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新興民主國家的政治挑戰
拉美經驗固然證實了在經濟崩潰的情況下,民主價值與制度 確實難以維持,但東亞發展卻也挑戰了自 1950 年代以來,現代化論者所堅信 「經濟發展與民主化呈現正相關」的概念。進言之,依據 Larry Diamond 的 觀察,目前所以在新興民主國家出現倒退與衰敗跡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威權 主義強力回流影響所致,亦即由於無法有效遏制國內犯罪與腐敗、創造經濟成 長、紓解經濟不平等、確保自由與法治,脆弱的民主終於在失去民眾信心後, 致使政治朝向威權主義轉變與發展。
但問題真的只在於制度無法獲得有力支 撐而已嗎?除了尋求建立更有效的支撐制度條件之外,是否也需重新思索理論 本身呢?這也是本文所希望深入探究的重點所在。 - 現實主義民主 vs.理想主義民主
- 不同民主概念的對比
- 一般所能接受的民主定義恐怕僅如 Joseph Schumpeter 所言:「… 民主的方式是為了達成政治決定所作的一種制度安排,在這種安排中,個人藉 由激烈競逐獲取人民手中的選票,而得到決策權力。」 由此,民主政治不過 是個「程序正義」問題,亦即只要政治制度允許菁英以結社方式,透過公平且 公開的競爭來爭取支持,而人民在選擇過程中也是自由而不受箝制的,那麼就 可被稱為民主。
- 存在發展歷程的民主
- 「概念民主」(conceptual democracy)時期
表面上看來,此現象主 要出現在第三世界的後進民主國家(例如十八世紀的拉丁美洲與二十世紀的亞 洲與非洲國家),亦即它們在缺乏某種先決條件(例如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 情況下,便普遍採取了立憲政府形式,至於自由主義憲法、間接且有限的選舉 制度、兩院式立法機關及簡單的行政組織,都是其主要政治特徵 - 程序民主(procedural democracy)時期
相對於在前一個時期中,非 但多數人民未必瞭解民主信念,甚至既存的民主程序設計亦未臻成熟,再加上 內外在因素的干預,使其民主以今日的標準看來,多半名不符實;不過,在 某些個案中,以工業化為主的經濟成長與新的進出口成長時期,終究為社會結構帶來兩個根本的變革,首先是中產階級的出現,其次則是在新興工人階層增 長下建立了工會組織,從而成為社會運動與程序民主的主力所在 - 實質民主(substantial democracy)時期
即使在民主 與威權交錯行進的時代裡,對於完成並落實程序民主標準的改革行動(諸如修 改選舉法規等)仍緩慢不斷地進行中,至於能否塑造有利於維繫民主安定的經 濟環境則是關鍵所在。無論如何,時至今日除極少部份國家外,大多數採取民主形式國家政治的經常變動不禁讓許多學者開始思索有關民主的「穩定」問 題
個人認為,某些國家民主發展所以脆弱的原因,除未能建立充分之程序 要件之外,民主概念未能被釐清且深入人心可能是更根本的問題,這也是所謂 「實質民主」要求的條件要項 - 作為政治制度的民主
民主制度看起來都像是歐洲為解決自身問題,根據其特殊文化 背景所自我量身訂做出來的一套設計;重點在於,此種社會環境與制度選擇之 間的互動,在其他地區是否也同樣可推導出民主的結果?以東亞為例,正如眾 所周知地,儒家文化重視的是對於既存現實秩序結構的尊重,一方面將家庭視 為社會體系的核心單位,至於個人則必須接受且應適切地表現出自己被設定好 的角色定位,由此,它既強調由傳統孝道衍生出來的尊卑觀念,也一定程度地 限縮個人選擇的空間。換言之,在文化中缺乏自由與平等觀念支撐的情況下, 多數東亞國家在二十世紀中期後所進行的制度選擇,也由於其傳統與西方近代 政治思想存在相互排斥的現象,從而使其制度發展埋下不穩定的伏筆;類似 狀況在其他地區非但屢見不鮮,由此也引發諸如「文明衝突」的討論 - 無法跳脫人治的民主
- 「平等」可說是民主政治所創造出來的最大迷思,主要表現在 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個人層次,該種邏輯無視於社會成員在生理與心理上的顯 然不平等,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參與不均現實,僅以普選權與一人一票設計便企 圖建構出平等假象;其次在集體層次,平等主義也企圖跳脫權力政治困境,希 望藉由全面性的直接選舉,形塑出人民足以與政府抗衡的形貌,而這也是「人 民勝利」口號的正當性基礎所在。無論如何,由社會中比例極低的少數人來瓜 分大多數資源乃不爭的事實;更甚者,不僅在第三世界的新興民主國家中,普 遍存在著「新家產制」(neo-patrimonialism)或家族政治問題,即便殘留著「分 贓制度」遺跡的西方國家也面臨類似的挑戰
- 「民 主=法治」這個近乎常識的觀念其實也未必是正確的;因為所謂法治既強調「依 法而治」,也暗示著「排除人為因素對制度的干預作用」乃是落實民主發展的 主要目標之一。不過,正如前述,首先是制度本身並沒有完美到無須人力在必 要時介入調整,其次是權力政治的運作使得制度本來就很難排除人力介入,再 加上工業社會結構所顯現出來的動態與變遷特徵,致使政治運作在面對解決問 題所需要的高度彈性要求下,拘泥於特定制度規範有時更可能帶來致命的傷 害,特別是在危機時刻中。
- 第三波的問題及其未來
- 「激進民主」(radical democracy)
強調實踐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既用來對抗各種社會壓迫或宰制性權力,其本身 亦應尊重多元社會內的各種衝突與抗爭,所謂民主制度不過是一個提供對抗進 行的「角力場」而已,因此諸如統一性(普世價值論)與終極性(歷史終結論)等,理論上都不應該存在。事實上,這也突顯出第三波討論的主要問題所在,亦 即最初僅是對於似乎具普遍性質之政治現象的客觀性學術討論,最後卻成為宣 達某種永恆信仰或終極價值的一言堂。 - 本文試圖將相關討論焦點從「理想面」(民主發展)拉回「現 實面」(政治運作)來;正如 Bernard Crick 強調的,政治現象不僅事實上先於民 主而存在,落實政治運作目標(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重要性,也絕對優先於落 實民主價值這個理想。這也是我們努力釐清的主要方向。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針對民主在全世界施行後的心得與省思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把民主的理想面揭開,討論其與社會的斷層、與理想的斷層,感覺不錯
我覺得把民主的理想面揭開,討論其與社會的斷層、與理想的斷層,感覺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