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芬蘭國會選制下的策略性投票〉李憲榮

  1. 前言
    芬蘭是採內閣制的國家,在「比 例代表制」下常會有聯合政府的出現,這和台灣行政與立法分立的制度, 且又極可能單一政黨獨霸的情況背道而馳。一般認為,在比例代表制下, 策略性投票的現象遠較單一選區多數決為低。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探討芬蘭 國會選制下的政黨體制和策略性的投票的運用。 
  2. 芬蘭簡史
    芬蘭人民之先祖來自俄羅斯東部大平原頓河-伏爾加河流域(DonVolga River),芬蘭之民族同質性頗高,官方語言為芬蘭語及瑞典語等兩 種,92%芬蘭人以芬蘭語(屬芬烏語系 Finno-Ugric)為母語,6%為瑞典 語族裔。芬蘭建國歷史頗為坎坷,12 世紀中期瑞典王國勢力入侵並統治芬 蘭全境長達 650 年,故深受瑞典文物典章及風俗習慣之影響;且因接受瑞 典傳入之基督教路德教派信仰,在宗教與情感上均與瑞典相近相連
    1917 年芬蘭趁俄國發生十月革命自顧不暇之際,於 12 月 6 日宣佈獨立為 民主共和國並獲新成立蘇維埃聯邦實際掌權之列寧所承認。芬蘭於 1919 年結束內戰後,頒佈第一部正式憲法並實施民主政治迄今。
    1948 年 4 月蘇聯又迫使芬蘭簽訂芬蘇友好互助條約,被迫 採取軍事不結盟政策,此即國際關係所稱之「芬蘭化」(Finlandization), 並長期籠罩在蘇聯專橫之氣氛下
    芬蘭在 1995 年與瑞典、奧地利同時加入已成立之歐洲 聯盟(European Union, EU),並於 2002 年啟用歐元,加速融入西歐之金 融、經貿體系;惟因長久以來之軍事不結盟與中立國政策影響,芬蘭民意 迄今反對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3. 芬蘭國會的選舉制度
    芬蘭於 1917 年從俄羅斯手中獨立,並於 1919 年頒布正式憲法。但芬 蘭的選制係始於 1906 年帝俄統治時期自治議會所訂定之『國會法』 (Parliament Act)。1919 年的憲法維持這些選制的基本原則。 
    1. 選舉制度的主要規定
      1. 國會(Eduskunta)為一院制,議員總數為 200 人,原訂至少每三 年舉行一次;之後,修訂為四年。
      2. 選舉採取直接、秘密方式,從全國 12 至 18 選區選出 (目前有 15 個選區),各選區依人口比例分配席位(最少者為 6,最多者為 34), 但有特殊狀況得設特別選區選出 1 名議員(目前有 Aland Island 一區)
      3. 各政黨或聯盟提出一份開放名單,由選民任意勾選名單上的候選 人,所以選民同時選候選人和選政黨(或聯盟)。
      4. 候選人應由政黨或選民協會(voters’ association)向各選區選委會 推薦。由後者提名之候選人須有 100 名以上之選民連署。政黨得 組成選舉聯盟(alliance),而選舉人協會得組成共同名單(joint list)。 
      5. 以政黨比例及頓特公式(d’Hondt),計算各政黨或聯盟在各選區 的得席數。以下「計票方法」詳述。 
      6. 任何有選舉權之公民皆有候選人資格,但下列人士除外: 被宣告 禁治產人、職業軍人、高級公務人員如司法部長及最高法院法官。 
      7. 全國男女公民原訂年滿 24 歲均有選舉權;之後 1944 年修訂為 21, 1969 年修訂為 20,1972 年修訂為 18。各選區設有選舉委員會負 責選務,但最高選舉決策和主管機構為司法部。
      8. 除選舉日外,選民得在選舉日前 11 日至 8 日(國外)、或 11 日至 5 日(國內)進行「提前投票」。行動不便之選民得申請在家裏提 前投票。船隻在國外之芬蘭船員亦得在船上提前投票。
    2. 計票方法
      1. 第一階段計算:
        1. 各選舉聯盟裏各個政黨的選票
        2. 各選舉聯盟的總得票數
        3. 各共同名單的總得票數
        4. 不屬於共同名單的各選舉人協會的總得票數。
          在同一選舉聯盟的政黨和在同一共同名單的選舉人協會都被視為是同 一組。
      2. 第二階段將各組的總得票數依序排列
      3. 第三階段決定「係數」(reference figure),而不使用當選基數。得票最高的組的「係數」就是該組的總得票 數,首先分配一席。然後將其總數除以二,再比較各組的選票數,此時票 數最多的一組可分得第二席,然後也將其總票數除以二(如果是同一組獲 得兩席,則其總數除以三),再來比較各組的選票數。凡是已分配到席次 的組,必須將其總票數除以已分配到的席次數加一,除完之後,比較各組 的平均數,再來分配剩餘的席次,以此類推,直到所有席次分配完為止 
      4. 芬蘭的比例代表制有其特殊之處:
        1. 各政黨間必須相互競爭,個 別候選人也必須應付黨內的競爭
        2. 除了政黨可以提名候選人外,選 民協會也可透過 100 人以上的連署提名,和政黨一樣「選民協會」亦可提 出候選人共同名單或組成選舉聯盟
        3. 選民在投票時選人等同於選黨, 投給任何一位候選人人的選票,都是等同於支持該黨的所有的候選人與認 同該黨的政策,因此選民必須同時考量到個別候選人 ,也必須考量該候選人所屬的政黨和其政策
        4. 全國分為 15 個選區,各個選區的大小不 一(即當選名額依選區人口多少而定,最多 34 席、最少 6 席),席位之分 配以各個選區而非全國的總得票率為準,因此如以全國之總得票率來觀 之,一個政黨或聯盟在國會的總席位與全國的總得票率對有一些落差
  4.  芬蘭的政黨體制和聯合政府
    在 1980 年代綠黨(以下簡稱 VIHR)成立後,芬蘭的政黨體制就很穩 定:主導政黨有 SDP,KESK,KOK,各有 20%至 30%的選票實力,另有 四個較小的政黨:左派的 VL(又稱 VAS)、VIHR、基督教聯盟黨(以下 簡稱 SKL)、和 RKP。政黨意識形態的隔閡不大,而是北方的鄉村和南方 的都會區的分歧較大
    根據過去「彩虹聯盟」的結構,芬蘭政黨間的意識形態差異似乎不大, 政黨體制的分野在於北部的鄉村和都會區。以幾個較大的政黨而言,SDP 的主要支持在於南部的工業區並取得部分 VAS 在北部鄉村區的小農民和 工人的支持。KOK 的票倉在都會區,而 KESK 對主力是在都會區的邊緣 地帶。較小的政黨也有類似情況。VIHR 的支持來自首都的都會選民,VAS 則來自其邊緣地區。SKL 是小黨但有全國各地的支持選民。RKP 只是地區 政黨,主要支持來自說瑞典語的選民。
    1. 芬蘭社會民主黨(SDP)
      1899 年成立,原名芬蘭工人黨,1918 年內戰前擁有 40%左右的選票 實力,內戰後,屬共產黨的黨員另組芬蘭共產黨(SKDL),SDP 重組成為 一個溫和的社會黨,之後選票實力約在 20-29%之間,黨員約 6 萬人,從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大戰之間保持最大黨的地位
      主要主張為民主社會主義,倡導民主、自由、經濟 民主發展,代表工作階層的勢力。
    2. 中間黨(KESK)
      1906 年成立,原名為農村黨(Agrarians),曾先後稱為「農村居民聯 盟」、「農民聯盟」、和「中間力量」,並吸引「芬蘭農村黨」(SMP)和「民 主人民黨」(LKP),1965 年改名為「中間黨」(Centre Party 或芬文Keskustapuolue),1988 年 6 月改為現名(Suomen Keskusta),當員約 20 萬 人。
      主要主張為維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代表鄉村和農民的勢力 
    3. 全國聯合黨(KOK)
      1918 年成立,屬性為保守的民主黨,黨員約 7 萬人,約有 20%以上 選票的實力,深受婦女和年青人的支持
      主要主張為資產階級利益,代表商業和專業階層的勢力
    4. 瑞典民族黨(SFP或RKP)
      1906 年成立由芬蘭的瑞典族人組成,黨員約 3 萬人,代表全國約 6% 的瑞典語族群。其名稱簡稱芬文為 RKP,但瑞典文為 SFP,主要主張為維 護瑞典族居民的社會地位和權益
    5. 瑞典左翼聯盟(VL或VAS)
      原名「芬蘭人民民主聯盟」(SKDL),結合芬蘭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黨, 與蘇聯和共產集團關係密切。1986 年部分成員被逐出,以「非傳統民主黨」 (Democratic Alternative, DEVA)名義參加 1987 年選舉。1990 年蘇聯瓦解 後與其他左派政黨結合而成左翼聯盟(芬文簡稱 VL,瑞典文簡稱為 VAS)。
      黨員約 3-4 萬人,約有 10-15%的選票實力,主要主張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化
    6. 基督教聯盟(SKL)
      1958 年成立,黨員約 2 萬人,以基督教作為聯盟的宗旨,以對付世俗 化的社會,在政治上屬右派,與 KOK 的關係 較近。
    7. 綠色聯盟(VIHR)
      由各種選民協會組成,沒有個人黨員或盟員,1983 年選舉中首次獲得 2 席,1987 年決定成立綠色聯盟。1991 年選舉席位大幅增加,但因能源政 策上分歧未能入閣,1995 年 3 月選後入閣,2002 年由政府核電計畫退出 政府。
    8. 正統芬蘭人黨(RS)
      1959 年從中間力量分裂出來,黨員 2 萬人,主要主張為維護小農、城 市貧民和中小企業利益。1965 年 10 月之前原名農村黨(Agrarians),1983 年首次入閣,1990 年因提出國民年金未被採納,退出政府。
    9. 芬蘭共產黨(SKP)
      1986 年由原芬蘭共產黨分裂出來的少數組成。1990 年芬蘭共產黨停 止活動併入芬蘭左翼聯盟後,該黨以團結派名義繼續活動,宣稱要繼承芬 共傳統,黨員約 4,000 人,1994 年決定改稱「芬蘭共產黨」。
  5. 比例代表制下的策略性投票
    芬蘭採用比例代表制,全國選舉的 結果才是決定那些政黨得以進入內閣的因素。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支持全國 性政黨的選民在各個選區如何做策略性的投票。換言之,各個選區的大小 和策略性投票有很重要的關係。
    他們認為,選民對選第一偏好的政黨是否 會浪選票是制度和個人偏好兩種因素的結果。所謂制度的因素就是選舉制 度和選區大小的規定。
    選區越大,政黨獲得席位的門檻越低。當某政黨對 選民強調它獲得席位的重要性,選區越小,選民需要的動機越大,因為同 樣的票數在大選區當選的機會越大。因此選民對小選區的選票浪費問題更加敏感。
    至於偏好上的因素則決定於選民的個人動機和了解制度的能力。 選民對在某一地區無失去席位危機的政黨,較不會做策略性投票,所以選 區大小和選民認為其所偏好的政黨是否失去席位是選民會策略性投票的原 因。另外選民會根據某政黨過去的表現來判斷選票是否會浪費掉。
  6. 結論
  7. 附錄:芬蘭政黨名稱對照表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介紹芬蘭國會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標題詐騙耶,以為會分析芬蘭國會的策略性投票,結果只是做一個比例代表制可能會出現策略性投票的研究回顧,而且回顧的文章大多跟芬蘭沒關係
當作芬蘭國會簡介看看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