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台灣的族群結構
這是一個改良的范恩圖解,也就是說,圖形的重點在其交集(通婚),而非族群人口數的 多寡。因為是多族群,無法使用傳統的兩個圈圈表示,只好改變圖形。至於虛線,表示 正在成形之中,也就是說,具有原住民族身分的噶瑪蘭族已經獲得正名,不過,大多數 的平埔族人並沒有原住民族身分 - 以「國家到底承認 / 不承認國內的族群多元現象」、以及 「政府究竟採取包容 / 排他的途徑」兩個面向,將多元族群與民主之間的相 互關係(correlations),歸納成四個(2X2)可能的模式
- 「族群式民主」(ethnic democracy)
是指以某個支配性族群為 中心,來進行民族國家的建構,也就是說,這個族群本身就是賦予國家正當 化的民族,其他族群則被限制民主的參與,因此,這是一個族群化的國家 (ethnicized state)
如斐濟、以色列、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馬來西亞。 - 「共和式民主」(republican democracy)
以對土地的愛、對制度的 效忠,以及共同的歷史,透過國家的力量,想要將境內的住民 / 國民塑造為具 有責任感的公民,因此,主張對於多元族群採取色盲的態度,甚至於積極地推 動同化政策,來建構政治共同體,也就是民族,
如法國 - 「自由式民主」(liberal democracy)
強調保障個人的自由、平等、 以及權利,雖然未必會打壓少數族群的文化特色,不過,也不鼓勵族群意識的 發展,因此,即使多元族群的差異能被容忍,大致上是被當作點綴用的、或是 過渡時期的權宜之計,不能聽任無限制發展,
如美國。 - 「多元式民主」(multicultural democracy
一方面坦然接受社會上 的族群多元現象,同時,也願意接納少數族群的文化特色,如澳洲、以及英 國
甚至於不排除將族群結構加以制度化,把少數族群當作政策考量、制度安 排、或是分享政治權力的基本單位,
如比利時、加拿大、紐西蘭、印度以及 瑞士。 - 由控制到分權的民主化光譜
- 原住民族
台灣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然而,由於來自中國的漢語系經濟性、政治性 移民在戰爭前後相繼前來,這些在台灣出生的「土生仔」(creoles),或者因為 沒有意願,或是無法返回祖國,將台灣變成一個典型的「墾殖社會」(settlers’ society)。在所謂的「開發」過程中,漢人挾其人口、以及生產上的優勢, 使得原住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逐漸被邊陲化,不只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 淪為弱勢族群,集體認同也遭到嚴重地侵蝕、切割。因此,面對漢人墾殖社會 四百年來的侵蝕,原住民族不只是政治上的弱勢族群,更是經濟、文化及社會 層面的被支配者:在資本主義的貨幣經濟操作下,如何逃過破產的命運;在漢 人文化的整合壓力之下,如何抗拒同化的壓力;在主流社會的睥睨之下,如何 維持起碼的自我尊嚴;在代議式民主的制約下,如何不被投票主義虛無化 - 客家族群
由於歷史的偶然,客家族群的先民集體遷徙台灣稍晚,因此,人數上遠不 及大規模移入的福佬人;相較於戰後前來的外省族群,客家人又欠缺國家機器 奧援的優勢;再比較屬於南島民族的原住民族,由於客家文化特質歸類為漢民 族,因此,客家族群並未特別獲得政府的特別關照
當代的客家集體運動發軔於「還我母語運動」,並促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的設置。在民進黨政府上台以後,相關部門在多元文化主義的精神下,不 僅把語言當作文化資產、也將語言權視為基本人權,客委會首先擬了「語言公 平法」草案,再經過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修定為「語言平等法」草案,最後 由文化建設委員會整合為「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近來,客委會另起爐灶, 企盼推動「客家語言發展法」,成效有待觀察。在2000年通過的《大眾運輸工 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規定國內大眾運輸工具的播音,必須加播閩南語、 以及客家語,算是客家語言在公共領域跨出第一步。 - 外省族群
目前的外省人在認同上的選擇是「在台灣的中國人」或「中國人在台 灣」,近似於「中華民國在台灣」,似乎對於「新台灣人」有所卻步。不過, 當前總統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之際,蘇起試圖以「一族兩國」來加以詮釋, 這是否只是情感上的牽掛而已?陳水扁政府則似乎是滿足於將台灣定位為「華人國家」(Chinese state),不過,究竟華人的涵義為何?㉙ 大體而言,華人可 以說是代表的是中華文化或是中華文明,而中國可以解釋為代表的是文化、歷 史,或是血緣上的中國,也就是「文化中國」,而台灣就是李登輝所謂的「新 中原」。因此,這是一種折衷式的思考,也就是視中國認同為文化認同,而台 灣認同為政治認同。問題是,華人的英文用字是Chinese,也有「中國的」意 思,因此,「華人台灣」(Chinese Taiwan)卻很有可能被詮釋為「中國所屬的 台灣」,這樣的刻意自我模糊,難免被世人詮釋為自我矮化。 - 結語
台灣在尋求民主鞏固之際,必須面對三大挑戰,也就是國家肇建(statemaking)、民族塑造(nation-building),以及國家打造(state-building),也就 是國家主權獨立的確立、國民的國家認同的凝聚,以及國家體制 / 政治制度的 建構。這三項任務在實踐上卻與族群政治糾結不清, 如果不能齊頭並進,民主鞏固的目標恐怕會功虧一簣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台灣島上的三大族群為其在政治上的影響作介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大多著重在政府對這些族群做了某某配套,卻不見這些族群的具體訴求與歷程,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某種宣言
感覺大多著重在政府對這些族群做了某某配套,卻不見這些族群的具體訴求與歷程,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某種宣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