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半總統制的概念與政府型態
- 半總統制的定義
1980 年Duverger在《歐洲政治研究》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以英文發表〈一個新的政治系統模式:半總統制政府〉“ 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 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 ,這篇文章是英文文獻最早探討半總統制的文章 - 在 1980 年Duverger對半總統制最原始的定義中,其認為「半總 統制」有三個要件
- 共和國總統由直選產生(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is elected by universal suffrage)
- 總統具有相當 大的實權(he possesses quite considerable powers)
- 除了總 統之外,尚有掌握有行政權的總理與部長們,他們必須在國會不反對的情況下始能在位(he has opposite him, however,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s who possesses executive and governmental powers and can stay in office if parliament does not show its opposition to them)
- Skach(2005)在
其研究法國第五共和與威瑪共和的作品中曾經提出政府型態可分為
三種,分別是「鞏固多數政府」(a consolidated majority government)、
「分裂多數政府」(a divided majority government),以及「分裂少
數政府」(a divided minority government)
不過本文將會把Skach的「分裂少數政府」 再細分為「國會有多數的少數政府」、「國會無多數的少數政府」、 「權力高度分散的政府」。 - 半總統制的政府型態
- 不同學者對於半總統制次類型的劃分
- 至於一般半總統制在現實運作中會出現的五種政府型態
- 「一致多數政府」
如果一個半總統制國家的總統、總 理與國會多數為同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便屬於一致多數政府 - 「國會無多數的少數政府」
果一個半總統制國家, 總統與總理為同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但是國會無任何一個政黨或 政黨聯盟獲得過半席次,便屬於國會無多數的少數政府。 - 「國會有多數的少數政府」
如果一個半總統制國家, 總統與總理為同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但是有與總統不同的單一政 黨或政黨聯盟在國會中獲得過半席次,便屬於國會有多數的少數政 府。 - 「共治政府」
如果一個半總統制國家,總統與國會多 數所支持的總理分屬不同政黨或政黨聯盟,便屬於共治政府。 - 「權力高度分散的政府」
如果一個半總統制國家,國會 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獲得半數席次,總統與總理也分屬不 同政黨或政黨聯盟,便屬於此種權力高度分散的政府 - 半總統制下的政府型態
- 總統與國會不一致:蒙古的共治與台灣的少數政府
- 奧其爾巴特總統與扎斯萊總理的共治
(1993-1996)
1992 年蒙古舉行新憲法制定後的第一次國會選舉,由長期執政的原共黨蒙古人民革命黨獲得將近 56.9%的選票,在全部 76 個席次 當中取得 71 席,取得國會多數
在 1993 年的首次總統選舉之 前,人民革命黨推出圖德夫(L. Tudev)而非現任總統奧奇爾巴特 代表該黨參選,此時在野的蒙古民族民主黨(Mongolian 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 MNDP)與蒙古社會民主黨(Mongolian Social Democractic Party, MSDP)因為推不出超過四十五歲以上的適當人 選,便拉攏奧奇爾巴特代表該聯盟參選。
總統選舉結果由奧其爾巴 特獲勝 - 巴嘎班迪總統和恩和賽汗總理的共治
(1997.5-1998.4)
1996 年舉行第二次國會選舉,由主要反對黨蒙古民族民主黨、 蒙古社會民主黨聯合較小的反對黨綠黨以及宗教民主黨等組成的民 主聯盟(Democratic Union, DU),獲得 76 個席次當中的 50 席,贏 過人民革命黨的 25 席而掌握了國會多數
1997 年的總統選舉又由人民 革命黨的巴嘎班迪以獲得 60.8%的得票率當選,形成第二次的共治
民主聯盟內的蒙古民族民主黨擔心持續的激 進改革政策,會不利於未來選舉結果,於是與聯盟內的蒙古社會民 主黨在 1998 年 4 月 16 日,分別召開會議,要求恩和賽汗政府辭職, 並推薦蒙古民族民 主黨兼國會副主席的額勒畢格道爾濟( Ts. Elbegdorji)出任總理。
1998 年 4 月 22 日,國會在 59 票贊成,1 票 反對的結果通過倒閣案。倒閣案通過的次 日,國會通過由額勒畢格道爾濟(Ts. Elbegdorji)繼任總理。 - 巴嘎班迪總統和額勒畢格道爾濟總理的共治
(1998.4-1998.7)
在 1998 年 7 月 24 日,國會又以 42 票對 33 票對現任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成功,理由為政府不取消沒有經過國會討論便將國有之復 興銀行併入執政聯盟主要成員所經營的私人銀行郭勒穆特銀行的決 策。
這次,巴嘎班迪總統和額勒畢格道爾濟 總理的共治更僅維持了三個月。 - 巴嘎班迪總統和納蘭查薩拉特總理的共治
(1998.12-1999.7)
在額勒畢格道爾濟被倒閣之後,總理一職懸缺了五個月之久, 因為總統對於國會多數黨所提總理人選一直不表贊同。直到 1998 年 12 月 9 日才經由總統通過由納蘭查薩拉特擔任總理 - 巴嘎班迪總統和阿瑪爾扎爾格勒總理的共治
(1999.7-2000.7)
1999 年 7 月 22 日,國會又 以 41 票成功提出倒閣案,並在八天後的 7 月 30 日以 50 票贊成票、 2 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由阿瑪爾扎爾格勒擔任總理 - 巴嘎班迪總統和額勒畢格道爾濟總理的共治
(2004.8-2005.5)
2004 年 6 月 27 日蒙古舉行了自從 1992 年新憲法實施以來,第 四次國會選舉。依據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蒙古人民革命黨在民調 一片看好聲中僅僅獲得 37 席,出乎一般意料之外。另一方面,由民 主黨派組成的祖國民主聯盟(Motherland-Democratic Coalition)也 獲得與人民革命黨差不多的 35 席,兩大陣營之外,另有獨立候選人 獲得 3 席,共和黨 1 席,沒有一黨獲得席次過半。
兩大政治勢力 願以協商方式,平分行政與立法職位(Tuya, 2005: 67-68),決定各 類事務,並各派代表簽署聯合聲明,往後的四年組成聯合政府。稍 後,在 2004 年 8 月 20 日,由在國會中出席的 66 名議員一致通過由 額勒畢格道爾濟擔任總理 - 恩和巴亞爾總統和額勒畢格道爾濟總理的共治
(2005.5-2006.1)
2005 年 5 月,蒙古舉行第四次總統選舉,人民革命黨候選人恩 赫巴雅爾(N. Enkhbayar)贏得總統選舉,此 時仍是額勒畢格道爾濟擔任總理 - 額勒畢格道爾濟總統和巴亞爾總理的共治
(2009.6-2009.10.29)
2009 年 5 月 24 日,蒙古舉行最新一次的總統選舉,民主黨推 出曾在 1998 年與 2004 到 2006 年 兩度擔任總理的額勒貝格道爾濟 為候選人,並以 51.21%比 47.41%擊敗人民黨的候選人、爭取連任的恩赫巴雅爾,當選總統,總統職位再度由人民黨輪替到民主黨。額 勒貝格道爾濟總統就任後,任命人民黨的巴亞爾為總理 - 額勒畢格道爾濟總統和巴特包勒德總理的共治
(2009.10.29- )
2009 年 10 月 29 日,巴亞爾因健康原因辭職,曾任工業和貿易 部長、對外關係與貿易部長,時任人民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巴特 包勒德接替成為新一任蒙古總理。 - 陳水扁總統與唐飛院長的少數政府
(2000.5-2000.10)
唐飛院長為國民黨籍、非本 省籍、具有軍方色彩,陳水扁總統認為任命唐飛為院長是「全民政 府」的體現。不過,唐飛的全民政府形式上 仍是「少數政府」,因為唐飛是以個人身分出任院長,而非民進黨 與國民黨正式黨對黨的協議,因此唐飛政府並沒有國會多數國民黨 的正式支持
由於陳總統與唐飛院長在核四理念上的不合,陳總統支持核四 停建、唐飛院長在徵詢閣員意見後支持核四續建,之後陳總統實質上主動將唐飛院長免職,唐飛政府只維繫了 一百三十七天就下台。 - 陳水扁總統與張俊雄第一次擔任院長的少數
政府 (2000.10-2002.2)
唐飛院長去職後,陳總統任命民進黨籍的張俊雄出任行政院院 長,這是第一次院長一職由民進黨人擔任。陳總統在物色唐飛院長 的繼任人選時,思考點在於在野黨並不支持「全民政府」,國民黨 連國民黨籍的唐飛也不支持,親民黨、新黨對於閣員跨越黨派省籍 也沒有鼓勵,於是陳總統決定換一種思維,由民進黨人士組閣 - 陳水扁總統與游錫堃院長的少數政府
(2002.2-2005.2)
在 2001 年底,台灣舉行了第五屆立委選舉, 此時民進黨已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雖然沒有獲得半數席次,但從 70 席成長至 87 席,與民進黨意識形態相近的台灣團結聯盟初試啼聲, 亦獲得 13 席。在野黨方面,本來佔有過半席次優勢的國民黨,因為 親民黨一舉獲得 46 席而瓜分不少票源,從原本的 123 席到只剩下 68 席 - 陳水扁總統與謝長廷院長的少數政府
(2005.2-2006.1)
第六屆立委選舉選後國民黨、 親民黨與新黨等獲得過半的 114 席,民進黨與台聯則共得 101 席。但是,未獲得國會過半席次的陳總統 仍是任命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擔任院長
謝長廷院長的少數政府僅維持十一個多月,不足一年,是民進 黨人擔任院長任期最短者。謝院長自從政以來,與陳總統在民進黨 內、甚至更早的「黨外」時期便有長久的競爭關係,而兩人在許多政策上的意見不合,種下了謝院長去職的原因 - 陳水扁總統與蘇貞昌院長的少數政府
(2006.1-2007.5)
蘇貞昌內閣維持了一年四個月。其結束原因較為特別, 並非總統免職或國會發動倒閣。由於蘇貞昌院長在 2007 年參與民進 黨總統初選失利,敗給謝長廷,於是便主動辭職,將閣揆人事主導 權交給陳總統與總統候選人謝長廷。 - 陳水扁總統與張俊雄第二次擔任院長的少數
政府 (2007.5-2008.5)
第七屆立委選後,國民黨獲得 81 席,民進黨僅有 27 席
當時離 2008 年 3 月總 統改選時間不遠,國民黨怕大選產生變數,並未因為國會改選後擁 有三分之二比例的席次,就強力要求組閣權。因此,張院長的少數 政府持續運作。2008 年 5 月 20 日,國民黨籍的馬英九當選總統, 任命曾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劉兆玄擔任行政院院長,行政部門第二度 政黨輪替,而張俊雄第二次內閣的少數政府便畫下句點 - 兩國的憲法關於總統是否有將總理主動免職的權力有不 同的規定
- 蒙古憲法規定,總理的任命、替換及解職需由國會決定 (蒙古憲法第 25 條第 6 項),這意味著免職總理是國會的權力,總統並無主動免職總理之權
- 台灣,總統是否有主動免職總理權並 未明文規定。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總統可以主動免職總理,那麼儘 管未能掌握國會多數支持的總統任命敵對的國會多數黨支持的人士 擔任總理,形成共治,仍然可以視時機將之主動免職,結束共治階 段
- 不信任案和解散權的配套設計
- 我國憲法增修 條文規定立法委員對行政院院長不信任投票門檻為全體立法委員二 分之一以上贊成,還有,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總統在立法院通過 不信任案後,可以解散立法院。這項制度配套提高了在野黨立委行 使倒閣權的成本
- 蒙古則與台灣不同,蒙 古憲法規定,國會有倒閣的權力,但是總統無解散權可以嚇阻國會 的倒閣行為,也是蒙古出現共治而未出現少數政府的原因
- 國民黨與親民黨為何沒有成功發起倒閣?
- 倒閣不一定導致共治
- 選舉花費
- 國會多數由兩黨以上構成,兩黨對倒閣後國會改選之席 次各有算計
- 在野黨之間的選舉恩怨
國親兩黨在總統大選競爭甚深, 而兩黨在 2001 年立委選舉當中更結下了恩怨,合作的氣氛自然就降 低 - 國會選舉制度
我國長期採用的國會議員選舉制度為單 記不可讓渡投票制(SNTV, single-non-transferable vote system),在 這種選制之下,政黨的估票、政黨提名候選人數量的管制、配票的 策略、選民的配合程度等步驟都對選舉結果有重大影響,因此,選 舉結果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也使得立法委員的連任率較低 - 在野黨佔有國會多數席次之比例
- 總理的民意支持度
- 兩大陣營組成聯合政府:蒙古出現但台灣沒有的原因
- 2004 年國會改選後的聯合政府
- 2008 年國會改選後的聯合政府
2008 年 6 月 29 日蒙古舉行第五次國會選舉。這次選舉採用 2005 年 12 月通過的《選舉法》,76 個席次將由 26 個複數選區當中產生。
此次國會選 舉結果,蒙古人民革命黨獲 45 席、民主黨獲 28 席、公民意志黨獲 1 席、公民聯盟(Civil Coalition)獲 1 席、獨立候選人 1 席。在 2008 年 9 月 17 日兩大黨簽訂協議,組成聯合政府,由蒙古人民革命黨黨 主席巴亞爾(S. Bayar)擔任總理,在部長職位分配的方面,蒙古人 民革命黨占 60%職務,民主黨則占 40%職務 - 2001 年立法院改選後未能組成聯合政府的情形
- 2004 年立法院改選後未能組成聯合政府的情形
- 關於解釋聯合政府在某些情況下為何能形成,Muller與Strom從 分析政黨的行為出發
- 官職追求模式是以Riker 為代表,他認為官職追求的政黨會極力使他們對於官職利益的掌控 極大化
- 政策追求模式,是追求使該黨對於公共政策 的影響力極大化,De Swaan是此模式的重要倡議者。至於以政策為 基礎的聯合政府理論,會假設聯合政府是基於政黨在政策方面的共 識而形成,一個成功的聯合政府,應由在政策位置上相鄰的政黨所 組成
- 選票追求模式,以Downs為代表,他認為政黨 是為了贏得選舉而規劃政策,而不是為了規劃政策以爭取勝選。他 更進一步指出,政黨不僅是選票的追求者,更是選票的極大化者, 對於一個政黨領袖而言,其最樂見的是其政黨在下次選舉時獲得最 大可能的選票數
- 為何蒙古曾出現聯合政府、且是 兩大陣營組成的大聯合政府呢?
- 一個社會內部是否有嚴重的種族、語言、宗教、文化、
意識形態的分歧,以致暴亂的陰影不斷,或是該國在組成政府前有
發生危機、暴亂,這都容易導致大聯合政府的出現
蒙古在 2008 年國會選後出現了 民眾暴動,亦促使人民革命黨與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以維持社會穩 定。 - 兩國關於菁英是否能妥協的政治文化不同
蒙古民主化 後的菁英在早年均曾留學俄國或波蘭、捷克等大學,彼此背景相似 ,較有妥協精神 - 兩國的政黨體系與光譜不同
蒙古在 2004 年組成大聯合 政府之時,只有人民革命黨與民主黨派兩大陣營,兩大陣營的差別 在於菁英人格的不同,不在意識形態或政策的不同,雖然人民革命 黨稍微偏左一些。不過,幾乎所有政黨,包括人民革命黨在內,都 認為走向自由市場是蒙古政經 發展問題的解答 - 憲法中關於獨立候選人參與組閣之規範對蒙古產生首次
聯合政府的影響。
如果蒙古憲法規定 改為獨立候選人可以組閣,那 2004 年蒙古就很有可能是人民革命黨 結合三個獨立候選人組閣,而非兩大陣營的大聯合政府 - 兩國的憲政慣例。
蒙古在 2008 年雖然人民革命黨獲得超 過半數的席次,但仍願意與民主黨合組聯合政府,部分原因也因為 人民革命黨與民主黨之前所屬的祖國民主聯盟已有結盟共組聯合政 府的憲政慣例,因而降低了再合作的難度。 - 台灣未能產生聯合政府的五個非制度因素
- 組成政府前是否有危機或暴亂
台灣在 2001 年、2004 年的選舉相對平和,雖然 2004 年總統選舉後國親兩黨對 於質疑民進黨該次勝選的正當性,但終未釀成血腥暴動 - 是否具有妥協的政治文化
台灣主要政黨之 間從未有足夠互信,阻礙了兩黨以上組聯合政府的空間 - 政黨體系與光譜
2005 年初,親民黨主席最後沒決定與民進黨共 組聯合政府,政黨光譜也是一個觀察切入點。雖然親民黨與民進黨 的結合席次剛好過半而符合最小獲勝數量,但是在政黨光譜上,兩 者相距較遠,中間還隔著一個大黨國民黨 - 憲法中關於獨立候選人是否能參與組閣。
台灣的憲法並 無蒙古這樣的規定。 - 憲政慣例
與蒙古相較之下,台灣民主化以來從未有政 治菁英首開聯合政府的憲政慣例 -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蒙古有共治,而台灣沒共治的原因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如果可以提供多一些蒙古的憲政原由,或歷史背景對不熟的讀者會更好,不過好像也不能這麼要求論文,但感覺就是說明有點少
如果可以提供多一些蒙古的憲政原由,或歷史背景對不熟的讀者會更好,不過好像也不能這麼要求論文,但感覺就是說明有點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