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中東歐的市民社會與民主發展之比較研究〉鄭得興

  1. 前言
    本文希望透過比較性的觀察來檢視中東歐國家在後共產時期的民主發 展,中東歐國家的民主發展是否顯著在本文中是透過不同的參照國家加以 比較,本文選取二組國家對照,一組為舊民主國家(older democracies), 另一組為後威權國家(post-authoritarians)

    本文主要採用 2004 年的國際社會調查計畫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2004: Citizenship, ISSP 2004)的資 料作為實證研究的基礎
  2. 市民社會與民主發展
    1. 西方市民社會的概念
      西方市民社會的概念最早起源於 17 世紀末及 18 世紀,是當時社會秩 序危機下因應而生的看法,17 世紀晚期以後的社會秩序面臨巨大變動,土 地、勞力及資本紛紛商業化,市場經濟成長快速、地理大發現及英國與稍 後北美接連出現憲政革命等,都形成對當時社會秩序及當權者合理性的質 疑,於是 18 世紀以來的歐洲知識界不斷尋求解釋社會秩序存在的運作及其 本質
      1. 市民社會至少具有以下幾項正面特徵:
        (1)市民社會是公 領域的一環,常以促進社會公益為考量,並以建設民主政治為基礎。
        (2) 市民社會強調人際間信任的規範價值,亦重視市民價值的發展。
        (3)市民 社會指涉開化社會的內蘊,健全的市民社會意即文明國家建設的礎石
    2. 中東歐市民社會的轉型 
      前東歐共產集團過去的集權歷史有其共通性,在共產黨的民主集中制 原則下,社會各層面的組織包括工會、教育體系、媒體、教會、商業及利 益團體等都是由共產黨領導,易言之,只有政治社會,而無西方概念下的 市民社會
      1970 年代及 1980 年代中東歐的異議份子開 始想像用以取代共產主義的社區形式,他們借用啟蒙運動以來的「市民社 會」概念作為追求自由生活的期待,而 1980 年代中東歐共產國家異議份子 對市民社會的興趣也引起西歐知識份子對此概念的重新審視。1989 年前東歐共產政權的倒台甚至被視為市民社會力量的 勝利。
  3. 實證分析
    本文主要以實證資料驗證中東歐後共產國家的市民社會與民主發展, 研究工具有三:自由之家分數(Freedom House Scores)、聯合國網頁公佈的 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資料以及 2004 年的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SSP 2004)
    本研究主要選取 32 個國家,並分成三組作比較:舊民主國家 14 國、 後共產國家 8 國及後威權國家 10 國。舊民主國家包括西歐、美國、紐澳及 日本;後共產國家都是中東歐國家,其中由於本調查資料將德國分成西德 及東德部分,因此西德列在舊民主國家部分,而東德則列在後共產國家; 後威權國家大致分佈在亞洲、非洲及中南美洲,亦包括台灣的調查在內
    1. 政治自由與經濟
      1. 後共產國家在 1995 年的發展情況就比較接近舊民主國家的水 準,並且政治權利及市民自由的平均分數都優於後威權國家,後共產國家 在政治權利的平均分數為 1.38 與舊民主國家的 1 分幾乎不相上下,市民自 由分數(2.13)比舊民主國(1.29)稍差一點,但仍優於後威權國家(2.2)。 到 2005 年的時候,許多中東歐後共產國家已達歐盟要求的民主政治門檻, 同時也已加入了歐盟,因此在政治權利的分數上與舊民主國家的水平相等 (都是 1 分),市民自由的分數也幾近相同。
      2. 1992 年後共產國家的平均每人 GDP 的平均值為 7,624 美金,與後威權國家的 7,480 美金相當,但在 2005 年之 時,後共產國家的平均值(16,366 美金)已領先後威權國家(12,563 美金)。 如以 2005 年的平均值減去 1992 年的平均值,後共產國家增加幅度為 8,471 美金,成長率為 119%,雖然增加的絕對數額遠少於舊民主國家的 12,370 美金,但平均成長率卻遠高於舊民主國家的 61%,顯示後共產國家在經濟 發展的成就相當顯著。
    2. 政黨及市民社會組織
      1. 後共產國 家人民參與政黨的情形(4.54%)比舊民主國家(12.45%)與後威權國家 (13%)顯然有一段差距,這也顯示後共產國家人民對政黨的信任度仍相 當低。其中波蘭參與政黨的比例更低到只有 0.7%,匈牙利(1.5%)及拉脫 維亞的情況亦是如此(2%)。此外,除了加入工會等組織只比後威權國家 的平均值稍微高一點外,其他三種類型的市民社會組織也都是在這三種不 同型態的國家組別中敬陪末座
        中東歐後共產國 家在後共時期十幾年的發展中,除了政黨及教會等市民社會組織的參與情 形與舊民主國家沒有明顯的差異外,其他種類的市民社會參與仍與舊民主 國家有明顯的差異性存在。另外,中東歐後共產國家與後威權國家在政黨 及市民社會參與的發展上都沒有明顯的差異。
    3. 政治參與
      1. 後共產國家如與後威權國家相比,政治行動參與的情 況幾乎相近,這二類型國家的政治活動參與程度差不多
        從政治行動差 異性檢定結果來看,中東歐後共產國家在示威遊行及政治集會或造勢活動 的參與與舊民主國家沒有顯著的差異之外,簽署請願、政治活動的捐款或 募款及找政治人物表達意見仍具有明顯的差異,這也顯示在這幾種的政治 行動參與中,中東歐後共產國家的人民仍是相當低調的,或不願參與。中 東歐後共產國家在政治行動的參與情形與後威權國家的情形相似,這也可 能說明在後共產及後威權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時日仍算短暫,前時期的集 權或威權統治影響仍在,因此,人民仍不太習慣參與政治行動,來表達自 己的看法,或甚至由此來監督政府作為。
    4. 政治態度負面評價
      中東歐後共產國家在不信任政府官 員、貪污腐敗及對政府無影響力三個問題上都超過五成的同意度,且都比 舊民主國家及後威權國家高出許多
      後共產國家及舊民主國家在 公職人員腐敗及對政府影響力具有顯著的差異,對政府人員所做的事不信 任則無顯著差異
    5. 市民社會與政治參與的相關性
      舊民主國家參加教會或宗教團體與參與政治集會的相關情況與中 東歐後共產國家剛好相反,在舊民主國家加入教會或宗教團體的人似乎對 參與政治集會也表現較高的興趣。在其他項目的比較裡,有不少是舊民主 國家的相關性更低於中東歐後共產國家的情形,比如在中東歐後共產國家 的人似乎加入政黨以後,其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才會比舊民主國家來得 高。
  4. 結果分析與結論
    本文的研究假設為「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後共產國家與舊民主國家的民 主發展距離已逐漸靠近,且逐步領先後威權國家的平均水準」。結論是加入 歐盟的中東歐後共產國家在經過十幾年的民主發展之後,包括市民社會、 政治參與或政治自由等有少數地方確實與舊民主國家的水準不相上下,但 就大多數的民主發展領域而言,還是有相當距離。不過與後威權國家的平 均水準相比,大致還是不相上下,並沒有明顯的領先後威權國家。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中東歐的民主發展進展到什麼程度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每個國家變化因素很多,直接用全部的平均來比較有點模糊,還不如用變化率來看
看威權或極權時期的調查,跟民主之後的調查,從成長率來做比較說不定比較好
而且好奇為何作者會先預設中東歐的後共產民主發展會逐步領先後威權,不知道後面的理論是?歐盟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