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論
西班牙征服者(conquistador)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 1485-1547) 在 1521 年擊敗阿茲特克(Aztecs)帝國,將新西班牙王國(Kingdom of New Spain)納入西班牙帝國的一部分,幅員由奧瑞岡到中美洲,而墨西哥是其 中的核心。西班牙於 1535 年在這裡設置新西班牙總督區 (Viceroyalty of New Spain),一直是人口最多、也是最富裕的地方
在美國獨立(1776)、以及法國大革命(1789)之後,歐洲國家在拉丁 美洲的屬地紛紛仿效(Archer, 2000: 5-6, 18-21)。西班牙在 1808 年被法國 入侵,王位被篡奪、群龍無首,西屬美洲各地不接受拿破崙硬塞的君王, 憤而展開獨立戰爭,並在 1810-25 年之間相繼獨立 。在十八世紀末的新西 班牙(墨西哥),原本是起源於社會底層民變,在十九世紀初演變成獨立運 動,終於在 1821 年真正脫離西班牙,切斷跟西班牙的政治、以及經濟臍帶。 - 墨西哥獨立之父
天主教神父 Miguel Hidalgo(1753-1811),由於起義的消息走 漏,他在 1810 年 9 月 16 日提前發動農民革命,呼籲百姓推翻暴政、倡議 進行土地重分配、及種族平等,稱為『多洛雷斯的吶喊』(Grito de Dolores, Cry of Dolores),發軔十一年的獨立戰爭,這一天是墨西哥的獨立紀念日, 他被譽為「墨西哥獨立之父」;他結合軍人 Ignacio Allende 與 Juan Aldama、 及礦冶工程師 José Mariano Jiménez,幾乎攻下墨西哥市,因為不願意塗炭生 靈犯下重大戰術錯誤,最後被叛徒出賣遇襲,四名領導者以叛國罪被槍斃 斬首示眾 - 軍頭Agustín de Iturbide(1783-1824)在 1820 年銜總督Ruiz de Apodaca
之命討伐革命軍,卻倒戈與游擊隊領袖Guerrero進行談判,聯手宣布『三
大保證』(Las Tres Garantias, Plan of Iguala),誓言建立獨立的君主立憲國
家、維持教會特權、及保證平等;真正的義軍長年征戰、無計可施,幾乎
所有的游擊隊都同意共組所謂的「三大保證軍」(Army of the Three
Guarantees),連Victoria都加入
由於虛位以待的皇位等不到波旁王朝的繼承人,Iturbide乾脆於 1822年在軍人的擁簇下黃袍加身為墨西哥帝國皇帝,因緣際會成為開國元勛 - 概念架構與理論解釋
- 政治學者Alexander George(1979)
建議的「結構性聚焦式比較方法」(structured focused comparison)。
建構一個提綱挈領的概念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把打算 著手檢視的幾個重要概念(因素)一一納入,並且大略推斷彼此之間的可 能關係,再依據這個架構進行觀察、推論、或假設檢定。 - 少數族群認同政治化之架構
- Graham(1972)
把拉丁美洲的獨立化置於歐洲化的脈絡,嘗試著跟已 經進入現代化的歐洲整合,以免經濟慘遭工業革命所傾銷的廉價品打擊, 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個人擺脫傳統社會結構的束縛,難免面對內部保守份 子的反撲 - Lynch(1973)
認為西屬美洲民族主義起源於西班牙的 新帝國主義,也就是馬德里嘗試以經濟倚賴來鞏固政治結合,在殖民經濟 的國家化過程破壞屬地的權力平衡、以及財富分配,因此,獨立運動是對 於政治控制、及經濟壓榨的反彈,既是社會革命、也是反殖民的戰爭 - Rodríguez(1998)
則把焦點放在西班牙王室置身民主化的浪 潮,這時候,王朝的臣民苦思如何蛻變為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公民, 因此,西屬美洲的獨立在本質上只是源自西班牙內部的政治革命、以及王 朝的解體,並非真正的屬地反殖民運動 - Kinsbruner(2000)
以為西屬美 洲的獨立不過是法國攫取西班牙的副產品,也就是屬民原先只不要求自 治,然而,王室復權後卻藉故著手絕對專制,粗暴的作法引起屬地強烈反 彈,終於假戲真做追求獨立 - Anna(1978: xi)
將墨西哥獨立的解釋分為兩大類:一派認為這是由極 端保守的土生土長保王派所領導,本質上是反革命的,也就是說,表面上 雖然是反殖民、實質上卻是反對社會改革;另一派則認為,獨立的背後是 階級分歧,一般所強調的族群分歧並非如想像中嚴重
Anna(1978: xi-xiv, 192)本身則採取折衷的看法,認為這是革命份子與反 革命份子的妥協,大家同意追求政治獨立、同時也願意著手有限的社會改 革,儘管保守、絕非反革命 - 不平等的族群關係
西班牙人在美洲帶來一種「種性」(casta)的階層(stratification),根據 一個人「純種 」的程度來進行種族(族群)分類,進而決定其社會地位 及前途;就法律及慣俗而言,每個人必須提供族譜來「證明」自己的「純 度」(purity),才能知道本身的權利、義務、及限制(Wikipedia, 2017: Casta; Mörner, 1967)。最早的三個種族是白人(españoles)、印第安人(indios)、 及黑人(negros) - 西班牙的種性制度
- 半島人(西班牙人,peninsulars或gachupines)
半島人由軍事征服者、早期的墾殖者、以及後來的移 民所組成,只要父母都是西班牙人的純種白人就可以享有特權,他們不只 可以免稅,而且出任公職、或神職都有特別待遇(Burkholder & Johnson, 1990: 186)。這些新住民(第一代的西班牙人)往往自認為先天上比土生仔 高人一等 ,即使地位最卑下的半島人都相信自己比較高貴而睥睨土生仔 (Lynch, 1973: 18)。問題是,半島人對於西班牙有所眷戀,期待在成就功 名後衣錦還鄉,然而,往往卻只有少數人能夠如願回西班牙,只能認命地 留下來、務實地適應新天地,終究成為開基祖 - 土生仔(西班牙裔,creoles或criollo)
人數較多的土生仔雖然也是白人,儘管他們可以從商、當地主或礦 主,卻不能取信於西班牙政府,因此無法擔任高階公職、或神職,對於 教育程度較高、卻沒有繼承土地者,只能當律師、或低階教士
土生仔不服半島人所享有的特權,痛恨對方的傲慢與偏見,在 自卑中卻又不知不覺中模仿他們的自大;他們相形見絀,必須加倍努力來 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富有的土生仔則想辦法將女兒嫁給半島人,試圖透過 聯姻來提高家族的身份(Burkholder & Johnson, 1990: 188-89; Caballero, 1974: 8)。由於社會制度的扭曲,父子、甚至於夫妻之間不免反目 - 社會底層的是印第安人 (原住民族)、及混血兒
他們共同點 是極端窮困(Villoro, 1978: 36)。這些人依法不能擔任公職或教士、也不能 從事專業的工作,只能在礦坑、農場、或是血汗工廠出賣勞力,社會流動 是被嚴加控制的;由於低落的社會經濟地位,他們跟白人實質上不相往來; 事實上,政府有一套管制他們的法律,包括固定貢金(人頭稅);特別是在 勞力供給過多的地方,族群的壓榨更加嚴重;如果遇上收成不佳的時候, 民不聊生,對於壓迫的忍耐到臨界點,就會出現民變 - 獨立的背景
儘管西班牙從十六世紀起就在新世界建立霸權,然而,進入十七世紀, 荷蘭、英國、及法國也跟著渡過大西洋,競相在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建立 殖民地,不止海盜不時搶劫西班牙商船、攻擊西班牙殖民地,各國的商務 也一再挑戰西班牙的支配;直到查理二世(Charles II, 1661-1700)過世, 西班牙已經衰相畢露,先是戰敗破產,接著工農業停滯、民氣沮喪,又在 接下來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 1702-14)左 支右絀,到後來根本無力抗拒英國在美洲的蠶食鯨吞,被譏為「美洲的病 夫」(Archer, 2000: 5)。
西班牙被盟邦法國侵略,宿敵英國卻反而成為盟友(Anna, 1978: 37)。 節節落敗的最高中央政團於 1810 年退守Cádiz,在英國海軍的保護下 ,另 外組成一個五人攝政團,召開了代表國民主權的國民議會(Cádiz Cortes), 並在 1812 年通過第一部憲法(Constitution of Cádiz),採取君主立憲、單一 體制、中央集權(Anna, 1978: 105-108)。由於與英國兩度海戰大敗,西 班牙陷入財政危機,跟美洲屬地的聯繫大受影響,這個自由派政府 (1808-)對於海外鞭長莫及、任憑自生自滅,卻又唯恐不受節制 洲屬地認為沒有道理聽命於一個斷頭(kingless)、而又有氣無力(nerveless) 的政府,因此紛紛以「人民」(the People)的名義組織臨時執政委員會自保, 防範隨時可能會登陸的法軍。面對這個日薄西山的議會政府,屬民思考的是 如何各自維持自己的王國(kingdom)、然後再共同組成一個帝國(empire) - 以改革為名的壓榨
由於西班牙在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 1756-63)中敗給英國,被迫割地賠款、短暫失去哈瓦那,王室亟思如何強化國防、防範敵國 對於殖民地的來犯,必要時也可用來鎮壓叛亂;只不過,整軍經武必須另 覓財源,因此仿效法國的行政革新,動腦筋剝削屬地,種下分離的因子 - 「波旁改革」(Bourbon Reforms)
- 軍事改革:由於無力自半島派遣軍隊到殖民地駐守,王室只好在 1764 年於新西班牙設置一支常備兵、同時擴大團練民兵的編制作為後備, 不止招募當地的土生仔當士兵、也由他們擔任幹部
- 經濟剝削:王室為了要補貼戰費、同時要摧毀土生仔的自主能力,立 意讓殖民地的經濟倚賴西班牙、想盡辦法將生產的剩餘價值榨光殆 盡,所採用的手段包括煙草專賣、及將營業稅(alcabala)片面由 2% 提高 6%,也因此不時出現抗稅暴動
- 行政征服:在十七世紀初,由於王室面臨財政危機,不再付薪水給殖民 地的地區長官(alcades mayores, corregiores),對於官商勾結睜一隻眼、 閉一隻眼,特別是對印第安人採取一種信用合作社制度(repartimiento de comercio),強迫購買衣服、鐵器、及騾子,甚至於日常生活根本不 需要的剩餘物資;這是一種強制印第安人生產及消費的社會控制機制, 官員從中賺取自己的薪水,生意人確保出口的作物,政府則省了一大筆 供養公務人員的開銷,表面上是大家各取所需、相安無事,對於印第安 人而言卻是一種永遠無法翻身的農奴制度
- 教會控制:西班牙政府在 1767 年向天主教會下馬威,藉故將半島及屬 地的 2,500 名耶穌會教士驅逐出境,終生不准回國;在西屬美洲,這些 教士多半是土生仔,他們平日擔任大學教師、還充當鄉紳的顧問,親友當然覺得相當不人道
- 土生仔的民族主義
斐迪南七世 1820 年於槍口下被迫恢復『1812 年憲法』、並同意進 行改革,然而,即使這個憲政政府再如何激進,畢竟所關心的是半島人的 福祉,因此,對於美洲的屬民來說,這依然是一個帝國主義的政權,絕對 不會滿足當地人的要求(Anna, 1978: 193; 1983: 113)。此時,墨西哥的土生 仔自由派對於新政府的壽命沒有信心,而當地的保守派及教會也不信任西 班牙的自由派政府,擔心接下來的改革會改變現狀、並損及自身的利益, 猛然才發現自己也變成支持獨立的愛國派;換句話說,儘管兩派的意識形 態南轅北轍,也就是自由派心儀聯邦主義、保守派擁護中央集權,然而, 在政局高度不穩的情況下,雙方終於同意聯手(Alba, 1982: 9-11)。事實上, 在最後階段領導獨立的 Iturbide,背後是保守派的半島人權貴、及土生仔既 得利益者所撐腰的,也因此,真正的獨立份子並不滿意、只是勉強接受階 段性的政治獨立(Caballero, 1974: 57-58)。 - 結語
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並非當地原住民族自發性覺醒所推動的,而是土 生土長的白人因為不滿母國的壓迫所發動的「土生仔的民族主義」(creole nationalism)。墨西哥的獨立運動起於十八世紀末的民變,在 1813 年才宣佈 獨立、於 1821 年完成獨立,算是比較曲折。儘管土生仔痛恨半島人的支配、 及歧視,自由派與保守派對於西班牙的殖民體制有不同的期待,一旦雙方 發現東山再起的自由政府與反動的斐迪南七世一樣,同仇敵愾、一拍即合。 - 多面向的墨西哥獨立運動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墨西哥的獨立過程,以及其中各派別的盤算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雖然很多人名第一次看,但至少知道梗概
雖然很多人名第一次看,但至少知道梗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