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烏克蘭危機中的美俄立場及政策思維〉嚴震生

  1. 烏克蘭危機之背景
    1. 烏克蘭的政治危機始於 2013 年 11 月,源自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的 政府放棄原先烏克蘭與歐盟更緊密結合的協議,轉而尋 求和俄羅斯建立合作
      在 2 月中旬發生數十名群眾喪生的不 幸悲劇後,俄羅斯與歐盟介入,在德國、法國、及波蘭外長的斡旋下,亞 努科維奇與反對勢力隨即同意合組大團結政府、修 改憲法縮減總統權 力,並提前舉行大選,但隨即就出現亞努科維奇被迫逃亡的消息。俄羅斯 的軍事部署,及克里米亞情勢生變,以至於該島併入俄羅斯的公投,不僅 不為烏克蘭及西方國家所接受,更造成新一波的美俄矛盾
  2. 美俄對烏克蘭問題之考量與立場
    在蘇聯解體之前,歐盟成員僅 12 國,北約成員則是 16 國,二十多年 後的今天,兩個組織都已增加到 28 個會員國。歐盟與北約的東擴(eastern expansion)當然讓莫斯科感到憂心,因為連遠在外高加索的前蘇聯共和國 喬治亞也想加入「圍堵」(containment)俄羅斯的行列,而烏克蘭這個歐 洲除俄羅斯外最大的國家也同樣想成為北約的成員。如果莫斯科坐視這些 親歐反俄的作為而不進行干預,不僅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也很 可能引發所謂的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烏克蘭的政治危機,給予俄 羅斯反制這個趨勢的藉口(pretext),因此普欽(Vladimir Putin)總統在 此時出手,絕非意外
  3. 烏克蘭問題之歷史、地緣與社會環境分析
    克里米亞 在黑海的樞紐地位及其對俄羅斯海權的重要性,莫斯科若不能使用塞凡港 (Sevastopol),將會大大衝擊其黑海艦隊的部署。亞努科維奇已將原先在 2017 年租約屆滿的期限,延長 25 年至 2042 年,但若政權出現變更,租約 是否會生變應是普欽所擔心者。此外,克里米亞在歷史上曾多次易手,烏克蘭目前的主權來自於 1954 年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的讓渡。這 裏說俄羅斯語的人近六成,而說烏克蘭語的不到其一半,基輔的政府在選 擇「脫俄入歐」時,至少也應將此納入考量。
    1. 如果美國及歐盟認為基於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的原則,科 索沃可以獨立,為何克里米亞不能有此選擇?如果它們認為後者的公投為 非法,難道科索沃脫離塞爾維亞就沒有與國際法牴觸
    2. 烏克蘭的民主運動並不如想像中僅僅是一個對亞努科維奇不滿 的自發性抗爭,不僅組成份子複雜,同時還有西方國家背後的金錢支持
    3. 在俄羅斯與歐盟呼籲及法國、德國和波蘭外長參與斡旋後,烏 克蘭的反對勢力與亞努科維奇總統曾達成協議,組成聯合政府、修改憲法 縮減總統權力、及提 前總統大選。不過,隨即他還是被迫離開基輔,而 反對勢力的逼退,就成為普欽眼中的「國會政變」。如果美國和西方國家 支持協議,就應當確定流程的順利完成,而不是在事件發生後立刻對新政 府給予外交承認
  4. 未來美俄關係之可能發展
    1. 美國和其歐洲盟邦應確保烏克蘭的領土主權完整,避免這個 國家的分崩離析
      俄羅斯已佔領克里米亞,是否未來會操縱烏克蘭的合併,值得觀察。 若是美國劃出紅線,而普欽又不節制,則有衝突可能。
    2. 美國和西方國家仍然需要與俄羅斯在其它議題如敘利亞、北 韓、反恐等方面的合作,在考量它仍掌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否決權的情況 下,美國不太可能和它完全決裂,因此只能坐視俄羅斯拿回克里米亞,在 短期內杯葛八大工業國的高峰會及採取經濟制裁,等到下一個國際危機發 生時,給莫斯科一個展現善意的機會,然後再按重新啟動(reset)的鍵。
    3. 美國和俄羅斯再度進入新冷戰時期,俄羅斯透過與中亞的哈薩 克及西鄰白俄羅斯所組成的「歐亞聯盟」,再度開始擴張其影響力到其它 的前共和國,形成一個與歐洲和美國對抗的集團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烏克蘭危機中的美俄因素
可以發現俄羅斯是在歐美建立的民族自決與憲法國家架構下"合法且合理"地併入克里米亞,也許這會成為未來的新戰術,從軍事上的交接,轉為國際法上的交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