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政黨創造了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也因政黨而成長茁壯,政黨政治成為民主 政治的表徵。政黨有動員、組織、整合民意,培訓與甄選政治人才,做為政府 與人民中介橋樑,及建立責任政治、有效能的政治體制、法治政治的民主秩序 等功能,政治空間的競爭與對抗,自然是其實現角色與功能的場所。 - 民主與政黨
- 古典民主理論,「民主」強調的是人民主權和人民的直接參與,即希 臘式的直接民主(direct democracy)。
- 「 現 代 民 主 」( modern democracy)強調的是代表 (representation)不是直接參與(participation),是權力的委任(delegation of power)而不是權力的直接運用(direct exercise of power),是控制與限制政府 的體制而不是自我統治(self-government)的體制
- 民主最具現代規範的陳述性定義(description definition)是由
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於 1942 年提出,被視為「另一種民主理論」(another theory of democracy)或「修正的古典民主理論」,彌補了古典民主
理論的不足
認為:「民主是一種為了獲得政治決策權力的結構性安 排,在此安排中,個人經由激烈的競爭爭取選票以取得決定權力」 - 後來由學者道爾(Robert A. Dahl)擴充解釋之,提出理想民主的八項要件:
參加與組織結社的自由
表達的自由權
平等投票權
參與服公職權
政治人物有爭取選票與選民支持的自由及權利
充分獲得資訊來源與瞭解的權利
自由公平的選舉
根據民意制定政策的制度
道爾稱此民主為「現實主義的民主」 (realistic democracy)或多元民主(pluralist democracy)。道爾解釋:「多元民 主意味著一個國家內部存在多元化的自治組織或次級體系(subsystems),組 織是自治的,可謂為多元的民主」 - 民主政治即政黨政治。政黨政 治的合法性在於一套公平的選舉制度及選民的認同。選民透過公平的選舉選出 政黨候選人並授權給他們,政黨即透過此選舉產生政權輪替,過程需民主、和 平且無暴力,即為政黨政治。 政黨在政治空間競爭以贏取政治權力。政黨應 民主政治而產生,是選舉權擴大的產物,可謂為典型的政治團體,在政治空間 中對抗與競爭,以找到存在與生命的源泉。當然,政黨競爭的動力來自吸收、 動員和組織社會各領域的意見與利益,以爭奪政治權力,而政治權力的表現空 間在政府的執政權與國會選舉上,因之,選舉為競賽勝負的合法仲裁之道。
- 俄羅斯政黨的多元化發展
- 葉爾欽時期
蘇聯保守派發起的「819 政變」失敗後,被視為民主鬥士與民族救星的葉 爾欽時代開始,同時也標誌著葉爾欽與戈巴契夫關係的決裂,蘇聯時代終止。 - 民主改革的癥結與轉折
- 激進改革階段(1991 年「819 政變」後~1993 年新憲法產生)
葉 爾欽一上台即以蓋達爾為總理,採西方之建議借波蘭震撼(休克)療法 (shock therapy)經驗著手經濟自由化與私有化改革,但在政治上則呈現權力 把持及與議會爭權的局面
1992 年 4 月起,兩者不僅在經改路線爭執,同 時對國家體制的主張也產生嚴重分歧。葉爾欽主張總統制,而議會主張建立民 主議會制。在對立不可緩解的情況下,1993 年 10 月葉爾欽決定以武力砲轟議 會,強迫議會解散,結束了府會對立。1993 年 12 月俄羅斯舉行公民投票,新 憲法通過,建立起「超級總統制」(super-presidential system)。 - 從激進轉向溫和改革階段(1993 年~1996 年總統大選結束)
由於這時期的經改成效仍然不彰,國會與總統的權力鬥 爭凌駕於經改議題上,導致議會對切爾諾米爾丁總理不滿,頻頻內閣改組。葉 爾欽擔心 1996 年總統大選的失敗,並察見切爾諾米爾丁總理的野心,遂集結 國內的金融寡頭(financial oligarchs)與金融工業集團(Financial-Industrial groups)勢力,保證大選勝利。選舉結果,葉爾欽再度蟬聯與持續強勢總統統 治。至於國家發展方向、經改議題與改革速度等的激辯,隨著國會兩次的選 舉、總統大選而冷卻,讓葉爾欽得以緩慢經改步伐,由激進轉向溫和路線。 - 穩定曙光出現階段(1996 年~1999 年 12 月 31 日葉爾欽辭職)
1994 年 12 月及 1998 年 8 月的車臣戰爭、1998 年 8 月金融風 暴的影響,重挫了俄羅斯人的心,迫使葉爾欽於 1999 年 12 月以健康為由辭去 總統職位,以普京做為代理總統(acting president)。普京代理期間,政治關係 緩和,但是穩定度仍然脆弱 - 政黨政治的發展
- 政黨政治的萌芽期(1991 年 819 政變後~1993 年新憲法公布)
此時期 的政黨大體上可歸類四派別:反改革的保守派、中間派、激進改革、民族分離 和愛國主義派。
由於處於萌芽期,大部分皆有組織鬆散、黨綱黨章不明確、鬆 散、成員不定和穩定性不高等特質,為一種前政黨性的組織( preparty organization)或原始性政黨(proto-parties),只能扮演「破壞黨」的角色,不 能承擔「建設黨」任務。
一直到 1993 年新憲法公 布,賦予政黨成立、活動與地位的法源基礎。根據憲法規定:承認政治多元化 和多黨制;每個人都有結社自由;社會團體的活動自由受保障;社會團體法律 前一律平等。從此,政黨競爭的場域才從「街頭抗議」走向議會,專注在總統 和議會席位等權力的角逐競爭中 - 政黨政治發展期(1993 年~1999 年 12 月)
由 1995 年的 43 個降到 1999 年的 26 個(1993 年為 13 個)。參與政黨 數之減少,主要受選舉策略聯盟影響,以及參與政黨必須獲得 5%最低有效票 數的門檻限制影響
在議會的政黨席位改變方面,明顯可看出,自由派 在 1993 年國會占主導地位,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派、共產黨居二、三,清楚反 映出俄羅斯初期的民主自由改革路線是受到選民支持的。
在 1995 年選舉中, 自由派已退居第三名,次於共產黨、中間主義派、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派。明顯 反映出,選民對民主自由派改革造成經濟嚴重下降、秩序混亂、國際地位降低 等後果,已開始對葉爾欽喪失信心、不信任,從而重新思考改革問題及對領導 者的選擇
在 1999 年國會大選時,中間派選民支持率大幅提升,成為 國會第一大黨,共產黨、自由民主派與民族主義愛國派退居二、三、四名。第 三、共產黨的支持率持續在下降中,而民主自由派與民主主義者派的降幅更 大。這種轉變呈現出俄羅斯選民雖然歷經轉型階段帶來的痛苦與傷害,但也嚐 到民主比共產主義更甜美的成果 - 普京時期
- 民主改革的核心
2000 年 6 月普京公布了《俄羅斯政府長期社會經濟政策基本方針》、2001 年 1 月又公布了《2002-2004 年社會經濟發展中期綱要》及一系列的經濟發展 目標和政策措施。
在政治方面,為了清除經濟發展的阻礙,開始打擊金融寡 頭、壟斷集團;切斷葉爾欽家族班底的勢力;重劃俄羅斯聯邦行政區(8 個聯 邦區),集中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提出強國意識、愛國主義凝聚民族的國家認 同,打擊分裂勢力,維護國家主權;推動政黨政治的發展,鼓勵與扶持執政黨 (the ruling party or the party of government)產生,通過「政黨法」(a law on political party),整合政治力量。
在外交上,則展現其強勢又柔軟的外交手 腕,為俄羅斯經濟發展創造出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國際油價上漲的受惠下,經 濟成長逐步提升(1999-2002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 5.4%、9%、5%、 4%)。普京積極與強勢的作為下,提升了民眾支持度,終於於 2004 年總統大 選成功蟬聯寶座,獲得高達 71.31%選民的支持 - 政黨政治的發展
- 2000 年、2004 年的總統選舉
葉爾欽 1999 年 12 月 31 日辭職後 由普京代理總統職位,隨後於 2000 年 3 月舉行總統大選。選舉結果,由中間 派「團結黨」推舉的普京獲得 52.9%選票,成功登上總統寶座。普京上台後開 始展開整合工作,希望將國內政治勢力整合成一個中間路線傾向的執政聯盟 (a ruling coalition)。作法是打壓製造國家社會分裂的勢力;使壟斷的寡頭遠 離權威;推動政黨政治,鼓勵成立一個執政黨,來克服府會的衝突等等 - 2001 年 7 月 11 日《政黨法》(a law on political party)之生效
- 《政黨法》規定構成黨條件(包括黨分布範圍、黨員數)、參與選舉的基本門 檻(threshold)與限制、政黨的作用、政府對政黨的撥款援助等等。《政黨 法》的施行,代表著俄羅斯政黨政治的發展步入法制化和整合期
- 中間派力量「團結黨」的整合,由 2000 年 5 月的「團結黨」改變成「團結及祖國聯盟」(Soyuz “Idinstvo I Otechestvo”),最後在 2001 年 12 月 1 日改組為「統一俄羅斯黨」(Idinaya Rossiya)。該黨在 2003 年國會杜馬選舉時成功獲得 37.57%選票成為第一大黨,超越左派共產黨。
- 俄羅斯國會杜馬政黨政治的發展特質
- 政黨發展階段的變化
- 葉爾欽時期:宗派化、兩極化階段
這時期的政黨一部分是源自蘇聯共產黨內部的分裂,另一部分是屬於葉爾 欽改革陣營的分裂而來,再一部分是來自愛國主義、民族分離主義分子的組 成
這些黨派組織鬆散、黨綱黨章不明確、 黨員忠誠度不穩定,係為填補蘇聯解體後權力真空下的產物
就政黨制度而言,屬於杭廷頓所提之宗派期( factionalism)、兩極化 (polarization)階段。宗派期政治制度化程度低,大都屬於政治幫派、朋黨、 宗派、和家族集團,缺乏社會組織與社會支持,他們的存在是傾向於對議會、 政府施展壓力,而不是在選區內活動以爭取選民支持,所以其權力總量有限, 通常是支離破碎的。 - 普京時期:擴張、制度化階段
根據杭廷頓的概念,普京時期的政黨發展已進入擴張(expansion)與制 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階段。杭廷頓認為:「擴張階段是,當政治領袖認 識到號召力和組織聯繫對他們實現目標是不可缺少時(這些目標通常為獲取權 力和重建社會),才會在這兩方面用心」,「政治參與擴大的方式,會影響到隨 後發展的政黨政治 - 國會杜馬選舉、選舉制度與政黨生態的變化
俄羅斯議會的選舉制度採取德國制,混合了單一選區多數制和PR制,學 者李發特(Arend Lijphart)稱之為「混合的比例代表制」(mixed member proportional;MMP)。
根據 1993 年 10 月葉爾欽公布之《俄羅斯聯邦聯邦會議 國家杜馬代表選舉條例》及《俄羅斯聯邦聯邦會議聯邦委員會代表選舉條 例 》, 俄 羅 斯 最 高 立 法 機 關 為 俄 羅 斯 聯 邦 議 會 , 由 國 家 杜 馬 ( 下 院 ) (Gosudarcnbennaya Duma,英:state duma)及聯邦委員會(上院)(Sovet Federachii)組成。聯邦委員會的議員有 178 位,以PR方式從 89 個聯邦主體中 各選出 2 位。國家杜馬由 450 位議員組成,其中 250 位以單一選區多數制選 出;另外 250 位以PR選出,政黨得票率不得低於 5%的選舉門檻(electoral thresholds)才有分配席次的資格。此門檻學者稱為「阻撓點」(cut-off point) ,對小黨數目有明顯的限縮作用。在選區規模方面,PR部分俄羅斯採取以全 國性為範圍的單一大選區;而單一多數制則將全國劃分成 225 個小選區,每個 選區選出 1 個名額。學者李發特認為:「在混合制中,大選區可以彌補小選區 在席位上造成的失衡(disproportionality)」 - 依照學者布朗戴爾(Jean Blondel)提出以政黨數目及大小(relative sizes) 做為政黨制度的分類標準,以及俄羅斯各政黨的席位,可以得知 4 次杜馬選舉的政黨制度變化
- 1993 年的政黨制度屬於「一黨優勢政黨的多數制」,即以俄羅斯自 由民主黨(LDPR)為首,俄羅斯選擇(RC)居次,俄羅斯共產黨(KPRF) 位居第三。可見,改革初期改革派居優勢的主導地位,共黨勢力減弱。但是相 對地,議會中多數政黨的存在,凸顯出俄羅斯議會各政黨的極端分歧及為權力 激烈鬥爭的面貌
- 1995 年國會選舉,明顯的,共產黨地位大幅提升,得票率達 22.3%,成為議會多數;自由民主黨派地位下降,屬中間路線的「我的家園俄 羅斯」(NDR)異軍突起,在 1995 年成立,即拿下 45 個席位。這種變化更明 確表現出俄羅斯朝向以左派共產黨為主導優勢的多黨制,其原因歸根究底在於 葉爾欽改革失敗。俄羅斯人對葉爾欽班底不再信任,對民主前途茫然,轉而回 到共產主義懷抱
- 1999 年選舉國會出現一枝新力軍——「團結黨」,獲得 64 個席位 與共產黨呈現勢均力敵的態勢。共產黨雖仍居國會第一,但主導的優勢地位在 降低,而以普京為首的中間派地位突起,包括以普里馬科夫為首於 1999 年形 成的「祖國俄羅斯」(OVR)竄起,位居第三。
- 2003 年選舉結果更明顯的,支持普京政權的「統一俄羅斯」以獲
得 120 席次(席位占有率 53.33%)躍居第一位,共產黨退居第二,其席位為
40 席(占有率為 17.78%);其次為 LDPR(36 席)、OVR(29 席)
「一黨優勢政黨的多數制」仍繼續存在,中間路線的力量隨著 普京政權的地位穩固、民眾支持率逐漸提升的情況下,仰仗著普京的魅力整合 成功,遂有「政權黨」呼之欲出的癥象 - 結論
- 俄羅斯民主化的過程雖幾經波折或說是回潮或逆轉(reverse),與權 力的鬥爭,但是民主的經驗逐漸在累積,不僅改革政策趨向溫和穩健,而且政 治權力的競賽規則亦漸法制化,公民意識也在覺醒與高漲中,對俄羅斯的民主 發展是件好事
- 俄羅斯政黨發展至今已歷經學者杭廷頓所說的四階段,派系期、極化 期、擴張期與制度化期,目前仍處於制度化期,但是,多黨制仍是俄羅斯主要 的政黨體制類型
- 俄羅斯未來仍朝一黨為主的多黨制或兩黨制則需要視政治市場的供給
而定,將考驗著普京及未來政權者的政治智慧
誠如杭廷頓所說:「已經達到或正處於現代化中的國家,達到政治穩定的關鍵在擁有一個強大的政黨。這些政黨,曾在一段時期內充當帶領國家現代化的有 效政治組織的楷模」 - 議會已成為政黨政治的主要表現舞台。
- 行政與立法部門的對抗轉趨理性、民主與合作的必要
- 政黨政治活動對社會已具有教化的成效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分析葉爾欽與普丁時期的俄羅斯政治,比較其差異並放置在民主化理論的脈絡中觀察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放在今天大概會覺得這篇文章完全錯誤,普丁的個人魅力並沒有將俄羅斯帶向民主,反而帶向新的專制,但是反過來看,可以看出當時對於俄羅斯的民主化進程是樂觀且正面的,那專制的走向,也許就不是環境因素,而是政治菁英的個人抉擇為多
放在今天大概會覺得這篇文章完全錯誤,普丁的個人魅力並沒有將俄羅斯帶向民主,反而帶向新的專制,但是反過來看,可以看出當時對於俄羅斯的民主化進程是樂觀且正面的,那專制的走向,也許就不是環境因素,而是政治菁英的個人抉擇為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