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晚近民主化的理論可以概略分為兩大類
前提途徑的理論大約可分為四群 。它們是經濟社會理論、政治文化理 論、國家自主理論、和國際影響理論。這四群理論,加上過程途徑,構 成五種解釋政治變遷的主要學說 - 強調事件發生的前提
(preconditions)
強調總體的 政治社會因素,例如階級結構,然後把它和政治發展的結果關聯起來,這 是傳統的研究典範
在強調前提的各家 理論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就是現代化典範(modernization paradigm)。 這是一個歷久而彌新的學說,對於許多民主化的個案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 強調民主化的過程(process)
主張政治變遷的結局沒有辦法用 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的條件來決定,行為者的策略、彼此間互動 的模式、事件發生的順序等對政治發展的過程都會產生影響 - 現代化典範(modernization paradigm)
現代化理論所強調的是經濟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之間的關 聯。它們有些認為先進的工業科技和社會分化要求一定的制度設計,否則 無法發揮功能。一個複雜的,高度工業化的社會必然會要求多元的,民主 的政治體系。有些現代化理論認為在經濟高度發展之下,只有民主體制可 以提供政權合法性。 - 羅文滔(Richard Löwenthal)
根據他的觀點,國家發展的必要性終於 會壓倒革命的理想主義,共黨對烏托邦意識形態的執著終會不敵經濟發展 的需求。現代化和西方化是所有想要發展的國家所必須採取的途徑,因此 共產國家的政治體制終不免要向自由化和多元化轉型,這就是有名的「發 展對烏托邦」(development vs. utopia) - 懷特(Gorden White)的《騎虎難下》(Riding the Tiger: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對現代化論者而言,缺乏經濟發展會阻礙民主,然而快速的經濟成長 卻可以開創民主的契機
懷特依據現代化理論的傳統看法,認為大陸的經濟改革已經造成了社 會階層的分化,以及意見的多元化。人們的期望不斷升高,新的社會團體 逐漸興起,民間社會的力量也日益壯大。他認為雖然我們對大陸目前政治 局勢的走向不能妄下斷語,但是從長期來看,中國大陸的民主前景是光明 的 - 政權穩定理論(regime stability
theory)
依照此種政權穩定理論 (regime stability theory)的看法,如果威權體制能夠帶來良好的經濟表現, 則其合法性會增強;如果經濟產生重大危機,則其合法性便會減弱。因此 重點不是在於威權體制有沒有實行經濟改革,而是其經濟改革的成效如 何。此種理論甚至判斷即使沒有實行經濟改革,只要經濟表現良好,則專 制政權便毋需擔心其體制的穩固性,也不需要從事任何體制改革
蘇聯和東歐的例子說明了經濟狀況的惡化促使人民對共黨政權採取反 對的態度。這個命題反過來看正好可以解釋中共政權的相對穩定,也就是, 在中國大陸上實行的經濟改革帶來了高速的經濟成長,從而挽救了中共政 權的命運。這個看法在一九九二年以後經由鄧小平的堅持,逐漸成為中共的官方理解。事實上,正是由於這個理解,促成了鄧小平的南巡,和中國 大陸上第二波的工業改革 - 現代化典範 vs.政權穩定理論
為了解釋後天安門的政治發展,但是又維持現代化理論「經濟發展必 然帶來政治自由化」的核心命題,現代化論者開始提出各種階段性的說法, 將民主化的到來延遲到未來。此一新現代化理論基本上採取了在趙紫陽時 期甚囂塵上的「新權威主義」的基本命題,認為民主化是一個兩階段的過 程,不能一蹴而成。對於像中國大陸這樣的共產極權體制而言,第一步是 先推動經濟改革,並且轉型成一般的威權體制;然後第二步才是推動政治 自由化和民主化。懷特在一九九四年對於中國大陸民主前景的討論就是新 現代化理論兩階段說法的代表之作
新現代化論的最大缺點是沒有直接面對政權穩定理論,而只是接納了 一些「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或是經濟改革的關鍵時刻,威權體制有其 必要性」的功能性命題,來合理化當前中共的一黨專政,然後將民主化的 期望寄託於未來 - 用時序聯結現代化和政權穩定理論
- 現代化理論所強調的是一種長期性的,由經濟發展所帶
來的政治文化變遷,民主在此被視為一種內在的價值(intrinsic value)。
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發展程度的高 低決定對民主的需求,也就是經濟發展程度低則對民主的需求低,經濟發 展程度高則對民主的需求高。當然在經濟變項和內在民主需求之間必然有 一些社會變項(例如社會流動)做為中介,然而這並不妨礙經濟發展程度 和內在民主需求之間的關聯 - 政
治穩定理論則以民主為一種工具,是達到豐裕物質生活的手段,因此僅具
有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
政權穩定理論認為經濟表現,而非經濟發展 程度,決定人民對於民主的需求,也就是經濟表現佳則專制政權的合法性 高,而對民主的需求低,而如果經濟表現差則專制政權的合法性低,相對 應的對民主的需求也就高。 - 經濟表現、經濟發展程度與民主需求
- 經濟發展、經濟表現與民主需求
G:經濟發展曲線
L:經濟成長率曲線;威權政體合法性曲線
M:內在性民主需求曲線
R:工具性民主需求
SUM:社會總合民主需求曲線 - 狀況一
狀況一的情形, 這是低經濟發展和不良經濟表現(低經濟成長)的組合。此時視西方富裕 民主國家示範效應的大小,在此一經濟發展落後的威權體制國家當中會產 生若干的工具性民主需求,此一需求是會隨著經濟表現的改善而快速遞減 的。另一方面,由於整體的經濟發展程度很低,所以內在的民主需求不大。 二者加總的結果,可由 SUM 在 T0 到 T1 之間的線段加以表示。
如果運用 到中國大陸,狀況一是毛澤東主政時的情景。由於中國大陸在此時對外封 閉,因此西方(或台灣)的示範效應不強,而內在的民主需求又弱,因此 當時民主發展的條件是相當欠缺的 - 狀況二
在鄧小平推動經濟改革之初,也就是從一九七九到一九八八年的十年 之間,是中國大陸初嘗經濟改革和快速經濟成長滋味的時期。此時總體的 經濟發展程度還很低,所以內在的民主需求有限,而同時快速的經濟成長 帶來了政權在一般民眾心中的合法性,所以工具性的民主需求也不高。整 個的說起來,SUM 曲線降到最低點(從 T1 到 T2),這正是狀況二當中經 濟發展低、經濟表現佳的特徵。
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之所以未能持續擴大,主要就是因為當時中 國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還正處於 SUM 曲線的低谷階段。雖然大學生和北京 的居民比一般民眾發展出較強的內在性和工具性的民主需求,因此成為六 四民運的主力,但是從全國的範圍來看,既沒有發達的經濟結構來提供內 在性的民主需求,又沒有足夠的經濟危機來促使一般民眾反抗中共的一黨 專政,因此天安門事件的風潮迅速消退,中共政權重新建立了穩定的政治局面。 - 狀況三
此時經濟發展程度已經有相當水準,因此內 在的民主需求大量增加。不過從工具性的觀點來看,由於 L 值在 T2 和 T3 之間仍然偏高,因此很少人會為了爭取更好的經濟生活而主張民主。就 SUM 曲線而言,此時斜率的遞增主要是因為 M 值的持續增加。如果從中國大陸 的情況來看,狀況三約略合於後天安門時期,也就是一九九○年代。此時 中共政權的道德合法性受到內在民主需求的挑戰而劇減,然而其快速發展 經濟的功能和作用仍然受到肯定,所以仍然能夠保有高度的政治穩定。 - 狀況四
第四個階段。此時經濟發展的程度更高,代表民主的內在需 求更大。另一方面由於人民已經習慣於快速的經濟成長,對於豐裕的物質 生活逐漸視為當然,於是專制政權的工具性價值開始減弱,同時快速經濟 發展的階段已經接近尾聲,成長率無可避免地下降。根據政權穩定理論, 此時威權體制的合法性會相對下跌,而欲訴諸民主來改善物質環境的需求 也會增加。於是在內在性和工具性民主需求雙雙上揚的情形之下,SUM 曲 線快速攀升,達到最高點。對於中國大陸而言,第四個階段會在經濟成長 率(主要指人均的國民所得增長率)開始顯著下跌的時候來臨。 - 結論與討論的限制
- 本文的討論有以下幾項限制
- 我們並沒有
估計非經濟因素對於民主需求的影響。這些外生變數(包括文化因素、國
際環境因素等)也可以含括到此一模式當中。曲線 R、M、SUM 在引入不
同外生因素的時候,會水平上下移動
例如一個民主政治文化較強的體系, 在任何一個經濟發展程度的時點上,都會產生更高的內在性民主需求,也 就是 M 曲線會水平向上移動,而帶來 SUM 曲線的水平向上移動 - 第二個值得注意之處是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指標曲線不一定相 同,也因此曲線 L 和曲線 R 的形狀也會不同。事實上即使以中國大陸而言, L(人均經濟成長率)也不是平滑的。天安門事件的發生和中國大陸 L 線 在一九八○年代的劇烈波動也有很大的關係。簡言之,劇烈的通貨膨脹和 敗壞的經濟秩序侵蝕了中共政權的合法性,使得在每一波緊縮政策之後社 會都出現騷動。雖然從長期來看,中共政權由於處於狀況二而受惠於高速 的經濟成長,與低落的工具性民主需求,但是經濟波動仍然會在大格局當 中製造政治波濤
- 我們將現代化論和政權穩定論運作化了之後,著 重於觀察「民主需求」此一因變項,而「民主需求」是和「民主化」不同 的。民主需求只是代表社會上追求民主的期望,或是爭取民主的行為,而 並非民主體制的建立。就後者而言,過程論可以提供更好的討論架構。然 而民主化的過程確實是在一定的經濟社會環境當中進行的,因此掌握總體 的經濟社會環境應該還是研究民主化的第一步
- 我們所提出的理論架構並沒有探討經濟結構、經濟表現和民主需求之間的中介變項,而只是很宏觀地將經濟和政治聯結起 來。例如經濟結構如何對特定的承載者產生作用,而促成特定的政治行為, 這就落入了本文的討論範疇之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結合現代化理論跟政權穩定論,建立一個解釋中國政經發展的模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實作者從兩者的矛盾出發,並試圖找一個解套點,而這個解套點就是現代化理論-內在性民主VS政權穩定論-工具性民主,將民主分為兩種,並連結兩種理論,使之為一個新模型
令人好奇的是,這樣的理論不知道能不能解釋某些民主化後又再回歸專制的國家,例如在高度工具性民主,但低度內在性民主的情況下民主化後,遲遲沒有經濟增長,此時的工具性民主轉為工具性專制,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挺有趣的
其實作者從兩者的矛盾出發,並試圖找一個解套點,而這個解套點就是現代化理論-內在性民主VS政權穩定論-工具性民主,將民主分為兩種,並連結兩種理論,使之為一個新模型
令人好奇的是,這樣的理論不知道能不能解釋某些民主化後又再回歸專制的國家,例如在高度工具性民主,但低度內在性民主的情況下民主化後,遲遲沒有經濟增長,此時的工具性民主轉為工具性專制,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挺有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