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烏克蘭在 2013 年底 發生動亂,不滿的民眾在首都基輔發動「歐洲獨立廣場」(EuroMaidan) 和平示威,經過 3 個月的對峙,沒想到政府向手無寸鐵的百姓展開血腥鎮 壓,官方統計有 106 名人死亡、1,819 人受傷;西方國家斡旋朝野妥協權 力分享成功,總統 Viktor Yanukovych 竟在 2 月 21 日倉皇逃跑 (Wikipedia, 2014c, 2014d)。俄羅斯趁機併吞烏克蘭南端的克里米亞半島
克里米亞 議會 28 日展開閉門會議,決議脫離烏克蘭、加入(accede to)俄羅斯、並 在 3 月底舉行統一公投;由於擔心公投效力的質疑,議會將公投提早到 16 日進行,緊接著,又搶先在 3 月 11 日與港都塞凡堡(Sevastopol)市議會 共同宣布獨立
公投如期進行,克里米亞官員於次日以 83% 的投票率下有 97% 住民支持與俄羅斯「重新結合」(reunited),因此宣佈獨立,並在 18 日與 俄羅斯簽訂條約加入聯邦 ;迄今,公投的結果不被世人接受,美國、歐 盟、以及大多數北約國家認定公投不合法,聯合國大會也以 100:11 票(58 國棄權)反對併吞 - 歷史背景
- 克里米亞人口組成
- 蘇聯解體之前
在蘇聯尚未解體之前,俄羅斯頭子葉爾欽(Boris Yeltsin)與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 Leonid Kravchuk 在 1991 年 11 月簽了 一個協定,同意尊重對方的主權及領土完整;當時,雙方聯手的目的是將 蘇聯頭子戈巴契夫架空,因此,當超過 90% 的烏克蘭人在 1991 年 12 月 1 日的公投支持獨立,葉爾欽立即無條件加以承認 - 在 1994 年初,烏克蘭首任總統 Leonid Kravchuk 與美國總 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及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莫斯科簽訂『三邊聲明』 (Trilateral Statement),烏克蘭以去核武化交換對方「尊重獨立、主權、 及領土完整」的保證
- 葉爾欽接著又在 1994 年底與親俄的烏克蘭第二任總統 Leonid Kuchma 交換備忘錄(Budapest Memorandum),誓言尊重領 土完整,並經美國、及英國見證
- 在第三任總統 Viktor Yushchenko 總統上台後,烏克蘭 宣布在塞凡堡的租約在 2017 年到期後,將不再續約,雙方的衝突達到最 高點。
- 親俄的第四任總統 Viktor Yanukovych 在 2010 年上台,同意將租約延 至 2042 年,俄羅斯如釋重擔;然而,在 Yanukovych 被國會罷黜後,俄 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顯然覺悟還是必須先下手為強,在俄羅斯 國會於 3 月 1 日同意用兵後,藉口應邀維持和平,派遣駐紮的黑海艦隊官 兵接管克里米亞
- 克里米亞的族群關係
- 克里米亞選民的選票
- 克里米亞島上的俄羅斯裔
俄羅斯裔並非一開頭就公開主張與俄羅斯統一,而是隱晦地主 張克里米亞獨立、或是成立泛斯拉夫聯邦,然後再慢慢地過渡到與前蘇聯 成員作某種平等的結合;在烏克蘭獨立後,他們關注如何抗拒中央政府的 烏克蘭化工作,尤其是保障俄羅斯語的優越地位;另外,當克里米亞韃靼 人開始要求還我土地、以及促進政治權,他們當然要想辦法保障自己人的 權益,特別是反對保障少數族群的任何選舉制度,以免挑戰到自己的支 配性 - 克里米亞島上的烏克蘭裔
比較尷尬的是烏克蘭裔,不是動員不足、就是過於俄羅斯化(Sasse, 2007: 158)。他們跟俄羅斯裔一樣,是在帝俄時期移入克里米亞的,在蘇 聯時期已經佔了四分之一人口;基本上,他們不敢自稱為是這裡的原住 民族,只強調烏克蘭與克里米亞在帝俄以來的親密關係、以及烏克蘭對於 半島的援助,當然,他們還是堅持烏克蘭裔比俄羅斯裔對於這塊土地的認 同較強;他們支持克里米亞的自治,但追求克里米亞的烏克蘭化;事實上, 全國性政黨領袖到克里米亞從事政治活動,往往遭到親俄勢力反制,因此 地方黨部形同虛設 - 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集體認同
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集體認同始於 13 世紀初,幾個世紀以來就居住在 這塊領域,特別是在 Khan Haci Giray 領導下於 1443 年建立克里米亞汗國, 從此確立政治共同體,克里米亞無庸置疑是「民族家園」(national homeland);跟歐洲其他民族一樣,克里米亞韃靼人經過 19 世紀末的民 族主義薰陶,現代的民族認同開始發展;更重要的是被集體放逐的記憶、以及在中亞流亡的共同經驗,刻骨銘心,終於鎔鑄了他們的政治共同體 - 克里米亞韃靼人的主要政治組織
族人在 1991 年召開第二屆 Kuraltay,通過『克里 米亞韃靼民族主權宣言』,並由 200 名代表推出 30 人具有立法、及行政 功能的自治機構 Mejlis,推選 OKND 的主席 Mustafad Dzemilov 擔任領導 者;由於拒絕登記為民間團體、或是政黨,克里米亞議會宣佈為非法組織,而 NDKT也以走體制內路線為由拒絕參加
OKND 與 Mejlis 的長期目標是建立克里米亞韃靼國,短中期的目標是 改善族人的生活、以及提高政治影響力,另外,他們也強調認同上的差異, 致力語言、宗教、及文化上機構的復振 - 「克里米亞韃靼民族運動」(National Movement of Crimean Tata, NDKT)
比較願意妥協、與舊共黨勢力關係交好 - 「克里米亞韃靼民族 運動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Crimean Tatar National Movement, OKND)
不願意跟蘇聯、或克里 米亞的親蘇當局來往 - 整體來看,潛在的衝突在於資源、以及文化層面的競爭,族群之間沒 有多少對話。首先,克里米亞的經濟原本倚賴重工業、以及造船,然而, 這些在蘇聯解體後逐漸乏人問津,旅遊業也沒有特別起色,俄羅斯裔憂心 就業機會被搶走;此外,克里米亞韃靼人在 1991 年回鄉後,搭著篷車四 處尋找空曠的土地,違章建築四起、無水無電,中央及地區政府並未正視;最後,由於土耳其及沙地阿拉伯的資助,清真寺漸漸出現,俄羅斯人 擔心克里米亞終究會被伊斯蘭化
- 克里米亞的地位、及公投的合法性
- 在蘇聯解體之前,克里米亞議會搶先在 1990 年要求「恢復」(reestablish) 1921 年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在 1991 年初的主權公投,投票率有 81.4%,獲得 94.3% 贊成(Wikipedia, 2014t);烏克蘭國會接受公投結果, 只不過曉以大義,將自治共和國的地位「蘇聯之下的主體」(subject within the USSR)改為「烏克蘭之內」(within Ukraine);克里米亞住民在 1991 年底的烏克蘭獨立公投,儘管俄羅斯裔杯葛,在投票率 60%下也有 54.2% 贊成,42%反對,可見內部對於克里米亞獨立的共識不高
- 烏 克蘭獨立後就陷於政爭,無暇處理經濟問題,更未積極關注克里米亞, 特別是烏克蘭在 1993 年遭逢惡性通貨膨脹,相對之下,俄羅斯的經濟改 革有起色,到底克里米亞應該歸屬烏克蘭還是俄羅斯的討論終於浮上台 面,親蘇的示威遊行司空見慣
- 1992年獨立衝突
烏克蘭獨立後,當局與克里米亞領導著協商彼此的分權,國會在 1992 年立法賦予克里米亞有限的自治權,不過,Mykola Bahrov 所領導的克里 米亞議會互別苗頭,除了先在 2 月 26 日逕自將國號改為「克里米亞共和 國」(Republic of Crimea),隨後又在 5 月 5 日宣布獨立、通過第一部『克 里米亞憲法』、決議在 8 月 2 日舉辦獨立公投;烏克蘭國會先在 5 月 13日宣佈獨立與公投違憲、以及憲法無效,雙方展開一番法律的拉鋸戰; 最後,克里米亞議會在 5 月 23 日同意撤銷獨立、取消公投,並且著手修 憲以符合『烏克蘭憲法』的規定 - 廢除1992克里米亞憲法
烏克蘭國會在 1995 年 3 月 17 日下重手,趁克 里米亞總統與議會內鬥廢除『1992 年克里米亞憲法』、撤銷總統職、罷黜 Meshkov;經過一番角力,烏克蘭國會終於根據『烏克蘭憲法』(1996), 在 1998 年通過『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Autonomous Republic of Crimea),大幅稀釋克里米亞的權力 - 烏克蘭憲法中的克里米亞權限
憲法的第十章特別規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權限(附錄 1)首先, 克里米亞議會可以制訂自治共和國憲法,但是必須經過烏克蘭國會半數核 准;此外,克里米亞議會可以通過「決策與決議」(decisions and resolutions),不可以跟『烏克蘭憲法』及法律抵觸(第 136 條);再者, 如果相關地方事務行政管理的法規與憲法或是中央政府法規抵觸,總統可 以加以中止(第 137 條);最後,除了語言文化等政策,自治共和國可以 舉辦地方性公投(第 138 條)。其實,憲法規定得相當清楚,烏克蘭領土 的變動必須經過全國性的公投來決定(第 73 條),而且只有國會有權啟 動全國性公投(第 85 條)。因此,地方性的公投不能解決克里米亞的領 土問題。整體看來,領土的變更必須由全境進行公投來定奪,因此,克里 米亞並沒有片面舉辦獨立公投的權利 - 俄羅斯的立場、及分離的正當性
- 克里米亞議會在烏克蘭獨立之初與國會你來我往,俄羅斯國會外交委 員會主席 Vladimir Lukin 搧風點火表示,為了要逼烏克蘭放棄塞凡堡市, 俄羅斯應該挑戰烏克蘭控制克里米亞的正當性;俄羅斯國會在 1992 年決 議,蘇聯在 1954 年將克里米亞的管轄全轉移烏克蘭是非法的,要求烏克蘭與俄羅斯進行談判;在 1993 年初,前俄羅斯副總統 Alexander Rutskoi 表示,國際法庭應該出面裁決,到底克里米亞應該屬於俄羅斯、還是烏克 蘭
- 1999 年接任總統的普丁 的作法就相當強悍。根據俄羅斯的說法,是在烏克蘭總統 Yanukovych、 以及克里米亞新總理的邀請下出兵,以保護在克里米亞俄羅斯人的生命、 及宗教,也就是藉口有「保護的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才 採取人道介入
- 黑海艦隊的談判
在烏克蘭獨立後,兩國為了 黑海艦隊的分配、以及這個港市的管轄權展開長期的談判。原本,根據 Minsk Agreement on Strategic Force(1991),黑海艦隊歸屬獨立國協的共同武裝 部隊管轄,然而,葉爾欽在 1992 年下令設置俄羅斯國防部、接管黑海艦 隊,Kravchuk 以牙還牙下令成立烏克蘭海軍、納入黑海艦隊,這是兩國爭 議的開始;經過高峰會議,雙方在 1993 年同意均分黑海艦隊
俄羅斯國會在 1993 年片面通過決議,宣稱作為黑海艦隊總部的塞凡 堡是俄羅斯聯邦的領土;儘管葉爾欽公開反對這項決議,塞凡堡市議會還 是在 1994 年承認俄羅斯的管轄。兩國在 1997 年的協議終於在 1999 年獲 得烏克蘭國會同意,將塞凡堡租借給俄羅斯到 2017 年;不過,由於 Viktor Yushchenko 總統在任內(2005-10)表示不願意續約,俄羅斯只好等待親 俄派接任再說;終於,Viktor Yanukovych 在 2010 年上台後同意將租約延 至 2042 年,交換省下購買俄羅斯天然氣的 30%關稅 - 歐洲理事會的立場
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的法治民主委員會(Venice Commission, 2014)在 3 月 21 日作出意見書,認定克里米亞的公投與『烏克蘭憲法』第 1、2、73、及 157 條抵觸,因為地方性的公投並不允許分離;同時,烏克 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憲法』頂多只允許議會決議舉辦有關改變地位、 或是權限的諮詢性性(advisory)地方公投(第 48.2 條)。此外,根據歐 洲的民主標準,在進行有關領土地位公投之前,所有厲害關係者必須先進 行協商,然而,克里米亞的情況並不符合條件。再者,意見書認為公投的 文字不只是含混不清、而且是不中立,尤其是沒有保持現有憲法的選項 - 克里米亞的俄羅斯化
早在 1993 年,俄羅斯駐烏克蘭大使 Leonid Smolyakov 也在記者會上 表示,已經有兩萬克里米亞人申請俄羅斯護照,因此,如果克里米亞決定 獨立,俄羅斯會加以支持;烏克蘭外長 Vladimir Ogryzko 在 2008 年就指 控,俄羅斯在 Simferopol 的領事館大肆發放護照;另外,莫斯科市政府決 定連續三年也撥款「支持海外的同胞」,對象就是在烏克蘭(含克里米亞) 的俄羅斯人(Zaborsky, 1995: 13; Buba, 2010: 5-6)。原本,烏克蘭境內的 俄裔公民就可以擁有俄羅斯護照,另外,經過幾百年來「俄羅斯化」(Russification)教育,有 77% 的克里米亞住民把俄語當作母語,也就是 「俄語人」(Russophone),他們當然不會拒絕俄國護照;另外,儘管有 七成的住民視克里米亞為母國,不過,也有三成自認為是俄羅斯人。此番, 俄羅斯又大肆發放護照,就是要擴大保護僑民的依據,也為公投製造人口 的優勢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克里米亞事件的來龍去脈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對於該事件介紹地很完整
我覺得對於該事件介紹地很完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