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是發展社會學領域的一套理論,是以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概念來研究社會變遷與發展
雖然各家學者對於「現代化」這一名詞的解釋不一,然而均不脫「社會變 遷」、「工業」、「理性」、「過程」等概念。
中共在 1978 年鄧小平掌權後開始改 革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的主軸即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也 就是所謂的「四個現代化」,同時也貫穿其主政的 20 年。 - 現代化理論的學派與觀點
- 現代化理論的各家學說與主張
在 1960 年代是現代化理論大放異彩的時代,主要學者包括 Talcott Parsons、Marion J. Levy、S.N. Eisenstadt、Neil J. Smelser、Alex Inkeles、 David H. Smith、David C. McClelland、Daniel Lerner 等人,各有其觀點與論 述,可謂百家爭鳴 - 社會分化論
- Emile Durkheim 的社會分工論
Emile Durkheim 認為分 工是社會進化的關鍵,同時也是相對原始性社會與相對現代社會的不同,當相 對原始性社會的人口數量上升,以致維持生存所需的資源不足,人們為求獲得 更多的資源,社會分工即為解決的方法。透過分工,可有效提高效率並增加產 值,不僅可使增加的人口獲得足夠的資源,同時也使社會的進化更向前邁進一 步。 - Marion J. Levy 認為現代社會需具有幾個特徵:社會單位的特殊化和專門
化、社會單位之間依賴性的提升、基於理性的普遍的倫理觀念、社會為中央集
權和民主體制的結合。
在其觀念中,現代化的社會和傳統社會的分野在於社 會是否專殊化,現代化社會高度分工,難以自給自足,而傳統社會則少有分 工,互賴性較低而呈現高度的自給自足 - Neil J. Smelser 則認為分化不僅帶來社會單位的特殊化和功能的提高,同 時也朝向理性化的目標,經濟組織的分化亦即生產與分配的理性化,家庭與教 育的分化代表知識與決策的理性化,家庭與醫療的分化表現生死現象的理性 化,宗教的分化帶來政治行為的理性化,社會階層的分化反應人與人之間互動 關係的理性化
- 共同觀點是,在 現代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即是社會組織與制度的分化與整合,以及其所帶來 的理性化。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瓶頸,此時必須藉由各層面 的分化所帶來的專精化以求突破,當社會專精化之後,不僅發展的評頸能藉以 突破,同時也能帶來各個層面的理性化,現代化的進程也由此開展。
- 價值塑立論
社會分化論以總體社會結構來分析國家的發展與現代化,價值塑立論則認 為應從社會成員的角度來著手,認為唯有當這個社會的成員,在思想觀念和行 為態度上能夠普遍地除舊佈新,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體系才能有效建立,也就是 說必須先有現代化的國民,才會有現代化的國家 - Alex Inkeles 和 David H. Smith 即認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須有現代化 的人民,以及其在心態上的支持,如果沒有上述二者,國家現代化是難以成功 的,要促成國家的現代化,須先培養具有現代人性格的國民,並使其支持國家 的現代化,才能使現代國家的各種技術和政治的制度順利運作
- David C. McClelland 認為,經濟與社會發展速度的最後決定因素是價 值,動機或心理力量,在改變歷史時,事實上意志比純粹的物質組織更為重 要。他以「成就需求」來說明一種以較具效率的方式來完成工作的欲望,並 認為此種心理機制的存在對於經濟的發展乃至現代化的達成具有正面的效益
- Daniel Lerner 的觀點也屬於價值塑立論,他認為現代化不只是社會制度的變遷,同時也是觀念態度的改變
村民觀念改變對現代化的影響,更甚於社會結構的改變,一旦村民的價值 觀改變,願意接受新的事物與觀念,則現代化的過程已開始在進行了。 - 現代化理論的特色與共通點
基本內涵是以西歐與北美(也包括日本、澳 洲、紐西蘭等國)的發展經驗為主導,認為經由理性化、工業化、都市化、教 育普及化、宗教世俗化、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分殊化、角色專精化等因素的影 響,一個接近西方經驗的民主、富裕穩定與秩序的社會,終將成為全球的共同 發展趨向,經由經濟開發與工業發展,最後終將帶來政治的民主化與自由化
由於現代化理論並非一套結構嚴謹系統完整的理論,而是在 50 年代至 60 年代非馬克思主義學者探討開發中國家發展問題所形成的各種論點的籠統總 稱,將之稱為「現代化學派」(modernization school)或許會更為適當。雖然 並非一套系統完整的「一家之言」,而是許多學者各種觀點的大集合,但現代 化理論仍有其共同的特色,其主張者大多認為西方近代所走出的現代化道路, 正是其他落後國家或發展中國家應該仿效的,人類共有的理性化經驗以及全球各地無遠弗屆的工業化趨勢,終將使第三世界國家也逐步開展出高度的現代化 成果,而接受西方經驗的啟迪,亦即由工業化、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乃至接 受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等的洗禮,都是必要的 - 鄧小平四個現代化的內涵
鄧小平自掌權以來,積極推動改革開放,致力於擺脫毛澤東時期閉關鎖國 的對外封閉情勢,並推動「四個現代化」。隨後並將現代化的概念體現於中共 的憲法之中,「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 國家。」 - 四個現代化的背景
在工業化的道路確定之後,毛澤東接著開始使用了現代化的概念。1956 年 9 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總綱 中,提出了「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 運輸業、現代化的國防」,此即所謂四個現代化,雖然日後四個現代化的內容 有所修正,然而這確是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政以來最早推行的現代化政策。 - 鄧小平四個現代化的提出
自 1978 年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至 1987 年的「十三大」,中共的基本 路線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 發展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也就是鄧小平所稱的「四個現代 化」。「兩個基本點」為「四個堅持」與「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原則於中 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具體提出:「根據新的歷史條件與實踐經驗, 採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經濟措施,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的 改革,在自立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採 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 - 四個現代化的重要政策與具體成效
- 四個現代化基本上是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首先要解決長期以來計畫經濟 所造成發展停滯問題。中共在 1980 年代初期大倡商品經濟,並推動金融體制 的改革,要脫離過去導致發展停滯的計 畫經濟,第一步即須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這也是商品經濟和經濟改革的基 礎,同時也是四個現代化中最重要的政策
- 經濟特區的建立也是相當重要的政策,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根據鄧小 平的指示,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1980 年中共在廣東、福建兩省試辦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 4 個經濟特區,實施一 系列的特殊優惠政策
- 在 1987 年,鄧小平提出「三步走」的戰略步驟,規劃出中國大陸到 21 世 紀中葉的戰略目標:第一步是到 80 年代末,使國民生產總值比 1980 年翻一番,人均 GDP 達到 500 美元;第二步是到 20 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比 80 年代末再翻一番,人均 GDP 達到 1,000 美元;第三步是在 21 世紀用 30 年到 50 年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目標達到人均 GDP4,000 美元,接著中共在 「十三大」確認此一發展戰略,認為完成這一戰略就意味著「實現基本現代化 了」。
- 四個現代化在現代化理論中的適用性
現代化理論後來遭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的猛烈攻擊,認為充滿西方本 位主義立場,其立論都基於歐美強國的發展經驗而來,對於非歐美的國家認識 不夠充分,以有限的認識所衍生出的理論自然對其他國家難有一體適用的能 力。 - 社會結構的分化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社會階層的構成型態,主要是工人、農民、幹部 和知識分子「四位一體」的剛性結構,改革開放之後,這四個階層內部發生顯 著的分化現象,其中工人分化為正式工、合同工、臨時工、城市農民工四個次 階層;農民分化為農業勞動階層、農民工、雇工階層、農業知識分子、個體勞 動者和個體工商戶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鄉鎮企業管理者階層、農民管理者 階層八個次階層;幹部分化為行政幹部、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經營者三個次階層;知識分子則分化為知識勞動者與傳播知識的勞動者二個次階層。這些社 會結構的分化使社會朝向更具活力的方向變遷,也是現代化理論學者所強調現 代化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 - 現代人性格的逐漸養成
Alex Inkeles 曾提出 10 項社會現代化的指標,其中有「大 學生占 20~24 歲人口比重」一項,Alex Inkeles 所提出的標準為 10~15%,中國 大陸在 1994 年與 1998 年兩次統計時仍僅有 4%,距離 Alex Inkeles 的標準尚 遠。只是我們並不能據此論定中國大陸現代人的性格尚未養成,由於大陸土地 廣大,人口眾多,區域性的差異極為明顯,內陸偏遠地區的人民或許還相當傳 統保守,但若將觀察的視角轉移至沿海地區的大都市,其結果將會截然不同。
在 1990 年 中國大陸小學學齡的入學率有 97.8%,較 1980 年提高了 4.8%;在中等職業技 術學校方面,1990 年時有 1.7 萬所,計有在學生 653 萬人,分別較 1980 年時 增加了 75.5%和 172.4%;1980 年至 1990 年中國大陸共掃除青壯年文盲 2,663 萬人。教育的普及化也加速了中國大陸人民現代化性格的塑成,或許其腳步 仍不夠快速,也或許仍有相當多的成長空間,但是已較毛澤東時代有相當的加 速,這是不爭的事實 - 中產階級與公民社會的興起
現代化理論認為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經濟的成長,社會結構將產生質變,最 重要的即為中產階級的興起,在不必擔心溫飽的問題之後,中產階級會開始組 織社會團體,以捍衛自身的權益,從而促進公民社會的產生,並使政治開始民 主化。
有學者認為,隨著市場經 濟的推行,改變原本單一的集體和國家所有制結構,成為國有、集體和個人的 獨資、合資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提高了人民的生 活水準,這是民間組織能蓬勃發展的根源 - 四個現代化在現代化理論中的限制性
- 民主改革並未隨經濟發展而產生
在四個現代化開展逾 30 年後的今天,中國 大陸的民主僅及於「村民自治」的模式,藉由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民主化並未 到來,然而持續的政治威權統治卻也未停止經濟的繼續發展。
現代化理論仍有些假設 與現實層面相違背,例如其通常假設中產階級是推動民主化的主力,現代化帶 來了中產階級的興起,而中產階級自發地產生對民主的要求,最終促進了政治 的民主化。雖然當前中國大陸不論在中產階級或民間組織乃至公民社會的層面 都頗有進展,然而政治的民主化卻未隨著這些進展而出現,且在可預見的將來 似乎也還難以出現,這也將是現代化理論運用於中共時,所會面臨的挑戰 - 傳統文化並未遭到揚棄
現代化理論假設非西方文明缺乏產生現代變革 的原動力,舊的傳統在現代化過程中是消極與否定的因素,傳統與現代性被視 為是互相排斥的兩極。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是外源性的、引進的、傳導的,通 向現代化的道路只有變革而無傳承,只能是全盤西化
現代化理論向來以過分強調社會性質一致性(consistency)的毛病而受人 批評,有如 Dietrich Rueschemeyter 所指出的,在「傳統—現代」的分析架構 裡,現代化社會的各項特質總是環環相扣,齊頭併列地對立於傳統社會的特 質,彼此不相往來,然而在大規模總體性的社會變遷中,現代特質與傳統特質 雜然並存,乃至於攜手共進的情形,比比皆是 - 事實上自 1970 年代之後,已有不少學者從理論和實踐二方面對現代化理 論進行批判與修正,經過修正後的理論被稱為「新現代化研究」,具有以下幾 個特點:
- 不再把「傳統」與「現代」視為一對排斥性的概念,而是認 為兩者可以同時並存、互為補充
- 不再堅持「單線進化」的發展模式,而 是提倡多樣的發展路徑和模式
- 不再對現代化過程做抽象的描述和分析, 而是更加注重具體的歷史比較研究
- 不再拘泥於進化論和功能主義的範 式,而是企圖拓寬自己的理論視野和分析框架
- 不再忽視外部環境的作 用,而是從內外因素相結合的角度來考察現代化過程
- 結語
以鄧小平四個現代化的方法、過程與結果來看現代化理論,四個現代化乃 至整個改革開放的方法,並非如同現代化理論所稱,「照著西方的道路走」;但 若以過程而言,在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之中,確實有如現代化理論所稱的,先 有工業化與市場經濟,接著帶來經濟成長,並帶動社會各層面的發展,甚至中 產階級與與公民社會也逐漸興起。而以結果而言,現代化理論認為,類似西方 先進國家的自由經濟與民主政治的現代化社會將會出現,此點目前仍難在大陸 獲得驗證。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現代化理論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適合性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如果能做個比較研究,在不同國家不同時間點的現代化,做個實證研究,應該會比較有趣
如果能做個比較研究,在不同國家不同時間點的現代化,做個實證研究,應該會比較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