其他社群的忠誠 是零和(zero-sum)結果,他將歐洲認同與其他認同形式的關係概括成二 種模式
- 「俄羅斯娃娃」模式,一個包含著一個,例如一個人首先 是萊茵地人、並且是德國人、再來才是歐洲人。這種模式說明歐洲是認同 的邊界,地區或國家才是認同的核心
- 「大理石蛋糕模 式」,認同是相互混成的、不分層次的,例如在德國的認知裡自然就含有 歐洲性
- 捷克人的歐洲認同及入盟公投
Taggart 及 Szczerbiak 認為歐洲懷疑論還 有硬性(Hard)及柔性(Soft)之分。強硬的歐洲懷疑論是全面性地拒絕 歐洲政治及經濟整合,在中東歐國家裡他們也反對自己國家加入歐盟,他 們認為歐盟是歐洲的負面價值。柔性的歐洲懷疑論則認為要視歐洲整合的 實際情況而定,假如有違反國家利益時,他們支持停止歐洲整合。捷克的 歐洲懷疑論強硬派是以共產黨為代表,柔性的歐洲懷疑論是以公民民主黨 (ODS)為代表。 - 加入歐盟之後的捷克
從對自己國家的自信,對歐盟並不感到太明顯的自豪,一 直到不相信歐盟決策對國家及個人會有利,捷克人對國家認同及歐洲認同 的感受更是具體地來自於自己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成就,而在捷克人眼裡 看來,這些成就未必是出自於歐盟所給的好處。正因為民意感受歐盟給予 的利益並不多,而因此對歐盟的身份認同並未太高,這些都是人民的主觀 感受,捷克人民並不認為加入歐盟對其生活帶來更多的實質利益,甚至常 遭受歐盟主要國家的歧視政策影響,而對歐盟的認同大打折扣 - 公共議題的民意與政黨觀點
- 公民民主黨比較贊成新自由主義的論點,也就是自由經濟的觀點,在 歐洲認同上不主張歐盟制度的深化改革,認為歐盟只要維持經濟的共同市 場規模即可
- 社會民主黨是捷克具有歷史的政黨,創立於 19 世紀末,跟 歐洲其他國家的社會民主黨有聯繫,主張以國家力量推行社會保障及社會 福利制度,較重視社會公平,比較認同歐盟改革的深化
- 歐盟憲法及里斯本條約
- 2004 年 6 月 18 日 25 個歐盟會員國於布魯塞爾通過『歐盟憲法條約』
草案,並於同年的 10 月 29 日由 25 個成員國領導人於羅馬簽署『歐盟憲
法條約』,『歐盟憲法條約』必須獲得所有成員國及歐洲議會的批准才生效。
條約原訂 2006 年 11 月 1 日生效,但 2005 年卻在法國及荷蘭的公投中被 否決。『歐盟憲法條約』的核心部分是要設立歐盟主席及歐盟外交部長, 以保持歐盟工作的連續性、改革歐盟委員會、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以及 改革歐盟理事會及歐盟部長理事會的選舉制度。歐盟希望透過制度的深化 改革,強化歐盟的行政效率,不過招致波蘭及英國等國反對 - 『歐歐盟憲法』被否決之後,2007 年 1 月接任歐盟主席國的德國積極地 想復活『歐盟憲法條約』,2007 年 6 月歐盟高峰會議在布魯塞爾達成以新 條約取代『歐盟憲法條約』的協議,2007 年 10 月 19 日歐盟非正式高峰會 議通過了『里斯本條約』,取代『歐盟憲法條約』,『里斯本條約』實際上 繼承了『歐盟憲法條約』的精神及主要內容。捷克主要執政黨公民民主黨 因為擔心『里斯本條約』在 2009 年初生效實施會影響捷克擔任 2009 年上 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因此乾脆將『里斯本條約』送到捷克憲法法庭審 查是否抵觸捷克憲法,公民民主黨認為等憲法法庭有結果之後,大概可以 拖到 2009 年,因此捷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願望即可實現
- 一般說來,捷克民眾對歐盟改革條約(『歐盟憲法』及『里斯本條約』) 內容並不清楚,原本支持公民民主黨的選民比較不傾向支持「歐盟憲法條 約」,但因為捷克將接任 2009 年歐盟輪值主席國,現任公民民主黨主席暨 捷克總理 Topolanek 遂將歐盟輪值主席國地位與國家利益緊密聯繫一起, 因此公民民主黨的支持群眾也改為支持『里斯本條約』,其比例甚至高於 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群眾。從此轉變中可以看出,民意是隨著「國家利益」 的認知而改變,而公民民主黨也是為其政黨能夠鞏固執政而修正了原來對 歐洲深化整合的作法,在這些基礎上(「國家利益」或「政黨利益」),政 黨與民意主要都不是因為認同「歐洲整合」的理想,而是因為各取所需的 利益建構。在歐盟改革條約的議題上,民意隨著政黨的利益認知而行,因 此二者的認知差距不大。
- 美國的雷達基地
美國計畫將雷達基地設置在捷克引起激烈的辯論,絕大部分民意反對 美國的雷達基地設置在捷克境內。2006 年公民民主黨的內閣組成之後,幾 乎是全力支持美國將雷達基地設置在捷克境內,結果引起民意的劇烈反 彈,公民民主黨為順利通過『雷達基地案』,決定採取議會表決的方式來 決定『雷達基地協議』,而拒絕各方要求公民投票表決 - 美國在捷克設置雷達基地引起極大的爭辯,原因在於幾點
- 首先是剛 走了俄國軍隊(1968-1991 年),捷克人不想要讓外國軍隊再次進駐捷克境 內,過去不好的回憶還在,也關係國家主權。
- 其次是雷達基地的安全性問 題,尤其雷達基地附近居民擔心輻射會影響健康。
- 第三、擔心美國在捷克 駐軍會引起治安問題,捷克一些公民團體引證美軍駐日本琉球的犯罪紀 錄。
- 第四、擔心成為俄國飛彈攻擊的顯著目標。
- 第五、反對公民民主黨(執 政黨)不顧民意要求公投,而堅持以議會表決形式協助通過『雷達基地協 議』的批准
- 捷克政府及主要政黨(公民 民主黨)基本上是不顧民意的反對,而堅持雷達基地是符合「國家利益」, 雖然歐盟最後在其條件設置下(即雷達基地或反導彈基地必須在北約架構 下管理)接受美國在中歐地區設置反導彈基地,但歐盟主要國家仍認為捷 克的極度「不合群」,捷克政府(或公民民主黨)則堅持符合「國家利益」 的事,而不認同歐盟整體協商的效果。捷克主要執政黨公民民主黨的堅持 己見是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捷克民意與歐洲民意都反對美國的軍事激進 政策,捷克人民的反對是因為與切身利益具有關係,他們不願自己的子弟 親赴伊拉克戰場為美國效力,也不願美國軍事基地設在捷克境內而帶來安 全的威脅,而不是認為歐盟的呼籲比較具有高道德意識而加以認同。
- 歐盟輪值主席國
捷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起初只有以公民民主黨為主的聯合政府特別 熱情投入,民意則冷眼相待。但隨著『里斯本條約』被愛爾蘭否決以及近 來的金融風暴,越來越多的歐盟領導人質疑捷克此際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 的能力,歐盟明年(2009)上半年要處理的問題至少包括氣候變遷、『里 斯本條約』與金融風暴等,這些問題的處理實際上已擠壓捷克原本設定的 一些議題,包括四大流通及歐盟東向政策等,因此以現任總理 Topolanek 所領導的公民民主黨不得不在『里斯本條約』的批准上有所讓步,但卻因 而導致公民民主黨黨內的分裂
2009 年上半年,歐盟勢必將 重心放在『里斯本條約』的處理,以及新生的一些重大議題,如氣候變遷 及金融風暴,如此歐盟根本無暇關照捷克苦心積慮所擬定的議題,公民民 主黨也可能做許多白工。 - 結論
「歐洲認同」成為繼「建設社會主義」之後的特殊 意識型態,選擇歐洲認同是一種期待,因為期待,歐洲認同便成了工具, 工具不靈時,歐洲認同感覺就變少了。對許多新「歐洲人」(前中東歐共 產國家的人民)而言,國家認同是具體的,歐洲認同是抽象的。如何在歐 洲認同之下獲取最多的國家利益,這是許多人民對國家的認同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捷克的國家認同與歐洲認同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大概就是捷克對內政比較感興趣,對國際關係就不怎麼在意
另外,該文假設民意與政黨的利益認知不同,然後主張國家認同高於歐洲認同
可是有點難理解兩者之間的關聯是甚麼?不需要在意利益認知也可以討論國家認同高於歐洲認同這件事吧
民意的利益是經濟,政黨的利益是聲望或連任
那其實政黨只要專注在內政與經濟就好了,跟雷達基地、輪值主席國、里斯本條約的關係好像也不怎麼大
與其說是有利益,不如說是政黨有壓力不得不去做
大概就是捷克對內政比較感興趣,對國際關係就不怎麼在意
另外,該文假設民意與政黨的利益認知不同,然後主張國家認同高於歐洲認同
可是有點難理解兩者之間的關聯是甚麼?不需要在意利益認知也可以討論國家認同高於歐洲認同這件事吧
民意的利益是經濟,政黨的利益是聲望或連任
那其實政黨只要專注在內政與經濟就好了,跟雷達基地、輪值主席國、里斯本條約的關係好像也不怎麼大
與其說是有利益,不如說是政黨有壓力不得不去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