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波羅的海區域之 NATO「新冷戰鬥士」〉

  1. 緒論
    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在 2008  年和喬治亞的「五日戰爭」,與特別是 2014 年烏克蘭事件後,便愈 發地增加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的依賴,隨後更針對各自的軍事力量進行集結整備,以應對 俄國愈發強硬之政策
  2. 北約和美國對波羅的海地區同盟之支援
    該地區最近期在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方面最重要之倡議,莫過 於「三海倡議」(Three Seas Initiative),其最初之原始設想乃試圖從 愛沙尼亞到克羅地亞,連接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建立一個連結 北約與歐盟成員國的「新歐洲」地緣政治聯盟。隨後,由於保加利 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此倡議也因同時囊括了三海沿岸國家,從而形 成目前的結構

    作為「海間聯邦」(Intermarium)的當代摹本,此倡議目的在牽制俄羅斯的影響力,並將歐盟/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國家,拉出俄羅 斯勢力範圍之外。在北約和歐盟成員國中的後共產主義國家,普遍 而言都向美國靠攏,並視北約為其安全保證。然而,從部分國家表 達強烈反俄言論、傾向在境內設置反飛道防禦系統(例如波蘭、捷 克和羅馬尼亞已經完成一部分防禦系統駐紮),和這些國家向北約提 出永久駐軍計劃可以看出,其中一些國家比其他成員國更向美國方 面靠攏。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更是特別表達其附庸態度,並決心反 對俄羅斯的強硬政策。
  3. 來自波羅的海區域之「新冷戰鬥士」
    1. 關於「新冷戰鬥士」和俄羅斯關係之特徵,可歸納如下:
      1. 不僅政治菁英採取反俄之主導地位,並且強烈支持烏克蘭 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連公眾也抱持著相似的意見,特別是在波蘭和 波羅的海地區。
      2. 願意在國防開支作出更多貢獻,贊成佈署反飛道防禦系統 且要求北約軍隊在其領土進行永久駐紮的行為,也表達了這些國家 之反俄立場以及受威脅的認知。自 2013 年以來,波羅的海國家和波 蘭的國防開支便不斷增加,尤其在 2014 年爆發烏克蘭事件後,使該 年成為 NATO 史上具里程碑意義年代的前一年
        1. 波羅的海地區「新冷戰鬥士」國家比較 

      3. 對能源供給路線多樣化路線的堅定追求。波蘭作為北方先 鋒,克羅埃西亞則作為南部後共產主義北約成員國的先行者;波羅 的海國家作為支持者,對於透過液化天然氣船和碼頭從挪威和美國 進口天然氣表示興趣
      4. 在驅逐俄羅斯外交官(源於 2018 年 3 月 Skripal 家族遭毒 殺事件)的決定中,可見「新冷戰鬥士」和「務實派」之間有著顯 著差異,匈牙利是此規則中的例外。包括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奧地利(非 NATO 成員,但參與三海倡議且同時為 EU 成 員國)決定在沒有真正證據的情況下,暫不驅逐外交官,但其他後 社會主義之歐盟/北約成員國則決定立即驅逐。
  4. 結論  
    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都意識到其各自弱點(尤其是波羅的海國 家在安全和能源供應方面對俄羅斯處於不利地位),並因此正試圖降 低其暴露和依賴程度,同時意識到因本身缺乏資源,唯有透過相互 合作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波羅的海國家尤是如此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介紹俄羅斯周邊小國在烏克蘭事件之後的反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