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自印度獨立以來,與鄰國中國的關係曾出現許多戲劇化的轉折:從 1950 年代初雙方「稱兄道弟」到十年後反目成仇,最後在 1962 年全面開戰;1980 年代初的「冷戰」到 2005 年雙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 伴關係」;自從 2006 年中國領導人胡錦濤訪問印度之後,雙方關係又由好 轉壞,外交糾紛層出不窮
此本文探索的主題放在印度對 中國的政策:印度是否有一個明確的中國政策?如果有,其主要內容為何? 相關的決策者又有哪些?影響其中國政策的因素是什麼?影響的方式又為 何? - 中國政策的形成:外交政策相關部門與決策過程
國家安全顧問(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這是印度人民黨(BJP)政府在 1998 年設立的一個新職位。國家 安全顧問由總理任命,負責提供與國家安全相關事務的政策建議。在行政 組織上,國家安全顧問直接領導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同樣是 1998 年設立)以及印度的情報部門,也就是說情報局(Intelligence Bureau)與研究分析部(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負責國外情報工作, 即印度的「中情局」)直接對國家安全顧問而非總理報告其工作內容。雖然 國家安全顧問所負責的業務涵蓋所有境內與境外對印度安全的威脅,但是 迄今總理所任命過的四位國家安全顧問有三位是職業外交官出身,其中現 任國家安全顧問梅農(Shivshankar Menon)的前一個職位就是外交秘書。 而國家安全顧問也被指定為印度-中國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談的印方首席 談判代表。
總理、外交部長、與國家安全顧問三者構成印度外交政策的決策核心, 不過根據邦迪約帕雅(J. Bandyopadhyaya)的觀察,在實際運作上是透過另 外兩個協調機制:第一是總理府(Prime Minister’s Office),這是總理與外 交部及其他內閣部會之間的溝通媒介;第二個協調機制是之前所提到的國 家安全會議,這是由國家安全顧問、外交、國防、內政、財政部長以及經 濟計劃委員會副主席等內閣成員所組成的小決策圈。邦迪約帕雅也指出: 由於國安會的成員與內閣大致重疊,功能其實非常有限,也很少舉行正式 會議;此外,這些決策首長之間的互動程度往往取決於彼此之間的關係, 總 理 比 較 信 賴 外 長 抑 或 國 家 安 全 顧 問 , 端 看 誰 是 總 理 的 親 信 - 廣義的決策圈:中國政策的相關團體與其影響方式
- 在中國研究上,最有名的智庫是位於首都新德里斯里蘭路(Sri Ram Road)上的中國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這個歷史悠久的中 國研究機構設立於 1969 年,當時印度政府在與中國戰敗後希望建立一個瞭解與研究中國政經發展的研究社群,因此邀集了德里大學與尼赫魯大學的 一些學者成立這個機構,早年中國研究中心一開始是由德里大學東亞系主 任、華裔印度籍學者譚中所主持,當時算是印度境內唯一研究中國的地方。 經過四十餘年的發展,這個中心目前已是德里地區中國研究學者之間的主 要合作與溝通平台,藉著每週三定期舉辦演講及出版期刊(中國述評 China Report)的方式來保持影響力。
- 國防研究分析中心(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d Analysis, IDSA),這是隸屬國防部的政策智庫,裡面 有一個 6 至 7 人的中國研究群。由於是政府單位,國防研究分析中心擁有 相當多的資源,過去許多著名的中國研究專家都在此工作,如謝鋼(Srikant Kondapalli,現任尼赫魯大學教授)、莫漢(Raja Moha, 著名外交政策分析 家)、阿查爾雅女士(Alka Acharya, 現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此地的中國 研究以軍事戰略為主,不過並非所有研究員都有軍事背景,也並非所有研 究員都曾經在中國實地研究過。
- 民間智庫方面,位於德里的和平與衝突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以及 維瓦坎德拉國際基金會(Vivekandra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都有中國研 究小組,不過其規模與影響力大小不一。這些民間智庫背後多有大企業或 海外資金支持,行事比較具有彈性,但研究的範圍與主題通常由委託單位 所決定
- 最大的英文報紙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對於中國威脅論的報導較多,立場上比較鷹派,另一個主要的英文 報印度教徒報(The Hindu)立場相對比較溫和,整體的報社立場也比較自 由開放。而報紙又比電視台更溫和一些,有些新聞頻道將未經證實的消息 用跑馬燈或號外的方式不斷重複播出,或利用談話性節目邀請學者專家大 談中國威脅,對一般民眾會產生直接而明顯的影響
- 影響中國政策的因素
- 領土問題
自從 1950 年中國正式占有西藏後,印度與中國之間 就存在著如何劃定邊界的問題。目前中印兩國間主要存在著三段領土爭 議:東段中國一般稱為藏南(或稱山南)地區,面積約為九萬平方公里, 自 1950 年後由印度實際控制,並在 1987 年設立阿魯那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中段的小塊未劃界地帶面積約為二千平方公里,問題不大;西段 稱為阿克賽欽(Aksai Chin)地區,總面積約為三萬八千平方公里,位在印 控喀什米爾與中國的新疆省之間,目前由中國實際控制 - 貿易關係
在 1990 年雙方 恢復接觸之初,貿易額僅有 2.6 億美元,到了 2000 年也只增加到 29.14 億 美元。所以印度政府還頗為積極推動與中國的貿易:2006 年中國國家主席 胡錦濤訪印時,兩國曾訂下到 2010 年貿易額突破 500 億美元的目標。不料 到了 2008 年雙方貿易額就達到 517.8 億美元;2011 年更達到 739 億美元。 中國順勢取代美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與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楊莉、 楊光,2010)。不過雙方巨大的貿易量背後卻是結構性的問題:中國對印度 出口多為製成品與半成品,而印度對中國出口多數為初級產品,這使得中 國享有鉅額的貿易順差-2008 年為 112.2 億美元,2012 年更高達 290 億美 元 - 中國對印度洋地區的擴張行動
2005 年間,美國國防部內部的一份報告首次用「珍珠鏈戰略」(String of Pearl Strategy)一詞來表示中國在印度洋的一系列戰略作為(Khurana, 2008)。目前中國在印度洋沿岸各國的援建計畫包括協助巴基斯坦修建西南 方瓜達爾港(Gwadar Port)工程,投資孟加拉南部吉大港(Chittagong)深 水港之興建工程,重建斯里蘭卡南部大型商務港漢班托特港(Hambantota) 等等,以及租借緬甸外海島嶼作為雷達站與軍事基地,其中對瓜達爾港與 吉大港的建設還包括興建從中國境內興建延伸至此地的戰略公路或鐵路 - 印度是否有明確的中國政策?
- 潘特(Harsh V. Pant)在 2006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說印度並沒有發展出明 確的中國政策,而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內部的決策方式:一方面是民主的政 治體制讓印度很難建立制度化的外交及戰略決策機構;另一方面是即使制 度化的決策機構已經存在,也很難發揮真正的功能。此外,潘特也認為印 度的決策這沒有發展出「戰略性」的思維方式,特別是在對中國政策上, 印度並不清楚其戰略目標在哪裡,也沒有發展出因應中國崛起的外交及軍 事策略。不過 Pant 認為在決策圈內存在這三種對中國的看法:務實主義者 認為中國可能是長期的威脅,在現階段印度應該和中國保持對話交往;現 實主義者則認為中國是立即而明顯的威脅;姑息主義者則主張中國是友好 的鄰邦,印度應該與其保持良好關係
- 2006 年至今,印度朝野對中國的態度有相當大的變化,目前政界及智
庫很少人會公開主張中印友好合作,多數人的共識是因應中國崛起已成為
印度在外交及戰略上最大的挑戰。不過對於如何面對中國,各界看法不盡相同。有軍方背景的決策者及智庫學者多認為所有國家經濟崛起必將帶來
政治崛起,中國也不例外。因為印中兩國在許多地方有利益的衝突,因此
未來發生衝突的機會還是很大。此外,軍方人士認定中國如果對印度發動
攻擊,一定出其不意,因此目前中國說對印度沒有野心並不代表中國沒有
對印度攻擊的企圖。
相對而言,印度的外交部門比較穩健保守,比較不想 把和北京的關係搞壞,甚至在國際場合推動與中國的合作。 2002 年起, 印度與中國、俄羅斯三國外長定期舉辦外長會議,並且將其建制化;2010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印度與中國曾提出一項共同減排目標;此外, 印度也歡迎中國成為南亞區域合作協會(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的觀察員,並參加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這些都是由外交部門所主導的合作事例 - 結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21世紀以來的印中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就大概簡略提出印度的對中態度,對於影響因素跟過程基本沒有討論
就大概簡略提出印度的對中態度,對於影響因素跟過程基本沒有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