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澳洲綠色政治的觀察與省思〉溫炳原、彭渰雯

  1. 前言 
    綠色政治最早在 1972 年之際,正是在澳洲這個南半球大陸上 萌芽的。全球第一個以綠色政治為訴求的政黨就是誕生在澳洲東南方的塔 司馬尼亞島(Tasmania)上。
    若以「全國性」綠黨來說,則紐西蘭綠黨的前身「價值黨」(Values Party),是全世界第 一個全國性的綠黨。但若將地方型政黨也涵蓋在內,則「塔司馬尼亞 團結組織」(United Tasmania Group)在時間上的確比價值黨還早兩個月成立,是世界第 一個綠黨。
  2. 澳洲政治綠化的起源
    澳洲政治的「綠化」(Greening)可以溯源於 1965 年澳洲保育基金會 (The Australia Conservation Foundation)的成立(O’Dwyer, 1997)。1963 年大英國協的菲利浦王子 (Prince Philip)訪澳時,提出了一個建議,認為 澳洲應該成立一個類似世界野生基金會的分會,以從事保育相關的工作。
    旗幟鮮明的綠色政治運動, 確實是隨著塔司馬尼亞團結組織的成立而揭開序幕。在這一次島上反水庫 運動中,許多運動者發展出共同的政治視野,他們認為環境運動應該不僅 止於著手進行阻止野生棲地破壞的反抗活動,而更應該聯合如工會等其他 領域的團體,同時介入選舉政治(Zelko, 2006)。換句話說,環境主義更需 要關懷社會正義及挑戰既存政黨政治的議程
  3. 選舉的挑戰與進展
    從選舉政治的角度來看,當時綠黨作為一個地方小黨,既 無專業的選舉竅門,也沒有龐大的組織資源,實在更難讓主流大眾聽到其另類的發聲,而在政黨間政治利基上的角逐,更存在著其他大小綠化政黨 的競爭。對於一般選民而言,只靠著「支持社運」或「環境保護」旗幟的 候選人,縱使有顯眼的運動經驗加持,想要吸引他們的支持似乎還是不夠 的,甚至即便是支持綠色運動的選民,投票的選擇也可能不是綠黨,而是 其他在政見或政策上綠化的政黨
    布朗最初是以遞補方式進入議會,但卻能在自由黨及工黨 長期把持的政局下,展現令人驚豔的表現。他提出相當多元議題的法案, 從資訊透明、尊嚴死亡、議員減薪、同志權改革法、反蛋雞產業到反核等, 其中最為著稱的是在 1987 年提出的「半自動槍枝禁令」法案(Bill to Ban Semi-Automatic Guns),還遭到兩大黨聯手杯葛,但當時澳洲社會槍枝問題 十分嚴重,而七年之後發生了澳洲亞瑟港屠殺事件的悲劇,不僅印證了布 朗的確是一位具有遠見的政治家,也讓綠黨選票支持高達 17%。透過布朗 努力問政的表現,使得綠黨當選的骨牌效應在各地散開。1989 年該州衛斯 理谷紙廠(Wesley Vale Mill)的成功抗議運動,興起另一波支持綠黨的風 潮,綠黨在同年的塔斯馬尼亞州議會選舉中,一舉拿下五席的議員席次, 隨即並與工黨組成聯合政府,這樣的成績也讓綠黨在塔司馬尼亞的政治地 景上,奠定了至今不可撼動的重要位置。
    1992 年,在各地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綠黨齊聚在雪梨,共同籌組了全國 性的政黨組織-澳洲綠黨(Australian Greens)。布朗進而於 1996 年順利轉 戰中央,當選為第一位綠黨籍的聯邦參議員。最近一次(2004)的聯邦國會 選舉,勢如破竹的綠色政治支持力量,將綠黨的第一偏好支持率從 2.3%飆 升為 7.2%,讓綠黨聯邦參議員的席次增加為四席,關鍵少數之第三勢力的 態勢儼然成型
  4. 「綠色執政」之路
    「綠色政府」的提出除了表明了綠黨下階段的執政目標,也反應綠黨 這幾年在選舉上的政治積累。2001 年不僅布朗連任參議員,新南斯爾斯的 凱莉.聶投(Kerry Nettle)女士也成為澳洲綠黨第二位的聯邦國會參議員。 2002 年時,在沒有自由黨競爭對手下,新南威爾斯的麥可.歐肯(Michael Organ)當選了聯邦國會眾議員。接下來塔司馬尼亞的克里絲婷.蜜爾 (Christine Milne)及西澳大利亞(West Australia State)的瑞秋.希爾特 (Rachel Siewert)也分別在 2004、2005 年進入了聯邦參議院。在州議會的層級上,2006 年時在 5 個州共有 13 席的綠黨州議員 ,而各地最基層的地 方議會,全澳洲目前也有 80 席的綠黨議員。
  5. 對台灣綠色政治的啟發
    台灣綠黨 2006 年底台北市議員選戰,得票率平均不到 1%,很深切地 提醒我們一個任何選制都救不了的現實,那就是以環境為優先的「綠色選 民」不知道在哪裡。綠黨的低票數,讓人遺憾的不是綠黨在台灣發展十年 不見進展,而是台灣選民的綠色政治意識,真的非常薄弱。休閒取向的生 態關懷或活動固然日受歡迎,謀殺環境與正義的政經結構卻乏人監督;或 者,「理念上」支持環境運動的選民,可能更關心在選舉的那一天如何痛擊 泛藍或泛綠的「對方」。
    任何的選制設計、選戰策略或包裝,都很難改變這樣的結構性的窘境, 因此我們必須直接檢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民結構。造成這個結構的原因至少有二:其一是許多環保生態團體仍然極力避免「政黨化」,希望保持「政 治中立」的色彩;其二是即使具有綠色政治意識的團體,因疏於或無力於 經營草根,於是至今根深蒂固於台灣社會的開發主義,仍然少有撼動。到 了選舉時,綠黨的票自然「開不出來」。
  6. 代結語
    1970 年代澳洲各地的環境運動,雖然有效地將環境議題推上政治舞 台,但對傳統的主流政黨的改造有限,充其量只是在既定的政治議程中加 入一些「綠化」的想法而已,其對於政治的想像,仍然侷限於以物質利益 為主要考量。環境保護政策扮演的不外是協助發展典範繼續享有支配地位 的調節性角色,一方面作為對生態環境惡化的回應,另一方面持續強化發 展的正當性。而這也正是「綠化」與「綠色」兩者最根本的差異,前者的 政治主體是不同階級間的物質利益分配,而後者卻是人與自然關係之間生 態價值的重新反省。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澳洲綠黨的崛起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篇幅有點少,不知道綠黨實際上推行的政策長什麼樣子,口說保護、反開發、反物質主義,但是實際上推出來的政策長怎樣卻不知道,與其他主流政黨的差別在哪也不太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