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芬蘭適應政治的歷史分析── 在「芬蘭化」以前〉范盛保

  1.  適應政治與芬蘭化
    適應政治理論假設外交政策制定者能很「巧妙的處理」(manipulate, 有譯作操控)國家內部及外部環境的平衡,以求在逐漸互賴的國際體系中, 確保國家內部社會結構具足夠的功能性
    1. Petersen(1998: 41-46)認為國家 依自身條件在「適應政治」的架構中可以區分為四種應對模式, 這 四 種 模 式 取 決 於 國 家 對 於 外 部 環 境 控 制 力 ( 影 響 能 力 , influence capability,簡稱 IC)以及國家對於外部環境的應力敏感度(stress sensitivity, 簡稱 SS)。
      1. 高 SS 與高 IC,所代表的是國際間的互相讓步,雙 方遷就(give and take),大家相互妥協
      2. 高 SS 與低 IC 所代表的則是外部 環境限制政策制定者默默順從某項政策,甚至常是外部環境突然要求當事 國配合執行
      3. 低 SS 與高 IC 所代表的是允許政策制定者主導外交政策,主 政者可以將其價值與偏好加諸於政策制定過程。
      4. 低 SS 與低 IC, 所代表的是當事國的政策與外在環境互動不多,權力不平衡情勢較少發生。
      5. 適應政治模式和策略

    2. Soares(2004: 125)認為「芬蘭化」是一個特例,不可能發生在其他東歐國 家。他認為芬蘭有四個獨特因素催化了「芬蘭化」
      1. 芬蘭政府普遍受芬蘭人擁護
      2. 相較於東歐的階級鬥爭,芬蘭社會比較有平等主義概 念
      3. 芬蘭內部保守主義的因子較希望與蘇聯維持好的關係
      4. 因素是與芬蘭的戰鬥力有關。蘇聯不擔心芬蘭的鄰國會藉由芬蘭繞路進攻 蘇聯,特別是冬戰與續戰,芬蘭軍隊表現的戰鬥力證明了芬蘭人為了保持 芬蘭獨立,會很有效率的抵抗外來侵略
    3. Lukacs(1992: 61)認為這個名詞是由德國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Franz-Josef Strauss 所創,這個 概念認為,冷戰期間由於蘇聯影響力與日俱增,蘇聯或許可以藉由允許東 歐某些國家在政治與經濟上的自由,如同蘇聯對芬蘭般,用來換得蘇聯限 制這些國家獨立性的權力,特別是針對他們的外交政策。事後證明,蘇聯 雖未如此做卻仍長期穩固的控制東歐國家,「芬蘭化」,或者應該說是「東 歐芬蘭化」,自始至終完全不存在。Lukacs 認為「芬蘭化」的意涵是外部環 境期望這個概念能延伸到東歐國家,但這個概念卻僅用於芬蘭,而且只有 芬蘭這個例子。
  2. 芬蘭主權的轉變
    公元 12 世紀以前,芬蘭人主要從事原始的農業、漁業和狩獵
    1155 年瑞典 十字軍入侵芬蘭,傳入基督教文化
    在瑞典近 7 個世紀 的統治裏,瑞典對芬蘭並非以戰爭和掠奪的方式,而是依靠漸進、和平的 滲透,甚至讓芬蘭人享有與瑞典人同等身分參加國王的選舉
    1362 年瑞典國王哈康(Haakon)確立了芬蘭人參加瑞典王國選舉的權 利以及芬蘭與瑞典王國其他部分的平等地位,但在幾年以後,哈康被推翻, 梅克倫堡的阿爾貝特(Albert of Mecklenburg)登王位
    阿爾貝特不受芬蘭 人擁護,到了 1374 年,瑞典貴族格里普(Bo Jonsson Grip)獲得了統治全 芬蘭的爵號。格里普卒於 1386 年,其後不久芬蘭成為由斯堪的那維亞國家 組成的卡爾馬聯合(Kalmar Union,統一丹麥、挪威、瑞典的個人聯合)的 一部分。
  3. 芬蘭意識的萌芽
    瑞、俄戰爭期間(1741-43),俄國再度佔領芬蘭,俄國 女皇伊利沙白建議芬蘭接受在俄國保護下自治,俄國只兼併一小片土地
    俄羅斯統治下的芬蘭政體是由 1809 年的波爾沃(Porvoo)議會制訂的, 在 1809 年晚些時候締結了『哈米納和約』(Peace of Hamina)。
    在波爾沃議會上,芬蘭第一次被確認為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 ─國家。俄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示願意承認芬蘭的憲政,允許芬蘭在他的統 治下享受自治,成為大公國。

    在俄羅斯統治的百餘年間,約可粗分為三個 時期:
    第一時期自 1809 年至 1862 年,在此期間,大公國的有關當局成功 地說服了俄羅斯法院,大公國當局以及所有芬蘭人對俄國忠誠。
    第二時期 自 1863 年至 1898 年,芬蘭逐漸獨立,包括重新建立芬蘭國會並將芬蘭語 言從一般人民之用提升至與瑞典相同地位的國家語言。
    第三時期自 1899 年 至 1917 年,俄皇企圖俄羅斯化卻未盡其功。
    1. 《卡勒瓦拉》(芬蘭語:Kalevala)
      由芬蘭醫生艾里阿斯.隆洛特(Elias Lönnrot,1802-1884)所收集的大量民歌,編成一部完整的史詩──《卡勒 瓦拉》(芬蘭語:Kalevala)。《卡勒瓦拉》是芬蘭的口傳文學,它包含了神 話史詩、英雄詩篇、傳說、抒情詩、頌歌與童謠,也有描述芬人與薩米人 的戰爭故事。19 世紀到 20 世紀之間,許多芬蘭藝術家都從這部史詩獲得靈感,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也以這本巨冊為藍本,完 成許多交響曲。《卡勒瓦拉》被認為鼓舞了民族主義,並最終促使芬蘭於 1917 年從俄羅斯的統治之下獨立
  4. 芬蘭「俄羅斯化」
    1. 對於俄羅斯而言,德國和英國都被看成是從波羅的海攻擊俄羅斯的主 要敵人。在發生戰爭的情況下,芬蘭是否會對俄羅斯保持忠誠則是啟人疑 竇的。1898 年俄羅斯軍事大臣庫羅帕特金(Alexei Nikolayevich Kuropatkin, 1848-1925)在給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 1868-1918)的奏章中指出:「為 了帝國的利益,應當統一軍事體制並消除芬蘭的特殊性」。芬蘭的「俄羅 斯化」(1899 年至 1905 年,1908 至 1917 年)旨在廢除芬蘭的文化和行政 自主權。一直到芬蘭於 1917 年獨立前,「俄羅斯化」成為芬蘭無孔不入的 議題。該政策包括以下三大措施
      1. 1899 年的『2 月宣言』(February Manifesto of 1899)
        尼古拉二世規定,凡在帝國立法體制中有規定的全國性問題,芬蘭議會只有諮詢 性作用,他們的反對意見不能阻礙法律在芬蘭的生效。2 月公告確立了一個 事實,亦即芬蘭的全國性法律要在俄國基本法規定的程序下進行草擬與制 定。
      2. 1900 年的『語言宣言』(Language Manifesto of 1900)
        沙皇尼 古拉二世規定,1905 年以前,俄語要逐步成為芬蘭國會、中央直屬部門及 地方部門的公務語言。芬蘭人在如何面對俄羅斯化主張分歧。那些最反對 俄羅斯化的是立憲派,他們堅持芬蘭傳統的制度與政府,他們希望俄羅斯 政府尊重他們。立憲派組成政治戰線(political front),被稱為年輕的芬蘭 人(young finns)。另一派被稱為老芬蘭人(old finns),代表順從俄羅斯化 的政治主張,老芬蘭人一方面承認自己對於俄羅斯化的無能為力,另一方 面則是希望利用俄羅斯的影響,逐步削減在芬蘭國度仍說瑞典語的人的影 響力,這些老芬蘭人亦被稱之為順民(compliant)
      3. 1901 年的『兵役法』(Conscription :aw)
        據該法,芬蘭軍隊被解散,芬蘭人被納入到俄羅斯軍隊中服役。 芬蘭人再次大規模的請願,並輔之以消極抵抗。根據新的法律在 1902 年芬 蘭男子首次被召集從軍,他們以軍隊罷工方式反映對此政策的不滿,只有 大約一半的人報到。1903 年拒絕報到的比例上升至三分之二,並在 1904 年達到五分之四。這次不順從的舉動令俄羅斯軍事指揮部深信,芬蘭人在 軍事上是不可靠的。芬蘭人不再服兵役,換之以付出額外稅收
    2. 沙皇並在 1912 年提出另兩項法令,第一項法令規定,芬蘭應當向帝國 國庫提交一定稅款,承擔一定軍事預算(雖亞歷山大一世曾於 1809 年聲明 芬蘭的收入只用於自身需要)。第二項法令則規定帝國所有高等學校畢業 生都有權進入芬蘭擔任國家職務,此舉讓帝國內支持芬蘭俄羅斯化的官員 得替換掉芬蘭境內支持芬蘭自治的官員
  5. 芬蘭的獨立與蘇、芬糾葛
    芬蘭的獨立源起於俄帝的瓦解。1917 年 11 月當俄國的布爾什維克派掌 權後,芬蘭國會立即發布了聲明,宣稱:「從現在起所有主權權力均屬芬蘭」 (for the time being, all powers of the Sovereign in Finland)
    較特別的是,她把俄國的角 色作一個正向詮釋。整篇『獨立宣言』除盛讚俄羅斯外,看 似有那麼一些期待俄國的諒解,卻又害怕觸怒這個強鄰。 
    1. Petersen(1998: 41-42)在描述「芬蘭化」過程中應用了適應政治中的 四 個 策 略 , 這 四 個 策 略 分 別 是 「 妥 協 」( concession )、「 不 承 諾 」 (non-commitment)、「堡壘策略」(bastion strategy)以及「抗衡策略」 (counterweight strategy)。
      1. 妥協策略是因外 在影響力而犧牲價值與部分利益,芬蘭的確處處與瑞典、俄羅斯妥協
      2. 不 承諾則是避免可能限制國家自治的情事,1900 年的『兵役法』看見的是芬 蘭男子拒絕被徵召的不承諾作為
      3. 堡壘策略旨在保護特別敏感和切身利益,透過口頭或其他形式的自我承諾,築成一道防線。1899 年的『二月宣 言』芬蘭以請願方式遞交抗議聲明,表達口頭訴求。
      4. 抗衡策略 (counterweight strategy),尋求同盟以求其支持特定政策,從歸屬瑞典轉換 成歸屬蘇俄正是尋求同盟的支持
    2. 『莫斯科和平條約』(Moscow Peace Treaty)
      1939年9 月 1 日德國進攻波蘭,11 月 30 日 25 萬的俄羅斯軍隊趁勢越界進入 芬蘭。
      這場戰爭進行了 105 天,蘇俄平均每天死亡 1 萬人,芬蘭 在西方國家的協助下,每天卻僅 250 人死亡。到了 1940 年 3 月 13 日的停 戰日止,芬蘭約 2 萬 5 千人死亡,5 萬 5 千人受傷,45 萬人無家可歸,對 於彼時人口僅 4 百萬的芬蘭而言,是個極大的損失。但相較於蘇俄的近 1 百萬人死亡,芬蘭看起來是贏了,但仍付出非常大的代價
    3. 由於芬蘭與德國鈞擔心蘇聯可能進攻芬蘭,兩國在 1940年8 月 18 日達成了一項協議,允許德國建立基地。
      德國軍事援助芬蘭的交換條件 是,一但芬蘭和蘇聯交戰,德國提供食物、武器、燃料、裝備等支援芬蘭, 芬蘭開放通往瑞典挪威的鐵路供德國運送軍隊和物資。芬蘭同時間保證, 未經德國同意,不得和蘇聯片面停戰或議和
      1944 年 6 月蘇聯展開反攻,芬蘭亟需 德國在食物及武器上的奧援。在德國要求下,呂蒂承諾絕不私下和蘇俄簽 定停戰。但當德國大勢已去,呂蒂被迫辭職,使芬蘭新政府得以和蘇聯展 開和平談判。
    4. 芬蘭在冬戰贏了蘇聯,面臨割地求和;在續戰奪回俄國卡累利阿的領 土,但因戰敗國身分,又割地賠款。整個「芬蘭化」前的芬蘭,一直在瑞 典、俄國間以適應政治各種策略生存。也因戰後國際冷戰局勢,芬蘭似乎 沒得選擇的走向強鄰所安排的「芬蘭化」。
  6.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芬蘭在800年當中,與周邊強國瑞典、俄國、德國的互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與大國扈從或結盟,就像在賭博一樣,賭輸賭贏差很多,難怪大多國家都兩邊討好,或兩邊不討好
芬蘭化一詞帶有的貶抑對芬蘭感覺不太公平,為了保有國家的主權,他們不得不跪下來或是與他國結盟,比起熱血征戰落得人地兩失,不如跪下來接受保護而符合國家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