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霸權與崛起強權的互動 -美國對中國暨印度的策略〉陳欣之

  1. 前言
    霸權的存在,代表著全球權力分配(distribution of power)是處於 不對稱地集中於霸權的失衡狀態,此種權力分配失衡狀態的持久性與 變化趨勢,是探析美國應對崛起強權的理論出發點。至於崛起強權如 何以及何時會扭轉美國霸權的態勢,則是檢測古典廣義現實主義權力 平衡(balance of power)概念,以及評估霸權與崛起強權間權力競逐的 根本性課題
  2. 權力均衡的必然性?
    1. 權力平衡
      1. 指權力平均分配的狀態,在此種狀態中,沒有任何國 家擁有可以威脅其他國家的優勢
      2. 指權力應 被平均分配的原則
      3. 指稱現行存在的權力分配狀態,故可以形容各種不同的權力分配情勢
      4. 以弱國為祭品,進而使大國平均擴張的原則
      5. 合理化本國行為的一種原則,認為本國應該擁有優勢力量,以扭轉 權力分配失衡時所可能造成的危險
      6. 維持權力平均分配狀態的角色
      7. 在現有的權力分配情勢中,所擁有的特殊優 勢,成為國家建立權力優勢的說詞
      8. 指國際政治中創 建一種權力平均分配狀態的內在趨勢 
    2. 權力轉移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
      認為,經濟優勢是霸權地 位的根源,若某一強權國家對現狀不滿而且擁有主宰國 80%以上的權 力,則可能成為挑戰主宰國地位的潛在競爭者。各種內在與外在的變 化,漸漸成為霸權信守其政經承諾的重擔,而受益於科技擴散暨經貿 相對競爭力優勢的新興挑戰者,亦開始有意顛覆霸權主宰的國際體 系,經由必然發生的霸權戰爭,產生霸權轉移的現象
    3. 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 
      以此為霸權的基本能力模式(basic force model)界定,認為控制原料、 資本來源、市場,並享有生產高附加價值貨物的相對競爭力,就是霸 權。由此出發,享有體系內相對權力優勢的霸權,更運用其所擁有的 資源及權力優勢地位,組建符合其利益的國際制度暨規範,提供包括 國際建制、穩定的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在內的國際公共財(public goods),建構起一個霸權主導的國際秩序
    4. 權力平衡論述勾勒出下列假想,認為:
      1. 第一,阻止其 他國家達到霸權地位是國際體系內所有國家的主要安全目標
      2. 第二, 霸權的威脅會促成反霸權制衡聯盟的出現
      3. 第三,在多極體系內,霸 權難以長久維繫
  3. 霸權維繫主宰地位的作為
    1. 仔細檢視權力平衡的相 關論述,更可以發現,霸權非但未必是其他國家制衡的對象,相反 地,霸權常是組建制衡聯盟,壓抑崛起強權的始作俑者
      1. 制衡策略的對象未必是霸權,而且制衡的動因,更未必是 相對權力差距帶來的安全恐懼。一反傳統權力平衡的觀點,威脅平衡 (balance of threat)認為,抗衡政策的動因,來自於威脅而非相對權力 間的差距;具有敵意、攻擊性武力,或是擁有相對能力及地理鄰近位 置的國家,才是引發他國採用抗衡政策的主因
      2. 霸權作為離岸平衡者的策略,反映霸權可以透過卸責(buckpassing)作為,轉移崛起強權的壓力到其他國家,或是要求從屬國分擔 霸權領導成本的可能。卸責國家是國際體系中的坐享其成(free-rider)國 家,面對一個日益升高的威脅,部分國家無意承擔不必要的抗衡成 本,或是這些國家預期,當其他國家相互爭鬥之際,可以經由本國的 置身事外,強化其在國際體系中的相對地位。卸責是一種不使本國過 早捲入戰爭的策略,它讓另一國承擔抗阻崛起強權的重任,而使本國 置身事外。卸責國平時尋求與潛在侵略國建立良好外交關係,希望侵 略者專注於「責任承擔者」(buck-catcher)之上;當戰爭爆發後,卸責 國會保持中立高坐壁上,提高其相對權力地位,坐觀主要對手彼此消 耗實力
      3. 霸權更有可能採行「分而治之」的作法,削弱可能挑戰國 的實力,使其永遠難以超越霸權的相對權力優勢
      4. 霸權擁有的極端不對稱權力優勢地位,更會約制崛起強權 不敢蠢動。當霸權擁有極端的權力優勢,其他次等國家,無論是個別 或是集體,都不擁有足以抗衡國際體系內霸權的能力時,弱國採取抗 衡策略的成本過於高昂,而且沒有成功的把握,反而會因為此種策略 受到霸權的可能反制,次級國家由於無法提高發動霸權戰爭的勝算, 故而次級國家會缺少抗衡霸權的動機
      5. 如果霸權在不久的未來可能失去相對權力優勢,霸權可能 會利用尚享有相對權力優勢的關頭,先發制人,利用崛起強權尚沒有能力取勝之前,發動預防戰爭(preventive war),防阻改變現狀國家(revisionist state)持續坐大,甚至是根本顛覆崛起強權成長的空間
      6. 霸權是一種國際地位,此種享有相對權力優勢、行為正當 性暨國際權威的主宰性地位,透過可造福盟國並滿足其他傾慕國的規 則,作為長保其權力優勢地位的利器
  4. 中印兩強的崛起 
    在實力仍與美國有一段距離的情況下,中國與印度都在尋求與美 國共存並且成長本國國力的途徑。對中國而言,中國並不具備冷戰時 期蘇聯那樣堪與美國進行全面軍事抗衡的綜合實力,實現恐怖平衡狀 態下的穩定;也無法像歐盟、日本一般,基本順從美國的領導地位, 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與美國保持一致,實現價值聯盟式的 穩定。印度亦在「戰略自主性」(Strategic Autonomy)的指導下,優 先推展與美國的友好親善互動,爭取引進美國的投資、科技暨軍事硬 體,提升本國權力地位,但是又不希望失去印度在國際舞臺上的自主 活動空間。在中印兩國當今都沒有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地位的能力之 下,在保持差異的同時,如何與美國共存共榮,成為兩國外交戰略最 大的挑戰。
  5. 美國對中印外交的不對稱成果
    1. 中美對話機制的有限進展
      中國的崛起及 2008 年的全球金融風暴衝擊,刺激美國智囊發起美 中共治全球經濟的建議,不過中國對此項提議的冷漠以對,似乎坐實 中國有意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負面觀感,激化美國對中國採取抗衡的 作為
      美國顯然有意誘導中國在不破壞現有國際制度的前提下,重振美 國在亞太的霸權主導地位,並且吸納中國的崛起
    2. 美印戰略關係的強化 
      印度在國力上揚後,開始重新界定其在國際社會的角色,改變過 往的不結盟(non-alignment)政策,轉而開展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 外交,以順應全球權力分配轉換的變局,並且透過與美國關係的親 近,爭取大國地位,創造外交籌碼,並且確保中國的和平崛起
      美國在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任內即謀求改善與印度的關 係,解除美國對印度核子技術暨民用核電廠投資的限制,標誌美印關 係的關鍵性突破
  6.  結論
    1. 維持現狀霸權未必是新興崛起國的共同制衡對象;諸多新興國家 的崛起,雖然折損霸權的權力優勢,不過崛起國家間是否能組成針對 霸權治理的軍事同盟合作,顯然仍是十分困難。
    2. 霸權選定威脅最大的崛起強權,在強化原有霸權主導的軍 事同盟結構之餘,亦沒有放棄與該等崛起強權間的政經軍交流暨互 動,霸權更同時接近與頭號崛起強權間存在領土糾葛的第二號崛起強 權,發展更緊密的軍事合作互動。
    3. 崛起強權地位的改變,主要來自於內部途徑所帶來的實力 成長。頭號崛起強權國際權力地位成長的根源,不在於外部結盟產生 的權力成長效果,而主要是內部經貿實力積累所導致的國力躍升
    4. 廣義現實主義認為相對弱國會因為反抗霸權而結合軍事聯 盟的說詞,並沒有在美國霸業的大部分時間內實現,更沒有在當今中 印等國的崛起過程中發生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美國的對中、對印外交政策來反駁新現實主義對國際體系的設想-小國之間會相互結盟以制衡霸權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個人是期待對新現實主義的反駁有更多的描繪,甚至是取代性的主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