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論文的目的是,通過考察新興大國日本(1970 年代以後,2000 年 代以後則是守成大國)和中國(2000 年代以後)參加全球治理的過程,分 析兩國參加全球治理的原因和動機,並在此基礎上簡要探討中日兩國的全 球治理外交對東亞國際關係造成的影響 - 本論文採用歷史過程分析方法,即 對於日本要追溯到 1970 年代,對於中國則主要從 2000 年代開始,就兩國 參加全球治理的歷史過程進行考察
- 本論文採用動態比較分析方 法,即對日本和中國參加全球治理的過程進行比較
- 比較東 亞區域治理在日本和中國全球治理外交中的地位,探討兩國在區域治理問 題上的不同的立場對兩國關係以及東亞國際關係造成的影響
- 全球治理與日本外交
- 1970 年代
對於日本外交來說,1970 年代是「超脫對美自立與否的問題,探求能 夠發揮作用的外交新領域的時期
1975 年日本以創始成員國的身份加入 七國集團(G7)峰會,極大地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日本政府承認,加入 G7 意味著日本已成為高度發達的民主主義國家,而發達民主國家擁有共 同的理念和體制,肩負著為世界穩定和發展起主導作用的責任 - 1980 年代
1980 年代日本的全球治理外交側重於經濟與開發援助領域的同時,也 開始嘗試在和平問題上有所作爲。1988 年 5 月,竹下登首相發表《國際合 作構想》,將「和平合作」與經濟合作和文化合作並列爲日本的主要外交 任務。
進入 80 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上述外交方針,除了來自以美國為主的國 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以外,主張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的國內輿論日益升溫也有 關係 - 1990 年代
1990 年代日本的全球治理外交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 主要關注領域從過去的經濟貿易、對外援助向聯合國維和行 動、裁軍(常規武器、對人地雷問題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防擴散(核 武器、化學武器等)、環境保護、人口與糧食、氣候變化等問題擴展
- 日本政府開始積極爭取提高在各種全球性治理機制中的地 位。
- 這一時期,日本試圖根據自身發展經驗主動地改善原有的治理 機制,改變一味被動應付外部壓力的局面。這一點在開發援助領域尤爲出。
- 1990 年代末以後
1990 年代末日 本政府找到了在全球治理上打上日本烙印的新途徑,即「人類安全」。把 「人類安全」概念首次提上議程的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於 1994 年發表的 《人類發展報告》。「人類安全」理念出台不久,日本一部分政界人士就發 現了利用此概念開拓日本外交新局面的可能性。如 1995 年 2 月,村山富 市首相在國會中表明積極推進人類安全的想法。但是日本政府真正從戰 略的角度推進人類安全外交是 1998 年以後
與「人類安全」,「官民合作」密切相關,但更加突出戰略性的則是「價 值觀外交」。小泉純一郎首相以來日本外交中標榜「普世價值」的場面逐 漸增多,第一次安倍晉三內閣時期更是提出了「自由與繁榮之弧」外交戰 略。此後,隨著頻繁的政權更叠,價值觀外交在日本外交話語體系中的比 重也時強時弱,但基本上持續到現在。日本外交熱衷於標榜價值觀,首先 是因爲 1990 年代以來「普世價值規範」的內化有了實質性的進展。當然 更爲重要的動機還是,針對快速崛起的中國,重構日本的國家身份,並強 化日美同盟、爭奪地區主導權 - 全球治理與中國外交
- 「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與「和諧世界」
- 國際政治新秩序
何爲「國際政治新秩序」?1990 年 9 月 28 日,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 在聯合國大會對此做了如下說明。第一,每個國家都有權根據本國國情選 擇自己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第二,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必須嚴格遵 守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原則;第三,國家之間應當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和 睦相處,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第四,國際爭端應通過和平方式合理解決,而 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第五,各國不論大小強弱都有權平等參與協商解決世界事務。
可見,其核心思想無疑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據李 鵬總理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原則是「不幹涉內政」,因此「不 幹涉內政」是「國際政治新秩序」之核心規範 - 和諧世界
據胡錦濤主席在 2005 年亞非峰會上的講話,「倡導開放包容精神,尊 重文明、宗教、價值觀的多樣性,尊重各國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自 主權,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方能共同構建一個 和諧世界。可見,相比「國際新秩序」,「和諧世界」是一個更加突出「多 樣性」規範的世界秩序概念。「和諧世界」只停留在抽象的秩序理念上 - 全球治理成爲中國外交新理念
- 「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首次在中國官方的正式文件裏出現是在 2008 年。2008 年 3 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 作報告》中指出,「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推動重大熱點問題和全球性問題 的妥善解決,維護我國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 中國的全球治理外交戰略
国际主流學說主張全球治理應以市場、人權、民主程序、公 正、透明原則、問責制等自由主義價值觀為基礎,而中國政府則主張「公 平」、「公正」、「合理」、「包容」才是全球治理應追求的首要價值。76其中,「公 正」更是在中國全球治理話語體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 中日兩國的全球治理外交比較
- 日本和中國都是在先後成爲世界經濟大國後表現出參加全球治 理的意願,兩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初期階段都是以經濟領域為主。
- 促使日本和中國積極參加全球治理的原因具有很高的相似 性。1980 年的日本和 2010 年代的中國,都面臨來自國內外的壓力,87且經 濟利益的快速全球化爲開展全球治理外交提供了物質條件
- 東亞區域治理與中日關係
- 日本的崛起與中日關係(1970—1990 年代)
日本開始參與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是 1970 年代以創始成員 國的身份加盟七國集團以後。盡管在宏觀政策協調、開發援助等問題上態 度積極,總體來講日本並沒有像典型的世界大國那樣具備全面參與世界事 務的意識,而是把東亞區域視爲發揮自身作用的主要舞台。在七國集團 峰會上,日本努力扮演亞洲代表的角色,力爭向會議反映亞洲各國的關 切。也就是說,對於日本來說區域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日本在全 球治理中的作用是在區域治理中得到體現
。1990 年代中國社會正經曆向市場經濟的痛苦轉型,中國政 府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維穩,即政治體制、經濟社會的穩定問題成爲壓倒一 切的首要任務。對外政策上,則高舉以「不幹涉內政」原則爲核心規範的 「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因而很難與日本提倡的「世界中的日中關係」産 生共鳴。 - 中國崛起與中日關係(2000 年代以後)
中國的崛起對上述日本的國家身份以及區域治理戰略形成了挑戰。中 國反對全球治理奉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爲圭臬,主張「公平、公正、包容」的 治理理念,在具體操作上則重視提高新興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 理體系中的地位。無論其治理理念還是實際操作上都反映了濃厚的國家中 心主義思路。在區域治理上,中國正在強化「外線拓展」戰略,即在西 方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之外建構由中國等新興國家主導的治理機構。其目 的是一方面提高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同時通過「以外促內」的 方式促進既有體系的改革。在此戰略下,中國先後主導成立金磚國家開 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對既有的區域治理機制帶來 很大的衝擊。 - 結論
本論文發現盡管隔著三十年左右的時差,中 日兩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無論是 1970 年代以後 的日本,還是 2000 年代以後的中國,都是成爲世界經濟大國後開始受到 來自國內外的要求承擔更多責任的壓力。與此同時,對外援助和企業的對 外投資的迅速增加,促進了經濟利益的全球化進程,爲參與全球治理提供 了經濟上的動機和物質基礎。這種內外壓力以及經濟利益的驅動力促使新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全球治理中的日本、中國與東亞國際關係〉俞敏浩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如何實踐有效的全球治理?〉楊惟任
- 前言
本文從國際關係理論切入,開拓一個 全面性的討論,重新檢視全球治理。本文從全球化的內涵和全球治理的定 義作為起點,進而討論國際社會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方能在無政府狀態 下,實踐有效的全球治理 - 全球化的內涵
- 全球化的成因
自由市場、經濟力量,加上便捷的交通和發達的網際網路,加速勞動 力、資本、商品、服務等生產要素和人口的移動,提高全球金融市場連結,同 時促成跨國生產和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國家依存較以往任何時候更緊 密,世界經濟進入新的整合過程,政治和社會結構也出現改變,全球逐漸 變成一體化 - 全球化的定義
Thomas Friedman 提到,全球化並非一種選擇,而是現實,也是趨勢,它 取代冷戰體系成為新的國際體系。在全球化之下,資本、技術、資訊發生 跨國界整合,一定程度創造單一市場,所有事物和影響力傳遞得更遠、更 快、更深入、更廣泛,全球化就是自由化、市場化及資本主義化 - 全球化概念的爭論
- 關於全球化的現象,大致有 三 種不 同 的論 點:超 全 球主 義 論( hyper-globalization )、懷 疑 論 (sceptics)、轉型主義論(transformationalism)。
- 超全球主義論具有相當程度的經濟主義,提到全球化帶來單一市 場,在全球競爭之下,世界經濟由自由市場決定,民族國家成為世界經濟 體系的商業單元,經濟活動脫離國家掌握,政府控制經濟的能力減弱,政 治權威分散於其他機制,譬如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多國籍企業。全球化 取代民族國家,成為全球社會的主要經濟與政治單位,並由全球公民社會 所取代。
-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馬克思主義 (Marxism)
這兩方皆假設全球化的結果導致國家權力衰退,但 前者肯定全球化為世界帶來貢獻,各國從自由競爭的單一市場獲得利 益,後者將全球化視為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將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推向 世界體系邊緣,加劇南北差距和分歧,反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 - 懷疑論指出,高度國際化的經濟狀態並非新的現象,目前國際經濟的 開放和整合程度尚不及 1870 至 1914 年。17 懷疑論批評超全球主義論錯誤 地認為國家統治權力衰退,相反地,日趨密集的跨國經濟活動更加依賴政 府的權力,國家是國際經濟體系的基本架構,也是全球化的推手,經濟大 國的意願決定了國際經濟的走向,全球自由貿易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 的訴求,目的在維持世界事務的領導地位
- 轉型論聲稱全球化是一個持續進行的轉型過程,雖然吾人無法確定全 球化未來的走向,全球化引發全球政治、經濟及社會變遷,各國政府和社 會必須改變,以適應全球化帶來的改變
- 全球化對主權國家的衝擊
- 全球治理的定義
- 什麼是全球治理?
- 「治理」是 有權機關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所採取的政策和行動,也是協調各方利益的持 續過程,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機構、制度、規範的安排與運作,且包含公 部門和私部門的行為者,「全球治理」則是指國際社會為了解決全球公共 問題,共同採取的政策和行動,是治理概念在全球範疇的擴展
- 全球治理是國際體系行為者透過合作解決全球問題的過程,處 理的議題往往是單一國家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且具有公共性、政治性、外 溢性等特質,譬如毀滅性武器擴散、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組織犯罪、傳染 病傳播、氣候變遷、貧窮國家的人口快速增加、糧食不足、難民問題等。
- 全球治理的基礎是建立在協調,而非控制;它屬於個體層次,也 是集體層次,包括國際體系、國家及次國家層次;它的形式可以是正式的 制度安排,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涉及公部門,也涉及私部門,並涵蓋第 三部門在內;全球治理的行為者包括主權國家、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地 方政府、公民團體、跨國企業等
- 有效的全球治理
- 誰來治理?
全球治理的主體包含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要回答「誰來治理」這個 問題,便是要瞭解究竟是哪一個治理主體,國家行為者或非國家行為者,最 有能力解決全球問題。 為了進一步分辨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在全球治理的作用,本文從「履 行治理的能力」、「治理的合法性」、「治理範圍」、「創造議題的功能」這四 項指標,作為評估依據。 - 「履行治理的能力」指的是,訂定眾多參與者願意接受的一套規則與 規範,同時擁有懲罰或制裁違背者的能力,這是達成全球治理的關鍵。
- 「治 理的合法性」是指權力來源或權力的合法性,也就是在全球問題處理過 程,將國際協議或條件,經由國內的立法程序和公權力的行使,落實成為 政策行動的權威。
- 「治理範圍」和「創造議題的功能」兩者之間有類似之 處,但前者著重在應對的全球問題的多元性和型態,後者是創造和形成全 球公共輿論的功能。
- 主權國家在履行治理的能力比非國家行為者 強,在治理的合法性也比非國家行為者高,但創造議題和治理範圍的能力 則不如非國家行為者。
- 如何治理?
基於主權國家是全球治理最重要 的治理主體的主張之下,有兩個結構性因素是影響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的 重要變項,其一是權力不對稱,其二是集體行動的困境。
幾位國際關係學者的共識包括:在國際社會必須具備有能力領導各行 為者參與治理行動的國家,不論是單一強權力量的介入,或雙邊、或多邊 機制的建立、共同分享的價值、利益及目標,以及能夠被各行為者接受的 一套規則與規範或政治制度安排,這些因素雖不一定必然造就有效率的國 際合作,但卻是實踐有效的全球治理不可缺乏的條件 - 結論
本文發現,實踐有效的全球治理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 主權國家是全球治理最重要的行為者
非國家行為者固然分擔一部份全球治理的責任,且在創造議題和治理 範圍比主權國家有更強的能力,非國家行為者掌握的政策工具有限,由於 缺乏懲罰或制裁的能力,難以要求其他行為者遵守規定 - 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緊密依存,朝向一體化發展,全球利 益在某種程度內取代國家利益,國際政治的實質並沒有改變
- 蘇聯瓦解之後,國際體系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呈現一超多強的 局面,就算美國的實力比其他國家強大,美國沒有能力決定所有全球事 務,在許多治理議題需要與歐盟、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中國、俄羅 斯等國家合作,並爭取大國的支持
- 全球治理議題具有政治性、公共性、外溢性這三項特質,但不 同的治理議題的性質不同,解決的途徑和方式也有差異,有效的全球治理 必須考慮治理議題的特性
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美英澳同盟之戰略意涵及其對印太地區的戰略衝擊〉郭育仁
- 前言
- 日澳破局與法澳潛艦合作
- 2016 年 4 月 26 日澳洲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宣佈,選擇 「法國國有船舶製造企業集團」(DCNS Groups,現在的法國海軍集團 Naval Group)為新型潛艦計畫(SEA 1000 Future Submarine Program)的研發夥 伴,並表示具豐富潛艦出口經驗的 DCNS 提案最符合澳洲特殊的戰略與經 濟需求
- 日澳破局
- 日本缺乏武器出口經驗
- 經濟因素
澳洲阿德萊德地區(Adelaide)產業日益蕭條,要 求在當地建造潛艦以振興經濟的呼聲日益高漲 - 中國因素
相較於阿博特重視與美日的戰略合作以牽制中國在南海的活動,特恩布爾則被視為親中派,主張強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以振 興澳洲經濟,並於 2016 年 4 月 15 日訪問北京與習近平舉行峰會。可能 受到中國壓力傾向不採用日本蒼龍級潛艦,以免破壞中澳緊密的經貿關 係。 - 三菱重工不願配合安倍晉三政府承攬澳洲潛艦案的主因
- 日本政府的「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只是內閣政策宣示,不具法律強 制力。企業無法確認安倍之後首相的政策態度,在體制未完全確定之 前,企業不會貿然進行組織、生產線、以及人力與設備的重新調整
- 新武器出口政策仍以國際共同開發為主要政策目的,仍存在高度出口管制 風險。企業必須完全配合政府的外交政策,而非開放企業自由參與國際軍 火市場競爭,企業的主導權過低、風險過大
- 武器裝備出口仍是政府由上而下決策,政府與企業之間缺乏溝通與共識形成機制
- 日本軍事科技主 要掌握在民間企業,對企業而言尖端科技出口的商業風險大於配合政府政 策所能得到的利益
- 新出口政策的出口管制標準尚未完全建立,出口的最終實質審 查權仍掌握在長期反對尖端科技出口的經濟產業省官僚,而非推動武器出 口的安倍內閣或防衛省
- AUKUS 與澳洲核潛艦合作
- 2021 年 9 月 15 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舉行視訊記者會宣布組成 AUKUS 三國同盟。15 協議主要內容:由英美技術轉移澳洲建造 8 艘核動 力攻擊型潛艦、飛彈技術聯合研發、AI、量子科技與網路安全等合作。澳 洲與英美合作攻擊型核潛艦不具備核打擊能力,主要在搜尋與打擊敵方潛 艦與水面艦,配備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投放特種部 隊,執行情監偵察(ISR)等任務
- 澳洲加入 AUKUS 也等同放棄 2016 年與法國簽訂 400 億美元的潛艦 合約,即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為澳洲生產 12 艘「短鰭梭魚級」 (Shortfin Barracuda class)柴電潛艦
- AUKUS 的六大疑問
- 澳洲為何不直接向法國改核潛艦標
- 澳洲是《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締約國,無核也是既定國策。 莫里森甘冒大不諱,做出政治自殺決定改採核潛艦,必定存在強大的必要 性與理由
- 美國為何在 2021 年才強力介入澳洲潛艦案。2016 年 4 月 26 日法國 DCNS 取得澳洲 SEA 1000 潛艦標。9 月 30 日澳洲政府宣布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為新潛艦作戰系統設計、整合 與供應商,並於 2018 年 1 月 25 日簽約
- 美英澳為何不事先與法國進行外交磋商。澳洲國防部長杜登 (Peter Dutton)證實,法國在 AUKUS 宣布成立前數小時才被告知,澳洲 的確刻意隱瞞法國到最後一刻
- 中國北韓與俄羅斯對 AUKUS 的反應不同調。民主陣營內訌對 中國是戰略機遇,王毅與北韓卻接連三天嚴詞批判。而俄羅斯異常對 AUKUS 保持緘默。表示 AUKUS 可能造成的戰略格局改變對中國與北韓 相當不利,但可能進一步提升俄羅斯的戰略重要性
- 日本反應也異 常低調。日本身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盟國卻被摒除在外,對 AUKUS 的態度也異常低調
- 中國在南太平洋的海洋擴張
- 中國要在第一島鏈拒止美國武力介入亞太事務,必須掌握南海的海空 主導權。中國從 2013 年開始吹沙填島,2015 年開始軍事化人工島:建設 機場、雷達站、對艦與對空飛彈。2019 年已經完成 4 個主要人工島軍事化 工作。第一、將南海的海空預警時間往外延伸,有效保衛海南島的榆林軍 港與亞龍灣核潛艦基地。而中國要進一步在第二島鏈拒止美國,就必須掌 握南太平洋尤其是所羅門群島周邊的海空域。
- 美國「休克療法戰略」(Shock Therapy Strategy)
- 回歸大國爭霸
美國從阿富汗撤退與建立 AUKUS,便是面對中俄的挑戰,重新回歸 大國爭霸的戰略思維 - 戰略轉向印太
二、戰略轉向印太 AUKUS 澳洲核潛艇計畫、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 R08)打擊群 2021 年 7 月前往亞太,是英美戰略重心轉移的明 證。 - 盟友強化計畫
- 對法國回歸印太的嚇阻
法國在印太地區海外領土約 160 萬名公民,部署約 7000 名兵力,更 早在 2018 年發佈印太戰略文件。
2018 年 8 月 26 日法國首度以 3 架飆風 B 型戰鬥機、1 架 A400 運輸機、1 架 C-135FR 加油運輸機以及 1 架 A310 行政專機組成空軍編隊造訪越南,展現強勢回歸印太的戰略態勢 - 對歐洲盟友敲響警鐘
2020 年 12 月法國與德國無視拜登的新勝選,強力主導歐盟與中國完 成《中歐投資協議》(China-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的談判,已破壞與美國大西洋兩岸的關係 - 結論:AUKUS 對印太地區的戰略衝擊
- 強化澳洲戰略嚇阻能力
- 「南澳北日」馳援台海與南海
- 中國強化反潛作戰體系建設
- 核擴散可能性大增
AUKUS 的成立違反從柯林頓(Bill Clinton)以來歷任美國總統防止核 擴散的努力。未來美國沒有阻止俄羅斯或中國對外輸出核子技術的正當 性。換言之,《核不擴散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未來在強權政治的重要性可能大幅下降,核潛艦甚至於核武可 能擴散至與美國敵對的勢力或國家 - 引發印太地區軍備競賽
中國國力增長 已經造成「中美兩極」國際體系的出現。澳洲核潛艦在於「平衡」中國海 軍發展,擴大澳洲遠程打擊潛力與強化美國軍事存在與前進澳洲基地的能 力。但澳洲核潛艦的決定可能進一步刺激南韓與日本對先進潛艦與反潛作 戰能力的投資。 - 日本被迫挑戰「非核三原則」
但兩個情境下日本可能尋求突破「非核三 原則」。 - 第一、任務需求(Mission oriented):如果美日針對「台灣有 事」的新戰略情境修訂《美日防衛合作指針》(Guidelines for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美日分工需要日本具備長時間水中警戒監視的任 務需求,日本可能被迫新添核潛艦。
- 第二、平衡需求(Balance oriented): 如果北韓或南韓擁有核潛艦,日本必須平衡兩韓的軍事威脅,可能被迫改 變國防態勢擁有核潛艦
- 南海成為美中核嚇阻舞台
- 南太平洋成為美國防堵中國海權擴張的最後防線
〈中國海權擴張對印太區域之挑戰: 從權力平衡觀點分析〉黃恩浩、洪銘德
- 前言
- 現實主義典範中的「海上 權力平衡」論述
- 「 競 爭 型 權 力 平 衡 」vs. 「協作型權力平衡」
- 海洋權力平衡主觀互證的 運作
- 中國在印太區域的海洋戰 略與作為
- 中國的海洋戰略思維
- 中國海軍的快速現代化
- 水面艦的大型化與遠洋化
- 核子與常規潛艦發展並行
- 將海警納編武警及海上執法一 元化
- 中國與海上安全合作機制
- 西太平洋海軍會議
- 環太平洋軍演
- 東協區域論壇
- 貨櫃安全倡議
- 中國海權擴張與印太權力 結構調整
- 中美在印太區域的地緣戰 略競爭
- 海洋主權爭端與航行自由 原則
- 印太海上主權爭端的本質
- 海上航行自由的認定與衝突
- 印太軍事競爭與安全主觀 互證的可能性
- 結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南韓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避險戰略〉陳麒安、吳崇涵
- 前言
本文以意識形態為出發點,輔以中國「不結盟」政策背景下 發展出的「夥伴關係」外交特色,說明亞太國家得以採取避險的政策環境,希 望彌補學界目前在避險研究中「體系層次」分析的缺憾。 - 理論與背景
- 避險的定義與測量
本文在進行相關質化研究時,為了避免出現定義上的模糊,對避險的 定義主要還是回歸採用在國家面對兩大強權的競逐時,將經濟與安全分別投放 在兩個不同強權。意即,經濟上向A強權靠攏,但安全上則依賴B強權 - 避險的原因與動機
國際體系缺乏明確的意識形態對立,是中小型國家得以採取避險的主要因 素之一
冷戰結束以後,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兩大陣營相互對抗的態勢不再,這也 使得部分中小型國家得以基於本國利益而非群體利益的考量,憑藉既有資源、地理位置或靈活外交手段,發揮自身實力以擴展外交空間 - 體系層次與意識形態
- 體系 層次主要討論何種國際結構較適合國家採用避險策略
- 在單極體系 (unipolar system)中,非強權國家較容易採用避險。因為體系中的霸權具 有極大的權力優勢,遠超過其他大國,當其他大國個別或聯合起來都可能無 法擊敗霸權時,就會避免挑釁制衡霸權,考慮採取偏向扈從或避險的生存戰 略
- 在雙極體系(bipolar system)下,國家較不容易採用避險。因 為兩大強國會明確地要求其他國家表態支持或加入自己的陣營,次級國家較不 容易維持中立態勢或避險措施。
- 在多極體系(multipolar system)中,因為權力較為分散,幾個主要國家通常會依照情勢發展,動態制 衡可能破壞體系平衡的崛起大國,國家 決策者可以針對其他大國較為自由地 選擇不同的外交政策或手段,並不見得一定要在兩大強權中選邊或同時交好 。國家採取避險戰略的傾向並不明顯
- 「夥伴關係」之政治意涵
- 夥伴關係
中國所建立的「夥伴關係」固然可以大致 分為戰略層次、地區層次、雙邊層次和友好合作關係等四個層次,構成了中國 外交較為完整的對外關係架構。但對這種「夥伴關係」架構做出不同層次的分 析,並不意味著中國與不同國家間關係的遠近親疏,或是重要與不重要的區 別,而是說明這些夥伴關係在功能上發揮不同的作用
中國「夥伴關係」與傳統 軍事聯盟最大的差別即在於,前者並未預設針對防範的特定目標國家,也並未 以意識形態與政治體制的差異來劃分敵我不同陣營,因此並未排斥向競爭對手 或對手的盟國發展夥伴關係 - 戰略夥伴關係
對於中國來說,「戰略夥伴關係」並 不等同於(準)軍事聯盟關係,因為後者還涉及到廣泛的安全與軍事合作。在 中國的外交政策詞彙中,夥伴關係被視為具有戰略性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 一、該關係具有綜合性,包含了所有層面的雙邊關係(例如:經濟、文化、政 治和安全);二、兩國同意針對雙邊關係做出長期承諾,雙邊問題將會在此脈 絡下受到評估。重要的是,偶發的緊張情勢並不會使雙方偏離原有合作方向 - 南韓在美中之間的抉擇
- 選擇南韓的原因
- 南韓在1953年成為美國的軍 事盟國,對於在冷戰期間圍堵共產主義擴張,以及嚇阻北韓發動軍事攻擊發 揮了安全上的功能
- 南韓於1992年8月24日轉向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兩 國經貿關係逐步發展,其後中國分別在2003年超過美國,成為南韓最大的出 口國,在2007年超過日本,成為南韓最大的進口國
- 中國在後冷戰時期延續「不結盟」的外交立場,透過夥伴關係的建立來改善 雙邊或多邊關係交往。中國與南韓則是於1998年建立「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 作夥伴關係」
- 冷戰結束以後,南韓在美國外交政策中仍然具有重要地 位
- 南韓與中國建交後的外交關係變化大致情況如下:
- 睦鄰合作關係:在1992年8月24日中韓兩國建立邦交而簽署的聯合 公報
- 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作夥伴關係:南韓總統金大中於1998年11月訪問 中國,根據《中韓聯合公報》指出,雙方基於《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和中韓建 交公報的精神,在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的基礎上,建立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 作夥伴關係
- 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南韓總統盧武鉉於2003年7月初前往中國大陸訪 問。雙方在聯合聲明中指出,兩國同意以聯合國憲章原則、中韓建交聯合公報 精神以及業已存在的合作夥伴關係為基礎,建立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 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5月下旬,南韓總統李明博訪問中國大 陸。雙方高度評價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關係取得的迅速發展,並一致同意 將「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提升為「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外交、安 全、經濟、社會、文化、人員交流等各領域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
- 成熟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13年6月下旬,韓國總統朴槿惠訪問中 國大陸。在雙方所發表的《中韓面向未來聯合聲明》中指出,應該在互信的基 礎上充實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結論
對中國來說,在總體實力仍不及美國和其主導的西方民主國家聯盟體系陣 營的情況下,如果貿然放棄既有的「夥伴關係」及長期「不結盟」政策立場, 大張旗鼓採取聯盟戰略,更有可能會因刺激周邊國家而遭到制衡圍堵,或引發 激烈衝突,反倒不利於中國的生存利益,並不是基於理性考量的最佳策略。換 言之,從重視國家生存的本性出發,與鄰近各國保持友好關係,不強迫周邊中 小型國家選邊站,應該是北京政府當前的外交策略主軸。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土耳其在敘利亞北部出兵行動的戰略思考〉王順文
- 前言
- 角色理論與土耳其的角色扮演
- 角色理論的研究途徑
- 角色理論的內涵
「角色」是「社會的位置」以及「行為的腳本」,Holsti及 後續的研究者主要強調國家角色概念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國家角色的物質、歷 史與文化的起源;國內因素對於國家角色的挑戰以及外在行為者對於角色的期 待與社會化。角色理論試圖解釋與瞭解行為者(agent)與 結構(structure)的互動關係。在社會環境當中,行為 者會對其自身在結構中的處境、位置以及面對「他者」應該採取何種適當的行 為,產生「角色概念」(role conception),而這樣的概念則是由語言與行動 所型塑,而行為者所表現出 來的實際的政策行為,就是所謂的「角色扮演」(role performance) - 角色理論作為分析途徑與分析層次
角色理論認為「人」才是外交政策最後的決策者,而決策者 會受到自己與外在的同時影響
角色理論不僅僅研究「驅動菁英行為的原 因」,也研究「菁英行為的產物」,亦即菁英如何競爭、妥協並進而形成新的角色 - 角色理論的限制與本文的分析途徑
本文的焦點主要放在「驅動菁英行為原因」的層次,亦即菁英或大眾對於 角色的選擇以及對外來者的態度,是較不會失焦的做法。 而「菁英行為的產物」,甚至是總統的領導風格、相關決策者的決策形態等,因為許多政權的內部情況並不透明,研究較容易失真。 - 土耳其國家角色的改變
- 土耳其的敘利亞出兵行動與角色
- 幼發拉底之盾:獨立角色的角色接受者
- 外在行為者的期待
- 俄羅斯的期待:改善關係並拉攏土耳其以打擊西方
- 美國的期待:共同消滅伊斯蘭國
- 土國菁英的角色扮演
在阿拉伯之春後,土國菁 英的角色認知轉向至國內經濟與安全問題,同時,政治菁英從2000年開始就 有「歐亞主義」的提倡,加上2013年蓋齊公園抗爭與2016年失敗政變,雖然 「歐亞主義」成為反對西方的一種說法,但是傳統「非東非西」的戰略文化仍 根深蒂固,因此土國菁英的角色扮演主要在掃除可能的安全威脅,並使外來行 為者能夠接受 - 對俄國角色期待的回應
為了要處理敘利亞的問題,土國不可能不與俄國協調,埃爾多安首先要做 的就是修復與俄國的關係,因此在2016年6月6日與普丁的通話中便表示土國 會採取「必要的步驟」,以修復與俄國的關係 - 對美國角色期待的回應
美國的角色期待(反恐、同盟)與土國的角色認知(歐亞主義、安全) 基本上是衝突的,且土國對此角色衝突並不打算讓步
此時土國菁英的策略包括消除PKK、IS與葛蘭組織的威脅三種,但卻以PKK與葛蘭組織的威脅為主,IS並非土國重點, 因此與美國目標不同。 - 橄欖枝行動:避險的角色接受者
為了避免PKK的擴張,特別是當YPG控制了曼比治區域後,土國必須要 確保從阿札茲(Azaz)到賈拉布魯斯(Jarablus)區域的安全,而有橄欖枝行動的需求 - 外在行為者的期待:持續拉攏的俄國與政策轉變的美國
- 為了要在庫德族掌控的Afrin區域進行軍事行動,土國必須要尋求俄國的 合作,因為俄國控制了西敘利亞的上空,此時俄國的態度仍是持續拉攏土國, 俄國同意土國戰機可以使用其所控制的空中領域,同時,在行動開始的時候, 俄國也宣布將部隊從Afrin撤出,甚至之後的軍售案與「土耳 其流」天然氣管線的合作等,皆持續對土表示友好
- 在埃爾多安於2018年總統與國會選舉勝利後,川普立刻與土國達成「曼比 治路徑」的共識,也就是YPG必須從曼比治撤兵,兩國分別將在幼發拉底之盾 行動與曼比治之間的區域進行巡邏,確保YPG的撤兵,並協助建立由當地阿拉 伯裔為主所組成的委員
- 土國菁英的角色扮演
從這一系列的談判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歐巴馬政府時期以來, 美國的角色期待就是清除IS的剩餘勢力,埃爾多安的主要策略就是理解此一期待,並回應川普的要求,進而達到其目的,雖然其仍為「角色接受者」,來回 折衝於美俄之間,並深受外在行為者的影響,但其所考量的仍是「獨立角色」 為主,也就是邊境的安全、與俄國軍售案的實質利益等,不過為了達成其目 的,也可採取「互動角色」,如雖然強調主權與司法的重要性,仍在美國壓力 之下釋放布倫森牧師。 - 和平之泉行動:軍事積極化的角色接受者
和平之泉行動前因為與美國達成協議,因此,此行動的重點轉變成如何解 決俄國的期待 - 綜合三次行動,土國菁英主要思考的還是國家利益的問題,如安全、經 濟制裁的回應、天然氣管線等「控制權力」,因此是「獨立角色」為主,只有 短期衝擊的事件上會採取「互動角色」。再者,在三次行動中,土國都是扮演 角色的接受者而非創造者,美俄的反應均影響土國的政策行動。
- 土國的角色認知、衝突與結果
- 角色衝突與角色學習
- 角色的選擇
2016年開始的行動與過去最 大的差異在於,土耳其受到政變的影響,較少提到過去的「新奧斯曼主義」, 也就是土耳其作為中東區域的協調者,甚至是領導者的角色。同時,過去所謂 的「西方民主的模型」這種概念,也不再是主要的重點,取而代之的,在理論 面向就是「新現實主義」與「歐亞主義」,新現實主義通常是用在說明其國家 利益,而歐亞主義則是常常用來對抗西方,特別是美國。而若將「新現實主 義」與「歐亞主義」結合,其實也反映出土國政治菁英對於國際結構走向多極 化的期待,因此不能只有依賴西方,也必須注意與俄國及中國。 - 對外來者態度的回應
埃爾多安目前仍是採取彈性的結盟關係,主要關心點為利益,包括對普 丁與川普的作法,都希望能按議題「分開處理」,這種更想要交易性政策的而非制度與價值的政策,將會持續與外在行為者產生衝突,而美國與俄國的忍受度為何,也是 未來觀察的重點 - 總統制與角色扮演
- 土國改為總統制之後有幾大特色:
- 因為採行兩輪選舉,導致總統必須
結盟以取得多數,使得結盟政黨可以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
AKP與民族主義 運動黨(Miliyetçi Hareket Partisi,以下簡稱:MHP)兩個政黨的結合,意味 著在庫德族的政策上將會持續的抓緊,並希望能夠平衡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 - 因為MHP對於民族主義的強調,會使得安全議題的強調比 個人自由來的重要
- 總統取得更大的行政主導權(如發布法令權),特別是外交政策,容易集中在總統與其小圈圈內
- 結論
- 土耳其在這個過程中,符合角色理論 中「角色學習」的過程,首先在幼發拉底之盾行動中,土國的認知確實是安全 問題,特別是恐攻事件的頻傳與政變,使其無法再像過去一樣的主張「新奧 斯曼主義」,但美國則是期待土國能夠以打擊IS為主,因此在角色衝突的情況 下,土耳其開始靠向「較能理解土國」的俄羅斯
- 在AKP與埃爾多安的執政下,土國的中東戰略思考其實歷經了「獨立角 色」(避免介入)、「橋樑者」(區域協調者)至積極獨立角色(區域的領導 者)的三個階段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中小型國家的安全策略及其路徑演變:以塞爾維亞、亞美尼亞與烏克蘭為例〉楊三億
- 前言:中小型國家安全研究發展脈絡
- 中小型國家的安全策略選擇
本文認為影響中小型國家安全策略變遷的主要因素來自於政治菁英遞嬗、經貿依賴與區域安全威脅 - 塞爾維亞、亞美尼亞與烏克蘭的安全策略選擇
- 塞爾維亞
2006年後已加入歐盟為最大政治目標 - 亞美尼亞
因納卡爭議從遠俄轉向扈從 - 烏克蘭
獨立之始,Kravchuk採親歐以求援助 - 安全策略轉型的詮釋項:經濟避險與內部政治暴力
- 三國策略選擇模型
- 塞爾維亞:經濟避險的策略轉變
因歐債危機與國內能源需求,與俄國擴大經濟能源往來 - 亞美尼亞:安全避險的策略轉變
來自區域安全威脅(亞賽拜然與土耳其),選擇與俄羅斯結盟 - 烏克蘭:政治暴力的策略轉變
烏克蘭的安全策略選擇與經濟依賴、安全環境的關聯性較小,變動主要來自內部社會分裂與因此產生的政治暴力行為 - 模型與實踐
- 個案研究的探討:影響賽、亞、烏三國策略選擇的因素分析
- 結論
- 難以長期維繫的避險策略
因鄰近大國皆對該國施以壓力時,難以長期保持左右逢源的平衡姿態 - 內部因素與策略調整
- 地緣因素與策略選擇模型
- 經濟避險與安全避險的定錨效果
經濟避險因存在外部又因競爭者,使其定錨效果不明顯,安全避險則因威脅來源明確,因此其定錨效果明顯,易形成路徑依賴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外來直接投資與國家安全的權衡: 探討影響美國外資政策的政治因素〉邱奕宏
- 前言
外來直接投資意指在地主國內從事由外 國人進行實質管理與控制的經濟活動
外資行為不同於著重短期獲利且不涉及管理經營 的間接投資 (indirect investment),因而可能 對地主國造成程度各異的影響
本文目的在探討外資與 國家安全的理論關聯,並以美國外資政策作 為檢測的實例,來分析作為政治因素的國家 安全對一國外資政策的影響。 - 外資政治性與國家安全之探討
- 外資政治意涵的理論探討
- 外資與國家安全的分析
- 引發國家安全疑慮之目標國
- 投資活動本身涉及國家安全
下列兩項因素引發 本國政府(即是外國企業對本國投資的地主 國,也是本國企業對外國投資的外資母國) 的國安疑慮: - 地主國憂慮一旦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被外 人掌控,將危害作戰時的獨立自主。
- 母國擔憂該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將導致相關 技術外流,損害本國的科技優勢及國防安 全。
- 投資母國的國安考量
- 人質效應
- 高科技技術外洩
- 被動的第五縱隊效應
- 外資地主國的國安考量
- 第五縱隊效應
- 敏感與關鍵技術依賴於外人的風險
- 高科技技術外洩的風險
- 重要戰略物資與國家資產被外人掌控的風險
- 外資與國家安全的理論建構
- 理論建構與假設
- 理論建構
- 現實主義的國家安全思考
- 經濟民族主義的相對獲益思考
經濟民族主義的國家 不僅會以政策及資源支持本國(地主國)的 標竿企業,亦關切自身的敏感產業是否會因 外資的進入而喪失在經濟或技術層面的比較 優勢,因而較容易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來審查 投資於本國敏感產業的外國企業 - 外資的國安因素評估座標
本文認為一國戰略情勢的緊張性,將導致國家會特別重視外資是否來自潛 在敵國的敵對性,而成為影響外資案是否會 遭到國安審查的關鍵因素。倘若在戰略和緩 時期,外資是否投資於敏感產業則成為是否 引發國安顧慮的首要考量 - 研究途徑與假設
- 假設一(緊張性):若美國處於戰爭、軍事 衝突或其他緊急狀態的時期,美國政 府將強化對跨國企業在美投資的國家 安全審查。
- 假設二(敵對性):若一國被美國視為是敵 國、潛在敵國、或具有威脅的國家, 其跨國企業在美國投資受到國安審查 的比例將高於跨國企業是來自美國的 盟國。
- 假設三(敏感性):若跨國企業投資的產業 涉及美國國防產業、敏感高科技、或 國家基礎建設及資產,將較容易面臨 美國政府審查。
- 假設四(輿論及國會關切):若跨國企業投 資案引發美國輿論的爭議及國會的重 大關切,不僅該投資案將面臨嚴格審 查,亦可能引發美國外資政策的變 革。
- 文獻回顧與資料來源
- 文獻回顧
- 資料來源
- 分析影響美國外資政策之 政治因素
- 外部戰略環境之緊張性:911事 件及反恐戰爭的影響
- 投委會組織成員與關切焦點的轉
變
為因應911事件後美國所面對的國家安 全環境,小布希總統除設立國土安全部,以 整合與強化美國本土的防衛外,亦在2003年 將該部部長納為投委會的成員之一。這使得 投委會的成員組成與權力結構產生質變,而 從過去投委會偏向以經濟觀點來思考外資政 策的立場,逐漸轉向到以國家安全為主的政 治及安全考量 - 國家安全範圍的擴大
為避免戰略物資遭外國公司併 購,美國政府在2006年依照《國防授權法》 成立「戰略物資保護委員會」,用以嚴格限 制有關戰略物資的外來投資交易
《2007年外來投資與國家安全 法》將「關鍵基礎建設」納入國家安全 的領域中,並要求投委會在審查投資交易 案時,需將此因素納入評估中 - 外資調查案件的逐年增加
- 挑戰國家之敵對性:美國面對中 國大陸崛起在外資政策的回應
- 對中國大陸戰略敵意的增加
- 中國大陸外資審查案件的增加
- 中國大陸在對美投資金額在對 美投資總額中相對微不足道,但卻有超乎尋 常的國安審查案件。然而,由於目前資料的 限制,此結果仍不足以完全支持《假設二》 的主張,即來自於被視為敵國或潛在敵國 的跨國企業,其投資受到國安審查的比例一 定會相較於跨國企業來自美國的盟國要來的 高。
- 高科技產業之敏感性:對關鍵技 術外流的國安考量
- 對關鍵技術的法令規範
- 對關鍵技術相關的外資案件審查
- 美國政府對關鍵技術產業 的關切是其來有自,因為外國企業對美國的 關鍵技術產業確實有著不成比例的偏好。此 因素引發美國政府的警戒,使其需特別關注 此類的投資。前述分析支持《假設三》的主 張,即投資的產業倘若涉及國防、高科技、 或國家基礎建設及資產,亦較易面臨美國政 府審查。
- 國會和輿論之關切:美國國內對 外國併購的國安疑慮升高
- 重大投資爭議案導致外資政策轉變
- 美國國會之關注與審查過程的政治化
- 投資案若引發輿論爭議及國會的重大關切, 不僅將使該投資案面臨嚴格審查,亦將引發 美國外資政策的變革。必須強調的是,引發 政治爭議的外資併購案,無論該外資企業來 自何方,都較容易面臨美國政府的調查。事 實上,先前引發爭議投資案的跨國公司母 國,無論是美國的盟國,如日本或法國,或 是美國的潛在敵國或敏感地區,如中國大陸 或中東國家,皆不可豁免地必須面對美國政 府的投資審查。
- 結論
- 量化的數據顯示,美國政府審 查中國大陸企業投資案的比例的確相較來自 其他國家的投資審查案件比例顯著較高,顯 示美國政府對於來自潛在敵國的跨國企業在 美投資時,其國安審查似出現嚴格的現象。 然而,由於資料的限制,目前的證據仍不足 以完全支持本文假設
- 本文認為美國 外資政策的重心已逐漸朝國家安全的方向移 動。這是因為在當今全球以美中兩強的戰略 競爭格局日益明朗的趨勢下,向來被美國奉 為圭臬的投資自由亦必須退讓給國家安全, 以期待能繼續維繫自身優勢而延續由美國獨 霸領導的世界秩序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鄭端耀
- 前言
-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緣起
-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性質
- 性質
- 不涉入道德價值的判斷與爭議
接受國家利益說的基本立場,不談論國際道德問題,而且承認衝突和合作同時並存於國際社會 - 無意取代傳統或新現實主義的主張
同時肯定國際體系結構理論的嚴謹性和分析國際總體層次的價值,但認為新現實主義過於簡化,而無法有效分析國際關係的複雜現象 - 非屬國際關係總體層次的理論
不做一般性的陳述,而設定在某些條件下能做精確的陳述 - 可適用至國際安全和國際政治經濟領域
- 定義"制度"
持續並相關聯的正式與非正式的一套規則,它們用來規定行為角色、限制活動、和形成期望 - 國際慣例
- 國際體制
- 國際組織
-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理論主張
- 國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者,追求國家利益
- 國際合作與道德無關
- 從博弈理論反映國際社會合作的困難與對國際制度的需求
- 國際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基於國際社會的需求
- 減低國際往來成本
- 提供法律架構的依據
- 改善消息的質和量
- 減輕監督和執行的困擾
- 國際制度一旦建立,可以對國家行為行使獨立的影響力
- 國際制度不會因為國際權力結構的改變而必然發生變化
- 對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批評
- 國際制度概念不清
- 認為新自由主義錯誤地解讀現實主義對國際關係和國家行為的觀點
- 低估無政府狀態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且忽略權力分配的重要性
- 高估制度的自主性和功能,低估國際權力對制度的決定性影響力
- 現實主義不認同對於制度具有獨立影響國家行為的說法,認為制度無法擔任獨立變數,頂多是個中介變數
- 缺乏實證
-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評析
- 1990年代起,新自由主義進入研究的第三階段,也就是制度化實質內容的探討,即在何種條件下,國際制度有助於合作的形成,其方向有
- 探討國際制度的型態、功能與合作的關係
- 探討國際制度形式、規劃與合作的關係
- 評估國際制度的成效,以及制度規劃與目標達成的關係
- 結論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內部因素分析〉楊三億
- 前言
本文關心的烏克蘭,其特出處在於:為什麼這個國家在外部條件相 當(烏克蘭與其他周邊國家相仿,都需要在親歐或親俄的選項中進行策略選擇)的情 況下,但烏克蘭的選擇與其他周邊國家如此不同?該國自獨立初期 1991 年到本文寫作 的 2017 年止,烏克蘭的安全策略選擇不斷在親歐或親俄間激烈震盪,同時政權的交接 過程還夾帶著革命暴力推翻政權的手段,這些現象與周邊國家迥然不同,因此本文將 從內部角度分析烏克蘭的策略選擇,以此釐清結構性權力途徑較難詮釋的面向 - 中間地帶國家的安全策略選擇
- 從內部因素詮釋烏克蘭的安全策略選擇
- 決策者因素:不明確的因果關係
從決策者從政經歷與出生地因素來看,初步觀察是這些政治菁英都是屬於共產主 義意識形態,不過在蘇聯瓦解前一黨獨大的政治環境,政治人物選擇加入蘇聯共產黨 是可以理解的,但日後分裂卻說明這些政治人物親歐或親俄的基礎不在於意識形態。 烏克蘭獨立後這些政治人物脫離共黨、再各自選擇籌組其他黨派作為親歐或親俄的政 治基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政治人物的分裂乃是基於權力競爭而非意識形 態 - 分裂型社會:決定性關鍵因素
從結構上來看,烏克蘭屬於一個概念上的分裂社會(divided society)殆無疑義, 這個分裂的狀態來自於居住在烏克蘭土地上的群眾及其認同分裂,認同分裂的表現形 式多重,在烏克蘭這裡主要來自於境內的多種民族構成。除族群人口比例外,烏俄族群的地理分佈方式也連帶影響國內民意分佈狀況,烏 克蘭的俄裔人口是沿著西北向東南的方向漸次遞增的 - 內部憲政發展:分裂型社會與政治權力游移的制度
表現
過往的憲政發展過程顯示烏克 蘭的政黨體系特質: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領袖、權變的政治菁英、以及烏克蘭東西分 裂的選民。權力高度集中與權變的政治菁英使得烏克蘭的政治領袖得以依賴其政治領 袖魅力而存在,並透過東西分裂的選民結構,強化了雙首長制下贏者全拿的政治果實 現象,削弱了原先雙首長制可能出現行政權分享的制度設計 - 東西選票分布與族群分布地緣關係
- 行政立法合一
我們觀察到烏克蘭政 治菁英的權力互動,這個框架的特色是: - 政治人物率先透過共黨陣營的分裂競逐 權力,意識形態附庸於政治菁英競逐權力的基礎上,並以此號召群眾。
- 分裂型社 會的選票基礎幾乎是沿著族群分裂線而動員,所以是兩種對立民意的基本格局,但在 中間若干省份則存有游移現象,這些區塊民眾親歐或親俄的意識形態較不明顯。
- 烏克蘭中央政府的制度設計與憲政發展使政治菁英能在行政權與立法權取得絕對優 勢,這就使得選舉過程中未能掌權的少數族群無法獲得足夠的政治權力而自覺受到傷 害,因此該族群便透過大規模的內部群眾示威、或向外國勢力求援希望獲得平反
- 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模式初探
- 規律的親歐/親俄擺盪
- 以革命方式改變安全策略選擇
- 貪腐:革命的導火線
貪腐是烏克蘭內部政治發展的嚴重挑戰,這個現象來自於一套綿密的政商勾結所 形成的龐大金權體系網絡,並阻礙烏克蘭的民主化發展。政府與企業雙方透過各式採 購案與特許經營方式提供企業不當得利的空間,並將此種得利回饋給政治人物。
傳統 上烏克蘭的四大集團,指的是亞努科維奇家族(Family Yanukovych)、Rinat Akhmetov (烏克蘭首富)、Dmytro Firtash(能源大亨)、Ihor kolomoyskyi(金融媒體大亨),這 四大集團在烏克蘭的電訊傳播、金融、能源、礦產等層面形成寡頭統治體系,具舉足 輕重之影響力。 - 不斷加大力道的革命手段
現階 段民眾雖然對親歐的政策選擇具有較高共識(49%的民眾認為烏克蘭應該繼續發展親 歐政策,高於親俄的 8%),但民眾卻極度不信任目前在檯面上的政治菁英(對總統波 洛申科的不信任度曾一度高達 62%),而且如同烏克蘭的族群地緣分布狀況,親歐派的 民眾與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也是從西部逐次向東、南部遞減 - 外部因素發揮強化鐘擺效應
歐俄在烏克蘭外部安全環 境的重要性,外部誘因提供強化了烏克蘭政策的擺盪幅度,使烏克蘭被迫進行選邊站 的策略選擇。本文認為,烏克蘭的革命手段與外部誘因強化鐘擺效應,也就是兩者共 同對烏克蘭施加壓力,使得烏克蘭的策略選擇變動成本漸次遞增。 - 結論:內部因素觀點下的烏克蘭危機
- 內部因素:安全策略選擇的前導變因
從策略選擇的內部因素來看,烏克蘭歷次安全策略轉型是政治菁英與民意相互競 爭下的結果,政治菁英的親歐或親俄選擇在這個背景下展開,並且採取相當規律的擺 盪過程,也就是獨立初期的克拉夫區克親歐、庫其馬親俄、尤申科親歐、亞努科維奇 親俄、以及近期的波洛申科親俄。我們也同時觀察到這個內部因素是由烏克蘭的分裂 型社會和贏者全拿的憲政制度發展經驗所共構而成,政治菁英反映上述結構性因素, 而以親歐或親俄路線為其展現。至於烏克蘭安全策略的重大擺盪現象,革命手段是主 要的轉折點,民眾對貪腐和政商勾結的不滿推動革命的發生。 - 外部因素:歐/俄的誘因與吸引力之爭
外部強權透過誘因與制裁等方式介入烏克蘭國內政治發展,從過去經驗來看,歐 俄雙方皆透過財政工具或市場援助等手段以吸引烏克蘭支持。除此之外,俄羅斯有天 然氣供應與軍事優勢,歐盟則有市場與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 鐘擺效應與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
從鐘擺效應觀察烏克蘭過去四分之一世紀的策略選擇,烏克蘭政治菁英曾嘗試採 取避免選邊站的作為,也就是雖然政治菁英或有親歐/親俄的政策偏好,但政治菁英 仍努力避免在歐盟與俄羅斯之間選定立場,希望能透過左右逢源方式爭取歐俄雙方誘 因,使烏克蘭能成為雙方得利的中間地帶國家 - 烏克蘭在歐俄中間地帶區的特殊性
本文認為烏克蘭在中東歐國家群中具高度特殊 性,這特殊性是來自於其內部因素催生的鐘擺效應,安全策略選擇變動的頻率與幅度 高於周邊國家。當多數中間地帶國家正朝向穩固策略選擇的方向前進,烏克蘭卻仍舊 深陷於慘烈的內部鬥爭狀態,這說明從內部因素理解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的重要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全球體系、區域次體系與極數國定理: 攻勢現實主義的案例檢證〉陳冠安、張登及
- 緒論:再反省結構現實主義
- 結構現實主義之興衰
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於檢視攻勢現實主義在本體論、體系結構理論和區域 層次上的缺點,據此提出全球層次的運作邏輯:「極數國定理」,以及全球層 次對區域層次的干預(intervention)依據,提出一種「全球-區域雙層分析」 的結構現實主義,完善攻勢現實主義的理論修正。最後,本文也以20世紀東亞 區域體系為歷史案例,進行修正理論所得成果的驗證 - 攻勢現實主義的優勢與不足
- 本體論:精簡的權力觀與被輕視的地理因素
由於攻勢現實主義將軍事力量等同於權力,僅將地理 視為恐懼和投射能力的變項,無法直接影響權力,造成權力具有凌駕地理區域 的普世性,使得攻勢現實主義的權力觀在概念上有空洞化的危險,並且連帶影 響其體系結構觀 - 體系理論:僅有全球而缺乏區域視角
Mearsheimer僅以「水體」做簡略的全球 / 區域劃界,並未進一步對體 系分區進行闡釋,他的區域劃界亦有重疊矛盾之處。而在 未界定誰是全體系行為者,又沒有具體劃分區域體系時,卻認為個別國家可 以成為跨區域的行為者,且未釐清全球-區域行為者各自資格,造成全球與區域體系的界線模 糊,最終使得攻勢現實主義退回只有全球層次,缺乏明確區域層次劃分的守勢視野,殊為可惜。 - 結構理論:仍然恆定無政府狀態
攻勢理論卻並未從根本處闡明:(1)是否存有無政府狀態以外的結構類型;(2)區域體系是否因擁有霸權而導致結構改變;(3)區域內其他行為者是否會因 霸權存在而變為支持層級,抑或是仍追求挑戰現狀 - 理論修正(I):攻勢現實主義動態化
本研究認為國際關係最主要的物質性建構性因素,就 是英國學者Barry Buzan所提的,融合地理與技術而成的「互動能力」(interaction capacity) - 本體論的動態化:互動能力的地理觀與控制能力的權力觀
- 互動能力
Buzan和Little指出互動能力是單元在體系內通過物資、人員和資訊流動 相互聯繫的能力,涉及物質和社會體系中交通和通訊的速度、範圍和容量,而越低技術的環境,互動能力就越受地理限制 - 體系的動態化:全球-區域雙層體系
為何必須在體系觀上採取全球-區域雙層體系,不能採取單層的國際體 系呢?因為就連採取單一體系觀的Waltz都承認,不同的國 家對於不同的事務會有不同的關心。某些國家關心全球事務,其他國家卻僅 關心區域事務。因此若將關心不同事務的國家放在同一層次進行檢視,理論 的解釋力會受到很大限制 - 結構的動態化:結構再調整
- 體系結構二分:結構特徵定義結構
- 結構類型:無政府、層級和均勢
我們主張結構理論可以結合Lake(2009)和Mearsheimer(2014)的看 法,承認層級狀態在國際關係的存在。又因為全球體系有巨大的水體切割,層 級狀態僅能形成於區域體系,全球體系仍處於無政府狀態。對於層級狀態, 本文則結合Waltz和Mearsheimer結構理論的共同看法,將其定義為「體系內物 質能力集中的行為者,履行體系內其他行為者所不能行使的功能。」 - 結構對行為者的影響
結構的重要性,就在於其充當體系約束和支配的力量,改變行為者的行 為,因而能藉由結構來解釋和預期行為者
。藉由Mearsheimer (2014, 40-42)對維持現狀和改變現狀的選擇來推論,可以得到三種情況: (1)結構為無政府狀態鼓勵行為者提升位置;(2)結構為層級狀態鼓勵維持位 置;(3)結構為均勢狀態雖然同於無政府狀態,然由於有一域外全球行為者介 入本區域發揮霸權作用,所以其在對行為者的影響則如同層級狀態,使行為者 優先追求維持位置。 - 理論修正(II):全球與區域的雙層動態關係
- 區域層次:被結構性理論忽略的重點
- 區域體系之定義
本研究借助Buzan and Waever的看法,仍以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出發,將 區域體系定義為:(1)一個小於但鑲嵌於全球體系之中,(2)由國家單元構成, 具自身結構性特點(無政府、層級、權力平衡),(3)且互動能力(interaction capacity)受地理條件限制而足以與其他區域分合理切分的國際體系。區域體 系內的大小單元由於高互動能力而關係更加密切,無法個別分割檢視任何單元 關切的區域內安全問題 - 極數國、區域極數和結構特徵
本文依循結構理論的原理,將成極的大國稱為「極數國」,並 將全球極數國定義為:「物質能力之規模足以控制所屬區域體系,從而有能力 挑戰全球霸權的國家單元。」體系內的行為者一旦成為全球極數國,必為所屬 區域次體系之最強國,此即Mearsheimer攻勢理論所稱的「區域霸主」。 - 區域體系之運作
國際政治的歷史則顯示,每個區域體系都有自身的地理與歷史特色。有些 區域可能因為地緣政治與歷史因素,形成穩定不變的霸權國與層級秩序
由於區域之間的「互動能力」隨全球化日 益加強,區域極數與秩序結構會受到全球層次的影響,因此使得區域體系的運 作有別於全球體系,因為全球體系仍是無上位層次的封閉體系 - 區域劃界
- 全球層次的運作邏輯:極數國定理
根據Buzan and Little的分析,當代全球體系是 由多個歷史複合體系發展而成的一個上位封閉體系,封閉性即意味世界上所有 國家都無法置身於全球層次的影響之外,所以讓全球層次變得極為重要,在探 討國際關係時必須檢視全球層次。 - 全球層次與全球極數國
作者同意Buzan and Waever(2003, 84-86)的看法,認為全球體系的層次 並非憑空而生,而係基於區域層次變遷而來。也就是說,全球層次的基礎在 於區域層次,因為每一個全球行為者必先是區域行為者,才能由於某些原因, 晉升到全球層次。晉升的關鍵則依照Mearsheimer(2014)的原始主張,在於 該單元成為區域的霸權。因為只有區域霸權的位置,才能讓單元不擔心來自 本區的威脅,得以將權力投射到域外甚至全球層次上。所以顯然只有區域霸權 才能成為完整的全球體系行為者,即「全球極數國」。 - 全球層次的運作邏輯:極數國定理
- 全球層次的運作與區域大不相同的原因在於三點:
- 全球體系是封閉的 上位體系,結構特徵為無政府狀態;
- 全球體系因地理因素限制導致互動能 力受限,無法形成全球霸主與層級狀態
- 全球體系為區域體系的上位體 系,可對區域進行干預。
- 「極數國定理」
- 第一定理:位置競爭。由於全球體系恆定為無政府狀態,全球極數國必競 相追求權力極大化以提升位置。
- 第二定理:全球衝突。全球極數國為追求提升位置,必會因相互競逐權力 而彼此制衡,導致衝突。全球極數國的行為不存在扈從選項。
- 第三定理:區域干預。全球極數國必干預其他區域,以圖影響該區域的極數或結構,其目的是避免該區域出現區域霸權,晉升成為新的全球極數國。
- 第四定理:區域衝突。全球極數國除在全球層次與其他極數國競逐,亦會 在區域層次與其他全球極數國競逐。
- 第五定理:權宜合作。全球極數國在與其他極數國競逐全球位置的同時, 亦可能卸責或權宜合作,以圖削弱對手或第三國,減少全球極數國競爭者。
- 全球極數國干預區域的邏輯
- 全球競爭與區域干涉的悲劇
- 案例分析:全球多極、兩極和單極對東亞之干預
- 全球多極對東亞之干預
- 體系格局:全球多極
- 假設
- 極數國策略:轉變與維持東亞兩強無政府
- 全球兩極對東亞之干預
- 體系格局:全球兩極
- 假設
- 極數國策略(I):維持東亞兩強無政府
- 極數國策略(II):塑造東亞兩強均勢
- 全球單極對東亞之干預
- 體系格局
- 假設
- 極數國策略(I):營造維持東亞兩強無政府
- 極數國策略(II):維持兩強無政府
- 案例驗證小結
- 結論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核不擴散建制的運作與發展〉鄭端耀
- 前言
自1968年通過核不擴散條約(NPT),成立核不擴散建制以來,已建立一系列周邊核區域性核不擴散建制的組合,尤其是1995NPT續約的完成,和1996年UN通過CTBT(全面禁試條約) - 核不擴散背景
- NPT建制構成要素
- 核不擴散建制的三個主要原則
- 國際普遍化原則
- 核不擴散原則
- 國際共同使用核能原則
- 四個規範
- 凍結1967年核武現狀
- 展開廢除核武過程
- 促進和平使用核能源
- 遵守IAEA的防護系統
- 四類規則與程序
- 安全保證
- 廢核過程
- 防護系統
IAEA的防護系統和辛格委員會與核供應者團體的出口管制,扮演此方面的角色需求 - 審查會議
NPT沒有固定的會址,和永久性的秘書處組織,所有關於NPT規範的實行,除了前述UN組織、相關機構和其他出口管制外,主要就是由每隔五年招開一次的審查會議,作為檢視和督促的機制 - NPT形成原因
- 權力政治因素是促成NPT得以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 認知規範也是促成NPT不可缺乏的因素
- 制度功能對NPT的形成扮演輔助性效用
- 集體安全與NPT沒有直接關係
- NPT建制的目標與發展
- 會員數目
- 規範遵從
- 正面個案
- 法國與中共
- 南韓與台灣
- 南非
- 前蘇聯共和國
- 負面個案
- 印度與巴基斯坦
- 伊拉克
- 北韓
- 以色列
- 制度化
- NPT建制的角色與運作
權力政治下的建制易傾向限制性角色,制度功能傾向協調性,認知規範傾向協助性,以及集體安全傾向強制性
而美蘇的合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 結論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不理性的平衡? ─重新審視美國在 1995-96 年間台海危機的軍事干預行為〉徐子軒
- 前言
本文將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者戴傑飛(Jeffrey W. Taliaferro)所 提出的風險平衡(balance of risk)理論,針對 1995-96 年間的台海 危機,以有別於傳統的分析途徑來解釋美國出兵的原因。 - 傳統理性理論的反思
- 展望理論
展望理論並不否認個人極大化效用,但認為函數是非線性的, 也就是個人在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行為,考慮的是獲利與損失的價值函數( value function),而非效用極大化的效用函數( utility function),因為價值函數是用來反映後果(即展望)的主觀感受值, 以衡量展望相對於參考點偏差的價值,代替了直接後果或傳統的效 用函數 - 基於人性的冒險-風險平衡理論
新古典現實主義學者戴傑飛針對守勢現實主義( defensive realism)理論進行修正,並結合了經濟學領域中蓬勃發展的展望理 論(prospect theory,或譯前景理論),提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稱之為風險平衡(balance of risk)理論 - 展望理論
認為在不確定的條件下, 人們的決策過程可分為編輯(editing)和評價(evaluation)兩個階 段,所謂編輯階段是指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初步分析,其目的是找出 簡化的表現形式,以使決策變的更加容易,亦稱之為制訂(framing) 階段。編輯階段一般被分為編碼(coding)、合併(combination)、 分解(segregation)與刪除(cancellation)四個環境;評價階段則是對 編輯之後的結果進行價值評判,以便進行最後的選擇,亦即選擇最高 價值的展望 - 風險平衡理論
- 四點假定:
- 國際體系(即無 政府狀態、國家間相對權力分佈)限制了國際格局和國家外交政策 的範圍
- 如同其他守勢現實主義理論,戴傑飛也認為只有在 少數情況下,國際體系才會提供國家衝突與侵略的動機
- 體系規則(systemic imperative)與國家領導者的外交決策之間有著複 雜但非直接的連結,欲瞭解一國採行的政策,必先探究其高級官員 對於國家間相對權力與國際環境如何評價
- 人類處理關於自 身環境資訊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們通常依賴先天的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與認知捷徑(cognitive short cuts)來估算權力與選擇政策, 換言之,人們的決策行為雖然是理性的,但是會受到某種限制,即 有限理性
- 因果邏輯
決策者在確定獲利的情境下傾向於風險趨避;在認知損失的情境下,則 傾向於風險承受的不理性行為 - 個案研究:1995-96 年台海危機
- 1995 年 7-9 月
- 背景
- 分析
- 參考點:
這邊的參考點可以表示為「美國定義下的兩岸 現狀」,這現狀不是美中台三方默契下定義的現狀,而是美國在發 放簽證給李登輝之後所建立的新現狀,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美國覺 得中國與台灣都試著偏離當時美國認可的現狀:中國以逐漸上升的 國力為後盾,試圖主導兩岸關係,並排除美國對台灣的影響,台灣 則是透過民主化的成果與經貿實力,試圖降低美國對台灣的牽制, 進而改變兩岸關係的一中前提,亦即中台雙方各自探取對己有利的 情勢,故此,美國希望重新控制對於現狀的解釋權 - 總的來說,美國定義的現狀(一個尚未完全形成的期望水準)在美 中台三邊事務上是獲利的狀態,因此傾向於風險趨避的狀態,對於 中國的抗議與軍演選擇了息事寧人的政策
- 1995 年 10-12 月
- 背景
- 分析
- 參考點
在這一階段中,柯林頓政府原本寄望柯江高峰會後,中國能夠 接受美國定義的現狀安排,因而參考點已轉為美國期望的水準,這個期望水準可以稱之為「美國合意的兩岸關係」,與先前的參考點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之前美國定義下的兩岸關係是由於國會介 入,就核發簽證一事美國無法示弱,加上柯林頓政府疏於管理兩岸 事務,只能強渡關山式的逼迫中國接受。在柯林頓政府內部檢討後, 認清兩岸關係不能一憑己意而獨斷獨行,必須得到中國的認可(或 至少是默許),因此,這裡的期望水準是美國希望能讓中國滿意, 又不違背美國的利益 - 1996 年 2-3 月
- 背景
- 分析
美國的參考點已轉向修補美中關係, 陸續推動雙方互訪,以加強溝通。在這次危機中,美國深刻感受到台灣議題對於美中兩國的 嚴重性,若不謹慎處理將會摧毀 1971 年以來的正常關係,甚至將引 起亞太地區的動盪與不安,因此在危機過後,美國也展開了兩岸政 策的檢討(特別是對台政策上),乃至於有日後柯林頓在上海宣布 的新三不,也讓繼任的小布希政府重新評估中國的角色。 - 結論
透過風險平衡理論的研究,能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 美國的決策模式,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找出參考點。就長期而言,美 國關注的優先性絕對是所謂的 A 類問題,亦即美國在重要的區域 中,為了對抗具敵意的霸權崛起,將會扮演穩定者與擔保者的角色 (Nye, 1999: 29),在美國霸權尚未結束前,這仍應屬美國戰略制 定者的最高原則,落實在美國對兩岸的亞太戰略中,可以看出美國 的目的便是讓中國意識到對台使用武力不應該是其選項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戴高樂時期 歐洲統合運動發展的解釋〉蘇宏達
- 前言
本文將試著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這段歐洲統合發展的解釋力 - 歐洲統合的進展與嘗試
一九五八年元月羅馬條約生效後,歐洲統合正式進入了「共同市場建 構」時代。如何建立一個貨物、人員、勞務和資金都自由流通的市場和各 領域的共同政策,遂成為之後歐洲統合發展的主軸。而第一步,就是要建 立一個「對內免關稅,對外關稅一致」的關稅同盟,並實現六國的第一個 共同政策-共同農業政策。 - 共同農業政策與關稅同盟的建立
- 推動籌組歐洲政治聯盟
「歐洲政治聯盟」計畫幾乎全 由戴高樂一手策劃。一九五八年五月他受邀組閣後,即開始構思歐洲的區 域合作:基於法國的經濟利益,他支持實現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共同農 業政策,並希望在羅馬條約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歐洲政治合作架構」, 用以討論歐洲暨歐洲以外政經事務,實踐的途徑是先召開六國政府間的定 期會議,然後再慢慢將之組織化。 - 德法簽署合作條約
「歐洲政治聯盟」計畫失敗後,戴高樂遂決定由六國合作轉向德法兩 國合作,先行建立兩國政治合作。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二日,法國總統戴 高樂與西德總理艾德諾在巴黎法國總統府愛麗賽宮(Elysée)簽訂的「德法 合作條約」(Treaty of Friendship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簡稱「愛麗 賽條約」),開啟德法合作 - 完成共同體行政統一
羅馬條約生效後,歐洲統合呈現三個共同體、三套制度和三個法律體 系的現象。依據羅馬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議會(Common Assembly) 和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也同時是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的 議會和法院。然而,在行政體系方面,三個共同體各有一個部長理事會和 執行機關(執委會和高級總署),以致各界要求合併的呼聲不斷 - 歐洲統合的危機與挫折
- 空椅危機與盧森堡協議
「空椅危機」始於一九六五年六月三十日法國外交部宣布召回參加共 同體部長理事會的法國農業部長和駐歐洲共同體常任代表,並表示暫時不 會派任何代表出席部長理事會議(Boegner, 1965)。要等到一九六六年元 月六國外長在盧森堡集會,正式簽署盧森堡協議後,危機才告結束,共同 體運作恢復正常。 - 法國與蘇聯展開和解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在法俄慶祝建交四十週年之際,戴高樂親函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重申 「儘管歷史捉弄」,兩國仍擁有長久的友誼、共同的歷史和重大的利益。 在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八年間,法國也與蘇聯的中東歐附傭國建立了經濟 和文化關係,一舉成為西方國家中與蘇聯共產集團和解的領袖。
法國未與西方盟國諮商即單獨與蘇聯進行和解的行為,嚴重損害了盟國對法國的信任,西德領袖更以為法國重拾了「聯俄制德」的地緣 政治老路,置戰後歐洲統合和西方團結於不顧。德法合作推動歐洲統合的 機制徹底瓦解。 -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
美國企圖透過「多邊武力」計畫強化北約並實質控制法國核武,促使 戴高樂於一九六五年元月正式知會美國政府,法國將於一九六九年底以前 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屆時所有外國駐軍(即美軍)都必須撤離法國,北約 總部也得另覓地點
一 九六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戴高樂在記者會上向法國人民喊話,強烈批評北 約現有組織根本不合時宜;三月七日,親筆致函美國詹森總統,告知法國 即日起退出北約軍事組織;九日,他在例行部長會議上透露上述決定,要 求政府準備相關措施;十日,他又親函北約各會員國領袖,正式宣布法國 即將退出約軍事組織。 - 法國二次否決英國入會案
宣布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後,戴高樂又於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在記者會上 二次否決英國申請入會案,等同拒絕其它五個會員國領袖的意見,進一步 讓歐洲統合深陷困境。
戴高樂第二次單方面否決英國入會後,艾哈德保 持緘默但放任義大利和荷比政府批評法國,德、義、荷、比、盧五國甚至 將英國入會列為所有共同體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共同體遂陷入缺乏互信、相互掣肘的危機,直至一九六九年四月戴高樂去 職下野 - 相關理論的解釋
- 古典現實主義
- 法國的國家利益
戴高樂對法國國家利益的界定,極符合古典現實主義的排序,認為法 國首要追求安全的生存空間,然後尋求獨立自主,並同時追求政經利益。
為了確保法國的生存安全,他堅持美歐聯盟,主張美軍留 駐歐洲,一方面壓制德國軍國主義再起,同時嚇阻紅軍西侵;在國家生存 安全無虞後,戴高樂就試圖將法國的外交空間拓展到極致,力圖在美蘇夾 縫中在國際間尋求獨立自主的可能性。由於法國屬於美國領導的西方陣 營,戴高樂因此儘量和美國外交保持距離,並伺機緩和與蘇聯的關係,擴 大法國的外交空間;最後,在安全無虞和外交自主的前提下,戴高樂亦致 力法國政治和經濟的發展 - 西德的國家利益
西德的生存安 全是仰賴美國的支持和北約架構。歐洲統合對西德國家利益的貢獻,則在 於擴大了西德外交自主的空間,並有助進一步鞏固西德的民主政制和西方屬性
在前述國家定位的大戰略思維下,艾德諾幾乎從未以純經濟利 益來制定西德的歐洲統合政策,而是堅持「以美德同盟(北約)為主軸, 以德法合作(歐體)為槓桿」的國家戰略,捍衛西德國家利益。只要不損 及北約和美德同盟,艾德諾全力支持歐洲統合 - 英國的國家利益
二次大戰後,德法和解、 致力統合,使得英國歐洲外交頓失可供操作的槓桿。尤其,由七國組成的 「自由貿易協會」無論在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上均無法與共同體六國抗 衡,英國遂改變當初拒絕加入歐洲統合的態度,開始試探加入歐洲共同 體 - 新功能主義、制度主義和自由政府間主義的批判
- 古典現實主義
按照古典現實主義,歐洲統合運動完全由各會員國,尤其是強權的領袖主導, 主要的動力來自國家利益的考量和各國利益的妥協
現實 主義學者霍夫曼就是持這種看法,他認為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的歐洲 統合運動完全操諸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手中,與國際政治中的任何跨國合作 如出一轍。 - 新功能主義
一九五八年哈斯發表《歐洲統一》(United of Europe)專書, 建立新功能主義論述途徑,直接挑戰霍夫曼的現實主義途徑。一方面,哈 斯否定統合運動完全由國家領袖主義的論述,凸出超國家領袖的角色和各 國菁英跨國結合的動力,認為實際主導了一九五○年代的歐洲統合發展中 的議題設定、條約談判和制度創建 - 自由主府間主義
一九八○年代中期隨著「單一歐洲法」(Single European Act, SEA) 倡議,統合理論辯論再興。莫拉維塞克(Andrew Moravcsik)創設自由政 府間主義,重申歐洲統合運動仍由英法德三強領袖主導。他針對一九八四 至八五年「單一歐洲法」談判過程加以研究,認為,「整個歐洲統合運動 的發展,就是由會員國領袖所做出一系列理性抉擇的結果(Moravcsik, 1998)。」
莫拉維塞克因此借用了國際 政治學者科恩(Robert Keohane)的「建制理論」(regime theory)和談判 理論「二重賽局」(two level game)的論述,大幅修正了霍夫曼對於歐洲 統合的理論解釋,提出自由政府間主義「利益競合、代表談判和制度選擇」三階段的論述 - 綜合上述理論檢視,新功能主義、自由政府間主義和制度主義對古典
現實主義的批判包括了:
第一,忽略了超國家領袖和機關的角色
第二,忽略了國家利益形成的複雜過程。 - 針對自由政府間主義批判的回應
針對自由政府間主義關於國家利益形成過程的質疑,依上述八個案例 中,政治聯盟、德法合作、空椅危機、貨幣合作、退出北約、否決英國入 會和東向和解,完全是出自法國總統戴高樂個人的主張,不但是「由上而下」的決策過程,而且是基於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的考量,與自由政府間 主義所繪「由下而上、經濟掛帥」的結構剛好相反 - 針對新功能和制度主義批判的回應
莫內和他的行動委員會並不是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九年歐洲統 合的主導者。在本文所檢視的八個案例中,他和行動委員會在其中四個發 揮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即使是最具影響力的原子能共同體和德法合作案 中,莫內也必須透過說服會員國領袖,才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與新功能或 制度主義論述中的「主導」角色相去仍然甚遠 - 結論
按古典現實主義所建構的「法國發動-德法合作-六國妥協」的三階 段分析架構確實能有效解釋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九年歐洲統合發展過程中 的羅馬條約、政治聯盟計畫、愛麗賽條約、行政合併、盧森堡妥協等嘗試 和成就,也可以解釋法國為何同時不顧西德立場,拒絕英國入會、退出北 約軍事組織,並與蘇聯展開和解
前述古典現實主義的三階段分析架構,還必須加入「認知」的 變數。從「法國提案」到「德法合作」,兩國領袖不但要有共同國家利益 的認知,這個認知也必須能「說服」大部份的國家菁英。再從「德法合作」 發展到「六國共識」,則必須讓其它四國領袖都至少「認知」該項提案不 會損及該國「安全生存」的核心國家利益,且可能有助該國的獨立自主或 政經利益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新古典現實主義與外交政策分析的再連結〉廖舜右、蔡松伯
- 前言
近年研究發現,國家在執行權力平衡 政策時常出現制衡不足(underbalancing)的現象,關鍵在於國內政治因素影響國家對 於體系的認知,導致外交政策創造出不同於權力平衡的結果。因此體系理論並非無法 解釋外交政策,而是需要評估國內政治的因素,這就是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緣起脈絡。 - 新古典現實主義也受到學界諸多的批評,其中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 首先,將 分析層次從體系走回國家是在大開理論倒車,也就是回到華茲所謂的簡約理論研究途 徑;即以單一國家的外交政策作為建構國際政治理論的基礎。
- 其次,新古典現實主義 者僅僅注重特定國家與體系互動的結果,因此只能詳細描述國家在某段歷史期間的作 為,無法建立一個在廣度上普遍有效的理論。
- 最後,新古典現實主義缺乏一個統一的 研究途徑,不同的研究者可隨意加入不同的中介變項,如國家認同、文化傾向、領導 者的評估、國內政治因素等,導致理論發展受到質疑。
- 本文試圖解決上述三大問題,藉由整理現有文獻與概念上的推演,希冀能提 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架構,並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理論上的改進
- 首先,該架構將強化 體系因素的重要性,新古典現實主義者常將體系因素視為環境限制而將其固定變項, 以利於中介變項(國內政治)的研究,但也造成見樹不見林之憾,缺乏對體系因素的理解。
- 其次,在補充結構現實主義的不足時,也應仿效其建立普遍性的理論框架
- 本文仍然將體系因素視為主要的自變項,無政府狀態與權力分配的結構才 是國家判斷外部威脅的主要來源,其回應威脅的方式就是以對外政策追求安全,因此 外交政策為本文的應變項。然而,根據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假設,國內政治因素往往左 右外交政策的形成,故本文以決策者評估整合各種中介變項,當一國面對外部威脅 時,決策者需要計算國內是否有能力因應形勢變遷
-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批判與發展
新古典現實主義在理論核心承繼新現實主義對於體系與結構的假設與推論,但在 拓寬解釋變項範圍的部分上,則重新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於國內政治與理念因素的使 用。因此新古典的學者們必須針對上述兩者的研究成果與理論邏輯,從中理解現實主 義如何在保有體系因素的情況下,納入其他非體系(如國內政治因素)與非物質(如 決策者的理念等)變項 - 新古典現實主義之途徑
- 外交史研究
外交史研究的特徵在於引據史書,重新詮釋歷史事件,甚至試圖藉由結合理論, 形塑重新詮釋歷史的可能性。其優點是學者經常可以尋獲應證理論的案例,只要例證 足夠,論述清晰,其他學者反駁的可能性相當低,且有助於理論的實用 - 比較理論研究
比較理論研究藉由區分新古典現實主義與其他理論的不同之處,來達到確立理論 「座標」的功效。
然而,此途徑的最大缺陷在於無法精準地表達「座標」的位置, 雖然成功地發現其他理論的不足,但卻無法完整地說明理論的內涵。 - 中介變項論證之途徑
中介變項論證之途徑 更重視理論邏輯的描述,以及國內行為者間的因果關係。
此種途徑最大的限制,在於實證研究的不足。此一途徑往往花費大量篇幅 闡述何種中介變項可以綜合其他國內因素,但卻忽略案例應證上的效度,有時予人因 題設事之疑。但此途徑的主要貢獻在於釐清中介變項與外交政策間的關係,並嘗試建 立模式,以供未來的實證研究所用 - 理念因素與外交政策
- 有限制的使用國內政治因素
本文根據決策 者的認知,結合其對於國內政治的評估,從中判斷其外交政策的方向。因此最重要的 主題,在於以決策者認知類型結合體系因素與國內因素。 - 決策者評估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本 文 根 據 上述對理 念 的認識,將理 念 定 義為決策者對國際體系的知 覺 (perception)與對國內政治的評估(calculation),以及對於整體國家利益的衡量 (assessment)。 - 貼近現實的外交政策
新古典現實主義加入中介變項的討論,其目的並非為了接近國內政 治學派的研究成果,相反地,是為了更細緻地闡述體系與外交政策之間的關係,以及 修正結構現實主義的僵化趨勢。因此,藉由增強描述力,新古典現實主義比體系現實 主義更能接近現實的外交政策,也與建構主義具有不同理念因素定位 - 外交政策類型之適用
- 制衡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制衡政策意味該國決策者認知到自身擁有足夠改變現狀的能力與意願,但與結構 現實主義所認知的權力平衡不同,此處的制衡政策較接近瓦特(Steven M. Walt)所闡述的威脅平衡(balance of threat),假設兩大國皆會對其他小國造成一定的威脅,這些 小國應與威脅較低的一方結為同盟,以對抗威脅較大的一方。
瓦特認為,衡量一國所造成的威脅除了理解該國的侵略能力(offensive capability),尚須評估地理臨近性(geographic proximity),以及受威脅國所認知到的意 圖(perceived intention)。狚從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決策者不僅衡量國內對威 脅的評估,也必須知覺國際體系中的誰的威脅更大。 - 扈從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對照於制衡政策,既不具備能力亦無意願的國家,則會採取扈從政策
事實上扈從政策背後的意涵不是對威脅的反應,而是利益的增加。因 為制衡的成本極高,除非有足夠的能力與意願,否則採取扈從是更容易獲利的方式。 - 避險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避險政策在原則上接近軟性的制衡政策,但因為經濟因素仍需保持穩 定的關係。因此是一種同時在經濟與安全目標上雙邊投注的策略,一方面盡量減少在 安全議題上的損失,決策者亦不放棄與現狀霸權合作,另一方面則在與改變現狀的大 國交往中擴大利益。 - 適應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決策者在某些國際情勢中,亦有可能需要扈從的政策,但國內卻興起反抗的聲 浪 ,此時決策者 必 須 尋 找 其 他 的政策以 替 代 理 想 的 扈 從 政策。本文以 適 應 (accommodate)政策來說明此類需求
適應政策與避險政策的差別,主要在於原則上仍是傾向採取扈從政策,只是評估 到國內政治的需求,在某些議題上無法完全的跟隨改變現狀大國的利益。若運用在實 際上,決策者認知到改變現狀方有利於該國,但國內則安於現狀的穩定,此時雖在安 全上扈從崛起中的改變現狀大國,但在經濟議題上仍盡量配合現狀霸權國 - 外交政策類型之區別
總體而言,本文在界定上以光譜概念作為外交政策的分類,其中制衡與扈從兩種 政策,可視為光譜的兩端,而避險與適應政策則居於中段。避險政策在原則上接近軟 性的制衡政策,但因為經濟因素仍需保持穩定的關係。適應政策則是原則上採取扈從 企圖改變現狀的崛起國,但由於民意或經濟的評估,而需要配合現狀霸權的安排 - 結論
- 新古典現實主義是正常演化
本文力圖闡述,走回古典現實主義所強調的國內層次,並非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研 究方向,而是必須著重介於體系與單位間的國內政治因素與理念因素,才能避免新古 典現實主義由國際政治理論轉化為特定國家外交政策研究的退化過程 - 決策者評估是中介變項
學者羅斯認為,新古典現實主義其實有三個重要的中介的變項,除卻決策者評估 的理念因素外,尚有國內政治結構對於國家能力的影響,以及政府運作資源的能力 - 外交政策仍需實證研究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鄭端耀
- 前言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闡述與評析新古典現實主義,其中主要的探索脈絡根植於,外交政策分析與新現實主義思維的交錯和發展,亦即後冷戰時期新現實主義無法有效解釋國際關係的發展,遭致廣泛的批評,以及外交政策分析重新興起。 - 理論發展背景
- 外交政策分析
因過於注重研究方法,低估國際關係的複雜性,而未能產生外交政策理論 - 主要包含三項研究方法的特色
- 從決策者與國家層次,分析外交政策行為
- 採取實證主義方法,建立國內政治與外交政策的關係
- 建構正式外交政策理論
- 後冷戰的轉變
- 多元化的研究途徑
- 轉向中程理論
- 引進心理學來分析決策者
- 重視國內政治
- 受到建構主義影響,開始注重理念與認同
- 新現實主義
無法解釋後冷戰現象而遭到批評 - 建立國際體系層次作為分析國際關係現象的優勢地位
- 貶低決策者和國家層次所具備分析國際關係現象的能力
-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性質
從維護現實主義出發,而且為了達到辯護的目的,一方面鬆綁新現實主義的束縛,一方面納入較為繁複古典現實主義的多樣性,使其具有較大的彈性和迴旋空間
其理論建構以外交政策分析為範圍,以建立特定條件下的中程理論為目標 - 就層次分析而言,新古典現實主義採納多層次分析,強調中長程觀點言,權力結構分析較具優勢,但短程則決策者與國內因素較具優勢
- 就本體論而言,採雙元論的立場,認為國家能力包括有無與無形
同時也在認識論與方法論上,在實證與後實證之間游走 - 理論主張和研究方法架構
- 理論主張
- 接受國際無政府狀態的事實,但不若攻勢和守勢賦予特定含意
- 同意權力是決定國家行動的基礎,但權力並非等於外交政策利益和行動
因此,對新古典現實主義而言,國家的目標是追求國家利益和國際影響力,設法在國際無政府狀態的不確定環境下,塑造有利於該國利益發展的環境 - 國際權力分配是影響外交政策行為最主要的力量
但不會如同新現實主義一般特別強調"國際體系"權力分配,比較關切的是相對權力,尤其是和本身相關國家間的權力分配關係 - 國際權力分配無法有效解釋實際外交政策行為
- 國家非單一理性實體
- 國際權力必須透過決策者和國內政治的承接傳送
- 國際權力分配是模糊的概念
- 國際權力分配只能在一定程度內限制國家外交政策的取向,但不能決定外交政策的特定選項
- 就長程而言,國際權力分配能為國家政策提供完善說明,但短中程則有很多限制與不足
- 外交政策由決策者制定,決策者對國際權力分配的認知可決定該國外交政策行為
- 國際權力難以評估
- 政府內部缺乏對國際權力評估統籌策劃的機構
- 決策者傾向以過去的經驗,來評估現在或外來的發展
- 認知改變和權力變化沒有一定關係
- 國際權力產生變化時,容易產生錯誤認知
- 接受當國家相對權力增長時,對外行動能力也會增加
而國家權力是否轉化為國際行動力量,決定在政府能力上 - 國家外交政策行動未必會隨著國際權力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權力平衡措施
因為國家不只關心國際權力分配,也關切自身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利益 - 研究方法
- 由國際到國內、整體到個體,循序漸進的步驟
- 首先檢視國際權力分配,探討權力結構發展和國際行為不一致的情形
- 研究重點轉入國內政治,探討那些變數是構成干擾或影響權力結構和國際行為的關係
- 以個案來檢視權力結構與國際行為關係,並且進而試圖建立外交政策理論
- 根據個案研究的結果來驗證理論假設的關係
- 對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評析
- 成果
- 銜接現實主義理論間的縫隙,延續現實主義的解釋能力
- 打破國際體系與外交政策研究的隔閡,納入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作用
- 結合傳統與實證研究方法的優點
- 引導新的問題與解答
- 提供中程理論建構
- 批評
- 失去現實主義的一致性和特殊性
- 沒有跳脫新現實主義的理論框架,只是從事例外性的個案論述
- 陷入國內政治(太多變數難有決定性的理論),可能邁入比較外交政策的後果
- 不具理論的條件,只是理論分析架構
- 結論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美國在歐洲的導彈防禦系統部署: 現實主義、自由主義或社會建構論?〉蔡育岱、譚偉恩
- 前言
- 美國 BMDS 計畫背景
此構想源於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 1993 年 5 月宣佈實 施導彈防禦計畫。該計畫包括兩部分;一是用於保護美國海外駐軍與盟國 免遭導彈威脅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 TMD),一是 用於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導彈攻擊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ational MissileDefense, NMD)。
小布希(G. W. Bush)總統上任後,希望建立結合TMD 與NMD的整合型導彈防禦系統,即本文所討論的導彈防禦系統(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 BMDS) - 當事國的立場
- 美國
- 美國所以選擇在波、捷兩國部署此系統之主要可能原因為:
- 對俄羅斯的疑慮
2007 年美國國務院在其《戰略計畫》中也指出制 止俄羅斯的負面作為是今後 5 年的外交重點之一 - 領導地位的強化
論者以為,美國其實並 無意讓北約發展自己的BMDS,至少不要脫離美國的框架 - 平衡歐盟的勢力
有論者認為,如果歐盟能形成屬於自己的集體軍事力量,不但 能增加衝突解決與維持和平的能力,更可以對外政策的獨立性。有鑑於此,美國如能在北約的背書與支持下成功地在波捷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不 但可以分化歐盟國家,更可以制約歐盟的軍事能力建構。 - 俄羅斯
俄羅斯之所以在立場上對美國建立BMDS做出強烈反應,主要基於幾 個理由 - 有感自己的安全與戰略空間被嚴重壓縮
- 隨著國際能源價格 的上漲而國力有所提升,普丁在總統任內帶領俄羅斯恢復其昔日大國地位 的心態也漸強烈。故而在與戰略武器有關的導彈防禦問題上,俄羅斯不可 能接受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
- 2008 年 8 月俄羅斯與喬治亞發生軍事衝突,此事件涉及地緣政治和美歐俄三方利益的衝突
- 北約
北約 與美國在導彈防禦的相關事項上其立場是一致的 - 雖然歐美 雙方都認為導彈及WMD的擴散是大西洋兩岸共同的不安全來源,但在歐 洲方面並沒有把導彈防禦列為最優先的安全事項。
- 伊朗
伊朗發展核武與導彈飛彈的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自 己的第二擊(the second strike)軍事能力,美國或是以色列將不會輕易對 伊朗發動軍事攻擊,因為被伊朗報復的可能性與成本將大幅提升。因此如 美國想要使波斯灣要道荷莫茲海峽保有航行自由,就必須具備更強、投射 範圍更廣的監測及防禦系統以阻擋伊朗。故建立BMDS,以及與北約盟 邦的合作就成為利益與成本分析下最為可行的政策 - 理論分析
- 現實主義
以現實主義而言,將安全研究的焦點著重於如何以軍事手段來解決國 家在安全問題上所面臨的「外部」威脅
從本文論及美國在BMDS的立場或相關政策作為可知,其動機與目的 是為了保障美國自身的國家安全,其次則是為其在歐洲的盟邦提供有效的 導彈防禦。這種將安全予以切割,以自身或自身所認定之盟友安全為優先 的本位性或排他性思考,是現實主義安全政策的最佳體現,即建立在「敵 我關係」的思考上 - 自由主義
在一個互賴的世界裡,國際事務往往必須經過協商 與合作,相關國家基於理性和自利的思考,將會傾向選擇以合作或建立制 度(institutions)的方式來減少衝突和獲取利益 - 建構主義
美國如欲在歐洲成功的建立BMDS,必須先說服其在歐洲的盟 邦國家認同它對於安全的描述與威脅的判定。此種說服工作所涉及的層面 已非著重純粹客觀物質力量的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或是側重 理性選擇與利益衡量的新自由制度主義所能負荷,而是得從強調身分認 同、觀念建構以及相互主觀作用性(the product of inter-subjective beliefs) 的社會建構論來分析與理解
將伊朗(或俄羅斯)定義成美國和歐洲盟邦的共同安全威脅,進而建立起 大西洋兩岸共享的安全認知,使雙方在導彈防禦的立場上漸漸推往趨同的 交集點上 - 結論
美國在歐洲 BMDS 部署的成 功並非代表現實主義安全政策的奏效,而是證明「合作」與「觀念」對於 外交政策的影響性實不亞於物質性的權力。其中與「觀念」有關的「身分 建構」又左右了歐洲國家是否相信及願意接受美國的觀點,讓其在歐洲設 立導彈防禦的相關設施並與之配合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莫大華
- 前言
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建構主義"是探討人類意識及其在國際關係的角色,以及國家認同與利益形成,而不是主流理論所關切的權力與利益 - 建構主義的興起
- 起源與定義
- Alexander Wendt
建構主義是國際體系的一種結構理論,有著以下的核心主張 - 國家是國際政治理論的主要分析單位
- 國家體系的關鍵結構是相互主體性的,而不是物質性的
- 國家認同與利益是由這些社會結構所構成的重要部分,而不是由人性或國內政治對國家體系的特定外在因素所構成
- 理論的來源
建構主義大量地從社會學擷取理論,作為其探討社會事實的理論基礎,特別是社會學理論中的結構理論與互動理論;就哲學基礎而言,則是以詮釋哲學所開展的"批判理論"為主要。以此兩者,建構其在認識論、本體論與方法論上的內容 - 建構主義的理論內容
- 結構與行動者的關係
建構主義者強調行者者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關係,行動者藉由其行動重新產生或改造了社會結構;社會結構又反過來影響了行動者的認同與利益。
行動者的行動也只有在相互主體的社會結構內才有意義。因為國家在互動之前,是沒有認同、沒有利益、沒有期望,互動過程決定了認同與利益 - 認同與規範
建構主義思考國家是否來自一個集體認同?不同國家能形成一個集體認同?學者從結構脈絡、系統過程、策略運用、權力競爭論論述集體認同的形成 - 國家主權與國家利益
建構主義主張國家主權是種社會建構,他應考量國家與主權間的建構關係,在相互主體可認同的社群內,由於互動與磋商產生的主權之方式與意義,以及實際上建構、重新產生、重新建構、及解構國家與主權的各種不同方式
而國家利益是在國際規範與價值的脈絡下所界定,並理解甚麼是好的且適當的國家利益 - 無政府、安全兩難與軍備競賽
安全兩難是社會規則的相互主體的互動結構。他影響了國家行為,國家以此結構去詮釋其他國家的言行,由於不知他國的企圖而產生相互不信任、不安全的體系。因此安全兩難是國家互動的結果 - 規則與規範
規範建立了對於行動者在特定環境下的期望及行為,進而影響其認同、利益與政策 - 建構主義的個案詮釋
- 建構主義內的差異
John Gerard Ruggie依據對社會科學哲學的詮釋角度不同,建構主義有三種不同類型 - 新古典建構主義
引進其他社會科學新概念修正傳統的建構主義 - 後現代論建構主義
強調語言、對話、詮釋邏輯等,作為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基礎,以建構行動與互動的意義之重要性 - 自然論建構主義
主張如主流理論般的社會科學理論,以及運用科學實在論為哲學基礎 - 對建構主義的批評
- 個人的主張-代結論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宋學文
- 前言
- 「規範性」的研究導向要求我們在論文之研究設計,或對實務政 治議題研究加入理論分析時,就要先釐清下列幾個命題:
- 「為何」(why)此項議題需此理論?
- 此理論「如何」(how)幫助吾人研析此項議題?
- 以此理論來研究此議題有否不足或不盡相符之處?
- 如何改良此理論?
- 能否將此複雜的「理論與實務之關係」以簡潔( parsimonious) 之模型 (model)呈現出來?
- 層次分析在國際關係理論之意涵
- 結構約制單元學派
強調國際層次對單元層次的影響是絕對且單向,位於國際體系制約下的單元,僅能屈從於體系的制約而擬定各自的行為準則 - 結構與單元分工學派
認為國際體系不但是一個分 析架構,同時也是一種分析對象。國際體系作為一種分析架構,就需要討論體系如何 經由各種複雜元素與單位來組織 - 單元決定結構學派
立基於單元層次 的角度,嘗試透過系統性、經驗性的分析方式來探究體系的形成,其研究成果呼應國 際體系實為國家行為或國家間之互動所促成,進而歸結出體系乃為單元輸入的結果, 體系對單元沒有任何影響力之結論
從層次分析上來說,此學派雖有注意到結構或國 際體系層次之存在,但他們認為國際體系乃是一個「單元之投影」,體系本身是依單元 而不斷改變之依變項;因此,此派之研究重心並不在體系或結構,而在單元 - 強調結構與單元互動之過程學派
此學派的焦點並非侷限於體系或是單元層次,其所討論之重心為體系對單元的約 制以及單元對體系之回應下各自調整的結果,此結果端視結構與單元間互動過程 (process)而定 - 建構主義對於層次分析研究之貢獻與限制
- 建構主義的對層次分析多元性的重視
自 1980 年代後期與 1990 年代,有少數學者如 Onuf、Kratochwil、 Wendt、Ruggie 等開始引進或採用「建構主義」概念,強調國際政治中一般被奉為圭 皋的無政府狀態(anarchy)之權力分佈(distribution of power)所形成之國際體系結 構,並非一個「既定」(given)之靜態(static)概念,而是透過能動者(agent)在 相互主觀 ( intersubjectivity ) 的互動下逐漸在「認同」 ( identity ) 與「利益」 (interests)的形塑間「建構」出一種具動態均衡(dynamic equilibrium)之國際的 「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而此社會結構再形成某種規範(norms)來約制國家 之行為。 - 建構主義在層次分析研究方法的限制
- 建構主義存在著兩大限制
- 一般學者認為,建構主義雖然解釋力強, 但預測力卻不足;本文認為,這點可能與建構主義採用了「多元論」及因果互動關有密切關係,畢竟「多元論」與「因果互動論」對所謂的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 與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常持一種「不可知論」的立場
- 建構主義與新自由制 度主義(neo-liberalism)及多元主義中之學者,其理論或研究分析架構多有重疊,不 易在分類學(typology)上作有系統之分類,因此建構主義學者在理論之預測能力也因 此與多元主義學者一樣常落入一片混亂中。
- 以上兩大限制,皆與建構主義學者未能在「層次分析」 上,特別是跨層次分析的著力且未與多元主義學派作切割有關。
- 從層次分析設計建構主義之分析模型
- 建構主義與未來國際關係研究密切相關的特色:
- 建構主義之「社會結構」形成不同於結構現實主義之形成。建構主義之結構 是動態的,其源頭來自於「能動者」(單元)帶著「理念」與「價值」之互動
- 建構主義中「能動者」的「國家認同」或「國家利益」是可以經由互動而形 塑,是可以學習並改變的
- 建構主義融合系統理論之「反饋」 (feedback)之設計,其層次之間的關係並非單純之線性(linear)關係,而是一種不 斷演變的動態流動,因此建構主義並非純理性導向之研究
- 建構主義的確極為強調「理念」,但並非如 Wendt 觀念中的“ideas all the way down”,「理念」還是受到其他「能動者」間「相互主觀」互動影響,並且可以學習及 改變
- 結論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石之瑜
- 前言
為什麼我們會說IR理論是一個工具,而國際政治是一個現實,並且相信可以用理論來瞭解現實呢? - 國際關係理論作為分析對象
IR理論本身並不是一個用來分析現實的工具,而是一個用來創造現實,指導人們如何在創出的現實當中行為的一個準則 - 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脈絡
- 關於現實主義的起源-Marchivelli
提出主權概念的原因是要和教廷對抗 - 現實主義研究對象的鞏固-Hobbes
鞏固既有的主權架構 - 國際政治理性概念的變遷
- 內在理性-Wilson
理性由人的認知所決定 - 外在理性-E.H.Carr
外在環境決定 - 現實主義的自由主義前提
- 現實主義國家利益觀變遷
- 國家利益的客觀化
Kenneth Waltz認為國家利益由外在的國際政治來決定,而非古典現實主義者的那樣由國家內部決定
Alexander Wendt則認為結構由大家的偏差所決定,因此結構會基於大家的認知(Collective identity)產生變化 - 建構主義的現實主義取向
Wendt先預設大家互動形成一個Collective identity,再把它比擬為一個客觀現實 - "國際"作為國際政治學的產物
- 結論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西洋經濟思想史》〈李嘉圖〉
- 生平與著作
- 勞動價值學說
- 物品之交換價值來自於稀少性與獲得該物所需的勞動量
所謂的投入勞動量包括體現於物品中的現在的勞動及過去的勞動,也就是說,除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直接勞動外,投入於協助勞動者進行生產的器具、工具及建築物的間接勞動亦包括在內
這種勞動價值學說因真實資本所包含的投入勞動量較難設算,故隱含了兩個假定,其一,各產業有相同的資本勞動比率,其二,各產業的資本投資有相同的耐久程度 - 地租論
- 邊際土地不支付地租
- 地租是土地生產力或位置利弊間的差額所產生的,也就是其所謂差額地租,其形態有三,其一是土地品質的差異,其二是土地收益遞減律的作用,其三是土地位置的遠近
- 地租是物價的結果,不是物價的原因
- 地主希望人口快速增加及維持穀物法,以保障高穀物價格,因而使其享受高額地租之利益
- 工資論
- 自然價格
勞動的自然價格為能使全體勞動者維持生存,並無增加或減少而延續其種族上升所需之價格 - 市場價格
市場價格的決定因素有二,其一是勞動者的供給與需要,其二是勞動工資所支用之物品的價格
勞動需要的增長決定於資本累積,而資本累積必然決定於勞動的生產力 - 利潤論
- 工資的上漲並不提高物品價格,但恆降低利潤
- 在所有國家、所有時代,利潤決定於在不產生地租的土地上(或以不生產地租的資本)對勞動者供給必需品所需的勞動量
- 機器對勞動者的影響
- 使用機器後,使淨生產增加之際,在不減少毛生產時,一切階級生活都獲得改善
- 資本家利潤增加,僕役需要也增加
- 增加流動供給,有助於對勞動雇傭量的增加
- 物品趨於低廉,助於提高勞動者的真實工資
- 貨幣數量學說
- 兩種解釋貨幣價值的方法
- 視貨幣為商品,主張幣材價值決定貨幣的價值
- 貨幣價值決定於貨幣數量的多寡
- 一國所需貨幣數量的多寡,由以下因素決定
- 幣材價值
幣材越有價值,流通所需貨幣越少 - 支付對象的數量或價值
- 節省貨幣所使用的工具
- 貨幣流通速度
轉手次數多,貨幣需要少 - 比較成本理論
- 背後假定
- 兩國兩商品模型
- 自由競爭
- 勞動價值學說或金本位的自動調整機能
- 充分就業
- 資本與勞動不做國際移動
- 生產所需的勞動成本不變
- 不考慮調整生產所需的時間
- 未討論兩商品間交換比率的決定因素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西洋經濟思想史》〈馬爾薩斯〉
- 生平與著作
- 馬爾薩斯的時代背景
- 主要經濟問題為就貧法、穀物法、金塊論爭
- 人口論要旨
- 人類必然為食物所限制
- 只要人口不為非常有力且明白的限制所阻止,就一定是隨食物之增加而增加
- 人口快速增加會遭遇貧窮、罪惡及道德抑制的制止,直到人口與食物維持平衡為止
- 分配理論
- 地租上漲的原因
資本累積-勞動的需要-食物需要的增加
人口增加-食物需要的增加
農產品需要增加
農業效率的增加 - 支持穀物法的原因
- 若取消關稅,導致依賴外國穀物
- 高地租會使得土地得到改良
- 防止製造業吸收農業人口
- 經濟恐慌論
- 1815-1818經濟蕭條的三種見解
- 生產過剩論,Robert Owen
- 否定生產過剩,賽伊法則,李嘉圖
- 消費不足論,馬爾薩斯
- 賽伊法則
主張供給能為其本身創造需要,因而否定生產過剩的可能性及補充支出的必要性 - 解決消費
鼓勵地主階級與不生產階級的消費支出 - 馬爾薩斯在經濟思想上的地位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西洋經濟思想史》〈古典學派的創建者-亞當斯密〉
- 生平與著作
- 亞當斯密的時代背景
當時的英國,農村人口佔總人口一半,工人占全部就業人口1/3,農業人口仍多於工人,為手工業下的農商時代 - 《國富論》的哲學基礎
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肯定了hume的道德哲學見解,並把它應用在經濟面,指出每一個人在交換中自由地追求最大利益,並產生了最大的社會財富
國富論則試圖有體系地解說個人的經濟行為如何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 - 分工與生產
國富論第一章"分工論"地目的在於探討勞動生產力持續增加的原因與其決定因素
因人類獨有的交換與易貨的傾向,使得人類步向擴大剩餘產品交換的社會關係結構,而分工擴大則依賴資本累積,而資本介入之後,生產投入物品與總生產物的物品有別,故必須先解決生產物之價值問題,才能解決社會分配問題 - 交換價值與價格
- 使用價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
- 交換價值-表示因佔取此物所取得的對於他物的購買力
亞當斯密在此討論三個問題 - 各種物品的真實價值如何尺度
以勞動為單位 - 真實價值是由那些部分所構成
一切物品的價格分解為工資、利潤、地租 - 為何市場價值有時會脫離真實價值
市場供需原則 - 分配理論-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及土地地租之自然率的決定理論
工資與利潤的高低乃是物價高低的原因,而地租的高低則為物價高低的結果;故對土地生產物需要的高低對地主所要求之地租的多寡有關聯 - 資本累積論
所得大小及利潤高低決定儲蓄量,而儲蓄又是構成了流動資本與固定資本,故儲蓄必然等於投資 - 賦稅原理
- 國家的職能限於國防、司法及公共設施
- 認為地租稅對於財富累積妨礙最小,最適合負擔政府支出
- 指出利潤稅不宜直接徵課,因個人資本量不易確定以及資本可能逃離課稅國
- 對工資課稅可能導致勞動需要的減少與經濟活動的衰退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西洋經濟思想史》〈古典學派的先驅者〉
- 過渡時期的經濟環境
- 產業革命的英國經濟特徵
- 工業發展重於貿易順差
- 將國內分工論應用到國際上
- 低廉工人成為工業發展所不可或缺
- 工資降低、工業擴張,產生所得分配問題
- 中產階級興起
- William Petty
- 生平與著作
- 經濟思想
- 土地稅是重要的來源,但因國家處境與租期長短有所不同
- 課稅的原則應能產生使資金自奢侈部門移轉至有生產力的部門
- 對依救濟及犯罪維生的人給予津貼有負所得的意味
- 認為一國要有適量的貨幣才能使交易順利進行
- 不鼓吹貿易順差論
- 一國貨幣需要量的多寡由其支付量、銀行制度及貨幣流通速度所決定
- Sir Josiah Child
- 生平與著作
- 經濟思想
- 支持人口成長
- 主張高工資低利率
- Dudley North
- 生平與著作
- 經濟思想
- 反對貿易管制、禁奢令
認為貿易的目的在於增進彼此便利 - John Locke
- 生平與著作
- 經濟思想
- 認為利息是貨幣現象,由貨幣的供需來決定
- 貨幣幣材需為參加貿易各國所認同者,故金銀乃成為貨幣幣材
- 貨幣數量需與貿易量維持相當比例,才能使貿易順利進行
- David Hume
- 生平與著作
- 經濟思想
- 認為貿易是一種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 反對以他國為代價來使本國貿易擴張,認為此作為不僅使他國降低進口,反而打擊本國市場。並認為累積金銀,會使得貿易逆差與金銀外流(因國際黃金自動調節)
- 認為利率由真實資本供需決定,更認為利率與利潤率互為因果
- Richard Cantillon
- 生平與著作
- 地主主權論
在Cantillon生活的中古封建制度末期,最主要的生產資源是土地,而土地所有權又會集中於少數人手中,故全國階級乃需依賴地主而生活 - 貨幣論
一旦考慮及貨幣增量的分配效果,不但價格水準不會同比例變動,而且會改變價格結構(Cantillon effect) - 關於金銀流入是否會引起國內物價上漲
- 金銀會製成首飾來藏富於民
- 引起物價上漲,在合宜的程度內會促進產業發展
- 物價上漲會改善貿易條件,對本國有利
- John Law
- 生平與著作
- 經濟思想
偏好紙幣與信用 - 過渡時期經濟學家的貢獻
- 特點
- 未有完整的體系
- 財富的定義產生轉變
勞動與自然資源結合產生財富的新觀念 - 從保護論轉為自由貿易
- 貨幣數量學說與價格黃金流量調整機能已有雛型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西洋經濟思想史》〈重農主義〉
- 重農主義的時代背景
- 重農主義的經濟思想
- 反對封建的、重商主義的及政府的經濟干涉
- 提出淨生產概念,認為只有與自然結合的生產活動才能生產財富或淨生產
- 根據淨生產的概念,將社會分為生產、不生產與地主階級
- 重視資本的總體經濟分析
- 揆內François Quesnay與經濟表
- 生平與著作
- 經濟表與經濟政策主張
- 經濟表的五項假定
- 閉鎖經濟
- 停滯社會
- 土地私有
- 農業經濟
- 假定價格不變
- 經濟政策主張為經濟自由、單一稅、發展農業
- 杜果的經濟思想
- 生平與著作
- 經濟思想
- 認為土地能生產淨生產,且主張對淨生產徵單一稅,其土地所有權源自佔有的歷史事實
- 重視自由貿易
- 把經濟自由應用於市場決定工資、價格與利率
- 重農主義在經濟思想史上的地位
- 重視資本在生產上扮演的角色,唯有不斷的投資才能維持淨生產的產生,唯有擴大土地投資才能擴張淨生產的來源
- 首先展示全社會產生的生產與流通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西洋經濟思想史》〈重商主義〉
- 重商主義的社會經濟背景
重商主義的經濟思想盛行於西歐封建制度崩潰後,至自由放任思想開始抬頭的期間,大約可說是16、17世紀的兩百年間。 - 重要變化
- 貨幣的重要性
- 交換經濟與商人資本家
- 民族國家興起
- 人本主義與經濟行為的調整
- 重商主義的主要經濟思想
- 金銀是最重要的財富
- 重視貿易順差
- 管制對外貿易
- 國內管制
- 貨幣分析
- 主要的重商主義經濟學家
- 翁尼克Philipp Wilhelm von Hörnigk
- 孟氏Sir Thomas Mun
- 達文南特Charles Davenant
- 柯爾貝Jean Baptiste Colbert
- 對重商主義政策主張的評論
- 伴隨金融機構的發達,金銀地位的下降為必然
- 忽略資本移動以及個別貿易差額對國內產業的影響
- 注重人口增加,但忽略機器的發明使得人口成為發展的累贅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國際關係理論》〈社會建構論:Onuf、Kratochwil和Wendt的建構主義世界〉袁易
- 前言
- 重新閱讀三本社會建構論之代表作:創立與傳承
- Onuf之"我們造就的世界"
- 三段論述
人與社會是相互構成的,是三個不斷循環的階段:人建構社會、社會建構人的行為;第三段則是人與人間的互動形成規則,而社會透過這些規則規範人的行為 - 言語行為
人與人透過言語做互構,促使對方做出回應,而這些言語被稱作言語行為,依照其強度分為:斷言性言語行為、指令性言語行為以及承諾性言語行為 - Kratochwil之"規則、規範和決策"
- 語言
語言是形塑規範效力範圍與空間的主要因素之一,透過語言,各方對於規範進行承諾,使規範具有強制力 - 規範
國際上的規範使用是基於一種特別的論述形式,在各方表述範圍內,針對共同期待找出一套行為準則。而這套準則共同理解媒介的邏輯並非一致,因此具有解釋空間 - Wendt之"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 三種無政府文化
源自英國學派,認為國際體系中存在一種相互競爭的思想傳統:霍布斯、洛克、康德,並認為國際政治是建立在一個國際社會之上 - 身分
三種無政府文化的形成取決於一國在另外一國眼中所被認定的身分關係,包括敵人、對手或是朋友;而對於這三種關係的認定,就會形塑出國際政治中不同的文化樣貌 - 社會建構論的理論意義
- 結論:理論與實踐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國際關係理論》〈文明與國際關係理論:亞洲學派的不/可行性〉石之瑜
- 從亞洲開展國際關係的地方性學派
- 亞洲學派
根據亞洲文明經驗形成的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研究視野
其相似之處在於對文明的關切 - 活躍中的國際關係東亞學派
- 回溯文明-日本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自成文明-中國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探討亞洲其他地方性學派的可能
- 超越文明-印度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解構文明-澳洲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溝通文明-韓國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占用文明-台灣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迴避文明-東盟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省思亞洲國際關係的可行性
《國際關係理論》〈英國學派〉姜家雄
- 前言
- 英國學派:源自何方?
- 英國學派:必也正名乎?
- 對特殊研究傳統的認同
- 詮釋的途徑
英國學派對理性主義的重視是由於理性主義提供英國學派的學術關懷一個極佳的答案,這項關懷就是"何謂國際社會",顯示英國學派的方法論如何與國際社會的本體論結合在一起 - 規範性的國際關係理論
國際社會的特徵就是國家在共同制度下,在國際法、外交行為及國際組織中察覺它們共享若干利益及價值,彼此的關係受到共同規則的約束 - 追求價值自由
- 拒絕行為主義及科學主義
- 依賴社會學方法,如理想類型的分析及理解的方法
- 認同國家體系一致性與特殊性以及國際關係是獨立學科
- 對國家體系中的秩序有著正面的評價,而對於體系結構可能的改變並不樂觀
- 英國學派的核心內涵
- 國際體系、國際社會與世界社會
- 國際體系
本質是國家間的權力政治,其本體地位是以國家為中心,主要是著重國際無政府狀態的結構及過程對國家行為的制約 - 國際社會
國際社會不僅是國家藉由算計他國行為而設定自身行為的體系,更存在著國家藉由對話及共識來形塑規則及制度,國家的共同利益是維持這些規則及制度的重要力量 - 世界社會
將個人、非國家是為國際關係的焦點,重視共享規範及價值在個人層面所扮演的角色 - 國際關心的三個傳統
- 多元主義與團結主義
- 多元主義
認為應該尊重建立在國家間政治差異的國家主權,並視國際社會為維持秩序的工具,關心在無政府狀態下,如何維持國際秩序、主權的承認、外交行為的規則及互不干涉的原則 - 團結主義
關懷共享規範對使用武力的禁制效應以及國家與普世人權之間的關係,強調國際社會中的個人權利而貶抑國家主權 - 結論
《國際關係理論》〈馬克思主義與國際關係的理論:歷史的回顧與當前的論述〉洪鎌德
- 導言:馬克思主義不容於國際關係理論的原因
- 在西方眼中不適合對現代局部、現實、迫切的國際問題
- 不把國家當成主要的行動者
- 強調階級鬥爭
- 講究歷史與預測未來的歷史觀,難以處理當前國際問題
- 在蘇聯垮台與中國開放之後,逐漸無人關注
- 新馬、後馬出來之後,老馬等舊理論影響力變小
- 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國際關係理論的貢獻
- 馬派人士的帝國主義理論之產生與評析
- 西馬與新馬影響下的國際關係理論:世界體系理論與依賴理論
- 世界體系理論
認為經濟的改變是推動世界政治變動的主要力量。 - 依賴理論
有別於過去的軍事佔領,採文化、社會、經濟的宰制,這種對母國的依賴可謂新帝國主義、後殖民主義之出現 - 結論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理論》〈女性主義/國關理論:若即若離抑或各行其道?〉黃競捐
- 前言
-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之歷史發展、貢獻與爭議
- 何謂女性主義與女性主義理論
女性主義泛指探索造成女性被宰制地位之種種原因並思改善解放之論述,而女性主義研究與理論則關注與批判"霸權式陽性特質"與性別層級所造成種種權力宰制關係與悲劇 -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之歷史起源與發展
- 女性主義對國際關係之貢獻
- 帶入性別身分之探討
- 凸顯出陽性特質如何取得特權
- 性別與女性主義不受國關學界重視之原因
- 女性主義國關之研究導向與議程
- 階段性研究導向與議程
- 女性主義國關理論內部之主要爭議
- 女性主義國關學者之自我評估
-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之未來發展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立場〉莫大華
- 前言
- 建構主義內部的知識論分類
- 現代傳統建構主義
社會真實是主觀的,但仍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追求因果解釋的科學知識 - 詮釋批判建構主義
社會真實是相互主觀的,只能藉由詮釋方法,追求解釋性的理解 - 激進後現代建構主義
社會真實是完全主觀的意識理念活動,科學知識不存在,只能理解 -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的知識論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拒絕客觀的真理,認為人類世界沒有永久擴展的知識。每一個理論為他自己決定甚麼是事實,沒有中立、公正或獨立的論點在各種競爭的經驗主張之間做出決定。經驗理論是迷思,沒有客觀的真實,涉及人類的每件事都是主觀的。知識與權力是緊密相關聯,知識是無法免於權力的運作 - 對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的批評與讚美
-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與建構主義的未來發展方向
-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與建構主義的關係-匯合或分離
- 建構主義內部的知識論狀況-無政府狀態或威斯特伐利亞?
- 後現代建構主義學者的知識論比較研究-物以類聚或奇怪陌生人?
- 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的未來發展-國際關係迷思製造者或破除者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規範理論〉林炫向、陳牧民
- 規範理論的復興
- 規範研究的層次與傳統
- 國際關係規範研究的三個層次
- 政治哲學層次
政治哲學家對國際關係規範問題的論證 - 理論與研究途徑的討論
國際關係學者借用政治哲學來理解與研究國際倫理與道德問題 - 實質議題
涉及規範的國際問題之研究,如正義戰爭等 - 社群主義
主張個人是通過政治社群所構成,社群具有獨立於個人之外的道德地位;社群的道德地位不能化約為個人的道德地位的集合 - 世界主義
認為個體的權利是先天存在的,且應該被平等對待。
政治社群與其邊界的道德地位必須視其是否有助於個人的權利的保障或自由的增長而定 - 政治哲學家的規範理論
- Michael Walzer
- Charles Beitz
- John Rawls
- Jurgn Harbermas
- 國際關係學界的規範研究
- 結語:作為實踐科學的規範研究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國際關係理論》〈新自由制度主義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宋學文
- 前言
-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起源
- 基本主張
- 相對於現實主義陣營,自由主義陣營較嚮往以和平或非戰爭的方式處理國際衝突
- 國際間不斷增加的相互依賴將使得政治與經濟問題交錯,且不易在議題間區分所謂之高階政治與低階政治
- 國際間縱然有競爭與衝突,但通過互惠之原則,國與國間可跳脫因相對利得而產生的零和競爭,從而在絕對利得上提升合作之動機
- 戰爭不再是解決國際衝突之最好或最重要手段
- 透過制度之規範與機制可以降低、減少國家之欺騙及搭便車之投機心態從而促進國際合作
- 其他修正現實主義理論之學理
-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本質
新自由制度主義實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之整合,旨在能為國際合作提供一個務實地考量國家之權力及利益,又可促進國家間合作之機制,而其實踐方式透過制度之設計與規範 -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發展
- 結論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國際關係理論》〈全球治理下國際關係的新思維:多元治理角色運作機制的分析〉曹俊漢
- 引言:從國際治理到全球治理
- 21世紀的時代是一個全球治理的時代,而國際關係實以國家、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與跨國公司為重要角色的系絡
- 國家角色的重要性及其面臨挑戰
- 從國內政治因素看國家利益
- 從國際政治外交的考量看全球治理
- 次國家角色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 全球治理中國際組織角色的評量
- 設置議程以及規制形成的影響
- 發展非約束性規範
- 影響國家發展政策
- 區域性國際組織的功能
- 多邊金融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上的功能
- 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 發展與成長:非政府組織角色的參與性
- 規制的形成與影響
- 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機構的互動
- 私部門對全球治理的協同作用
- 跨國公司的興起與影響
- 規制形成的影響
- 結論
《國際關係理論》〈邁向21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超越與突破〉朱雲漢
- 導言
- 世紀之交的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
- 蒼白面對歷史結構巨變
- 英國學派的啟示
Barry Buzan認為主流理論存在五種偏差與謬誤:當下主義、非歷史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無政府主義傾向、國家中心主義 - 恢復理論視野的多樣性
- 重新連接世界史
- 不可迴避知識的主體性
- 必須整合規範性理論
- 結語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國際關係理論》〈外交政策理論與制定過程之分析〉林碧炤
- 前言
- 外交政策的研究
- 外交政策的本質
- 外交政策的決策者
- 以個人作為單位的決策者
- 以職能作為類別的決策者
- 以功能為分類標準的決策者
- 外交決策菁英
- 知識社群
- 利益和遊說團體
- 媒體
- 個人及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
- 外交決策的結構及過程
- 認知體系
- 社會體系
- 行政體系
- 外交文化
- 結語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國際關係理論》〈古典自由主義:政治思想與國際關係的對話〉曾國祥
- 前言
- 主要論證
形塑古典自由主義人性論的兩根支柱是殖民主義與懷疑主義 - 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的重要性在於,透過挑戰亞里斯多德主義的知識傳統與道德體系,懷疑主義不僅逐漸鬆動了經院哲學的影響,並轉而與斯多葛主義結合,提出自我保全的觀念,作為公共生活新的道德基準 - 格勞秀斯
格勞秀斯正是將前述人文懷疑主義的自保觀念、國家理性與近代自然法理論予以重新連接的創始者,而藉著將自保理解成建構一套普遍的自然權利的核心要素 - 霍布斯
霍布斯的歷史地位正是在於它成功地將政治科學、自然權利、自然法的語言與原先人文懷疑主義的自我保全、國家利益、權力爭奪等陳述扣連起來,從而開創了現代政治理論的歷史格局 - 洛克
面對理性與人性的不確定性,洛克以新教倫理的志業與使命觀念,作為政治生活的共同基礎 - 康德
- 永恆的困境
《國際關係理論》〈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包宗和
- 前言:結構現實主義與古典現實主義的關聯和對照
傳統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係是以國家為主單元互動的結果;結構現實主義則認為國際關係是單元層級加上結構層級所形成的結果 - 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
- 無政府狀態之國際環境、依靠自助來求取生存、安全困境、關注相對利得、追求安全極大化以及權力平衡
推崇二元與核武之和平 - 守勢現實主義與攻勢現實主義
- 守勢現實主義
無政府狀態、自助、維護國家生存、安全極大化、重視權力、對潛在敵國意圖懷疑、避免產生有力他方之權力差距(相對利得)、加入弱勢制衡強勢、權力平衡、永無止境的相互防備 - 攻勢現實主義
無政府狀態、自助、維護國家生存、重視安全、對他國(含友國)意圖懷疑、建立有利己方之權力差距極大化(相對利得)、權力極大化、加入強勢一方、追求霸權、永無止境的相互競爭 - 新自由主義的挑戰
結構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均同意國際體系呈現為無政府狀態,但後者認為前者對此過度強調,而低估了相互依存、全球化及典則之重要性。 - 理論架構
無政府狀態、建立制度和典則、絕對利得、相互合作、整體利益極大化 - 囚徒困境賽局與兩大理論
- 結構
認為合作只有在能同時解決欺騙及相對利得問題才得以獲致 - 新自由
以TIT-FOR-TAT策略來維繫相互合作 - 實證層面的挑戰
- 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
- 結論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國際關係理論》〈國家與戰爭:歷史社會學與國際關係的邂逅〉汪宏倫
- 「意外的邂逅」:為甚麼是歷史社會學?
- Hobson
國際關係版的歷史社會學:一種批判的取徑,這種取徑拒絕將現在當作置身歷史之外的自主實體,而是堅持將之鑲嵌在特定的社會-時間位置,從而對國際關係理論所產生的非歷史主義幻象提供了社會學的補救 - 新韋伯學派歷史社會學中的「國際因素」:戰爭與國家暴力
新韋伯學派的一大特徵,在於其對國家概念的強調並予以擴張解釋 - Theda Skocpol:「把國家帶回來」
認為必須從三方面來補足過去研究的不足 - 採取非志願性的結構分析
- 帶入國際與世界史的脈絡
- 把國家當作一個獨立的因素
- Charles Tilly:國家製造戰爭、戰爭製造國家
Tilly的主要貢獻在於,將組織化暴力放到國家問題意識的核心,一方面鬆動社會科學對既有分析單位的劃分,一方面也修正Weber的國家定義,認為合法與非合法的界線是模糊的、甚至不是國家的必要條件 - Michael Mann:社會權力的來源與IEMP模型
Mann的著作並非針對特定的社會或政治提出解釋,而是嘗試在人類政治組織形成的漫長歷史中,給予戰爭與軍事相當重要的地位 - 重新概念化「戰爭」與「國家」:現代性與組織化暴力
- 民族國家的角色與未來
- 關於戰爭與組織化暴力
- 結語:邁向「國際關係/全球社會的歷史社會學」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理論與當前台灣國際關係應有的研究方向〉蔡政文
- 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的建構與種類
- 國際社會本質的認知
- 國際政治內涵的觀察
- 國際體系的行為者
- 高層政治-政治、安全、軍事、外交等衝突與和平
- 低層政治-經濟、文化、人權、環保等依存與合作
- 國際關係理論的種類
- 實證主義學派或理性主義學派
屬客觀存在論,認為國際社會、國家皆是客觀存在,可經由科學的價值中立去挖掘法則、規律,國家皆採理性的行為 - 新現實主義
- 各學派都重視的六個要點
- 國際社會是無政府狀態
- 國家中心論
- 權力的重要
- 理性假設
- 權力平衡
- 忽略國際公法
- 新自由制度主義
- 主要內涵
- 國際社會唯有秩序狀態
- 非國家行為者也扮演重要角色
- 權力分為權力資源與能力,資源不一定會在不同議題上產生相同能力
- 理性假設,追求絕對利益而非相對利益
- 集體安全制度
- 著重國際法與國際道德
- 馬克思主義
- 三項基本概念
- 唯物史觀
- 階級鬥爭論
- 資本主義自我毀滅論
- 後實證學派
主張要從主觀去建構國際社會 - 規範理論
研究國際關係的道德面向以及有關學門中對廣泛問題的意涵及解釋,他所重視的基本觀點,是各種國際層面的倫理性質。 - 批判理論
研究秩序如何形成 - 後現代主義
認為無法從客觀實體去找真理 - 女性主義的理論
- 歷史社會學
討討在一段時間內,社會如何去發展他們的社會制度,其核心為時間與社會變遷 - 中介理論
社會建構理論介於實證與後實證之間,試圖連接兩者 - 評估
- 當前我國國際關係的研究方向
- 台灣面對的內外環境
- 全球趨勢的主要特徵
- 區域情勢的主要特徵
- 台灣國內環境情勢的主要特徵
- 高層政治弱化
- 低層政治強化
- 台灣在全球體系的定位
- 定位
- 台灣對外政策的選擇
- 研究方向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國際關係理論》〈權力轉移理論:悲劇預言?〉吳玉山
- 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
- Organski
權力平衡不利於國際關係的穩定,權力不均衡的層級體系才有助於和平的維繫 - 權力轉移與其他層級理論
- 霸權穩定論
認為國際秩序的穩定繫於霸權國家的存在,因為霸權國可以提供維繫體系運作不可或缺的公共財 - 權力轉移理論與其他現實主義流派的比較
- 權力平衡理論-均勢現實主義
- 國際體系扁平
- 假定國家擴張權力的意圖
- 權力均衡為和平、權力不對等則戰爭
- 權力轉移理論-霸權現實主義
- 國際體系層級化
- 假定權力均衡時,後起國修正主義的意圖
- 權力均衡為戰爭、權力不對等則和平
-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權力轉移
- 結論:關鍵點在制度彈性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國際關係總論》〈理解國際關係〉張亞中、唐欣偉
- 國際關係的研究領域
- 國際關係的行為者
- 國家行為者
- 綜合國力區分
- 霸權國家
- 強權國家
- 中型/小型國家
- 微小型國家
- 依國家的經濟發展區分
- 已開發
- 開發中
- 低開發
- 非國家行為者
- 政府間組織
- 非政府組織
- 跨國公司
- 中華文明的朝貢體系
- 國際體系的演進
- 從隊群到國家
- 從城邦到帝國
- 主權國家的確立時期
- 兩次世界大戰
- 冷戰
- 冷戰後的新國際關係
- 體系與權力的運作
- 單極
- 兩極
- 三極
- 多極
- 國際關係分析層次
- 個人
- 國內
- 國際
- 全球
- 中華文化可以對西方思維的貢獻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周志杰
- 國際組織的概述
- 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內涵
- 定義
由兩個以上國家藉由通過符合國際法的多邊協議所組成的帶有常設機制,並以成員國間合作來謀求共同利益為宗旨之組織或聯盟 - 特性
國際法的主體,具有部分國際法人格 - 類型(功能與區域)
- 主權國家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的目的
- 尋求安全合作
- 尋求利益合作
- 尋求永久和平
-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內涵
- 定義
是由非官方之個人或團體,為共同關切、宣揚、推動或實踐特定信念或課題,所組成的獨立於政府之外的跨國性組織 - 特點
非國際法人、獨立性、非營利性、自願性 - 類型
操作型、倡議型 - 功能
- 政府間國際組織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區別
- 聯合國的起源、職能與改革
- 聯合國的起源
- 聯合國的職能
- 安全理事會
- 聯合國大會
- 秘書處
- 經濟暨社會理事會
- 國際法院
- 託管理事會
- 聯合國的改革與挑戰
- 國際公法的概述
- 國際公法的定義與特性
- 定義
規範主權國家政府與政府間關係,以及主權國家與其他跨國行為者間關係的法律 - 特性
- 國際公法的法源與功能
- 法源
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國家的承認、國內法適用的多邊化、重要學說與判例 - 功能
如何在權力競逐的結果與規範的適當性兩種邏輯間取得連結,以及如何在多邊合法性與國家權威兩者之間達成平衡,將是國際公法能否持續強化其功能的關鍵 - 海峽兩岸的國際組織共同參與
- WTO
- OIE
- APEC
- ICAO
- WHO
- ICCAT
- 國際組織、國際公法與主權國家的互動
- 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的理論對話
- 新現實主義
國際組織的運作與國際公法的制定,事實上是權力關係下的產物 - 新自由制度主義
主張互賴得以改變權力關係的性質,而權力關係的改變意味著國家自身作為和國與國互動行為的變化 - 建構主義
認為國際規範與國際組織深深影響主權國家的行為 - 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的互賴和匯合趨勢
- 國際制度規範性與主權國家主體性的變化
- 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發展的挑戰與展望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陳蔚芳
- 名詞的界定
- 區域
區域作為一個國際政治中的分析對象,指涉的是以地緣位置為基礎,在政治、經濟、安全甚至文化上具有認同感或相互歸屬的國家所組成的一個國際次體系,這種國際次體系是一種介於民族國家和國際體系之間的中間層次或是過度層次 - 區域化與區域主義
- 區域化
一個區域內社會性整合之成長與社會經濟間互動之過程 - 區域主義
以區域內的國家共識為基礎,並強調以國家為主體,並由國家所主導的整合過程,不論其目標在於建立自由貿易抑或建立何種區域機制,都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意涵 - 整合、統合、共同體
- 區域整合的研究
- 從經濟的角度看區域整合
- 從政治的角度看區域整合
- 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
- 政府間主義/自由政府間主義
相較於功能主義,強調國家的角色 - 新制度主義
- 區域主義的發展:新區域主義
- 外向型與開放型區域主義
- 南/北區域主義
- 複合型區域主義
- 歐洲的經驗及其發展
- 歐洲統合的歷史脈絡
- 解釋歐洲統合的兩大理論途徑
- 歐盟當前的主要問題
- 歐債危機凸顯制度缺口
- 極右民粹主義的挑戰
- 北美的經驗及其發展
- 歷史與特色
- NAFAT2.0?美加墨協議(USMCA)的發展
- 歐盟與北美市場整合的比較
- 亞洲區域主義的發展
- 亞太經濟合作APEC
-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
- 大國權力競逐下的東亞區域整合
- 結語
《國際關係總論》〈南北差距及全球不平等問題〉賴昀辰
- 全球不平等概述
- 南北問題的形成
- 工業革命前的世界:不存在南北問題
- 不平等結構雛形的出現:重商主義開啟南北垂直分工
- 殖民掠奪的深化: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作用
- 當代全球不平等的極化
- 布列敦森林協議:國際經貿制裁的偏差性
-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與國際經濟新秩序:南方國家的奮鬥
- 石油危機與債務危機:不平等結構再度加劇
- 冷戰後國際經貿制度的重組:華盛頓共識後的貧富極化
- 理論對全球不平等問題的詮釋與辯論
- 經濟自由主義者的觀點:自由市場是成功的關鍵
- 貿易或其他形式的經濟自由可以促成全球繁榮
- 自由貿易有助於國家發展比較優勢下的專業商品
- 自由市場的競爭可以為經濟帶來效率與增強競爭力
- 提供國家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 現實主義的觀點:國家利益主導南北問題
- 國家能力的觀點:政府素質決定成敗
- 建構主義的觀點:發展受限於全球經濟結構
- 制度與決策的觀點:國家經貿制度的錯誤政策
- 人道主義的觀點:援助的成效
- 全球不平等問題的未來挑戰
- 現實主義與結構主義的雙重困局
- 產業的改良與調整困難
- 不平等引發的人類安全問題
- 結語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總論》〈理解全球化〉蔡育岱
- 全球化論述的爭辯
- 全球化的意涵
全球化是因為物質、人口、符號、圖像及資訊等元素的交換,所帶來跨時空轉移的國際性整合過程 - 超全球主義論者:全球化是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認為經濟全球化正建構全新的公民社會結構,而這些新的社會結構正逐漸取代傳統民族國家,民族國家將步入歷史,由於技術進步與溝通交流創造了更多的大眾文化,成為全球社會的主要經濟與政治單位 - 懷疑論者:全球化具有迷思,並非是新現象
認為政府是國際化的基本架構與全球化的推手,經濟全球化不是自然產生,而是來自美國等貿易強國間的意願 - 轉型論者:各行為者的權力重組與轉型
認為全球化影響的範圍要大得多,而全球化的結果是非常不確定,難以斷言其影響與結果 - 當代全球化的形成
- 西方化現象
全球化成因離不開經濟資本主義與知識理性主義 - 全球流動力的增加
- 技術創新與科學的領導
- 自由貿易與資本主義
- 全球化對主權國家的衝擊
- 國家主權的改變
- 文化力量的衝擊
- 全球化與全球治理
- 全球治理之意涵-全球事務的管理方式
全球治理包括透過控制、追求目標,已產生跨國影響的各層次人類活動,包含從家庭到國際組織的系統,甚至包括更加相互依賴、更加急遽的全球網路系統 - 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
- 針對全球治理的批評
- 全球治理的缺口
管轄缺口、誘因缺口、參與缺口 - 全球化與全球經濟
- 全球經濟的連棟與互賴問題
- 單一全球經濟出現?
- 全球化與人口流動
- 反思與展望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國際關係總論》〈全球環境政治〉譚偉恩
- 前言
- GEP的研究發展歷程
- 第一階段1940s中到1960s末
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取得和使用、國際法學者的投入 - 第二階段1970s初到1970s末
海洋環境治理、國際組織的角色、科技對環境的利弊 - 第三階段1980s初到1980s末
永續發展、環境治理、環境建制 - 第四階段1990s初到現在
全球暖化、NSAs的作用、跨領域的各種嘗試 - GEP的研究文獻分類
- 國家、國際合作、全球治理
此類文獻的重點在於生態環境與國家安全的關聯性,以及用甚麼方式來幫助主權國家減緩、調適、解決各種跨國環境問題帶來的負面衝擊 - 非國家行為者與非物質性因素的結合
關注國家行為者是如何影響國際環境議題的談判、如何對特定國家的環境政策或是國際性的環境制度發揮影響力,以及主權國家和跨國企業要怎麼回應來自公民社會的環保訴求 - 集體行動的政治經濟學
貿易自由化、跨國公司對環境的影響 - 代表性的個案暨台灣現況
- 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之管制
- 今天紫爆了嗎?空氣中的懸浮微粒
- 擁核或反核:不是"選擇"的選擇
- 極端氣候下的糧食安全
- 結論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關係的規範論述〉林炫向
- 現實主義的規範論述
當代的現實主義者多半不是否定道德,而只是強調人性與國際環境對於道德的可能性所施加的限制。它們正視這些限制,並抱持審慎的態度,當這種態度與道德判斷上的謙虛結合起來,可以避免意識形態的狂熱,但其最大的問題在於誇大人性與外在環境的險惡,以至於容易滑向道德的犬儒主義甚至否定道德 - 自由主義的規範論述
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個人自由、個人自主性,平等與正義等價值有很堅定的信仰,其規範色彩至為鮮明。但是這些價值的適用範圍往多半是侷限在國內脈絡;在國際脈絡中,其影響力往往是藉由所謂的世界大同主義的形式而發揮作用。 - 英國學派的規範論述
英國學派的中道精神就是一方面不認為國際政治與道德無涉,另一方面也反對道德完美主義。因此整體而言,英國學派的倫理立場是試圖在權力與道義、秩序與正義、政治審慎與道德義務之間求取平衡。
這種立場可以稱之為非完美主義的道德觀或形勢倫理 - 批判理論的規範論述
下面兩者理論深受馬克思影響,顯現在對解放的重視以及認為現存的世界秩序需要結構性的轉變 - Gramsci-政治經濟學-Robert Cox
關注新的世界秩序如何獲得規範內涵,對於提出兩個先決條件
1.不同文明間應該相互承認、避免把自己的文明視為唯一且具有普遍性的
2.超越文明間的相互承認,進而發展出一種超主體間性 - Habermas-哲學與理論-Andrew Linklater
指出完整的國際關係探究必須包含社會學的、規範的與實踐的三個層次的分析 - 其他"反思主義"的規範論述
- 女性主義與後現代的規範論述
- 女性主義
重視關懷的角色,提出關懷的倫理,承認道德必然是從此處與當下出發 - 後現代
試圖超越一切的邊界,如國家、種族等,因而具有所謂的逾越的倫理之稱 - 建構主義的規範論述
重於研究規範,但所關心的是規範使否有作用、如何作用,而不是規範如何獲得證成,因此嚴格來說是一種關於規範的理論 - 中國大陸學界的規範論述
- 結語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後實證主義學派〉黃競涓、陳柏宇
- 後實證學派之興起
- 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的辯論
- 認識論的歧異
認識論定義了甚麼是有用的知識 - 實證主義-解釋性理論
認為研究者獨立於可觀察的事物之外,能就可視的經驗資料,做出客觀的分析,是科學哲學上所說的心與世界之間的二元論 - 後實證主義-詮釋性理論(反思性)
認為"世界"乃是內生於知識生產過程中的社會實踐,每一個理論背後有其設定議程及目的,因此就知識生產者與知識之間屬於一元論
反思理論反省思考理論或所謂事實產生的過程,一方面注意每一個理論背後之政治目的及其所設定的議程 - 主流論述核心概念的建構與解構
- 維持現狀與解放式理論
後實證主義所發展出來的理論能挑戰現狀,真正將問題的核心暴露出來並思考做結構上之變革,稱作解放式理論(emancipatory theory) - 女性主義
- 研究者與理論的性別盲點
- 個人的即國際政治的
- 研究與教學議程
- 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特別關注形成現今世界秩序社會裡的運作結果,試圖提供一套歷史與結構的解釋,說明形成現實世界秩序背後之權力宰制與服從關係,從而解釋全球階層化與不平等的現象 - 權力與宰制
批判理論提出"批判性國家安全"的議程,不僅要細問安全的定義,更指出主權國家常常是全人類不安全之主要製造者 - 論述倫理
論述倫理乃主張任何原則的有效性,必須經由人類的對話來達成協議,在此協議形成之前,沒有任何人或道德立場可以事先被排除於對話範圍之外,真正的理性對話存在於道德行為者不預設任何立場,也願意挑戰所有規範內外有別的社會與政治疆界 - 後現代/後結構主義
- 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傅科指出知識與權力之間存在緊密的依序關係,他駁斥可以自外於權力運作之說法,認為權力造就知識,所有權力都需要知識作嫁,而所有知識依賴並強化現存的權力關係 - 文本分析與解構
- 解構
針對那些看似天生自且穩定的概念與語言,暴露其只是人為的建構,且該人為建構常利用語言中二元對立概念之便,藉貶抑其中之一,來提升另一概念 - 雙重閱讀
藉首先閱讀某一文本的表面意涵,重複說明此表面看似明確且穩定的意義,隨後卻針對同一文本再做第二層閱讀,開始讀出與第一層閱讀表象有明顯矛盾之意涵,以凸顯出任何文本都不只一種讀法 - 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 國際關係理論之西方性與殖民性
- 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之地方學派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國際關係總論》〈外交與決策分析〉黃奎博
- 外交概論
- 外交制度的緣起
- 外交的目的
追求與維護國家最大的利益 - 外交活動的基本規範
- 外交影響力的運用
- 外交政策
- 孤立
不介入國際或區域事務、在經濟與社為方面試圖自給自足,以及採取鎖國政策等等 - 中立
一種不介入複雜或難解的區域或國際事務,但仍想保持與外界交往的外交政策,他可以僅是政治上的宣示,或是指一種國際法律地位,亦即透過中立條約的簽訂,而獲得他國對於該國中立地位的保證 - 不結盟
指一個國家或政府不在外交、軍事相關的政策上支持任何一個國家或集團 - 聯盟
指國家之間一種正式或非正式的結合,主要目的在達成政治目的、促進經濟利益、加強防衛力量、嚇阻外來威脅 - 公眾外交
一國政府、個人以及團體間接或直接影響另一國公眾態度與意見,進而對另一國政府的政策產生影響 - 外交決策分析
- 理性模式
- 行為者:理性、團結而單一的國家或政府
- 問題:政府涉外行動是對於外在戰略環境的反射
- 固定的選擇:政府決策者的行動被視為穩定、可預測的國家行為,政府官員所考慮採取的相關行動的總和便是可能的方案
- 理性的抉擇:決策的過程應是分別考慮"目標、方案、影響、決定"
- 組織程序模式-政府涉外行動是組織的產出
- 行為者
由高層領導者所指揮的一個鬆散的組織聯合體 - 分解的問題與分別的權力來源
一個龐大的政府組織內,每個相關單位根據自身能力與任務分配,就外交事務問題的若干範圍加以處理 - 狹隘的偏好與觀感
政府組織多半有較狹隘、較本位思考的政策偏好或觀感,尤其在這些組織的人事不能互通,以及在這些組織所得的資訊不那麼全面時。 - 行動即為組織的產出
- 政府政治模式-政府涉外行動是政治的結果
- 進一步了解外交決策分析
- 認知心理模式
當決策者試圖去了解其所處的外在環境時,認知系統將會變成一面濾鏡,幫助決策者判斷到底此一外在環境對其的意義與影響何在 - 集體決策模式
- 決策體制
基於團體共識與典章制度而存在的一套實質行為規範,這套規範會限制國家對外政策選擇的範圍大小 - 最終決策單元
- 團體迷思
- 危機決策與處理
- 近期發展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衝突、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李大中
- 國際衝突概論
- 類型
- 研究分析層次
- 個人的人性特質
- 國家體制的特性
- 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
- 國際衝突的發生與防範
- 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
- 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
指國際關係某特定領域當中,行為者的期待匯聚而成的一系列明顯或隱含的原則、規範、規則與決策程序 - 國家的制度化安全合作
- 排外性的安全建制:NATO
- 包含性的安全建制:UN等集體安全體制
- 軍備裁減與武器管制
- 傳統安全:軍備競賽與大規模毀滅武器發展
- 冷戰與美蘇核武競賽
-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發展
-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所具有的廣大殺傷力,以及其所具備的毀滅能力與其所要解決的衝突規模極不相當,可讓小國獲取足以對抗大國或為數眾多敵國的籌碼
- 傳統安全:武器管制與相關國際建制
- 武器管制的概念與途徑
- 美俄(前蘇聯)戰略限武談判
- 多邊架構:傳統武器、軍力部屬與其他
- 「多邊出口管制協調委員會」(COCOM)與《瓦聖納協定》(WA)
- 「多邊出口管制協調委員會」(COCOM)
主要目的在管制對於蘇聯與東歐共產陣營輸出軍事裝備與技術 - 《瓦聖納協定》
旨在管制傳統武器、軍民兩用技術與物品之出口與移轉至敏感地區,以免讓情勢惡化 - 《特定傳統武器公約》(CCW)
針對特定傳統武器使用上的規範或禁止 - 《渥太華公約》(The Ottawa Convention)
反地雷 - 聯合國傳統武器登記制度(United Nations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UNROCA)
以年度為單位,要求所有會員國提供七大類武器裝備的進出口資訊 - 武器管制與大規模毀滅武器防擴散之前景
- 安全的障礙
- 查證技術的障礙
- 國內的障礙
- 非傳統安全與國際衝突
-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分野
- 傳統安全
是一種國家至上、政治與軍事安全為主、以武力或戰爭方式解決國家間矛盾和衝突的安全觀念 - 非傳統安全
強調的是國家實體以外更為廣泛的安全,由非政治和非軍事威脅與因素引起,並且影響各國安全跨國問題 - 國際衝突中的非傳統安全議題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國際關係總論》〈民族主義與恐怖主義〉方天賜
- 民族、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
- 民族與民族主義的涵義
- 民族-政治面向
意識到彼此之間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及血緣的關聯性,而覺得隸屬於同一個群體 - 種族-生物面向
指具有相同血緣的一群人 - 族群-文化面向
指相同的種族或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一群人 - 民族主義的主要類型
- 政治性民族主義
其基本主張在於強調領土、政治體制與公民政治活動等因素所形成的政治認同 - 經濟性民族主義
承襲重商主義的觀點,強調發展民族國家的經濟力量 - 宗教性民族主義
以宗教認同或宗教運動為基礎的民族認同 - 文化性民族主義
強調共享文化因素所構成的民族認同,並藉此彰顯民族的特殊性或過往光榮歷史 - 生物性民族主義
以族群來定義民族、故強調血緣、宗譜、繼承共有文化及價值等的族群民族主義 - 民族主義的發展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解釋
- 葛爾納認為先有了民族主義才產生民族,唯有工業化後的社會才能產生民族主義
- Anderson同意民族主義與現代化及工業國家之間的關聯性,但更強調心理訴求的意義
- Smith認為民族是原生性的,主張民族是從族裔轉變而來
- 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
- 19世紀時期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 冷戰時期
- 後冷戰時期
- 國際政治的民族主義因素
- 民族自決與民族統一的衝突
- 民族主義與外交政策
- 當前的民族主義發展及未來走向
- 恐怖主義的基本內涵
- 恐怖主義的發展及概念
- 恐怖主義通常是指特定的團體或組織以計劃性的暴力活動,或威脅使用暴力的方式,加諸於無辜的群體或個人,希望引起恐懼,以達到其政治、社會或宗教性的訴求
- 常見的恐怖主義類型
- 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及國際因應作為
- 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
- 國際因應恐怖活動的作為
- 國際法的約束
- 武力
- 對話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傳播的趨勢與挑戰〉賴祥蔚
- 國際傳播的發端
國際傳播定義:跨越國境的傳播行為 - 國際傳播的研究
國際傳播的三個時期 - 國際化
對應冷戰時期,民族國家為行動主體,國際傳播的技術以中短波廣播為主、衛星電視為輔,公民的身份認同為民族國家之公民,此階段的主要理論特色為文化帝國主義 - 全球化
處於後冷戰時期,在各國解禁的風潮之下,全球企業與全球媒體興起,扮演了國際傳播的重要力量,區域性遭到減弱,公民的身份認同陷入全球與在地的拉扯,此階段的理論特色是文化全球化 - 跨國化
處於多極化的國際關係格局,網際網路的高速時代來臨,促成網路社會與新興媒體的發展,使得國際傳播的行動主義從國家擴散到了社會乃至於個人,公民的身份認同具有創設性與流動性,此階段的主要理論特色為文化混同 - 國際傳播的理論
- 國際傳播的未來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秩序的未來〉張登及
- 國際秩序的定義與因素
- 國際秩序的定義
該文界定國際秩序的特徵為"不發生大國戰爭的狀態",只要不上升至大國戰爭,國與國的衝突仍在可控範圍,某種特定秩序就依然存在,同時也能區分"無政府下的有序"以及"無序的無政府" - 國際秩序的結構性因素:權力、理念、制度
- 權力分布可再區分為均勢狀態和層級狀態。國家間權力分布會受到各國經濟生產、軍事能力、科學技術與地緣政治等四大條件變化的影響
- 理念表現為人與國家對待和平、平等、正義、財富等這些重要價值的偏好與態度。一組高度系統化闡釋世界觀與這些重要價值彼此間關係,以及他們如何落實的理念系統,可稱為意識形態
- 在物質性因素限制或促進的條件下,被規則化甚至成文化地實踐的理念,即構成制度
國家可能創建制度或接受制度,再回頭來正當化其基礎理念,造成制度霸權 - 近代國際秩序的歷史發展
- 從西伐利亞體系到歐洲協商
- 二次大戰與國際秩序
- 東亞的天下秩序類型與朝貢體系的興衰
- 東亞的朝貢體系
指的是公元前後至19世紀中後期,東亞國家不同程度依循"天下"觀念進行政治與貿易互動,形成的大小國家單元與制度的整體。
這個國際體系的物質性因素特徵,是"中國"單元經常在權力分布中相對強大,在本區域形成"層級"結構 - 兩極體系與美國和平
- 文明衝突與國際秩序:21世紀國際政治的新趨勢
- 自我與他者的認同政治學
- 文明核心國家、斷層線與文明戰爭
- 重新回到無政府狀態?
- 從「霸權之後」到「信用之後」
- 自由國際秩序的前景
- 自由國際秩序
他的物質性條件是一個西方霸權國(單極)或一組西方大國(均勢)的權力分布,加上三個理念性原則:
1.來自歐陸的西伐利亞主權國家制度2.肇因於英國海上霸權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3.兩次大戰以來美國致力推廣的個人主義民主價值
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理論》〈搶救權力平衡理論〉鄭端耀
- 前言
1979年新現實主義宗師Kenneth Waltz將權力平衡納入到該理論中,成為新現實主義的核心理論。根據該理論主張,以權力分配為主導的國際無政府狀態中,權力平衡是維繫國際體系運作的穩定力量,以及指引國家行動的法則。 - 搶救權力平衡
- 國際體系層面
- 新古典現實主義者-Randall L.Schweller
新古典現實主義者認為國際權力平衡為不易達到的目標,因為國家不是可以隨意調節的個體。
Randall L.Schweller則認為國際權力經常處於失衡狀態,因為權力平衡受制於決策者認知和國內諸多政治因素的影響,無法自動進行調節,還常出現諸多不調和現象。 - 權力層面
- Wohlforth
認為單極權力結構是穩定的,與Wolf相反。
其從權力面切入,認為當權力差距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形成權力的壓制和主導效應;而Waltz則從體系的整體角度觀察,當權力不平衡時,則會產生回復平衡的動能,而形成權力調節的不穩定過程 - Stephen Walt-威脅平衡論
權力本身不具特定意義,它的意義建立在權力的可能使用和外界認知。
Walt認為國家籌組聯盟的目的是制衡威脅,而非制衡權力 - 制衡策略
- 軟性制衡
不以軍事手段直接挑戰強權,但卻以非軍事手段來延宕、阻饒和破壞強權的行動和政策,迫使其付出代價而停止行動或改變政策
在單極體制下,軟性制衡成為既能促使二等強權合作行使集體行動,但又不至於和超強公然對抗的緩衝選項 - 分析評論
為了能夠解釋後冷戰美國獨霸的情況,權力平衡理論被擴充了許多內容,以至於變成一個多元又複雜,而喪失其原本精簡的優勢。是否要為了搶救此理論而付出這些代價。 - 結論
2022年8月11日 星期四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貿易與金融〉吳文欽
- 國際貿易理論
- Heckscher-Ohlin模型
H-O模型認為一國在貿易中的比較利益,來自於該國相對於他國較為豐富的生產要素稟賦,能被善用到密集使用該要素的產業上 - s-s
進一步證明了當國家彼此就其充沛的生產要素進行分工時,那麼其國內那些充沛生產要素的擁有者,會取得更多的報酬,但是另一方面,那些相對稀缺生產要素的擁有者,因為國貿的關係,使其生產要素不再是"物以稀為貴",其報酬也就跟著降低。 - 特定要素模型
H-O模型沒有顧慮到某些生產要素只能用於某特定產業,一旦貿易該放,屬於出口部門的特定要素會獲利,同時進口部門的特定要素則會受害,但是可以在兩部門之間流動的資金,其受到自由貿易的影響需視情況而定
Hiscox指出,當要素間的流動性很低時,政府聯盟的界線會沿著產業劃分,反之,則隨著階級(貿易帶來的所得效果)而劃分 - 產業內貿易理論
H-O模型與特定要素模型皆假設了每個產業只生產單一產品,但實際上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異質性,使得國家間能就性質相似的產品進行貿易 - 異質企業貿易理論
公司彼此在生產力上的異質性,將影響公司的生產策略與投資行為 - 國際貿易與保護主義
- 國際貿易體系的變遷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世界貿易組織
- 最惠國待遇
指締約雙方中,若有一方給予第三方任何優惠,則該優惠也會自動給予對方,以降低兩國貿易對於第三國的歧視 - 國民待遇
外國產品進口至本國時,應享有不低於本國產品所享有之待遇 - 國際貿易體系之發展趨勢
- 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協定
FTA會產生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貿易創造是指貿易協定的成員國彼此因為實施自由貿易,而將在國內高成本的產品向他國進口,不但減少該國生產該產品的福利損失,也創造兩國間的貿易。
貿易轉移則是因為自由貿易,能以將低的價格獲得他國的產品,進而歧視非協定國的產品 - 國際金融理論
- 國際收支帳與貨幣
- 國際收支帳
五個項目的總合為0。
在準備資本不變的情況下,經常帳和資本帳(包含金融帳)彼此負相關 - 經常帳
一國在商品、勞務、所得以及轉移等項目和外國之間的交易,也就是國家間財貨與勞務之間的往來金額 - 資本帳
包括一國的資本移轉以及非生產性的、非金融性的取得與處分 - 金融帳
一國對外金融資產與負債的交易 - 準備資產
一國隨時可以控管的國外資產 - 部分誤差與遺漏值
國際收支記帳時產生的誤差與遺漏值 - 貨幣
- 不可能三角
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制度選擇、資本流動性,三者無法兼得 - 布列敦森林體系
- Triffin Dilemma
美元必須同時供給大量貨幣供各國交易,也必須維持與黃金的固定比例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 中國崛起對於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新挑戰
- 世界經濟危機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日印特別戰略夥伴關係:新形態的戰略合作關係〉林賢參
- 前言
本 文 的 研 究 目 的 , 在 於 探 討 日 印 兩 國 強 化 戰 略 合 作 的 「 結 盟 」 (alignment)過程,以及雙方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穩定的印太區域權力平衡 等共同戰略目標,並且檢視日印兩國在經濟、政治外交、安全與防衛等領域 進行戰略合作的制度化發展。
本文認為,中共崛起導致印太區域權力結構失 衡,對日印兩國利益造成威脅,是日印兩國尋求在印太區域結盟—發展「戰略夥伴關係」 —以平衡中共的安全動機 - 文獻回顧與界定「戰略夥伴關係」
- 「戰略夥伴關係」不等同於同盟
- 同盟
「同盟形成」(alliance formation)的基本要件,在於國家 間共有的利害關係,一旦利害關係消失,同盟將失去存在基礎。國際政治學界 對於同盟的定義,雖然莫衷一是,但是,普遍認為締結同盟的主要目的,在於 共同防止威脅、確保安全或利益。因此,同盟關係 特別置重點於安全確保,準備軍事力量共同防衛來自特定第三國的敵對威脅。 - 結盟
史奈德強調,正式同盟只是創造或強化結盟的手段,同盟 是結盟的分支,不同的是,同盟是建立在付隨著具體性要素、法律上與道德 上的義務、互惠的明文協定或條約,結盟則不負擔相互防衛的義務。
史奈德 (Snyder 1990)早期的研究指出,「結盟是一種複數國家之間的相互 期待,當成員國與其他特定國家發生紛爭或戰爭時,能夠彼此相互支援,這種 期待主要來自於共同的利益或敵人,並且會隨著國家利益、國內政治結構、他國行為認知的改變而變化—增強、減弱、或消失」。
其次,瓦德(Michael D. Ward)也認為,結盟是透過各種行動、而不是正式條約展現出來,比同盟具有更廣泛的概念,原因在於它不像後者僅只是聚焦於國際政治的軍事領域。
戰略夥伴關係即是結盟的一種新形態。事實上,冷戰結束以降,締結同盟條約日益顯得過 時,而摸索新型國家間緊密合作關係的結盟,特別是發展戰略夥伴關係的動 態,則成為國際社會矚目的焦點,也是日印兩國對外結盟的重要行為模式。 - 「戰略夥伴關係」的特性
誠如伍德曼(Stewart Woodman)所言,1990年代以降,國際社會的結盟形態已經由建立在軍事力量的正式同盟,轉向基於特定議題的「暫時性權宜措施」(transient marriages of convenience)
戰略夥伴關係是一種兩國之間基於對等、平等、尊重、互惠的立場,長期間共同合作以發展互利共榮關係,雙方或許存在著共同的威脅來源,但是,它不是用以對抗威脅為目標,迥異於提供防衛承諾的同盟。 - 威爾金斯列舉戰略夥伴關係的特性如下:
- 組成目的是普遍性的,不著眼於嚇阻或打擊敵對國家等特別任務, 並且主要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
- 主要是「目標驅動」(goal-driven),而不是「威脅驅動」 (threat-driven),雖然彼此有關切的共同安全議題,但是,並不將特定國家 視為共同的威脅。
- 趨向非正式的,承擔低成本的承諾,行動不受到同盟條約的束縛,保留較大程度的自主性與彈性,從而減輕同盟的捲入困境。不過,並不排除雙方針對特別議題發表共同聲明與「建立信任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 經濟交流在合作領域中顯得很重要,是夥伴關係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但是,其中也包含更多的傳統安全問題,反映出經濟在當代國際舞臺上,與軍事力量同等重要的情況。
- 日印兩國對外結盟經驗
- 日本對外結盟行為模式
阿久津博康將日澳、日印、日韓、韓澳等四組雙邊安 全合作視為「準同盟合作」模式,該模式植基於共通的「背棄恐懼」、「威 脅」、「利益」、「價值觀」基礎上,以及透過彼此間「制度化的政治與行政 連結」等五項因素所形成。具體而言,由於對美國承諾的不安,美國亞洲盟邦 彼此間雖然沒有同盟條約,卻逐漸建構出雙邊安全合作關係,以緩解對美國承 諾之不安,此等雙邊合作即是準同盟關係。阿久津認為,日印兩國只有在威 脅、利益、價值觀等三項因素具有堅強基礎,如果兩國要發展準同盟關係,就 必須加強在「制度化的政治與行政連結」項目。不過,阿久津的準同盟論,並 未包括同盟重要構成因素:安全承諾。從相互防衛的觀點來看,受限於憲法 第九條規定的日本,無法提供對外國的安全承諾 - 印度不結盟傳統與戰略夥伴關係外交
2011年11月,印度「國家安全研究基金會」(Foundation for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發表報告指出,戰略夥伴關係是21世紀新形態國際關係, 有別於冷戰期間相互對抗的同盟,夥伴國家會進行國防裝備與技術移轉、軍 事演習、核能合作、貿易投資、關鍵議題的外交支持,以及科技、教育、資訊 與傳播技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合作領域或程度則依夥伴國不同而有所差 異。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前印 度外交部長席保(Kanwal Sibal)指出,與所有國家保持友好關係,並且在可 能的領域建立友誼的夥伴關係,符合印度的利益;戰略夥伴關係是印度外交 的「宣示性」(declaratory)術語,其目的在強調深化雙邊長期的戰略合作關 係,以及促進在共同利益上的政策趨同,此等關係可以淡化不結盟傳統,並且 輔以「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概念,讓印度外交政策選項更具有彈 性與獨立性 - 日印戰略夥伴關係的形成
- 2006年9月成立的第一次安倍內閣,提出將歐亞大陸塊外緣建構成為「自
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構想,以及由美國、日本、
印度、澳洲參與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機制,
積極發展與印度的戰略合作關係,以確保亞洲區域權力平衡
美國國防大學智庫報告指出,現階段印度雖然只是一隻小象,但是,其 體積龐大又處於發展期,擁有廣闊且存在主權爭議的中印國境邊界,足以牽 制北京的地緣戰略價值,是今後日本安全的最大資產
印度裔學者甚至認為,日印戰略夥伴關係乃是因應美國無力維 持亞洲權力平衡的避險措施。總而言之,中共 崛起導致區域權力結構的失衡,驅動日印兩國緊密化戰略夥伴關係,幾乎是日 印關係研究學界的共同觀點。
不過,對照前述 同盟定義,日印同盟顯然尚未達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兩位學者認為,面對印度不結盟的傳統,以及日本民眾強 烈反對《和平安全法制》,日印兩國不可能形成正式同盟 - 充實戰略夥伴關係的合作基礎與制度化
- 經貿投資與技術交流等經濟層面合作
- ODA(政府開發援助)
ODA乃是日本經濟外交的重要一環,由日圓貸款、無償資金協力、技 術協力等三項構成,提供低利率貸款給ODA接受國整備經濟發展所需的基 礎設施,提供日本企業赴該國投資的有利環境
日本提供印度ODA,主要 使用在建構電力與運輸等基礎設施、投資環境整備、以及人才養成等領域,置 重點於以下三個領域:強化印度國內主要產業都市或工業園區之間、印度東北 各邦與印度本土以及與東南亞之間的「連結性」(connectivity);強化印度產 業競爭力;支援印度持續成長可能與涵蓋各層面的經濟發展等。 - 中共威脅導致日印增強安全合作
印度是探討日本因應中共崛起 與美國霸權衰退的戰略挑戰之顯著變數,日印兩國在對應中共崛起議題上具 有共同戰略利益。印 度與美國結盟,透過美國協助強化軍力,是因應中共威脅的最佳戰略選項,而 日本既是美國同盟國,也擁有協助提升印度軍力的高科技,自然是印度結盟的 理想對象。 - 以印太區域為合作場域
印太海域是全球經貿運輸大動脈,從印度洋西岸非洲之角、連接紅海和亞 丁灣,再從東岸孟加拉灣與安達曼海,穿越麻六甲海峽或巽他海峽、龍目海 峽等連結西太平洋,向來被日本視為生命線。面對中共在南海建構軍事據點、 強化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等措施,日本除了強化日印戰略夥伴關係、拉攏英法 兩國介入南海之外,更透過協助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強化海洋安全合作以 資反制。另一方面,印度積極推動挺進亞太區域的東進政策, 將其視為印度參與亞太事務的基石,日印戰略夥伴關係自然成為其東進的戰略依託。 - 結論
本文以「結盟」的概念,探討日印兩國基於安全與經濟的動機,以戰略夥 伴關係之名,發展戰略合作及其制度化的過程
日印兩國 雖然共有中共的威脅認知,但是,對應威脅的途徑卻未必一致。印度不至於為 發展印日同盟關係而犧牲印中經貿關係,從莫迪政府對印太戰略不即不離的態 度,不難看出其在日中兩國之間取得平衡的意圖;而日本在強化日印戰略夥伴 關係的同時,也務實地改善與中共關係。日印兩國對中政策的務實性,主要在 於雙方與中共具有緊密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在此情況下,日印兩國在現階段 的戰略夥伴關係,很難套用在以中共為假想敵的同盟框架。
《國際關係總論》〈新自由主義〉盧業中
- 以集體安全維護和平的理想主義
- 新自由主義的提出
- 二戰結束後,新現實主義難以解釋為何兩極對抗的美蘇會從對峙走向冷和,Nye將此等批判新現實主義之主張統稱為新自由主義
- 新自由主義認為,國家間的利益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由國際體系單一因素所決定的,而為各種國內與國際的條件及因素所形塑,且不同的分析層次-如國內政治層次的政府部門、社會層次的利益團體、甚至個人都可能會對一國之外交政策產生影響,並從而影響國際關係
- 民主、政體與和平論
- 挑戰
- 如何定義民主
- 如何確認民主政體與外交政策之間的關聯
- 透過研究,進行民主轉型的國家更容易發動戰爭,因為民主化進程的政治菁英傾向於透過挑動對立來凝聚共識以獲取權力
- 貿易、互賴與和平
- 對貿易和平論的挑戰
- 貿易與和平的因果關係
- 二戰的德國與他國貿易關係緊密,依然發動戰爭
- 資本主義和平論-Weede
資本主義為各國提供了維持現狀的誘因,而其中市場開放、貿易自由及投資自由等資本主義的要素,正是當前各國維繫和平所需 - 國際制度與和平
新自由制度主義源自於1940年代發展的功能主義,隨後依循新功能主義與多元主義的脈絡,總結出區域整合與世界經貿互賴的概念,認為經由創設正式與正式的制度,提升國際間互賴的程度,會降低互賴國家間的衝突,更會鼓勵傳統上兵戎相見的國家,為了互利的因素,在一個共同的政經架構內進行合作,國家進而會為了他國的和平與繁榮而努力 - 整合與互賴
- 互賴-Keohane and Nye
互賴作為一種概念,指的是一國受到其他國家政策影響之情況,其包括敏感性與脆弱性兩個面向。當任何一方試圖改變這種關係,都可能造成雙方很大程度的損傷。 - 國際合作與制度
-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國家是理性的,故而引導國ˊ家察覺合作中的價值,致使國家尋求絕對利益的最大化,而非相對利益
- 制度
即一組持續並相關聯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一套規則,他指示了行為角色、約制行動並劃定期待 - 提供資訊
- 降低欺騙獲利,提供忠誠獎勵
- 促進互賴
- 降低交易成本
- 國際建制與和平
- 國際建制的定義與類型
- 原則
對世界如何運作的理論性論述 - 規範
明確的行為標準,並且確立國家的權利與義務 - 規則
協調原則與規範間的可能衝突,在原則及規範下進行操作 - 決策程序
確立了對行為的確切規定 - 國際建制的形成與維繫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由霸權國家主動承擔並且領導其他的行為者共同實現彼此的共同利益,乃是一條有效的途徑,霸權國家單方面地替所有國家吸收了市場中的成本,不單是替所有國家共同謀取利益,同時亦讓霸權的利益得到確保 - 國際建制在霸權消失後仍可以得到運作
- 霸權的衰落與建制的瓦解之間有一段時間差,使其產生路徑依賴
- 制度帶領國家走出競爭性思維後,也就失去了以欺詐獲取最大利益的動機
- 協作帶來的長遠利益大於欺詐帶來的短期利益
- 質疑
- 國際制度與組織反映國家間權力分配之狀況,不構成和平的原因
- 隨著互賴加深,更容易發生衝突
- 制度的效用在於大國態度
- 參與國際組織作為升高衝突的方式
- 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面臨之衝擊與調適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金融體系與近代國家的建立-英國與韓國的比較〉何思因
- 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國家建立:英國
光榮革命後,政治上的改革影響到了金融體系 - 政治改革
- 國會確立制衡君王的地位
- 廢除皇室法庭,獨立於行政權之外
- 權利宣言,保障人民基本權利
- 對金融體制的影響與金融改革
- 政治體制確保人民對國家的信用,並確立私有財產的保障
- 稅收的正當性確立,繳稅效率與意願增高
- 股票公司增加,在政府借債中扮演重要角色
- 資本市場的形成
- 金融體制的建立,使政府可以用更低的利息,借更多的錢,追求更有野心的政策,卻不會引起通膨
- 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國家建立:韓國
韓國的政治經濟體,被稱為韓國公司,其中的要角是國家機器、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以及企業集團,三者難以分離。
從日本殖民結束到李承晚下台,這段期間可以觀察到一個發展模式:為了確保安全,國家的行政權力成為執政者最重要的依賴,金融體系的建立成為國家行政權力重要的一環。國家利用權力建立了一個能利用內外資源的金融體系,在韓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國家建立的過程中,兩者緊密結合,國家及市場。 - 結論
《國際關係總論》〈社會建構主義及英國學派〉廖小娟
- 建構主義與國際關係學派
- 社會建構主義的主要論述
- 觀念對於國家和政治行為者的影響力
Wendt承認主流理論中物質因素的影響力,認為物質因素如權力等有形塑國家和政治行為者的影響力,然而他認為觀念同樣有著相等的影響力。
所謂的觀念包括文化、規範、信念和意識形態等,從社會學角度則認為觀念可以分為認知性觀念和規範性觀念,認知性觀念指涉具體說明因果關係的相關敘述和理論分析,規範性觀念則包括價值觀和傾向 - 觀念、認同與國家利益的關係
一國的觀念會影響其認同的產生,而國家認同決定了國家是誰的問題後,進而界定國家利益,再影響國家的政策及行為
這並非靜態或一次性的發展,國家的觀念與認同是在與他國互動的實踐中不斷修正與重塑,國家利益也會據此改變,並進而影響國家政策及行為,然後再因國家行為與互動而影響國家觀念與認同 - 結構和能動者的關係
國際體系是由能動者和社會結構相互構成,能動者透過國家實踐與互動產生結構以及改變結構,另一方面,結構對於行為者也會產生影響,界定行為者的觀念、認同與國家利益 - Wendt指出國際體系是一個社會結構,由三個主要成分構成
- 物質資源
對結構有其作用,但必須透過國家的認知和定義才能產生影響 - 共享知識
行為者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所享有的相互主體理解和期待,其來源有可能是自然形成,也有可能是原先個體所持有的觀念、認同和國家利益,部分會演化為共享的觀念、認同和利益,又或者可能是透過行為者間互動與實踐形成特定社會環境下的文化或規範 - 實踐
讓行為者觀念、認同和利益改變的關鍵成分,也是造成國際結構本質改變的要件。
也就是結構是透過國家實踐後建構為特定的本質,而實踐的差別或變化會改變國家的觀念,進而又影響國家實踐和互動,並再進一步催化國際結構的改變 - 無政府文化的三種面貌
社會建構主義強調無政府文化是由觀念所建構出來,並在國家互動與實踐的情況下,產生了特定的行為規範和預期而有特定的無政府文化特徵與結構,而這結構又回頭限制行為者的行動和動機 - 霍布斯文化
成員之間的關係主要是敵人,指的是行為者認知到他者並不承認自己存在的權利,也不會限制對自己使用武力的程度或意圖 - 洛克文化
成員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對手,行為者認知到他者承認自己的存在和自由之權利,且他者會有限度限制對自己使用武力的意圖,其目標主要是改變自己的政策或行為,不是生存 - 康德文化
成員之間互相定位為朋友,而其共享的規則之一就是不使用武力,可能還是會有低限度衝突,但不排除聯盟的可能 - 和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異同
- 相同:接受許多理性主義對國際體系的假設
- 無政府狀態的存在
但無政府狀態的文化是流動的,可以改變的 - 生存是國家的首要目的
在不同文化底下,如何保障生存的概念與方法不同 - 國家的意圖不可知
- 承認結構的存在並以國家為最基本的分析單元
- 不同
- 認為新現實主義對無政府狀態的論述忽略了認同與利益的形成與影響,Wendt認為先有了認同和利益才能賦予物質力量意義
- 不同於新自由主義認為認同和利益是內生於社會,建構主義則主張內生於過程,透過知識性的實踐所建構的
- 認為自助和權利政治是社會發展過程的產物,而不是結構的產物
- 強調無政府結構是由文化或認同所形成,因此無政府的內涵可以隨著行為者的觀念而改變
- 建構主義的演進
以個人傾向出發的建構主義、強調情感對於相互主觀造成的不穩定性等建構主義 - 建構主義的挑戰與侷限
- 第一個挑戰
對於本體論、認識論甚至方法論都不存在共識,對於主流國關理論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 第二個挑戰
強調規範與價值,卻無法提出明確的範疇定義與測量 - 第三個挑戰
方法論上的分歧 - 英國學派
- 英國學派的核心論述
- 三種國際關係樣態的傳統
- 國際體系-霍布斯或馬基維利主義
國際關係是一種自然狀態,因此沒有道德存在,國際秩序始終都有戰爭的可能性 - 國際社會-格勞秀斯主義
國家間共享利益暨認同的制度化 - 世界社會-康德主義
把個人、NGO和全人類作為全球社會身分和安排的中心 - 規範、制度與文化的作用
規範的存在與秩序的維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多元主義,規範是由成員間同意後的互動原則,而成員遵守這些規則的動機是為了維持秩序,也就是確保社會的運作和保障自己的利益。另一形式則是連帶主義,這是指成員由於對社會的認同感而遵守規範,因此成員會願意採取集體的行動,來解決造成國際秩序不安的問題 - 英國學派發展困境
- 解釋三種傳統之間的關連與演進
- 三種傳統背後的本體論與方法論不同,難以論述其因果關係
- 其理論難以預測未來國際關係的發展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試論金德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思想〉許書豪、曾怡仁
- 前言
- 金德伯格的 IPE 方法學
- 當代經濟史學的發展
總結來說,經濟學在處理經濟與歷史關係的爭論可分成兩個脈絡。新 古典經濟學將歷史研究隔離在主流研究之外,只鑽研經濟理論的一般性均 衡,集中在靜態的邏輯演繹分析,追求經濟模型精緻與可預測性。德國歷史學派則扮演非主流經濟學的角色,堅持經濟與歷史的不可分割性,使用 統計歸納的方法,側重動態的經濟歷史研究,從歷史分析來論證他們的經 濟觀。 - 金德伯格的歷史經濟學
金德伯格的歷史經濟學反對新古典經濟學與新經濟史學發 展以來過於強調量化或模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承襲德國歷史學派的比較 途徑與國家研究,採用較多的質化分析及歷史歸納法進行動態的研究,以理 解各國經濟發展情況與經濟史的脈絡
金德伯格欲從歷史經驗中提 出兩個概念:第一、經濟利益是鑲嵌在社會結構中;第二,經濟利益或經 濟機會是能夠被共同創造出來
金德伯格的歷史經濟學觀 點則是介於新古典經濟學與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之間,他尊重經濟理論確 實存在部分的解釋效用,但不贊同新古典經濟學精簡的抽象演繹方式。另 一方面,金德伯格雖不像歷史唯物論主張單一主導的歷史定律,但仍相信 歷史存在某些規律或影響發展的關鍵要素,他本人就以「領導權」議題為 核心構築其歷史經濟學的論述 - 金德伯格對 IPE 的貢獻
- 國際經濟與國際政治的整合
對金德伯格而言,世界利益除了市 場效率外,還應包括正義與和平等價值,而這正代表著長期的利益。國際 關係也應非是「零和遊戲」,而是存在著共同的利益。金德伯格並不否認 各國會追逐自身利益的事實,因而重視如何在集體共同利益與個別國家利 益之間取得平衡。對此,經由霸權國家的政治領導與創造群體間共識,可 以調解國際間的利益衝突
從上述可以看出,金德伯格與新古經濟學保持一定的距離,其不僅重視個人利益、物質利益或短期利益,同時也考慮如何實現共同利益、非物 質利益與長期利益。毫無疑問,金德伯格對於後者是寄望於霸權國的領導 角色,這是其提出霸權穩定論的背後思考。 - 比較政治經濟學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對話
金德伯格注意到國內政治與社會結構對國家對外政策的影響,認 為國家利益並非抽象的客觀存在,而是反映國家與國內利益團體或階級協 商後的動態結果,國際經濟衝突就是源於各國政經體制的差異,因而主張 從國內層次切入來討論國際經濟秩序問題。為了提升國內層次研究與國際金德伯格注意到國內政治與社會結構對國家對外政策的影響,認 為國家利益並非抽象的客觀存在,而是反映國家與國內利益團體或階級協 商後的動態結果,國際經濟衝突就是源於各國政經體制的差異,因而主張 從國內層次切入來討論國際經濟秩序問題。為了提升國內層次研究與國際 - 國際公共財
國際經濟體系的運作也需要 一套標準規範及公共財,但在國際面臨的狀況是,並不存在一個可以領導各國的中央政府,也沒有專職負責提供公共財的權威單位,因而金德伯格 主張由一個領導國來擔任這個工作,從事市場開放、維持國際金融秩序與 協調各國經濟政策等任務。簡單來說,金德伯格認為往往都是國家在國內 市場過度的干預,但在國際層次反而沒有一套管理各國行為的機制,因而 主張必須加強國際經濟市場的政治整合過程,而這正是領導國的主要責任 - 金德伯格的領導權論述
- 領導權的內涵
領導權的概念是金德伯格的 IPE 思想核心,在 1940 年代即從歷史經 驗中提出相關的論述。他認為從 19 世紀的英國到 20 世紀的美國,在國際 上扮演的角色都顯現領導者對國際秩序穩定的重要性
群體活動中最常發生的就是公共財的問題與共 同資源配置的困境,國際關係就像是國內開放市場一樣,也存在公共財不 足的問題,因此提倡由單一領導國來提供國際公共財,因為只有領導國才 有能力在自由貿易市場與國際貨幣秩序兩方面提供穩定的力量。當然,領 導國從中亦可以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如此才有意願協調利益衝突與維護 世界秩序,但須將其融合在群體利益中同時兼顧 - 領導權與其他霸權學說比較
相較於國際關係學者慣用「霸權」的概念,金德伯格更偏好以「領導 權」來闡述自身的理念。領導權本質上蘊含著「追隨者」(followership) 的概念,採取的手段並非依憑武力的威脅,也不是單純的利益剝削 。領導國的工作事實上是一種責任,除了承擔 維繫國際體制或市場標準等國際公共財的成本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能夠協 調各國的政策,說服其他國家共同參與國際行動,與帶領其他國家朝向開放的貿易市場和穩定的金融秩序,如此才能取得領導國的正當性地位 - 新現實主義者吉爾平(Robert Gilpin)
從現實主 義與國家中心論的觀點改造金德伯格的領導權論述,此呈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以霸權取代領導權;第二,霸權考量的並不是世界利益,主要還是 本身的國家利益;第三,霸權除了經濟利益外,也追求政治利益。可以看出,吉爾平雖然承襲金德伯格,認為世界經濟秩序 需要一個強權國家來維繫,但重視從國家之間相對物質權力的大小來解釋 霸權的國際行動,並注重霸權的政治權力所能為其本身帶來的國家利益 - 新自由制度主義學者基歐漢(Robert Keohane)在〈霸權穩定論與國際經濟體制的變遷〉
基歐漢認為,即使各 國追求自我利益,但在國際體制下互動會瞭解到彼此的需求,進而促成相 互依賴的利益關係。縱使在霸權衰弱後國際體制仍可降 低國際間交往的不確定性與交易成本,因此成員國在工具理性的私利思維 下,將會選擇維繫原來的體制繼續合作,並將共同利益進一步擴大,達成 更多互利的協議。就這點來說,金德柏格雖然不 否認各國依然是在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但其並不將國家視為理性合一的 整體,會去追求客觀存在於國際體系結構的國家利益,而是認為利益的本 質應是國內與國際層次溝通協調後的結果,因而在乎如何透過領導者來凝 聚群體意識以追求共同利益。 - 新馬克思主義學者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從資本主 義的發展角度來分析霸權的內涵、模式、興衰及在世界體系中的作用他定義下的霸權為,在國家間體系競爭中一個大國 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將它的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於文化的原則與意願加 諸於其他國家。此霸權國家的主要目標在於維繫世界資本主 義的分工體系,並從中汲取最大的國家利益,這和金德伯格強調領導者的 責任在於維持國際經濟體系的穩定,及協調國際間的利益衝突不同。 - 金德伯格的領導權論述是其歷史經濟學方法的產物,其是先從關注國 內利益團體或階級的領導情況,爾後才延伸到國際層次的領導研究,並且 強調領導國的重要功能在於協調各國政策的一致性,但國際關係學者常將 其思想改造為國家中心論或結構主義研究途徑
- 結論
金德伯格的歷史經濟學特色,不僅體現在領導權論述的形成,也反映 在對 IPE 學科發展的貢獻上。金德伯格早在 1950 年代初期就已經注意到 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的不可分割性,透過對國際金融、國際貨幣與世界貿 易等議題的研究,來思考國際經濟中的政治因素。另外,他認為國際衝突 常起因於各國政經體制的差異,所以須考量文化背景、政黨結構及利益團 體關係等如何影響各國的對外經濟決策
金德伯格的研究重點在於霸權領導與國際經濟秩序 穩定間的關係,較沒有深入說明霸權如何可以維持其地位,以及霸權衰退 後國際秩序是否仍可以維持等問題,而後者正是包括基歐漢在內的後霸權 理論關注的焦點。不過毫無疑問,金德伯格對於 IPE 後來的發展是有相當 的貢獻,其不只是提供了後來霸權穩定論的研究起點,在研究方法上他重 視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的互動關係,及打開國際體系與國內層次分析的隔 閡,而這兩者正是 IPE 不同於傳統國際關係研究的特色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政治經濟學〉張亞中、左正東
- 基本概念
- 定義與研究對象
- Gilpin
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分析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的"關聯性",及彼此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學科。
其分析的問題可歸納為三個層次的問題,一是關於市場經濟增長的政治性原因及作用;二是關於經濟上的變遷與政治上變遷的相互關係;三是國際經濟市場對國內經濟的重要意義 -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主義與學派
- 有關重商主義的論述
- 古典重商主義
- 四個主張
- 財富是獲得權力的絕對不可或缺的手段,不管是為了安全還是侵略
- 權力對獲得和保持財富是基本的手段
- 財富和權力都是國家政策洽當的終極目標
- 在特定環境之下,可能有必要為了軍事安全的利益以及長遠繁榮的利益,而犧牲暫時的經濟利益,但這兩個目標長遠來說是和諧一致的
- 古典重商主義重視由外國輸入金銀,當時多認為貧富的標準不是在於生產力的高低,而在於金銀的多少。
其具體政策為禁止黃金輸出、限制原物料以外商品進口,但鼓勵原物料進口,以賺取龐大外匯 - 工業重商主義
該時期強調工業至上,工業生產應比農業生產受到更多關注,其基本論點是國家的生存、自主和安全是國家的最高政策目標,國家可以不惜花上任何代價去達成這些目標,工業化是達成此目標的必要手段。
後起工業國家必須要以國家干預和貿易保護來保護本國的崛起工業 - 新重商主義
主張運用關稅及非關稅壁壘、配額、雙邊主義、策略貿易政策、所得、貨幣、教科文等政策,獲得國家利益 - 策略貿易理論
在於一家公司在母國政府的幫助下,能夠使其在該行業獲取競爭優勢 - 動態的比較利益原則
認為比較利益不是固定的,是由國家和企業創造出來的,一個落後國若想要趕上工業化國家,首先要改善其比較利益與貿易條件 - 國家介入市場競爭
- 保護國內非技術性勞工原則
- 有關自由主義的論述
- 古典自由主義
- Adam smith
- 從交換現有產品而來的相互利益
- 增加競爭
- 透過規模經濟與勞力分工來降低成本
- 更好地利用不同國家的技術與資源(絕對利益)
- David Richard-比較利益
- E.Heckscher
認為國與國之間發生貿易的必要條件,在於貿易商品生產成本(包括運輸成本)的差異,而成本的差異在於各國擁有的生產資源相對豐饒(包括要素稟賦) - Heckscher-Ohlin Theory
從這個定理可以引出兩個推論:一是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趨勢,另一是關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前者是說,即使是生產要素在國家之間不完全流動,但國際貿易也可使生產要素的報酬在國家之間趨於平等;後者是說,由課徵關稅所引起貿易額的變動,將提高一種生產要素的收入,而降低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收入 - 改革自由主義
- 凱因斯
主張政府應該具備更加直接的管理職能,以解決商品生產與市場消費需求之間供需的不平衡 - 新古典自由主義
- 海耶克
反對國家干預經濟,認為經濟自由主義是政治自由主義與個人自由主義的基礎 - 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論述
馬克思主義其分析的單位不是以個人或國家為出發點,而是以「階級」與世界經濟,或是世界體系為其分析的起點。 - 帝國主義
- 霍布森
主張國家制定干涉計畫,透過實施強有力的干預緩和社會矛盾,維護個人自由。
對於帝國主義,主張英國應該停止在海外的帝國主義剝削,轉而建設國內市場,以消費生產出的多餘產品 - 列寧
- 從四方面論證資本主義的誕生
- 生產集中於Konzern、Cartel、Syndicate、Trust
- 對原物料來源的競爭性需求
- 銀行寡頭的發展
- 舊殖民政策發生轉變,富裕的強國尋求在對弱國的剝削過程中擴大其經濟利益
- 列寧的核心論點是資本主義國際經濟的確使世界向前發展,但這種發展是不穩定的,終將導致帝國主義戰爭和國際政治情勢混亂
- 結構主義
- 依賴理論
主要觀點核心在於,在南北關係中,富裕國家-即核心國家-在歷史上就經由剝削、榨取包括人力資源(甚至奴隸)與原料在內的各種資源,從而使發展中國家-即邊陲國家-處於一種從屬地位。 - 世界體系理論
Wallerstein融合依賴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並以歷史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其相信世界體系是一真實的實體,只有透過對世界體系的全盤分析,才能了解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現象。 - 一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有三個基本要素
- 起源於一個利益最大化原則所統御的單一市場
- 一系列具有不同對內、對外強度的國家結構之存在。
國家結構的主要功能是--阻礙資本主義市場的自由功能,以利於改善一個或多個團體的獲利前景 - 對於剩餘勞動的掌握發生於一個包含三個等級的剝削關係之中,這三個等級是-核心-半邊陲與邊陲國家的國際層級關係,這也同時決定彼此間不平等的交換關係
- 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評析與應用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總論》〈現實主義〉廖舜右
- 現實主義典範的緣起與內涵
- 典範緣起與核心概念
- 現實主義的緣起
- 權力的定義與意涵
- Morgenthau
將權力定義為國家執行外交政策的有形與無形力量,有形力量具有可供測量的指標,如人口數目、領土面積、自然資源、軍事準備、經濟程度等。
無形力量則可涵蓋民心、士氣,以及領袖能力等。 - Waltz
相對權力是兩國相互對抗的能力比例,就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而言,國家本身的權力增減固足憂慮,而更重要的是與敵對國家權力比較時的相對消長,才是權力概念的核心 - 雖然現實主義者對於權力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是都將權力因素視為一個國家行為的獨立變項,相較於其他中間變項,更是無法比擬的關鍵變項。
- 國家具有「一致與理性」的行為並為國際關係的主要行為者
「一致與理性」行為的假設為抽象主觀判定,如同個人一般,國家在理性方面具有特定偏好與目標,也會根據成本效益計算,在能力範圍內採取策略與行動來完成目標;而一致性的設定讓國家對於相同事務不會同時具有矛盾與相反的意志。 - 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
- 古典現實主義
- Carr的現實主義六大原則
- 政治現象受客觀法則所支配,如人性等
- 國家用權力追求利益,國家利益是由戰略與經濟能力所界定,且為決策者所追求的單一目標
- 國家有追求利益的永恆性
- 追求利益合乎國家的道德,對於國家而言,採取成功與有效政策才是國家生存的道德原則
- 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道德是不存在的
- 權力政治範疇是獨立自主於其他人類的活動領域
- 古典現實主義強調國家追求利益超過對普世道德的維護,將引導出國際政治被視為權力鬥爭場所的必然結果,並將權力平衡、安全困境、軍備競賽以及外交政策等作為其研究範疇的焦點。
其批評包括對經濟因素的漠視、無視於非國家因素對國家政治的影響、過於簡約(個體解釋全部)、合理化現存秩序的問題解決理論,以及只運用實證研究方法解釋國際政治等 - 結構現實主義
結構現實主義認為主權國家是國際體系的組成要素,輔以國際結構是無政府狀態下自助體系的前提。也就是說主權國家是理性追求利益的行為者,並且強調"相對收益"的獲得,因此必須從國際結構或體系的角度切入,才能有效地解釋國際政治的互動。 - Waltz
- 國際政治處於無政府狀態
- 各行為者均具有相同功能的傾向
- 各行為者的能力不同
- 對於結構現實學派而言,各行為者均處於無政府狀態,又有著相同功能的自助傾向,因此,能解釋國際體系的變數僅有國家間彼此不同的能力分配與排序
- 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的比較
- 相同
- 以國家為中心
- 承認國際無政府的存在
- 重視權力與安全
- 採實證主義的研究途徑
- 不同
- 分析層次的差異,前者側重於國家單位的分析,後者則強調系統層次的重要性
- 理論角色的差異,前者為歸納式的研究,後者為演繹式的研究
- 對於權力與安全兩者關連性的剖析不同,前者假設權力是國家追求的終極目標,後者則認為權力只是為獲得安全的手段。
- 國家是否為政治最後形式,前者認為主權國家作為政治制度最終形式仍有討論空間,後者則認為主權國家為政治制度之最後形式
- 道德議題上的認知,前者強調國家道德與世俗道德的差異,而後者則未提及
- 權力平衡如何形成的差異,前者認為權力平衡是決策者的精心設計及操控,後者則認為是國際體系與結構而自動形成
-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崛起
將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的整合嘗試與論述,被統稱為新古典現實主義 - 理論基本主張
- status quo vs. revisionist
前者傾向於接受當下的國際秩序與權力分配,權力平衡為其維護現存秩序的政策。後者則傾向於挑戰或改變當下的國際秩序。
對於新古典現實主義者而言,扈從強者或與之結盟均為弱者企圖維持現狀或改變現狀的有效選項 - 攻守平衡
當軍事技術在攻勢方面具有優勢地位之時,同盟地位將得到加強(如一戰的協約國與同盟國),守勢方面具有優勢則地位弱化(如二戰的假戰) - 攻守的可區分性
當軍事技術攻守區分性越低時,越容易發生安全困境,相反則促使合作 - 決策者評估因素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對新古典現實主義而言,理念則可用來輔助決策者衡量國際環境,並以此動員國內資源來捍衛其所認知的國家利益。
據此理念可定義為決策者對國際體系的知覺與對國內政治的計算,以及對於整體國家利益的衡量。 - 外交政策之分類與應用
- 制衡政策(國內:維持現狀、國外:維持現狀)
- 扈從政策(國內:改變現狀、國外:改變現狀)
- 避險政策(國內:改變現狀、國外:維持現狀)
避險政策在原則上接近軟性的制衡政策,但因經濟因素仍需保持穩定的關係。因此,是一種同時在經濟與安全目標上雙邊投注的策略,一方面盡量減少在安全議題上的損失,決策者亦不放棄與現狀霸權的合作,另一方面則在與改變現狀的大國交往中擴大利益 - 適應政策(國內:維持現狀、國外:改變現狀)
較無知覺大國威脅的國家,可能會採取適應大國策略的政策,僅在少數的議題上堅持立場,是一種藉著符合對手利益的方式來降低其對自身的威脅。 - 現實主義典範的次級結構
- 攻勢現實主義與守勢現實主義
- 攻勢現實主義依循霍布斯的"性惡論"並結合結構現實主義的結構概念,認為沒有國家欲維持現狀,每個國家的目標都是權力的極大化。在成為霸權之前,國家獲取更多的權利的企圖不會改變,而向外擴張與戰爭是國家獲取權力的主要戰略。
- 守勢現實主義的重要假設為,國家透過社會化的過程,累積有關國家策略的最佳行為方式。尋求穩健的目標與最低限度的安全(權力平衡)是國家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的最佳策略。
- 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的比較
- 守勢現實主義
無政府狀態>自助>維護國家生存>安全極大化>重視權力>對潛在敵國意圖懷疑>避免產生有力他方之權力差距(相對收益)>加入弱勢以制衡強權>權力平衡>永無止境的相互防備 - 功勢現實主義
無政府狀態>自助>維護國家生存>重視安全>對他國(含友國)意圖懷疑>建立有利已方之權力差距極大化(相對收益)>權力極大化>加入強勢>追求霸權>永無止境的相互競爭 - 霸權穩定理論
霸權穩定理論的中心概念強調在國際體系中需要一個主導力量,來驅使、規範、以及管理體系主要成員的互動行為。國家要被稱為霸權,須具備三個主要特質:有能力建構國際體系的相關機制與法則、具有強烈的執行意志,以及承諾推動體系內主要國家互為有利之事項
討論霸權穩定理論的四個面向 - 國際政經合作機制與霸權之間的正向因果
- 國際政經合作機制與霸權之間的非正向因果
- 霸權穩定理論對於維持現狀的重視
- 金德爾柏格陷阱
霸權缺乏提供國際公共財的意願,因而導致混亂的國際秩序,或引起就有國際機制的失靈 - 修昔底德陷阱與新型大國關係
- Thucydides's Trap
意為新興的崛起強權逐漸壯大,驅使主宰地位的統治強權認為其為威脅,而增加衝突與戰爭的風險 - 新型大國關係
在舊有權力政治之上,納入合作共贏的概念,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避免零和式權力競爭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崛起、挑戰與承繼霸權-崛起強權參與建構國際制度過程的觀察〉陳欣之
- 崛起強權與霸權制度的相對關係
國際制度是 個權力競合的 場域,崛起強權除了扮演制度的挑戰者角色外 亦可以透過結盟與抗衡等 在國 際制度內扮演不同面貌,與霸權暨其他崛起強權進行權力的競合 - 國家在建構全球治理制度的競合
- 解釋國際制度的創建有三種動因
- 權力導向
權力導向觀點認為國際制度是霸權主導的產物,並強調建構國際制度是一個攸關何者利益較能被最大滿足的分配問題,根本上它是一個行為者受到無政府狀態牽引而秉持相對收益的產物 - 利益導向
制度是國家問權衡利弊得失後的國際合作結果,其目的是在賽局中取得「柏拉圖最適」結果,或認為建構制度就是一場討價還價的多邊賽局 - 知識導向
認為概念、論述暨認同決定利益的內容,主宰最後建立國際制度的行為 - 創建國際制度有三個階段,分別是談判前的議題形塑、談判、暨後談判的運作等三個階段:議題形塑是指一個課題如何成為一個受到國際重視,認為值得花費心力與時間進行談判的議題;而運
作階段,是指將各造簽署同意的協議轉化為制度安排的過程:談判階段是各造試圖
敲定各方同意之協議文句內容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霸權與非霸權行為者相互競合的場域。
能否掌控建構制度的 個階段,是檢驗國際制度 導權的指標。競爭議程設定者的主導位置,成為前談判階段的主軸,在談判階段,崛起強權進行遊戲規則暨改變對手利益偏好的競合。最終,崛起強權能否置入有利於崛起強權的運作規範,成為國際制度的管理者,是崛起強權能否取勝的關鍵 - 國際建制
- 崛起強權是創建國際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創建多邊制度談判時,
多不能忽視 談判成員計算的問題, 也就是判定何者是談判中不可或缺的積極成員,及何者是未參與談判就會導致協議最終破局的否決成員。
隨著崛起強權國際地位的上場,沒有崛起強權參與的國際制度,似乎命定 運作將是困難重重 - 談判規則是共識決或者為多數決 ,亦給予崛起強權 不同的主導地位。共識決通常無形中賦予個別強權對不符合其利益結局的 最終否決權,而多數決則涉及何者能有效結盟並施展最終的影響力
- 崛起強權日益上揚的權力,使其擁有改變結果的報酬矩陣,透過對其他議題領域之掌控,改變其他談判者的利害考量。
- 主導國際制度並非霸權的專利
- 歷史經驗的啟示
- 柏林公會
處於崛起初期的德國,與霸權享有共同的地緣利益基礎,因此在 1878年柏林公會中扮演"誠實的掮客"的角色 跟隨霸權的腳步,在霸權的主導下,透過限縮俄國勢 力範圈,維持區域權力平衡的局面。此一案例凸顯,崛起強權可能會選擇與霸權合作,扮演霸權利益代理人的角色,強化本國的利益。不過德國亦利用此一機會,凸顯 德國是歐陸權力平衡安排內,一個不可或缺要角的地位 更提升德國的國際信譽。 - 德國召集的柏林會議
英法暨比利時等國,於1884年爆發在剛果區域的殖民衝突,給予崛起的德國一個透過議題結盟方式,主導新興制度創建之手段,約制霸權的機會。當時德國探取與法 國結合,壓制英國的立場 ,插足非洲殖民地的開拓。
具體的表現,則是德國主導下的柏林會議。德國提出以三項國際法原則作為解決剛果糾紛的基準,誘使法國與比利時等國與德國合作,以國際會議處理剛果問題。
柏林會議顯 ,崛起強權符合霸權利益之餘,仍可以透過策略聯盟,主導某種國際制度的創建。 - 美國召集的華盛頓會議(1921-22)
美國設定會議的討論議程,窄化討論的選項,更解除日本得以與美國討價還價的英日同盟,同時堅持地拒絕英國以其他型式條約取代英日同盟的建議,可以說是完全主宰華盛頓會議的進行。透過多邊會議的型式,法制化區域的權力分配與安全局勢,美國採取主動,塑造亞太地區的戰後格局。 當時英國的全球霸權並未退場,美國並沒有採取大英帝國獨霸全球的企圖,美國在華盛頓會議的主要對象,並非是衰退中的大英帝 國,而是在世界權力舞台中崛起的日本 。美國拒絕霸權的同盟關係替代方案,展示崛起強權抗拒霸權主導力量的自主性地位,削弱霸權的治理權威。不過美國當時並沒有主動挑戰霸權地位,甚至是爭取大英帝國的合作 ,共同對付 日本在亞太 的擴張 - 吾人可以發現崛起強權創建國際制度的三種樣態 。首先,在崛起初期,崛起強權會附合霸權,在創建國際制度的過程中,抗衡共同的地緣威脅,意即在霸權領導下,
成為霸權的追隨者
其次,在權力地位成長但尚未凌駕霸權地位前,崛起強權會與其他國家結盟,爭取在國際制度內約制霸權的主導地位。
最後,崛起強權在物質力量超越霸權之後,幅起強權會展示創建國際制度的主導能力,迫使霸權改變立場,削 弱其他崛起強權的權力地位暨威脅;崛起強權在制度創建 程中取代霸權取得主導權的徵兆,已經標示霸權的更迭。 - 結論
戰爭固然是解決國際競爭的最後手段,但是在走上全面霸權戰爭的道路之前,維持現狀霸權所創建的國際治理架構,實踐上已容許崛起強權進行快速的成長,扭轉原有的權力分配架構與位階等次。 繼續當下的國際治理運作模式,可能是最有利於崛起強權永續發展的途徑,再者,非暴力的國際制度主導權之爭,可能反而是列強競逐中的常態,而崛起強權更不可能在此種競逐中缺席 。
第三 ,創建某些新的國際治理規範,並不是霸權的專利,擁有絕佳權力地位的崛起強權,亦擁有快速發展的前景,都強化崛起強權創建國際制度的討償還債籌碼。
最後,選擇在全球治理制度中削弱霸權主導地位,反而能創造崛起強權取代霸權的絕佳契機。因此,國際制度是崛起強權與 霸權之間權力競合的常態性場域,創建國際制度主宰地位的更替,反映崛起強權面臨其他霸權地位競爭者的壓力之下, 最後能否勝出的指標。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