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文擬以德國選舉法的前因後果為基礎,探討我國立委選制改為聯立制的妥適性,並檢討當前社會各界對聯立制的普遍讚揚是否是一種迷思 - 德國聯立制的運作及其問題
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其政黨比例代表制部分並非以全國為選區,而是以邦為單位。
2008年之後,計票方式以聖拉噶最高平均數法(Sainte-Laguë highest average system)分配席次。在確定各政黨在各邦所應分得的席次後,扣除該黨在各邦的單一選區中已當選的席次,再來分配比例代表席次。在分配比例代表席次時,德國採封閉式政黨名單制,但允許雙重候選。
如果有政黨在單一選區中所獲得的席次,已超過其依政黨得票率所應分得的總席次時,則該黨可保留多餘的席次,稱為超額議席。 - 評判選制優劣的標準
- Dieter Nohlen
- 代表性
德國的聯立制雖然在1980年代以前,塑造的是穩定的"二加一"政黨制,但在1980年代以後,他也並未阻饒綠黨以及左翼黨的出現 - 集中性
德國選制長期所塑造的"二加一"政黨,彰顯了這種選制亦有效地控制了政黨的數量 - 參與性
德國雖然採取比例代表制的原則,但第一票的選人元素則補足此不足 - 選制能否讓選民影響政府的組成
- 選民與被選舉人之間的關係(選制中是否有選人的要素)
- 簡易性
- Frank Decker整理的對德國選制的批評
- 因無法跨越5%門檻造成的比例性偏差越來越明顯
- 德國選制無法阻止德國政體多元化的發展
- 因為允許雙重候選,第一票沒上,還是能在政黨票選上
- 民調Infratest Dimap於2013顯示有47%的人民不知道選舉以第二票為基礎
- 德國政黨體系變遷引發的選制改革辯論
- 德國政黨體系的變遷
大聯合政府的頻繁組成,雖有利於推動大型改革,卻可能削弱政黨之間的競爭,使國會中的小黨難以發揮監督的作用,甚至可能促成體制外的極端勢力 - 並立制的改革構想
- Strohmeier的溫和多數決
把現行制度改為候選人票:政黨票為3:1,然後改並立制
Strohmeier的考量主要是基於德國近年來政黨體系的轉變,使得政黨間的組閣變得越來越困難,而擔心出現無法執政的問題,所以他認為要做一些取捨 - 反對
Frank Decker認為一黨政府的實現不足以成為一個合理的理由降低小黨的代表性 - 「超額議席」問題引發的實際選制改革
- 選票負面效力(negatives
Stimmgewicht)
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超額議席與合併名單交互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結果,這種現象發生在下層分配(席次分配的第二階段)的部分 - 2013年聯邦選舉法修正後,德國聯立制的席次計算,在選前598個席次就將先照各邦的人口數分配給各邦,選後政黨在該邦所得的席次將按照政黨在該邦第二票的得票比例計算,皆採用聖拉噶最高平均數法。
一旦產生超額議席,那麼在聯邦層次的國會席次數量會持續提高,直到每個政黨所獲得的席次符合其依第二票所應得的席次比例。而一個政黨在此階段因為平衡議席所獲的總數,將再分配到邦層面的邦名單上 - 我國立委選制改採聯立制的商榷之處-聯立制優於並立制
- 採行聯立制可能面臨超額議席的難題
- 本文認為,我國若採行聯立制,出現超額議席的可能性很高,主要原因是聯立制下選民分裂投票的傾向可能會比並立制明顯,主要是基於以下的推論:
在聯立制下,乃是以各政黨所獲政黨票(第二票)的得票率決定各黨在國會總席次中的席次率;而在並立制下,各政黨所獲政黨票的得票率則僅是決定各黨在政黨比例代表部分的席次率
不只支持小黨的選民會把政黨票投給小黨,大黨也會鼓動選民把選票投給小黨,以便政黨聯盟可以過半 - 聯立制遭到濫用的可能性
- 政黨藉由結盟或是創造偽裝政黨參選,使政黨所獲得的第二票與第一票脫鉤。表面上看起來是聯立制的選制,經刻意操作後實際上將脫離比例代表制的特性
這種實為姊妹黨但檯面上卻獨立參選以規避選制聯立計算席次的作為,在委內瑞拉被稱作"孿生(Las Morochas)"政黨的策略 - Nathan Batto認為在聯立制下,若政黨利用偽裝政黨,或禮讓非由該黨正式提名但實際上該黨親近的獨立候選人的方式,試圖獲得大於該黨實力所應得的席次,而引起他黨仿效,最有可能癱瘓聯立制的運作邏輯。
(How MMP could crash?) - 全世界採行聯立制的穩定民主國家數目不多
目前存在內閣制+聯立制的穩定民主國家(德國、紐西蘭),而沒有一個半總統制+聯立制的穩定民主國家 - 聯立制與我國當前憲政體制不宜相互搭配
- Mainwaring
認為總統制與比例代表制的結合容易發生僵局
而台灣的總統議會制與聯立制則相似於上述的搭配,因此會增加僵局的可能 - 結語
本文認為立委選制的改革方向,最好能在並立制底下作修正,如擴充立委名額、降低政黨門檻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德國聯立制的使用狀況,並評估台灣的適用性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滿說服人的,選制修改不但要配合國情,還要考慮跟憲政體制的搭配,以及該制度的後果能否承擔等因素
我覺得滿說服人的,選制修改不但要配合國情,還要考慮跟憲政體制的搭配,以及該制度的後果能否承擔等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