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芬蘭半總統制到議會民主的變遷〉郭秋慶

  1. 前言  
    本文將就芬蘭「半總統制」的源起與變遷,從歷史角度加以剖析,以 期給予合理且適當的定位
  2. 芬蘭人建立起民族國家
    1. 自治體由佔領國頒授
      1. 芬蘭早在 1151 年被瑞典征服,瑞典國王埃里克九世首先將基督教帶 入該國,自從 13 世紀以來芬蘭的土地逐漸併入瑞典,不過雙方一直保持 十分密切的關係,「瑞典-芬蘭」這一名詞也開始被使用直到拿破崙戰爭
      2. 自從 16 到 18 世紀,俄國和瑞典為爭奪芬蘭,在芬蘭領土上展開數次 的戰爭,1809 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終於占領這塊土地,芬蘭遂成為 俄羅斯帝國內自治的大公國(Grand Duchy)(Saarl, 1944: 34)。在沙皇統 治時代,芬蘭維持它自己的憲法,而沙皇只是大公爵(Grand Duke),不 是絕對的君主,由他任命駐芬蘭的總督,並負責芬蘭的外交事務
      3. 1906 年芬蘭將傳統的等級議會改成一院制的國會(Eduskunta),議席 200 名,凡 24 歲以上的男、女性公民皆有投票權,是歐洲第一個有普遍與 平等參政權的國家。不但如此,芬蘭當時即有婦女參選,這是世界的首例。
    2. 民族主義激發獨立建國
      1. 早期民族主義的出現,源自民俗、歷史與語言 的研究活動,其領導人是土庫大學的歷史學家波坦(Henrik Gabriel Porthan)教授,波氏的作品探討芬蘭的歷史、調查該國民謠的特徵等,表 露了芬蘭人懷疑瑞典的統治,也帶動人民對地方歷史的興趣,因此城鎮、 鄉村和省變成調查和研究的對象,同時這類地方研究得到國內廣泛的出版
      2. 19 世紀後半期芬蘭的文化統一意識開始覺醒,民族分離觀念亦獲得 基礎
        待 1835 年由芬蘭語撰寫的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終於出版, 更加地喚醒芬蘭的民族主義,芬蘭境內的氛圍可以稱是:「我們不再是瑞 典人;我們不能變成俄羅斯人;我們必須是芬蘭人」。
      3. 19 世紀末俄國在芬蘭推動所謂「俄國化」(Russification)時, 掀起了芬蘭一股團結對外的民族風潮,當地的分離觀因此獲得發展的機會 
      4. 在 1917 年 2 月和 10 月俄國革命的爆發下,芬蘭便乘機從俄羅 斯分離出來,12 月逕自宣佈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此時,芬蘭已經有政府體 系,包括由普遍選舉產生的國會,需再努力的是,修訂它的憲法,製訂總 統選舉的法規,以及任命一位負責外交事務的部長
    3. 共和國經由慘痛內戰後建立
      1. 自從芬蘭宣布獨立以來,由於俄國本身瓦解,而波及芬蘭社會,導致 國內政治分裂。
        從 1918 年 1 月到 5 月為爭取國家的領導權,爆發了一場 殘忍的內戰,其間左派的社民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主導紅色勢力 與由保守的元老院領導白色勢力展開戰鬥,他們分別建立自己的安全團 體,稱為紅色和白色衛隊(Red and White Guards),兩者勢均力敵,前者 近 7 萬 6 千人,後者則近 7 萬人(Arosalo, 1998: 147-66)。
        在政治暴力和 恐懼氣氛的滋長下,紅色勢力有俄羅斯的支持,而白色勢力亦有德意志帝 國軍事援助
        因為德國在第一次大戰戰敗,芬蘭遂得以建立獨立與民主的共和 國。不過,白色勢力因此分裂成優勢的共和國派和少數的君主制派
  3.  半總統制的建立與實踐
    1. 總統擁有強大的職權
      1919 年 7 月『芬蘭共和國憲法』頒布實施,它是當時社會發展的結果, 並沒有仿效他國成功的政府形態。換句話說,國內存在保守勢力抗拒社會 主義勞工革命的壓力,以及保守和自由派政治家對國家機關權力劃分的妥 協,所以憲政設計反應美國體制和傳統議會民主的折衷,行政權被分成民 選的總統,擁有強有力的權力,以及需對國會負責的內閣,所以總統和總 理皆有正當性支持,這樣的雙重領導(dyarchy)某種情形被當作對國會中 占優勢的左派勢力有牽制的作用
    2. 強勢的總統充分發揮外交權
      1. 在 1944 至 46 年帕斯基維當總理期間,他已經是強勢領導人,其後至 1956 年當總統期間,有鑒於二次大戰蘇聯的入侵,芬蘭割讓卡瑞利亞 (Karelia),當地人民被迫搬遷,他提出的俄國政策表現出實用主義的立 場
        戰 後初期,帕斯基維總統主張和蘇聯和解的觀點少有支持者,他仍成功地建 立起所謂「帕斯基維路線」(Paasikivi Line)的外交政策,此卽芬蘭對外政 策的首要目標,乃是建立和蘇聯和諧的關係,以緩和傳統上蘇聯的顧慮和 化解它對芬蘭的不信任,同時展現防衛自己權利和獨立的意識
      2. 基科納在 1950-56 年當總理時,亦是一位強勢的領導人,其後當總統 直到 1981 年。在他的第一屆總統任期(1956-62 年)中,總理的權力明顯 低落,因為他自從穩定總統地位後,對總理更有獨立的空間,雖然 1960 年代末聯合政府穩定,內閣和總理的權力增加,但是聯合政府的穩定也給 予總統有更多機會主導國會,因為國會黨團顯得願意配合總統的意旨,內 閣「自治的潛力」遂減弱,在許多方面變成依賴總統 。基科納總統任內是 以一種十分個人的方式使用總統的權力:選舉總理、將偏愛的政黨推進聯 合政府、迫使內閣解散、建立無黨派關係的「總統內閣」以及解散國會。 芬蘭雙重統治(dyarchy)的權力平衡,在基科納總統時期是唯一遭受嚴重 的衝擊。
        至於對蘇聯的政策,基科納總統堅信外交政策優於內政政策,芬蘭和 蘇聯的關係更密切就能更自由地發展和西方國家的關係,所以他致力於和 蘇聯更為熱誠的關係(Apunen, 1977: 306)。為此,基氏撤除國內潛在和蘇 聯摩擦的源頭,他要國內政治系統、新聞媒體,甚至民眾,最大程度約束 他們對蘇聯的態度。若不願意配合,不管是個人或民間團體,均無法建設 性地參與芬蘭的政治生活,他曾經阻止社民黨高層進入政府中任職,直到 放棄傳統和蘇聯的關係。由於基科納總統這樣的內政,蘇聯對他更加信賴 (Allison, 1982: 357),使得他得以擴展外交政策,於是芬蘭進入北歐理事 會(Nordic Council)(Hodgson,1962: 87),這是芬蘭長期以來無法達成 的目標
    3. 無法穩定的議會民主
      1. 芬蘭國會議員的產生,是全國分成 14 個複選區(7 至 27 席)與 1 個 單選區(Aland 島),每位議員的平均人口數約 2 萬 6 千人,採比例選舉制, 每屆改選在 3 月,首先由每個政黨黨員投票選出該黨候選人,列在依字母 排序的開放政黨名單(party list)提交選區,國會選舉時由選民投票給所 偏愛的候選人,再依各政黨得票率選出政黨當選人,分配議席採銅特 (d’Hondt)法,不設選舉門檻(Kuusela, 1995),所以芬蘭選舉制度的特 徵是候選人都不敢保證一定會當選,政黨也就為爭取勝出,常推出名人當 候選人,像滑雪健將、肥皂劇明星等,使得國會選舉變成強烈候選人傾向。
      2. 1919至1939年芬蘭國會選舉結果(總席位:200)

      3. 二次大戰以來,芬蘭平均有 5 個政黨,是北歐最多政黨的國家(Mattila & Raunio, 2002: 259)。在多黨制之下,1950 年代總理仍無法承擔內閣領導 人,只能監督日常政治,而且大多數內閣也是脆弱和不穩定。直到 2000 年在西歐的民主國家中,只有義大利較芬蘭有更多的內閣,芬蘭總計有 44 次內閣的成立,平均壽命約 300 天,46%是殘餘的多數之聯合內閣,23% 是少數內閣,16%是最少多數的聯合內閣,以及15%是看守內閣
  4. 無法避免的憲政改革
    1. 憲改逐漸的發展
      1. 芬蘭的憲政改革直到晚近才逐步地實現 (Paloheimo, 2001)。最早在 1970 年代中期,國會針對權力平衡和總統的 權限,第一次提出修憲案,然而以失敗告終,其後國會內出現的新戰略改 成只提有限的修憲案,並且採取事前徵得相關政治團體的同意。不過,真 正值得提出的是,自從 1980 年代以來國內開始出現一股追求「新政」的 氛圍,特別是在國會裡面,這是因為國會在 1970 年代憲改受挫產生沮喪 之後,一批更能自我肯定的世代站出來,尤其是他們不懼怕總統權力行使 上的優勢,此時國會的次級系統也日趨完備,而且國會內一些內閣和反對 派言辭的陳述不再對峙
      2. 1982 年科依維斯特(Mauno Koivisto)接 替基科納當總統時,他有鑒於基科納總統 25 年在位期間過多的權力運用,便和國會的精英一道推動強化國會主義(Parliamentalism)和削減總統權 力的作為(Arter, 1999: 82-87),這段直到 2000 年平和的憲政改革通稱為 國會化時期(Nousiainen, 2000: 95-109)。
      3. 綜觀憲政的發展,國會首先提出的修憲案僅略為削減總統權力,直到 1980 年代末一些國會的修憲案,朝向強化議會民主的特徵,待 1990 年國 會還鼓勵內閣進行國會、總統與內閣的權力平衡,以強化國會的地位,國 會在 1992 年時曾坦率地表示,內閣進行憲政改革,以便將總統的權力國 會化,兩年後內閣有義務開始改寫憲法,結果內閣在 1996 年成立由專家 和高級文官組成的「2000 年憲法委員會」(Constitution 2000 Commission), 該委員會提出的新憲法草案,最後經國會以 175 票贊成、2 票反對獲得通 過,並且自 2000 年 3 月起生效
      4. 新憲法的誕生表示,芬蘭政治系統不再屬於半總統制,它從過去的半 總統制經約 20 年的憲政逐漸地轉變成幾乎是議會民主制,其間特別有助 於議會民主發展的因素分別是
        1. 冷戰的結束, 國際政治的緊張減少,這大體上減低總統個人化的外交領導
        2. 蘇聯的 瓦解,破除總統在芬蘭與蘇聯的關係中高度個人化的傳統
        3. 芬蘭加入 歐洲聯盟,歐盟的政策由總理領導,從而限縮總統的外交權
        4. 聯合內 閣強大的多數日益穩定,排除總統的影子,有效地取代總統的領導
    2. 總統權力遭到削減
      1. 最後 的決定權從總統轉移到內閣,包括外交事務的法案。如果總統對於內閣提 出的法案 3 個月內沒有副署,該法案退回國會,不過當國會對該法案不作 修改,該法案不必總統的副署便生效(Section 77)。至於國家預算,總統 不再有否決權(Section 83)。再者,基於芬蘭加入歐盟,雖然新憲法保留外交政策領導的雙重性,但是內閣負責歐盟的政策決定,若該決策不需國 會的批准,則國會也參與歐盟的事務
      2. 在內閣的建立方面,新憲法將總理的任命由總統轉移到國會,這無異 標誌總統在內閣建立的領導角色終結,從此內閣的建立完全由國會多數黨 掌理,總統只有形式上確認的角色,不再能夠嘗試否決內閣的建立,甚至 單一部長的任命(Section 61)。只有當國會黨團無法在適當的基礎上達成 協議、施政計畫以及適當的總理候選人,總統才有顯著的角色
      3. 總統仍有一些特權,譬如他能任命一小群的高級文官(Section 126),是軍隊的統率(Section 105)以及對於法院判定的刑責可以頒佈大 赦或特赦(Section 128),這也是芬蘭留下半總統制的特徵,它給了民選總 統可以利用的機會(Paloheimo, 2003: 224-31)。不過,自從總統權力削減 以來,總統遠離日常的政治決策,他的角色較是任職內當內閣的支持者, 衝突中的協調者,以及民意的一面鏡子
    3. 議會民主獲得強化
      1. 國會黨團的地位提升(Scarrow, et al., 2000: 129-53),它不但在 組織上日益健全,而且獲有國家的補助款,相當程度影響國會的日常決策, 對公共政策的形成有更強大的角色(Wiberg, 1991)。在籌組內閣的談判上, 相關的國會黨團需要妥協和包裹交易,最激烈的問題是 3 大國會政黨的那 個政黨被排除在內閣之外,因此聯合內閣的成立通常由 2 大政黨和幾個次大的政黨組成
      2. 國會值得一提的是,設有監督使(Ombudsman),這是仿效瑞 典的制度(Hiden, 1973),由國會選出 1 位監督使和 2 位副監督使,他們 是法律專家,任期 4 年,連任 1 次,獨立執行監督政府和官員遵守法律, 以確保良善的行政,每年向國會提出報告,陳述行政的缺失,並由國會加 以檢討,他們有權解除官員的職位。
      3. 芬蘭的國會,它是「工作的國會」,這從委員會可以看出(Jappinen, 2003: 5-10)。基本上,國會針對各種政策領域設有 14 個常設委員會和一 個大型委員會(Grand Committee),後者處理歐盟事務。每個委員會的組 成反應國會政黨相對的實力,委員會能夠對立法草案做修訂或完全拒絕, 而且它的報告是國會幾乎所有決定的基礎,因此委員會成員是國會議員發 揮影響力最重要的場所
      4. "芬蘭憲法"的總統、內閣與國會職權變遷

  5. 結論
    1. 芬蘭最初的憲法留下解釋的空間,特別對總統而言。由於權力的劃分 不明確,統治權力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改變,然而在行憲 60 年 期間沒有針對憲法作基本的增訂,所以總統有權從憲法所賦予的權限 中,選擇他想要的權力加以充分發揮,因此 1960 和 1970 年代總統是 共識的國家政策之最高管制者和保證者
    2. 雖然最初憲法對於議會民主沒規定內閣建立的歸屬權,70 年來內閣的 更迭頻繁,但是芬蘭的政治尚能夠由總統和國會精英合作,在公共生 活中提供充分的持續性,以排除國家遭遇危機
    3. 芬蘭新憲法顯示統治體系更近於西歐的議會民主國家,這部憲法的秩 序建立在政治的實際運作,因為芬蘭的政黨穩健、黨團強化、多數黨 政治優勢以及黨魁接掌總理等,相當程度符合議會民主的政黨政府、 內閣政府以及立法政府等特徵,尤其是 總理的地位與權力提升,有其客觀的因素,譬如政治生活的國際化、 公共部門的成長,政黨意識型態的匯聚、政治上媒體的重要角色以及 政治的個人化等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芬蘭政治權力的變遷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2000年之後,芬蘭從半總統制改為國會制("總統的政策權與決策機制:半總統制的跨國分析"這一篇還是把芬蘭歸類為半總統中的總理優勢制,讓我有一點搞不清楚)
大概是這樣吧,20世紀初的國際局勢使得總統勢力增加,加上比例代表制的議員選舉,造成國會與總統之間的衝突加深,才在2000年改為議會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