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民主鞏固定義與民主鞏固分析模式
- 民主鞏固的定義
- 「民主化」(democratization)指民主的政治與社會變遷,其過程可分為二個階段:
- 「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階段(準備階段與決 定階段)
- 「民主鞏固」階段。民主化成功意味民主鞏固已完成,亦即民 主已經內化成為社會與個人生活的一部分,人民與菁英(尤其是政治菁英) 在行為、態度與憲政的層次上認同民主的程序與制度,視民主為政治領域 中唯一的遊戲,即使面臨嚴重的政治與經濟危機,仍然堅信任何進一步的 政治變遷也必須以民主程序為依歸
- Andreas Schedler 於 1998 年發表〈什麼是民主鞏固?〉一 文,就明確區別消極與積極的民主鞏固概念(Schedler, 1998),又指出我 們認定民主鞏固概念的意義,必須考慮到兩項因素:
- 我們站在什麼地 方(經驗性觀點)
- 我們要達成什麼目標(規範性水平)
- Huntington 在 1994 年對於民主鞏固的定義:「運用兩次政黨輪替測驗, 若在轉型期的初次選舉中掌權的政黨、或團體在此後的選舉中失利,並把 權力移交給選戰中的獲勝者,然後若這些獲勝者和平地將權力移交給下一 屆選舉中的獲勝者,那麼這樣的民主政權就可以被認定為已經鞏固」
- 1997 年 Diamond 著作《民主鞏固的 追求》序論提到:「本書大部分的作者對於民主鞏固的概念具有一個基本 交集點,就是民主鞏固是一可辨識的過程,並且在民主鞏固過程完成後, 民主的規則、制度成為政治權力取得的唯一合法途徑」
- Juan J. Linz 及 Alfred Stepan 兩位學者的對民主鞏固看法認為
- 涉及下 列三個層面問題
- 行為的層面:
一個民主政體沒有明顯的民族、族群、社會、經濟、 政治以及建制組織的行為者,願意花費相當大的心力去顛覆政府或 推翻民主政治政體來達成特定目標 - 態度的層面:
一個民主政體中絕大部分的人民因主要經濟問題而對 執政者產生強烈不滿時,仍相信民主的程序和制度是社會管理集體 生活的最佳途徑。 - 憲政的層面:
官方與民間各種勢力,逐漸習慣透過新建立的民主程 序去解決彼此的衝突 - 五個相關場域(arenas)的特定條件
- 發展出一個自由且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
- 成為一個具有自主性與特定價值理念的政治社會。
- 具備相關法制並能依法行政地保障公民自由與結社權利。
- 國家的官僚機構能夠和平轉移政權給新政府。
- 運作制度化的經濟社會
- 綜合上述各個定義之論點本文將民主 鞏固定義整理成為:「民主鞏固是持續動態的過程,必須建立一個制度化 的民主體制,政治行為者將政治制度視為政治競爭合法和正當性架構」。
- 民主鞏固分析模式
文中將以:1. 民 族認同;2. 波海三國向歐盟憲政體制接軌;3. 波海三國與北約的安全與外 交互動;作為民主鞏固分析的變項。
本文將分析民主鞏固過程中,民族(nation)與國家(state)二者一 致性愈高,則較能讓國家民主更鞏固。國家憲政制度化發展愈成熟,既可 瓦解一個非民主政權,對民主鞏固也具有相當正面影響。國家的軍事外交 越細膩,則可做為國家發展的後盾。 - 後共產主義時期波海三國政治、經濟發展與對俄依賴及其威脅
- 波海三國的政治發展
- 波海三國人口比例族群
- 波海三國的經濟發展
- 獨立後的波海三國經濟發展狀況
- 擔心加入歐盟將帶來通膨的預期心理造成囤貨等現象,導致內需擴大進口增加,貿易產生入超促使 貿易逆差繼續擴大,經常赤字升高
- 波海三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是 依靠內需即私人消費貸款的多寡,一旦銀行利息提高,個人還款的壓力降 增大,潛在金融風險會加大
- 加入歐盟將增加波海三國對歐盟市場 的出口,但同時使本地企業喪失歐盟所給予的一些優惠條件、滿足歐盟更 高的環保要求和勞動安全標準、原材料進口許可申辦程式變得更為複雜化 等,促使波海三國部分傳統產業正逐漸失去競爭優勢
- 加入歐盟後 的波海三國靠著廣大的歐盟市場,促進了經濟轉軌步伐加快,內需強勁推 動經濟顯著成長,同時波海三國加入歐盟後市場開放,投資者信心增強, 外資湧進波海三國,外國運用當地的低成本高人力素質等優勢直接設廠投 資,帶動波海三國的出口
- 對俄依賴及其威脅
- 在波海三國對於能源需求和不 足,且歐盟並不產天然氣、石油等能源,尚且需要依賴俄羅斯能源,是以 波海三國深受俄羅斯因政治、外交等因素將能源供應切斷的威脅
- 俄羅斯不斷 靠能源出口,使國家的經濟突飛猛進,國家財政獲得改善,從而穩定國內 政治、擴充軍事力量,以及國族主義抬頭的現象
- 立陶宛、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民主鞏固分析模式
- 民族認同
- 波羅的海之族群和文化
波海三國內的俄羅斯人的身分地位不明、「蘇聯認同」呈真空狀態。 俄羅斯人在適應新的情勢過程中,除選擇了與當地民族同化外,有的選擇 在政治上成為所居住國的國民,但在文化層面上,不願被當地民族同化; 有人選擇離開居住共和國回俄羅斯;有人選擇在居住國要求成立自治團 體;甚至有人訴諸暴力引起族群衝突 - 波海三國的『語言法』
1989 年波海三國訂定的『語言法』,主要將有支配地位的俄語,轉由當地民族語言取代。波海三國的『語言法』規定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立陶宛為國家語言,確立本國民族語言,並於規定時間內,讓人民只會俄 語改為使用本國語言 - 公民身分
在蘇聯時期所施行之俄化政策與強行入侵、統治的陰影下,波海三國 在 1989-1994 年間分別通過『公民權立法』,其中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境 內族群關係,以將長久居住於境內的俄羅斯人的國籍排除於整體的人口中 的公民權最受爭議 - 波海三國向歐盟憲政體制接軌
歐盟制定了入盟條件,要符合『哥本哈根標準』,這些條件包括有: 在政治上必須實行民主、建立多黨制;在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在安全方 面,必須與所有鄰國簽署『永久和平條約』;此外,還要求這些國家必須 尊重本國的少數民族權利 - 憲政體制
- 政黨生態
- 選舉制度
- 波海三國與北約的安全與外交互動
波海三國成為北約及歐盟的會員國之一後,『北約條款』(North Atlantic Treaty)的第 5 條北約集體防衛(collective defense),自然成為最 「堅固」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由於考量到其他威脅的存在,波羅的海 國家則與『歐洲安全與防禦政策』(European Security and Defence Policy, ESDP)維持良好關係。而 ESDP 針對波羅的海所面對的困境,也承諾給 予此地區國家優先考量 - 結論
- 在歐盟憲政體制接軌援助方面
- 在北約軍事與外交的援助方面
- 民族認同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介紹波海三國在脫離蘇聯加入EU的概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好水,有很多敷衍的地方,如憲政、選舉、政黨那邊,有夠沒內容
反正就是加入歐盟好棒,俄羅斯好壞這樣
好水,有很多敷衍的地方,如憲政、選舉、政黨那邊,有夠沒內容
反正就是加入歐盟好棒,俄羅斯好壞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