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江宜樺


  1. 概念分析的意旨
    三種研究政治的途徑:
    1. 日常語言的途徑
      直接面對日常生活世界的經驗,仔細蒐集並分析人們使用政治一詞時,所意指的對象或內涵是甚麼。
      優點是貼近人們生活經驗,缺點是過於侷限在某地區的理解以及過多的意義分歧
    2. 思想史的途徑
      從人類歷史中去考察政治問題如何被界定、政治主張如何被提出。
      優點是對象明確,然缺點是研究對象畫限了政治的定義
    3. 概念史的途徑
      僅扣政治這個概念,研究曾對分析與使用此概念的人物,分析他們如何界定政治

      然缺點是可能忽略掉某些未曾討論過政治一概念人物,卻是重要的政治思想家
      但卻可以提供一個明確的討論起點,也是此文的研究途徑
  2. 政治概念的古代與現代意義
    1. 亞里斯多德-群居互動、理性言說
      以民主政體的經驗定義公民,再以公民的組成定義城邦,其結果是使"政治"概念與民主政體的實踐產生特別緊密的關聯性
      1. 城邦
        為了追求最高善的政治社群,最高善是美好幸福的人生
    2. 古典政治概念的特色
      1. 政治涉及公共利益與公共事務
      2. 政治是自由平等公民的輪流統治活動
      3. 政治活動預設人的理性言說能力,越是非理性的暴力行為就遠離政治
      4. 政治與個人幸福美滿的生活有關,而幸福美滿的生活就是充滿德性的生活
      5. 政治主要是一個城邦內部的活動,城邦以外或城邦與城邦之間,不屬於政治的範疇
    3. 霍布斯-平等締約、服從主權
      定義所謂的"政治",指的是不依自然力量或武力,而依據人們自由意志的判斷,以平等的方式締結契約、建立至高統治權的過程
      1. 自然權利
        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意願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性命的自由
      2. 國家
        界定國家存在的目的端在於和平與秩序。
        其產生來自於人人放棄自然權利之行使,將之賦予第三者,尤其代表眾人來維持秩序
    4. 韋伯-自主領導、權力支配
      1. 國家
        現代意義下的國家是一種奠基於領土之上的強迫性人群組織,以及唯一宣稱擁有正當武力的壟斷權的組織。
        同時強調,國家不能用他的活動內容與目的加以界定,並主張須以"特具的手段"來界定。
      2. 政治
        政治追求權力的分享、追求對權力的分配有所影響,不論是在國家之間、或是在同一個國家的各團體之間。
    5. 現代政治概念特色
      1. 現代政治概念不再與任何實質性的倫理或道德目標有關,而純然是一種活動或行動的範疇
      2. 現代政治概念所指涉的活動是權力活動,不是溝通說理的活動
      3. 現代政治概念比傳統政治更預設"敵友關係"與鬥爭的必然性,政治不再是善意相向的公民彼此砥礪德性的作為
      4. 政治鬥爭或權力爭奪不僅發生在一國之內,也發生在國與國之間,因此政治現象無所不在。
  3. 當代理論家的"政治"概念
    1. 決斷論-施密特,敵友之分、主權決斷
      施密特以"the political"形容詞的字眼來探究政治,開啟政治概念抽象化、理論化的起點。
      以"區辨的判準"來界定政治,認為界定敵人與朋友是政治必須提供的判準。而決定者即是主權者,不僅判定敵我,也判定何為例外狀況
    2. 多元論-鄂蘭,言行彰顯、多元空間
      鄂蘭的多元性表現在他主張政治與多元性之間的密切關係
      認為人的個體互動構成了政治場域,政治的經驗領域是行動,行動意指人類表達自我的言行,至此,政治不只指涉言行,而是呈現多元特性的言行。

      鄂蘭對權力的理解:
      "權力不僅相當人類的行動能力,而且是指協力合作的行動能力:權力絕不可能專屬於某一個人,他是屬於團體所有。只有當團體聚集在一起時,權力才能維持存在"
    3. 公共理性論-羅爾斯,公平合作、理性共識
      羅爾斯的自由主義以肯認合理多元主義為出發點,認為唯有公共理性,才能使得在多元學說並立的當下,維持社會的和平共存。
      從羅爾斯討論"政治的領域"與"政治性的正義觀"來探究政治概念
      1. 政治的領域
        由兩種政治的關係加以界定,其說明政治社會的先天限制
        1. 居住在封閉中的政治社會中,受到其中制度影響的人們,構成一種政治關係
        2. 政治與人民的關係帶有某種強制性質,人與人的互動並不是出於自願。
      2. 政治性的正義觀
        1. 兩類不同的政治價值構成的價值族系,可以構成"政治性的正義觀"的內涵
          1. 政治正義的價值
            包括平等的政治與公民自由、公平的機會平等、社會平等與經濟互惠等等
          2. 公共理性的價值
            指涉我們進行公共討論時所必須滿足的條件,來確保公共討論是自由、公開、通達、合理
    4. 基進民主論-慕芙,接露支配、永恆抗爭
      對慕芙來說,政治的本質就是抗爭,是衝突、對抗、權力關係、以及各種從屬及壓迫型態。
      認為"基進民主"可以爭奪自由民主的詮釋權,將自由民主變成重視群體、肯定差異與激情的嶄新型態。
      同時主張政治的要素在於永無止息的衝突與抗爭,主張民主的精神在於"未決"與"不定",讓普遍性維持在不確定的狀態中,正是民主政治存在的條件
  4. "政治"概念的幾個關鍵問題
    1. 政治與公共性-如何區分政治與非政治?
      政治與公共性或公共領域有關,然而公共性或公共領域的界定標準必然隨著相關人群的變動而變動。
      在過去,公共性與國家這種組織有比較密切的關聯;在現代,公共性會出現在許多不同的人類活動經驗領域。
    2. 政治的特質與目的-政治作為一個活動的目的與特質?抑或是功能與目的?
      政治具有目的,可以是維持共同體的生存、實現公平正義等,思想家們紛爭的點在於如何協調這些價值共存,以及其優先順序。
    3. 政治與支配-政治是否涉及支配關係?
      此文主張政治不應以"權力支配"為核心,並偏好鄂蘭以"開創、領導"性格,取代"支配、統治"
    4. 政治與理性-政治的本質是理性嗎?
      此文主張政治應該講求理性,但並非羅爾斯界定的理性(太過狹小),而是"我們可以瞭解、可以接受的說法"
    5. 政治與秩序-政治是否尋求秩序或規範的建立?
      文中主張秩序的建立與維持,是一個永無終止的工作。每一個時代都以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形塑大多數人接受的秩序。
  5. 初步界定與後續問題
    1. 政治的兩個層面
      1. 經驗性的定義
        告訴我們政治在現實生活中指涉那些現象
        此文認為"政治乃是人們為了決定公共事務的處理方向,而表現為辯論、溝通、對抗或支配的各種行為"
      2. 規範性的定義
        建議我們理想的政治應該意味著甚麼
        此文主張"在一個多元社會中,政治應該是所有關注公共事務的人,以彼此認為合理的方式,不斷試圖建立強制性規範,以謀求人民福祉的行動"
        同時也強調,隨著人類環境的轉變,必須容許舊有的規範接受質疑或顛覆。
    2. 政治概念是一個西方概念?
      文中認為在討論政治概念的同時,應提出非西方概念一同討論,以免西方經驗窄化我們對政治的想像。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