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印尼民主鞏固的發展與挑戰─ 從 2014 及 2019 年總統大選的觀察〉黃敬芝

  1. 前言
    1. 印尼脫離荷蘭、日本殖民統治,在 1945 年 6 月 1 日獨立準備調查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結束時,蘇卡諾(Sukarno)宣讀建國五 原則「班查西拉」(Pancasila),在憲政體制方面推動單一體制並獲得採用, 簽下「雅加達憲章」(Jakarta Charter),由他本人擔任印尼第一任總統、哈 達為副總統(Wikipedia, 2020;施正鋒,2020),從此開啟印尼的自由獨立 建國之路
    2. 自 1967 年在蘇哈托(Haji Mohammad Suharto)軍人的強勢領 導下,印尼開啟長達三十二年威權統治時期,他提出的「新秩序」(New Order),主要與經濟復興有關(Legge & Adam, n.d.),但撐不過 1997 年金 融危機,終在 1998 年不敵國際、軍方、政治菁英及社會巨大的反對聲浪而 黯然下台。
    3. 2004 年印尼在憲政體制下舉行首次由一億四千七百萬選民直接 投票選舉的總統大選、國會大選,並於 2005 年開放地方首長直接民選、落 實群島自治,這些舉措皆具有民主發展重要里程碑的意義
    4. 2004 年蘇西洛(Susilo Bambang Yudhoyono) 當選印尼第六任總統,也是印尼第一任民選總統,並在 2009 年連任成功。
    5. 2014 年佐科威(Joko Widodo, 多數人稱 Jokowi)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並在 2019 年連任成功,民主發展持續進行
  2. 關於「民主鞏固」的文獻探討
    1. 「雙翻 轉測驗」(two-turnover test)
      杭亭頓也提到在第三次民主轉型時期中的許多 國家其實都保留強大的威權主義元素,並提出檢驗民主鞏固標準的「雙翻 轉測驗」(two-turnover test),如果在轉型期中初次選舉的掌權者,把權力 移交給下一個勝選者,然後勝選者又能和平地把權力移交給再次一屆選舉 中的勝選者,也就是能政權經歷兩次更迭,這樣的民主政權就可以認為是 已經鞏固。
    2. 西方學者戴蒙(Diamond, 2004)也提到民主的四個基本要件
       一是透過自由、公開選舉方式去選擇與更換政府的政治體系
      二是公民積 極參與政治或生活
      三是對公民人權的保護
      四是無論在法治的法律與程 序中公民皆平等。
    3. Linz 與 Stepan(1996)提出三項檢驗標準,著重於政治菁英及社會 大眾對於民主規範與價值信念的維持。除了個體行為上、態度上堅信民主 秩序與制度外,更高的憲政層次上,無論政府或非政府,都已慣於從民主 過程建立的明確法律程序與制度,解決彼此的衝突
    4. Andreas Schedler 所提出的積極概念,則是從「威權政體」、「選舉的民主」、 「自由的民主」與「先進的民主」等四個層次中區分的,完全民主就是去 除威權主義的遺緒,從選舉的民主走向自由的民主
  3. 印尼民主化發展歷程
    1. 民主缺陷時期(1945 年至 1998 年)
      印尼自 1945 年由開國元首蘇卡諾宣布獨立,之後於 1965 年發生「九. 三十共黨政變」,蘇哈托平息變亂並於 1967 年奪得政權,開啟了長達三十 二年的軍人威權統治期。印尼在 1998 年前,經歷了殖民時期、長時間的威 權統治時期,在後蘇哈托的「改革時代」(reform era),印尼面臨許多轉型 議題,而現在許多印尼所面臨的挑戰,根源於當時的「民主缺陷」(democratic deficits)(Purdey, et al.: 2020)。人民在民主機制上產生疏離感,參與意願降 低,社會中民意的流入比民主政府決策要少,當時的民主是處在民粹主義 (populism)和新保守主義(renewed conservatism)的威脅下。社會上穆斯 林強硬派的影響力增加,使國家內部對於多元主義的共識正在破碎,而這 些穆斯林強硬派組織似乎正與印尼的非主流右派(alternative right)結合, 以捍衛他們的保守價值不受威脅
    2. 民主停滯時期(1998 年至 2014 年)
      印尼於 2003 年通過總統直選的憲法修正案,並包括一連串民主化措 施,例如通過『政黨法』、『選舉法』與『國會組織法』,以及於 2004 年舉 行首次總統直選等。在 2004 年的總統大選結果中,軍方出身的蘇西洛擔任 印尼首任民選總統,政權輪替和平進行,蘇西洛並在 2009 年連任成功,並 且堅持以選舉方式延續印尼的民主(Bachelard, 2014)。不過,表面看來的 和諧,也隱藏了政府內部貪腐、地區分離主義、恐怖主義,社會中的反改 革主義者為民主發展帶來了停滯
      1. 民主奮鬥黨 (Partai Demokrasi Indonesia Perjuangan, 簡稱 PDI-P)
        佐科威所屬的民主奮鬥黨 (Partai Demokrasi Indonesia Perjuangan, 簡稱 PDI-P)是印尼開國總統蘇卡 諾的女兒梅嘉瓦蒂(Megawati Soekarnoputri)以反對蘇哈托威權統治及剷 除貪汙為訴求,因而獲得民眾支持的政黨,在 2014 年的國會大選中成為第 一大黨。
        以其為首所形成的少數聯盟包括人民良知黨(Partai Hati Nurani Rakyat, 簡稱 Hanura)、國民民主黨(Partai Nasional Demokrat, 簡稱 NasDem)、 民族復興黨(Partai Kebangkitan Bangsa, 簡稱 PKB),共擁有 207 個國會議 席。
      2. 大印尼運動黨(Partai Gerakan Indonesia Raya, 簡稱 Gerindra)
        普羅博沃所屬的大印尼運動黨(Partai Gerakan Indonesia Raya, 簡稱 Gerindra)由他本人成立,奉行建國五原則,主張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在 2014 年的選舉中取得 72 個席次,成為國會第三大黨。另外以其為首所形成的多數聯盟包括戈爾卡黨(Partai Golongan Karya, 簡稱 Golkar)、建設團 結黨(Partai Persatuan Pembangunan, 簡稱 PPP)、繁榮公正黨(Partai Keadilan Sejahtera, 簡稱 PKS)、國家使命黨(Partai Amanat Nasional, 簡稱 PAN)以 及印尼民主黨(Partai Demokrat, 簡稱 PD),共獲得 353 席,獲得國會過半 的席次。 
    3. 民主整合時期(2015 年至 2019 年) 
      此次大選是印尼首次同 時舉行總統與國會選舉,也是有史以來最多華人參政的一次,幾乎每一個 政黨,都有華裔候選人。佐科威所屬的政黨聯盟加入兩個華人所領導的新 政黨,雖然印尼強調「多元而一統」,但選民對於華人參政仍持懷疑的態度。
      佐科威開始他的第二任總統任期,其所屬的政黨聯盟也占印尼國會過 半的席次。在這次國會選舉中,佐科威所屬的民主奮鬥黨(PDI-P)在 575 席次中獲得 128 席,是國會最大黨。另外其所屬的政黨聯盟,共獲得國會 中的 349 席次,超過國會過半席次,分立國會消失
    4. 印尼主要政黨彙整表

  4. 從 2014 及 2019 年總統大選看民主的發展與挑戰
    1. 從「議題空間模式」分析 2014 及 2019 年總統大選
    2. 議題空間模式內涵
      「議題空間模式」(issue space model)是指以議題為軸所展開的座標 軸,在上面可以標誌各種不同的政策選擇點。「顯著的議題」(salient issue) 所形成的兩條影響的軸線,一條是「認同面向」,另一條是「利益面向」, 兩條議題軸線形成「議題空間模式」(issue space model)。
    3. 議題空間模式定義
      在議題空間的界定上,實難從一 個二維空間中充分表現代表印尼的所有議題空間分布,筆者僅能選擇個人 認為選舉人或政黨所表達的主要的議題。在本文論述的參與者為「首領」, 指的是總統候選人,以及「徒眾」,指的是政黨聯盟領袖等。
    4. 議題空間模式分析結果 
      從 2014 年及 2019 年兩次總統大選及議會選舉看來,在 2014 年,佐科 威與普羅博沃的政治偏好分屬不同議題空間,社會分歧現象相對極化,人 民選擇經濟利益多過於傳統利益。在 2019 年,佐科威加入種族宗教多元考 量,其轉折點或與鐘萬學被定罪一事有關,且納入不同意識形態的政黨, 包括傳統主義與華人領導的政黨,使其可獲得更高的民意支持

    5. 印尼民主化的發展與挑戰
      1. 印尼尚未完全服從民主制度
        觀察 2014 年與 2019 年總統大選,落選一方 候選人向憲法法庭提出不滿聲浪,街頭上也出現了反對者的抗議行動,依 Linz 與 Stepan 提出三項檢驗民主的標準,印尼人民在行為、態度上未完全 遵守民主秩序與認同選舉制度,政府也未慣於從民主過程所建立的明確法 律程序與制度解決彼此衝突,顯示印尼尚未完全服從民主制度
      2. 菁英主義遺緒仍存
        自蘇哈托下台後, 經歷過四次修憲,其內容包括對總統職權及任期的改革、修改選舉制度、限 制軍人干涉社會及政治事務、司法改革和國會組織架構的重整。2020 年,印 尼政治菁英再次提出加速推動憲法改革,修憲恢復人民協商會議制定國家政 策綱領的權力,等同把權力交回給傳統的政治菁英,由其控制的政黨主導立 法機關,為印尼走向民主抑或是走回寡頭政治帶來不確定的因素
  5. 結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近二次印尼總統大選的分析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那個二維的表格還不錯耶,如果能畫上當地民意趨向圖,再加上候選人意象圖,感覺很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