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正式獨立於 2002 年的東帝汶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 或 East Timor)是東南亞最年輕的國家,東帝汶在 16 世紀成為葡萄牙 殖民地。因為葡萄牙政策轉變,允許殖民地獨立,因此東帝汶曾經在 1975 年短暫獨立,但隨即被印尼入侵。印尼入侵東帝汶期間雖然造成了大屠殺 等人權問題,但適逢冷戰時期,西方世界支持反共的印尼蘇哈托政權;因 此,西方國家對於東帝汶議題幾乎視而不見。一直到 1999 年,印尼政府態 度轉變,以及鄰居澳洲轉向支持東帝汶獨立,1999 年公投獨立過關後,東 帝汶才在 2002 年 5 月 20 日正式獨立 - 風雨飄搖的 1975 年至 1999 年
- 東帝汶與西帝汶
東帝汶位處於印尼與澳洲之間,葡萄牙人在 1514 年來到東帝汶,此後 東帝汶便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當時荷蘭殖民印尼,荷蘭勢力持續擴張而與 葡萄牙在帝汶島發生爭執;1914 年,葡萄牙與荷蘭接受國際法庭(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裁定,東帝汶由葡萄牙統治,西帝汶由荷蘭統治(莫大華, 1997:71)。東帝汶與西帝汶語言使用差異不大,造成東西帝汶差異因素是 殖民統治歷史。以西方宗教影響為例,荷蘭喀爾文教派信仰傳入西帝汶, 葡萄牙天主教信仰傳入東帝汶 - 葡萄牙與東帝汶
1974 年 4 月 25 日,葡萄牙發生革命推翻獨裁者 Marcello Caetano 政權。1974 年 5 月 16日,新任總統 Antonio de Spinola 宣布葡萄牙海外省與葡萄牙本土一樣享有 民主權利。1974 年 7 月 27 日,葡萄牙新憲法第 7-74 條承認海外領地人民 的獨立自主權,允許東帝汶人民組織政黨,並得以公民投票決定未來。當 時的公投選項有三:(1) 成為葡萄牙聯邦的自治領地、(2) 成為獨立而自由的 國家、(3) 與印尼共和國合併 - 印尼入侵導致獨立受阻
1975 年 8 月,東帝汶卻 發生內戰加上印尼勢力介入。1975 年 12 月 7 日,東帝汶親印尼派與印尼合 作,印尼陸海空三軍以志願軍平息內亂名義入侵東帝汶(Liddle, 1977: 100)。 因為東帝汶內戰與印尼介入,因此葡萄牙對於東帝汶的民主獨立建國進程 規劃因而停擺。
此外,東帝汶除了因為印尼入侵而獨立無望之外,印尼的入侵也造成了 東帝汶人民大量死亡。根據葡萄牙官方統計,在印尼於 1975 年入侵前夕, 東帝汶人口約有 68 萬人,依照年成長率 2% 計算,在 1993 年的人口應該在 97 萬人,但根據印尼政府統計,1993 年東帝汶人口只有 74 萬人,其中有 15 萬人為印尼移民。葡萄牙根據這些數據評估,從 1975 年至 1984 年為止, 因為印尼入侵與飢荒問題,造成了東帝汶約 20 萬人死亡 - 東帝汶內部矛盾與獨立路線變化
- 「帝汶民主聯盟」(Union
Democratica Timorense, UDT)主張在葡萄牙統治下取得漸進式的自
治權
原本 UDT 與 Fretilin 前身 ASDT 結盟對抗親印尼的 Apodeti,後來 UDT 卻與印尼軍方合謀在 1975 年 8 月 11 日發動政變意圖消滅 Fretilin;然而,葡萄牙軍隊中的東帝汶人支 持 Fretilin,所以再推翻這場政變,也促使 Fretilin 得以控制東帝汶,這支軍 隊後來也成為「東帝汶國家解放部隊」(Forcas Armadas de Libertacao Nacional de Timor-Leste, Falintil) - 「帝汶社會民主協會」(Associacao Social
Democratica Timorense, ASDT)主張獨立建國
1974 年 9 月,多位左傾的毛派學生從葡萄牙歸國與 ASDT 結盟,改名 為「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Frente Revolucionaria de Timor-Leste Independente, Fretilin),採取經濟社會革命建國路線 - 「帝汶人民民主協會」(Associacao Popular Democratica Timorense, Apodeti)則是主張東帝汶併入印尼,但保有 地方自治權
-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East Timor)
1975 年 11 月 28 日,Fretilin 宣佈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East Timor)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甫成立 數日,東帝汶親印尼勢力結合印尼軍方,隨即在 1975 年 12 月 7 日全面入 侵東帝汶。1975 年 12 月 17 日,印尼成立東帝汶臨時政府(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East Timor) - 帝汶國家聯合會(Timorese National
Convergence, TNC)
1980 年代之後,尋求獨立的 Fretilin 開始轉型改變追求獨立的手段。 1981 年初,Jose Alexander Xanana Gusmao 成為 Fretilin 領袖,Gusmao 的策 略除了軍事抵抗外,也透過政治手段爭取國際社會介入。1983 年 5 月, Gusmao 提出向印尼和平計畫,建議由聯合國和平部隊取代印尼軍隊進駐東 帝汶,同時也提出公投概念(Singh, 1996: 115)。1986 年 3 月 18 日,Fretilin 與 UDT 領導人達成協議,共組帝汶國家聯合會(Timorese National Convergence, TNC),重組 Fretilin 軍隊,編組成東帝汶國家解放軍(Armed Force of National Liberation of East Timor) - Dili 大屠殺
。1990 年代開始,Gusmao 訴諸民族主義鼓勵 東帝汶人民進行非武力抗爭。但與日俱增的街頭遊行卻導致 1991 年 11 月 12 日的印尼軍方主導的 Dili 大屠殺,屠殺事件引起國際社會撻伐,敦促聯合國 進行調查1 。聯合國秘書長因此批評印尼的侵略行為,並且在 12 月 1 日指派 聯合國代表前往東帝汶調查(Gunn, 1997: 41-42)。此外,Gusmao 也遭到印 尼軍隊逮捕,國際人權團體和歐盟才開始關注東帝汶情勢 - 葡萄牙的行動與聯合國的被動
在印尼入侵東帝汶期間,葡萄牙是捍衛東帝汶獨立自決最積極的國家。 聯合國大會的態度則是因為冷戰因素,西方國家支持反共的印尼、無視東 帝汶的人權狀況,導致聯合國對東帝汶議題沒有實質影響力
1990 年之後,葡萄牙依然為東帝汶議題持續發聲。例如,1991 年 Dili 大屠殺事件發生後,以及東帝汶獨立運動領袖 Xanana Gusmao 被印尼政府 逮捕軟禁時,葡萄牙數度向聯合國陳情,引起國際輿論對東帝汶人權的關 注。1994 年,葡萄牙向聯合國遞交文件駁斥印尼聲稱改善東帝汶情勢。1995 年 6 月,葡萄牙公布綜合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國際非官方人權組織、國際 媒體的東帝汶人權報告(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of United Nation, 1997: 248)。可惜的是,葡萄牙這些努力還是無法取得西方世界對東帝汶的 支持。 - 美國與澳洲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態度冷漠
入侵東帝汶的印尼政府,在冷戰期間成功塑造爭取獨立的 Fretilin 是左 派並且將之與共產黨連結,宣稱東帝汶獨立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將不利於 反共的西方集團(唐玉禮,2001:185)。冷戰期間,西方世界合理化他們 對印尼蘇哈托反共政權的承諾,將蘇哈托政權視為該區域安全與商業穩定 的必要關鍵角色,西方世界的考量註定了東帝汶艱困的命運(Wedgwood, 2001: 1)。特別是美國與澳洲的態度,左右了東帝汶的命運。 - 澳洲
印尼對澳洲而言, 是區域安全、經濟安全的重要鄰近國家。東帝汶的長期安全與穩定,是影 響澳洲與印尼關係穩定與否的關鍵
就區域安全與經 濟穩定而言,印尼的確是澳洲最在乎的國家,印尼是全世界回教人口最多 的國家,也是與澳洲最近的大國 - 轉捩點:1990 年代末期
- 契機:印尼新任總統哈比比給予東帝汶獨立的機會
亞洲金融危機導致蘇哈托的下台,新總統哈比比(B. J. Habibie)為了 爭取國際認同與援助,因此推動民主化路線給予東帝汶獨立的機會
當時 印尼總統哈比比認為讓東帝汶人民選擇自治或獨立,可以獲得世界銀行與 國際貨幣基金的資助,協助印尼渡過金融危機。哈比比在參考澳洲總理 John Howard 建議後,決議讓東帝汶舉行公投(許瑞文,2003:75)。事實上, 哈比比傾向支持東帝汶的政治主張,一直遭到印尼軍方的反對,印尼軍方 一直被認為是反對東帝汶獨立的主要勢力
隨著冷戰的結束,加上印尼政權轉移,美國與印尼的反共同盟關係稍有變化。除此之外,澳洲面對國內的輿論壓力進而改變對東帝汶的立 場,澳洲也希望盟邦美國也能改變對東帝汶的態度。1999 年,在紐西蘭的 亞太經合會議中,美國總統柯林頓在澳洲等國的壓力下,公開批評印尼軍 方在東帝汶的破壞行動(許瑞文,2003:76)。印尼在哈比比的領導下,也 迅速接受國際維和部隊進入東帝汶的要求。隨後,以澳洲為首的維和部隊 進入東帝汶後,就開始改變東帝汶的命運,讓東帝汶邁向獨立 - 澳洲關鍵的角色
對於東帝汶議題與對印尼外交政策上,澳洲政府從默 認印尼主權、含混反對(1975-76)、人道關注(1976-83)、人權外交 (1983-93)、到安全合作(1993 以後),希望印尼能與東帝汶進行對話解決 歧見(莫大華,1997:83-84)。然而,1999 年,澳洲總理 John Howard 突 然轉變政策,公開對支持東帝汶獨立運動,澳洲的轉向可謂是西方世界立 場轉變的關鍵 - 媒體的施壓-霍塔
在東帝汶獨立前,擔任東帝汶反抗運動發言人的霍塔,以其在曾 在葡萄牙求學時所學的公共關係專長,運用在影響媒體輿論之上(Macnamara,2001: 8)。顯然,長期在澳洲推動東帝汶獨立運動的霍塔,他透過媒體公關 來影響澳洲媒體,促使澳洲媒體支持東帝汶反抗運動的策略十分成功 - 獨立記者與獨立自由攝影師也協助實況轉播東帝汶的狀況,加 上澳洲多個媒體密集報導,例如 The Finical Review、The Age、The Australian 等等。這些媒體的報導內容不僅引爆澳洲人的憤怒,也開始影響澳洲的外交 政策(Tapsell & Eidenfalk, 2013: 586-90)。在東帝汶的訊息被媒體不斷披露 後,澳洲各地就陸續有支持東帝汶的示威遊行;以 1999 年 9 月 10 日為例, 墨爾本有 25,000 人、雪梨有 30,000 人上街支持東帝汶人民(Tapsell & Eidenfalk, 2013: 591-92)
- 討論與結語
- 冷戰與後冷戰的地緣政治等國際因素
從本研究整理的 東帝汶獨立過程中的歷史事件時序與實際內容來看,東帝汶能夠獨立,冷 戰結束與地緣政治等國際因素才是促成東帝汶獨立的關鍵因素 - 結語
東帝汶獨立建國的決定權完全無法掌握在東帝汶人民的手中,即便殖 民母國葡萄牙積極協助東帝汶獨立,但也遭遇到重重的困難;終究,國際 環境的變化才是促成東帝汶獨立的主因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東帝汶為何能獨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看到國際政治現實的一面,好悲慘
看到國際政治現實的一面,好悲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