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論文企圖檢視二十世紀以來蒙古對其 鄰國以及其他相關國家或組織的政策、互動及其結果。筆者認為,蒙古充 分理解自己的優缺點,在與其鄰國或其他國家的互動中,總能主動、務實且具創造力地求取自身的最大利益。 - 利用宗主國情勢不穩追求獨立
- 因為 不滿清廷在其統治末期對蒙古地區增強政治控制、推行殖民政策,加上受 到中俄革命浪潮的鼓舞,借著清廷自顧不暇的機會,在 1911 年 12 月宣佈 獨立 ,成立了新政府,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包括內蒙、呼倫貝爾、唐努烏梁 海的「大蒙古國」
- 於 1915 年在恰克圖簽訂的『中俄蒙協約』中,規 定中國對外蒙擁有宗主權, 外蒙就被視為自治,但自治蒙古並不包括其他蒙古地區。
- 1911-19 年的自治階段,遭逢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本土革命勢力蓬勃 發展,沙皇政府自顧不暇,無力過問外蒙之事,加上中國政府西北籌邊使 徐樹錚採用強硬手段,外蒙終在 1919 年撤銷自治
- 中國本身又因軍閥割據而陷於分裂,加以俄國共產政府 的誘助,外蒙遂於 1921 年 7 月再次宣告獨立
- 1921-24 年外蒙實行君主政體,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蒙古人民國」 大汗
- 1928 年蒙共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激進派在蘇聯支持之下,控制了黨政大權, 並且積極展開剷除封建勢力的工作
- 1946 年外蒙申請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投票表示支持。 然而外蒙雖名為獨立,實際上卻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 在蘇聯的協 助下,1961 年 10 月外蒙正式成為聯合國的一員
- 把握強鄰競合機會爭取資源
在抗戰中坐大的中共,於 1949 年掌握了大陸,建立政權。中共建政之 後,與蒙古迅速建立外交關係,並在 1952 年 10 月與其簽訂為期十年的『經 濟及文化合作協定』,開始極力發展彼此的關係。 - 1952-60 年期間,蒙古與中共的關係進展迅速,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具體 的成果,中共打破了蘇聯獨佔的局面,在蒙古擁有一席之地
- 1960-66 年期間,中蘇共關係日益惡化,蒙古與中共關係受此影響,不 免動搖。蒙古本想儘量保持中立,但在蘇聯壓力之下,不得不做決定,在 「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下,只得表明立場,靠攏蘇聯,蒙古與中共 的關係也因此由動搖而趨於惡化
- 1966-79 年期間,中共、蘇聯成為彼此最大的敵人,雙方關係緊張,百 萬重兵在邊界處嚴陣以待,1969 年雙方甚至爆發了珍寶島的戰事。蒙古和 中共的關係也較前一時期惡化,彼此的貿易關係就靠每年一度的『相互供 應貨物議定書』維繫著,但貿易額極低,其他方面的關係也幾乎不存在。 文革時期,雙方人民之間的衝突時有所聞,1967 年雙方甚至撤回大使,直 到 1971 年才重新派任
- 1970 年代由於中共積極拉攏美國,而美國也企圖利用中共牽制蘇聯,
因此二者關係頗有進展。蘇聯深怕美國與中共聯合起來對抗它,有心與後
者和解,以減緩此一情勢的發展
於是雙方在 1979 年開始關係正常化談判,後因蘇聯出兵阿富 汗,雙方未再進行下一回合的談判。1981 年之後,蘇聯的態度又轉趨積極, 1982 年 10 月,雙方重開談判。 - 1979-84 年期間,由於中共、蘇聯的關係略有改善,蒙古與中共的關係 因而也有進展,但不論是中共與蘇聯關係,或是蒙古與中共關係,均只有 量的增加,而無質的改善;經濟、文化、科技、體育的交流增多,而在政 治關係上並無具體的進展。
- 1984 年 8 月,掌權近三十年之久的澤登巴爾,在蘇聯指示下,被解除 了政黨重職,巴特孟和繼任為蒙古頭號人物。蒙古首領的交替,使得蘇聯 與蒙古的關係更為密切,新首領的上任對蒙古、中共關係的發展並沒正面 意義,一切仍要視中共、蘇聯關係的發展而定
- 在夾縫中展現主動性
蒙古的主動性在於它能認清事實,並根據事實的狀況,作出對其本身 發展最有利的決定。 - 發展「第三鄰國」政策爭取真正獨立
- 1989 年 12 月,烏蘭巴托 出現了半個多世紀來第一次非官方組織的群眾示威遊行,呼籲民主改革, 全國各地爆發群眾示威
- 1990 年 5 月,蒙古修訂憲法,刪 除一黨專政條文,正式開放黨禁
- 1992 年,俄國 軍隊完全撤出蒙古。同年 2 月 12 日蒙古歷史上第四部憲法正式生效
- 為了推動第三鄰國的外交戰略,1994 年蒙古大呼拉爾(國會)通過了 『蒙古國外交政策構想』,改變了以前與蘇聯全面結盟的「一邊倒」外交 戰略,向「多支點」外交轉變,確立了「不結盟、等距離、全方位」的外 交方針。這個外交戰略的核心是均衡,就是與中國大陸、俄羅斯兩個鄰國 和西方有影響力的大國進行等距離平衡外交
- 2011 年 2 月,蒙古對其轉型 20 年來實行的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正式確認美國等西方、東方國家為第 三鄰國。實際上,蒙古將一些國際組織和地區安全性群 組織也看作「第三鄰國」,如歐盟、北約、歐洲安全組織等
- 透過「第
三鄰國」政策,蒙古希望達成下列總體目標:
(1)鼓勵俄國對蒙古進行更 多投資以平衡中國大陸的影響力,蒙古重返以往緩衝國的角色
(2)發展 與歐亞地區的交通、通訊等基礎建設,用以突破中俄兩國對其貿易上的包 圍
(3)更有效地處理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讓蒙古可以控制自己的發 展,平息其國內對中國大陸影響力急遽增強的不安
(4)讓經濟多元化發 展,不局限於礦產,貿易夥伴也要更多元 - 藉由「三邊主義」與「永久中立國」強化中立
- 2013 年 9 月與 10 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與印尼分別提出共
同建構「絲綢之路經濟帶」、「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想法,開始推動
「一帶一路」連結歐亞的計畫
蒙古提出「草原之路」(Steppe Road)的構 想,並倡議促成中俄蒙三方元首於 2014 年 9 月上海合作組織杜尚別(Dushanbe)峰會期間首次舉行會晤,商定在中俄、中蒙、俄蒙雙邊合作 基礎上開展三方合作,明確了三方合作的原則、方向和重點領域。三國元 首還商定將中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改造、蒙 古國「草原之路」倡議對接合作,加強鐵路、公路等互聯互通建設,推進 通關和運輸便利化,促進過境運輸合作,打造中俄蒙經濟走廊 - 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Ts. Elbegdorj) 於 2015 年 9 月 7 日首次提出蒙古成為「永久中立國」的想法。他表示,雖 然蒙古未曾宣佈自身為「永久中立國」,但「在內容、形式和行動上,我 們的外交政策都與中立的外交政策原則完全一致」。他認為,「永久中立」 符合蒙古國的利益,在鞏固現有基礎的同時,有利於與其他國家發展積極和靈活的關係
- 支持
一旦蒙古成為永久中立國,就不會成為大國的棋子,避免受制於人,進而 影響國內發展
其次、蒙古可以更好地利用多邊資源為自己謀求更大的政 治、外交利益
第三、蒙古不需過於關注國家安全建設,有利於集中精力 發展經濟。
此外,如果永久中立,域內外大國對蒙古政治利用的可能性減 少;蒙古與各個大國發展外交關係時,第三方的擔憂也同步減少。這在客 觀上使蒙古成為東北亞的和平淨土,蒙古的外交延展性將得到提升,獲利 渠道也會更加暢通。蒙古成為永久中立國,不僅不會成為任何國家的代言人,相反卻可以成為任何爭端的調解人。這種新的角色毫無疑問將提升蒙 古在區域外交圈中的地位 - 反對
根據 Myagmarjav Dorj 的研究,蒙古和目前已獲承 認的中立國相比,並不具備成為中立國的條件,因為歐洲的中立國都有能 力防衛自己的主權與中立,也有訓練扎實、設備精良的軍隊以及發達的軍 事工業,他們與歐盟、北約均保持緊密關係,而蒙古不但沒有任何軍事工 業,也無法建立自己的軍事技術。此外,成為永久中立國會影響目前已經 運作良好的蒙古與各國的軍事合作,甚至讓自己被排除在國際軍事合作之 外,也可能因為減少合作而影響蒙古本身透過軍事合作提升軍事能力的機 會,對蒙古壞處多於好處(Dorj, 2016: 85-92)。
究竟蒙古成為中立國會有 更多餘力從事政治經濟的改良,還是會因為失去利用價值而降低其他國家 對蒙古的關注呢? - 此一政策對中
俄兩國究竟有何影響?
一 方面避免了中俄兩國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對關係日益友好的中俄來說無 疑是種利多;另一方面,一個追求中立的蒙古,勢必要控制同北約和美國 的軍事接觸的強度,使得域內外大國利用蒙古進行政治交易的可能性會降 低,美國與日本想利用蒙古在中俄之間扮演某種角色的企圖恐怕難以實現 (袁野,2015)。對俄國而言,雖然蒙古成為永久中立國可能影響俄國在 亞洲的軍事影響力,但是也提供俄國一種安全感,減少俄國官員對蒙古可 能在軍事上傾向中國或西方的懷疑(Rinna, 2016)。對中國而言,蒙古此 一政策也可能有同樣效果,即為中國北部的安全提供了新的保障 - 結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蒙古自獨立之初,與中國、俄國的互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雖然很想與台灣一同做比較,不過台灣連聯合國都進不了,感覺更難操作,不過對台灣來說的第三鄰國,應該就是日本了吧或者澳洲、歐盟?
而且蒙古的基礎是在一個受承認的國家跟中國互動,台灣則被迫要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互動,可以說是蒙古的困難進階版?
雖然很想與台灣一同做比較,不過台灣連聯合國都進不了,感覺更難操作,不過對台灣來說的第三鄰國,應該就是日本了吧或者澳洲、歐盟?
而且蒙古的基礎是在一個受承認的國家跟中國互動,台灣則被迫要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互動,可以說是蒙古的困難進階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