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顏色革命」的指涉對象眾說紛紜,但是核心的共識是指從2003年起發 生在前蘇聯共和國喬治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的民主化過程,如2003年底發生在喬治亞的「玫瑰革命」、2004年 底在烏克蘭的「橘色革命」和2005年初在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
顏色革命是被西方所高度肯定的平和民主化變革。喬治亞、烏克蘭和吉爾 吉斯的新執政菁英也借助著顏色革命所傳布的印象來爭取西方國家的支持,並 在對外關係上採取了親西方的態度。然而對外態度是否和內部制度一致?顏色 革命是否名實相符?是否在制度上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動?是否出現了嶄新 的執政菁英?是否建立了真正的民主體制?是否顏色革命在民主深化上除了許 諾、也有其侷限?而這樣的許諾與侷限,是否隨著這些國家的所處的區位而有 所不同? - 競爭性威權體制下的民主運動
- 總統專制
在總統專制的國家內,整個的統治系統是繼 續著蘇聯時期的傳統,國會僅是點綴,掌握實權者是從以往的共黨第一書記 變身而成的總統。中亞的幾個國家是此種體制的典型 - 哈薩克的納札巴耶 夫(Nursultan Nazarbayev)
- 烏茲別克的卡里莫夫(Islam Karimov)
- 土庫曼的尼亞佐夫(Sapamurad Niyazov “Turkmenbashi”)
- 塔吉克的拉賀蒙諾夫(Emomali Rakhmonov)
-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的競爭性威權主義傳統是建築 在阿卡耶夫(Askar Akayev)總統的非共傳承上
在吉爾吉斯,獨立 後當選為總統的阿卡耶夫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曾經在1987到1990年之間 擔任吉爾吉斯科學院的院長,然後在1990年由國會選為總統,1991年10月再經 由直選成為吉爾吉斯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統。吉爾吉斯共黨的前任第一書記烏蘇 巴里耶夫(Turdakan Usulbaliyev)和馬薩里耶夫(Absamat Masaliyev)則當選 為國會議員,在議會中領導反對力量制衡阿卡耶夫。媒體也可以自由地批評阿 卡耶夫所領導的經濟改革,對政府施政造成很大的阻力。阿卡耶夫承認俄語為 官方語言,又對南方的烏茲別克社群展現了充分的寬容
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的緊縮則 是和中亞鄰國與俄羅斯同步,並且和家族利益與統治菁英的權力壟斷相連。 然而阿卡耶夫的統治從來不如其他中亞總統專斷,因此到了關鍵的政治繼承 時刻,當統治菁英集團本身因為阿卡耶夫是否會繼續在位而發生內部的利益 衝突之時,原有的統治架構便開始瓦解。吉爾吉斯的南北對立,此時更為衝 突提供動力;而喬治亞與烏克蘭的革命先例,也產生了強大的示範效應。究 其實,阿卡耶夫沒有樹立絕對的個人權威,又沒有充分地進行民主改革,是使 得其政權無法持續存在的主要原因 - 烏克蘭
在烏克蘭,帶領國家走向獨立 的克拉夫區克(Leonid Kravchuk)曾經擔任烏克蘭共黨的政治局委員,是黨內 的第三號權力人物。但是他體認民主浪潮和烏克蘭民族主義的興起,在蘇聯崩 解前退出共黨,然後以國家獨立作為號召,贏得了1991年12月的總統選舉
克 拉夫區克靠著成功從蘇聯獨立和對俄態度強硬來建立自己的政治聲望,在黑海 艦隊如何分割、烏克蘭核子武力的處理方式,以及克里米亞半島的主權地位與 西瓦斯托堡海軍基地的歸屬問題上,和莫斯科針鋒相對,毫不相讓。但是由於 經濟轉型的表現不佳,民生困厄,俄羅斯又要求提高能源價格,使得克拉夫區 克的政治聲望下跌
庫其馬則強調烏克蘭在歐亞之交的獨特地位,以及和俄羅斯密不可分的聯繫,主張 以恢復和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來挽救烏克蘭的經濟
2004年總統大選的時候,庫其馬希望能夠扶植總理亞努科維奇 (Viktor Yanukovych)做為接班人,持續走親俄的道路,但是卻受到前總理尤 申科(Viktor Yushchenko)的挑戰,形成劇烈的競爭
在11月的第二輪選舉當中,亞努科維奇獲得 較多票數,而尤申科宣稱選舉有嚴重舞弊,不承認敗選,號召支持者舉行大規 模的示威抗議。由於尤申科在選前中毒毀容,整個選舉過程充滿爭議,國際力 量也大幅介入(Sushko and Prystayko, 2006)
結果中選會不接受選舉結果、憲法法庭也判 決選舉無效。於是在12月烏克蘭重新舉行了第二輪的總統選舉,尤申科獲得勝 利。這便是橘色革命。
總體而言,烏克蘭的反對力量有其存在的空間,民間社會也非常 活躍。另一方面,執政陣營經常處於分裂狀態,例如在1994年挑戰總統克拉夫 區克的是他的前總理庫其馬,而在十年後挑戰庫其馬接班人亞努科維奇的又是 庫其馬的前總理尤申科。從當權派中分裂出來的挑戰者更能夠運用社會資源。 最後,我們看到烏克蘭的執政者並非和過去的共黨高層統治者一脈相承。克拉 夫區克和庫其馬最多可以被視為烏克蘭共黨的改革派菁英,這和中亞的專制總 統在蘇聯時代就牢牢地掌握著最高權力並且一直持續統治到今天有很大的不 同。烏克蘭在獨立後的政治狀況是很典型的競爭性威權主義。 - 喬治亞
綜觀喬治亞的玫瑰革命,是建築在謝瓦那澤所建立的相當開放的政治氣氛 之下。喬治亞除了1990年代初期的政爭、和分離主義對提比里斯的持續挑戰之 外,大體上維持了政治穩定,並舉辦定期選舉。輿論對於政府有相當的獨立 性,並經常嚴厲批評,特別是發揮極大政治影響力的電視台Rustavi-2,這是在 前蘇聯各國中難得的獨立媒體。反對黨合法存在、並在選舉中獲得相當的支 持。謝瓦那澤從來不是專斷的總統,也缺乏足夠的政治實力來建立威權體系 (Fairbanks, 2004:113)。他在許多關鍵時刻不敢也不願使用武力,在其政治行 為上表現出相當的節制。凡此都和中亞式的總統獨裁有非常大的不同,而和烏 克蘭與吉爾吉斯相似。 - 在喬治亞、烏克蘭與吉爾吉斯,三個政治民主化事件都是發生在競爭性威 權主義的環境當中。在這種體制下,由於有了相當程度的民主條件,選舉被認 為應該被尊重,而且人民對於選舉舞弊的政府自認有抗議和要求下台的權利, 政府則對於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缺乏鎮壓的決心和能力。獨立或半獨立的行為者 (如媒體、法院)提供了反對黨及抗議群眾對抗政府的資源。如果是在穩定的 民主體制當中,不會產生大規模的選舉舞弊,引發群眾抗爭;如果是在真正的 威權體制當中,反對派和群眾無法匯集力量,政府也有能力壓制任何對政權的 挑戰。只有在競爭性的威權體制中,當政府的行為和民主的標準出現重大落差 的時候,才會出現顏色革命的現象
- 統治菁英的延續性
- 波海三國
由於波海三國的反蘇氣氛 濃厚,在獨立前後各國都已經由支持獨立的群眾運動領袖掌握政治權力。他們 不是共黨的高層菁英,因此在這整個區域新舊菁英之間的關係是斷裂的。從這 一點來看,波海三國在獨立時是經歷了一個真正的革命。 - 中亞四國
中亞四國的統治者在獨立前後都是由共黨第一書記擔任,因此獨立並 沒有帶來菁英的置換,而是展現了高度的同一性。從這樣的情況來看,中亞各 國在獨立前後並沒有經歷一場真正的民主革命,甚至連菁英的權力移位都沒有 達成 - 俄羅斯、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吉爾吉斯、喬治亞
在同源的 情況之下,新統治菁英大多為共黨中的改革派,在劇烈的政治變遷過程中較早 地離開了共黨組織,而成為改革的主要推手。在這些國家當中,從新舊菁英之 間的關係來看,並沒有在獨立時經歷一場真正的民主革命 - 烏克蘭-尤申科、提摩申科vs庫其馬
尤申科曾經在1993到1999年之間擔任 烏克蘭國家銀行的主席,而後在1999到2001年之間擔任總理的職務
提摩申科,從東烏克蘭德聶伯彼得 洛夫斯克地區(Dnipropetrovsk)起家的天然氣富商,專門從俄羅斯進口天然 氣,並從1996年起投身政治,成為國會預算委員會的主席。她在尤申科內閣中 擔任負責能源的副總理 - 喬治亞-薩卡希維利、什瓦尼亞vs謝瓦那澤
薩卡希維利擔任過首都提比里斯的市議會議長、執政黨「公民 聯盟」(Union of Citizens of Georgia)的領袖
什瓦尼亞早 期加入由謝瓦那澤創建的執政黨公民聯盟,並在1993年成為秘書長。到了1995 年大選後,他成為國會議長。由執政黨秘書長和國會議長的地位 - 吉爾吉斯-巴基耶夫、庫洛夫vs阿卡耶夫
巴基耶夫是出身於吉爾吉斯南部的共黨官僚,在獨立後曾經擔任過省長的職 務,並被阿卡耶夫拔擢到中央,在2000到2002年之間擔任總理
庫洛夫(Felix Kulov)是阿卡耶夫政府內的重要人 物。在1992至1993年間他是吉爾吉斯的副總統,又在1998到1999年之間擔任首 都比什凱克的市長 - 前蘇聯十五國獨立與顏色革命前後之菁英變化
- 民主進展的侷限性
- 喬治亞
喬治亞的民主深化,最大的危險 便在於薩卡希維利是否會利用其個人魅力來扭轉制度,使總統不受任何勢力 節制,從而在喬治亞出現如俄羅斯威權總統普金(Vladimir Putin)一樣的領導 人,既專斷治國、又享有民望。如果是這樣的話,則喬治亞將不經意地滑回 競爭性威權體制。喬治亞的民主考驗將出現在薩卡希維利本人的政治繼承上 - 烏克蘭
烏克蘭的尤申科選擇了減少衝突的策略 二。和薩卡希維利不同的是,尤申科在舊政權中的時間和地位更長更高,因此 他和舊政權菁英妥協的傾向更強。此一傾向清楚地表現在他和新總理提摩申 科之間的關係之中。提摩申科雖然出身於舊政權的核心德聶伯彼得洛夫斯克地 區,但是自從尤申科內閣被倒、而她本人也受到司法調查之後,卻成為改革烏 克蘭舊體制的急先鋒。提摩申科在橘色革命之後成為尤申科政府第一任的總 理。她試圖將橘色革命時提出的激進改革政策落實,特別是對於1990年代圖利 財閥的私有化和煤礦與重工業的貪腐更是磨刀霍霍,態度非常強硬,引來極大 的爭議。因為此一原因,提摩申科和尤申科之間產生了很大的衝突,在2005年 9月提摩申科被尤申科撤職,而她的政黨也成為國會中批評政府、督促改革的 重要勢力。橘色革命陣營因而分裂 - 吉爾吉斯
在三個革命當中,阿卡耶夫的 競爭性威權體制和其他中亞國家的總統專制最為接近,而其新舊菁英之間的延 續性也最大(新統治菁英的總統與總理是過去的總理和副總統),這些都是對 民主不利的因素
從鬱金香革命在2005年3月爆 發以降,吉爾吉斯尚未出現大幅度的政經改革,整個革命所帶來最大的影響僅 僅是在於權力易手(transfer of power)而已,連政權轉移(regime change)的程 度都沒有達到,更遑論整體政經秩序的革命性改變了
阿卡耶夫政權的基礎不是在正式的制度和政黨,而是在宗族勢力、私人關係和地方派系。由於推翻阿卡耶夫政權的是另一批的宗族和派系,因此新政權很 快地便表現出舊政權的統治形態(Bransten, 2005),並且排除了在革命過程當 中曇花一現的新生政治力量,這和烏克蘭與喬治亞有很大不同。在鬱金香革 命之後,派系鬥爭、密室政治,和非正式菁英網絡依然主宰著吉爾吉斯的政治 生態,而且組織犯罪集團滲入政府高層,造成庫洛夫總理所謂的國家罪犯化 (state criminalization)的現象。 - 我們看出顏色革命並不能夠滿足民主革命的三個要求
- 顏色革命並非推翻專制政權,而是在競爭性威權體制國家中所出 現的完善民主的企圖
- 顏色革命前後的新舊統治菁英有同源性,舊政權 並未被置換
- 顏色革命所建立的新政權並不能帶領這些國家進入完全與 穩定的民主,而仍然是處於競爭性的威權體制、或最多達到競爭性威權體制與 穩定民主的邊界
- 前蘇聯的政治經濟背景與民主深化的可能
- 前蘇聯四大區域人均GDP的變化:1990-2005
- 在由西向東的四群前蘇聯共和 國當中,發展順序及被西方所接納的程度都是依次遞減的,而和俄羅斯的關係 則是反向發展。其中波海三國的經社發展程度最高、最被西方所接納,但是 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卻最為緊張。至於中亞五國,一方面發展程度最低、最被 西方所排斥,一方面和莫斯科之間的關係卻最為親善
- 獨立國協在成立當時,便有十個前蘇聯共 和國加入,僅有波海三國和喬治亞拒絕參加。後來喬治亞在1993年調整了和莫 斯科之間的關係之後加入,但是在玫瑰革命之後又退出(2006年2月)。從各國 加入獨立國協的情況,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來波海三國是最為敵視莫斯科、最不 願意加入任何由俄羅斯所主導的國際組織。
- 大凡急於脫離蘇聯、敵視俄羅斯的,都是地處西隅、 和西歐較為接近,在歷史和文化上與西方相連,因而容易被西方所接納的。因 此在各國請求加入歐洲理事會(The Council of Europe)的過程當中,波海三 國一馬當先,在1993年5月到1995年的2月正式成為會員國,接下來是摩爾多瓦 (1995年7月)與烏克蘭(1995年11月)
- 前蘇聯的政治環境相當程度上表現出地緣的特色。地理上的東西分佈對於 形成四大區域以及塑造各區域的不同特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地理的區位和各 國的經社發展程度、與西方之間的關係,以及和俄羅斯的互動都息息相關。而 也是這樣的地理區位分佈使得波海三國最早建立較為穩固的民主體制,從而 排除了顏色革命在這些國家發生的可能。透過地理區位的觀點,又可以看到顏 色革命在烏克蘭、喬治亞和吉爾吉斯發生是基於不同的原因、表現出不同的型 態,又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局。由於區位不同,這三個顏色革命雖然彼此前後 產生了示範效應,但其實是不同的現象,不可同一視。就好像顏色革命後的烏 克蘭、喬治亞與吉爾吉斯還是與波海三國不同,這也是地理區位所產生的影 響。
- 結論
- 三個主要的侷限性:
- 顏色革命是在競爭性的威權主義國家中發生,這些國家因為在政治權力 轉換前已經處於半民主的狀態,因此顏色革命所帶來的民主進展是有限的,這 和一般革命所要求的大幅度制度變革不同
- 顏色革命發生後掌權的新菁 英均為原政權中的改革派,後因為利益和理念而離開權力核心,成為反對派, 因此新舊菁英同出一源,此種菁英的延續性和一般革命中所出現的菁英替換不 同
- 新政權建立後,並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民主期望,和穩定的民主政權 還差一段相當的距離
- 顏色革命三國的民主進展
- 從本文的討論與分析當中,我們發現顏色革命並非一般所理解的民 主革命,然則為何各國會傳布出這樣的政治意象,使用如此的誇大之詞 (overstatement)?這一部份牽涉到各國反對黨在國內政治競爭時所採取的策 略,以及美俄在歐亞大陸上的戰略競爭。此種對於顏色革命概念本身政治和戰 略意涵的討論已經超出本文的範圍,而應另做分析論述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顏色革命(喬治亞的玫瑰革命、烏克蘭的橘色革命、吉爾吉斯鬱金香革命)與革命的差異,並分析何種因素影響了此差異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簡單來說就是地理關係決定與俄、歐的心理距離,進而影響民主化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地理關係決定與俄、歐的心理距離,進而影響民主化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