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民進黨新潮流派系的臺灣前途論述〉鄭明德

  1. 前言
    透過國際環境變遷、國內政黨政治、黨內派系互動及理論的角度,分析影響該派系台灣前途論述形成及其轉型的因素
  2. 黨外時期的「自決」論述
    當時新系代表人物的論述重點為「自決」或「地區自決」。
    最早,關於「自決」論述的出現,始於1982年〈黨外人士共同主張〉第一條:「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的一千八百萬人民共同決定。」隔年9月初,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成立時,在討論其組織章程時,明訂基本共識之一是:「台灣之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
    1. 國際因素
      1978年12月,美國總統Jimmy Carter宣布自1979年終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78年底的增額中央民代選舉也因而停辦
  3. 創黨後的「主權獨立」及「新國家」論述
    1988年4月,在民進黨第二屆全國黨代表大會第一次臨時會中,姚嘉文致詞:〈將台灣還給台灣人民〉是其代表性的「主權獨立」論述。林濁水是另一位重要的論述者,他是〈人民有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聲明〉的主要起草人。
    1. 政黨因素
      國民黨政府的打壓,使得民進黨內激進論述的抬頭
    2. 黨內因素
      〈四一七決議文〉是由親新系的謝長廷與新美麗島派系的陳水扁進行協商,暫時不將「人民有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列入黨綱,但將前述所提的四個如果列入決議文。
      原新系〈壹零零七決議文〉提案,也融合謝長廷與陳水扁的觀點,將「台灣」與「主權」修改為「我國」與「事實主權」後列入決議文
  4. 從獨立建國到維持現狀:〈台獨黨綱〉與〈台灣前途決議文〉
    1. 1991年9月,林濁水提出黨綱修正提案,主張於基本綱領中增列「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條款。10月,民進黨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修正通過前述提案。此「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基本綱領全文,通常被外界視為所謂的〈台獨黨綱〉。
      民進黨成為正式推動獨立建國的政黨
      1. 國際因素
        蘇聯解體、東歐共產國家獨立風起雲湧
      2. 政黨因素
        對抗國民黨制定〈國家統一綱領〉
      3. 黨內因素
        民進黨內部處理台獨論述的兩難,台獨基本教義派與台獨務實派的拉扯,前者重視台獨目標,後者重視民主程序
    2. 1999年五月,第八屆第二次全國黨代表大會所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與〈台獨黨綱〉相比,更為務實,且強調公投程序
      1. 國際因素
        William Clinton在訪問中國期間提出的新三不
      2. 選舉因素
        1996年的總統選舉落敗與1998年台北市長連任失敗
    3. 〈台獨黨綱〉與〈台灣前途決議文〉之差異
  5. 執政後的被動、批判回應與「穩健台獨」論
    新系的被動、批判回應,主要都直接針對陳水扁總統,對此,林濁水認為,陳水扁的論述主要在於維持短期的選票的極大化與執政權力,所以才有這種:從去台獨化路線到激進台獨路線的跳躍性演出
    1. 穩健台獨-林濁水
      他認為「就國內法而言,人民自己透過民主方式組織政府,實踐自我統治,就符合了國內法的法理台獨,這一點,在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後就大體完成。至於國際法的法理台獨方面,則在於國際各國主觀的承認意願,而不在客觀上台灣是否完成制憲、公投、國號正名的手續」
    2. 2007年9月,民進黨第十二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積極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與建立台灣主體性等作為,以實現台灣為正常國家」
  6. 對新系台灣前途論述的理論分析與解釋
    1. 吳玉山以1995年9月至1998年5月的民意調查結果:「統獨立場居中的民眾恆佔最大的比例。」因此若站在爭取最多選票的立場,各政黨便有向中間立場趨近的結構性壓力
  7.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民進黨台灣前途路線的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對民進黨論述沿革清楚介紹的文章,從國際因素到國內因素都有說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