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學術上所謂的「民族」(nation), 是一群人相信彼此具有共同的特徵(血緣、語言、宗教、文化、習慣、或 生活方式)、或是歷史/經驗/記憶,而且福禍與共;更重要的是這些人 深信,彼此的集體福祉必須透過「國家」(state)的享有才能獲得保障, 因此每個民族應該有自己的國家、由自己的人來治理。這種國家稱為「民 族國家」(nation-state)、也就是「民族的國家」(“national” state),有 別於傳統的「王朝國家」(dynastic state)。這種信念(或是意識形態)就 是「民族主義」(nationalism),推動者稱為「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 這種運動即「民族主義運動」(nationalist movement) - 民族主義研究的課題
- 兩種民族論述的對照
- 甚麼是民族
- 從族群象徵論的立場來看,民族決定 於客觀存在的一些標記,只要我們用心使用科學的方式,就可以把既存的 (inherent, preexisting, given, a priori)、原生的(primordial)前現代族群 核心、或是本質找出來,因此又稱為「原生論」(primordialism)、或是「本質論」(essentialism);相對之下,持現代化論者則認為,民族的存在決 定於成員所共有的主觀認同,也就是說,只要他們相信/想像彼此相互隸 屬就夠了
- Meinecke 把民族分為政治民族、以及文化民族,前者是根據共同的政 治歷史、或是憲法來凝聚,後者則是大家依據共同感受到的文化傳承而結 合;前者依照「自決」(self-determination)來定義,而後者則是「先決」 (pre-determination)而來
- Kohn(1967)則分別稱 為西方/西歐型(法國、英國、荷蘭、瑞士、以及美國)、以及東方/中、 東歐型(德國、義大利、以及波蘭)的民族主義態,兩者的差別在於政治 民族是先有政治個體再來塑造文化認同,文化民族則是先有文化認同再追 求政治個體,前者是理性的,後者是非理性的。表面看來中性的描述性二 分法,其實是具有高度的規範性
- 為何民族會形成
- 現代化論者的共同點是「先有民族主義才有民族」
Ernest Gellner(1983: 55)說得更明白:「是民族主義創造了 民族,而非民族創造了民族主義」(It is nationalism which engenders nations, and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同樣地,Hobsbawm(1990: 10)說:「民 族並未創造國家跟民族主義,而是國家跟民族主義創造民族」(Nations do not make states and nationalism but the other way round.)。Kohn 作了初步的妥 協:民族或許古老,不過,民族主義肯定是嶄新的 - 民族如何形成
兩大途徑有不同的解釋方式: 現代論者主張民族是由國家塑造而成的,也就是由國家到民族;相對地, 族群象徵論者則認為是先有民族才有國家
前者強調政治力的重要性,後者則著眼於文化因素的分析(Lawrence, 2005: 7);在這裡,儼然有民族是人為塑造、還是自然生成的差別。我們可以說,前者在進行「民族塑造」(nation-building)的工程,而後者則是 在追求「國家締造」(state-making)的目標。 - 民族何時會出現
- 「結構論」(structuralism)的觀點,強調不平
等的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結構,特別是經濟分配、或是經濟發展
的失衡
由於強調族群菁英的「啟蒙」、或是民族主義者的「推動」,因而往往被 稱為「工具論」(instrumentalism),認為這些都是政治操弄文化象徵,目 的在進行政治動員 - Hays 指出現代民族產生的三部 曲:首先,必須有一群知名的知識份子願意出面推動民族主義,接著,社會上有公民團體可以從中感受到滿足感,最後是經過群眾教育後,讓好奇 的老百姓覺得新鮮而終究能夠深入民心
- 相關民族的規範性考量
民族主義的依據是民族自決權,也就是希望有自己的國家、由族人治 理自己,如此一來,民族的福祉才能獲得保障
John Stuart Mill(1958: 230, 232-33)直言,由不同民族所組成的國家不可能有自由的制度,因為如果 大家沒有同胞愛,是不可能形成一致的公意,那麼,代議士政府就不可能 運作;因此,「國家跟民族的界線必須一致」的信念,其實是民主政治的 必要條件 - 相關名詞的釋意
- 概念架構的回顧與檢討
- 少數族群認同之政治化架構
- 族群意識的發展序列圖、族群(民族)形成的要素
- 民族認同的模型
- 台灣意識的三個面向、族群認同的理論架構
- 發展
台灣是一個典型的「墾殖社會」(settlers’ society),也就是由漢人墾 殖者、以及南島原住民族共同組成。在四百年的開發過程,大部分位於西 部大平原的平埔族與漢人融合,也就目前福佬人及客家人的一部分血緣文 化。一開頭,台灣民族主義就是由這些自認為是土生土長的漢人後裔所推 動的「土生仔民族主義」(creole nationalism),一方面排拒外來政權的統 治、另一方面想要建立自己的國家,也就是「台灣人要出頭天」的殷切期待 - 現況-台灣與中國關係定位的訴求
- 挑戰
台灣民族運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台灣人所擁有的法理(de jure)獨立國家,能在國際舞台與所有國家平起平坐。要將目前的事實(de facto)獨立提升為法理獨立,最大的阻礙是國際強權的制約 - 結語
我們認為,民族主義的獨立建國目標與民主並非相互排斥:雖然獨立 不能保證民主,獨立卻是民主的必要條件,畢竟,在外族統治下追求民主 是緣木求魚。換句話說,即使我們同意民主的價值高於獨立,然而,如果 沒有起碼的自主性,綁手綁腳,頂多只能算是投票主義式的民主。因此, 我們主張兩者至少要齊頭並進
總之,台灣民族運動有三大任務,包括國家的締造(state-making)、 民族的塑造(nation-building)、以及國家的打造(state-building),也就是 說,我們要同時追求台灣的國家獨立、處理族群分歧、以及建構國家機器。 如果前者是長期的目標,短期內可以專注後兩者;我們甚至於認為,透過 制度的設計,即使必須經過一番吵架,至少也可以學習如何相處,或許可 以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台灣民族主義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文中的表格很精緻,感覺很受用
另外,所謂的獨立是民主的必要條件,有點有趣,意思是現在不算民主?
文中的表格很精緻,感覺很受用
另外,所謂的獨立是民主的必要條件,有點有趣,意思是現在不算民主?
又仔細想了一下,在一個99%A族群跟1%B族群的地方,確實會因為投票的機制造成少數被多數擺布的狀況,連自主都沒有,有點道理,不過跟現況不知道合不合就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