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鄭端耀

  1. 前言
  2.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緣起
  3.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性質
    1. 性質
      1. 不涉入道德價值的判斷與爭議
        接受國家利益說的基本立場,不談論國際道德問題,而且承認衝突和合作同時並存於國際社會
      2. 無意取代傳統或新現實主義的主張
        同時肯定國際體系結構理論的嚴謹性和分析國際總體層次的價值,但認為新現實主義過於簡化,而無法有效分析國際關係的複雜現象
      3. 非屬國際關係總體層次的理論
        不做一般性的陳述,而設定在某些條件下能做精確的陳述
      4. 可適用至國際安全和國際政治經濟領域
    2. 定義"制度"
      持續並相關聯的正式與非正式的一套規則,它們用來規定行為角色、限制活動、和形成期望
      1. 國際慣例
      2. 國際體制
      3. 國際組織
  4.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理論主張
    1. 國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者,追求國家利益
    2. 國際合作與道德無關
    3. 從博弈理論反映國際社會合作的困難與對國際制度的需求
    4. 國際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基於國際社會的需求
      1. 減低國際往來成本
      2. 提供法律架構的依據
      3. 改善消息的質和量
      4. 減輕監督和執行的困擾
    5. 國際制度一旦建立,可以對國家行為行使獨立的影響力
    6. 國際制度不會因為國際權力結構的改變而必然發生變化
  5. 對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批評
    1. 國際制度概念不清
    2. 認為新自由主義錯誤地解讀現實主義對國際關係和國家行為的觀點
    3. 低估無政府狀態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且忽略權力分配的重要性
    4. 高估制度的自主性和功能,低估國際權力對制度的決定性影響力
    5. 現實主義不認同對於制度具有獨立影響國家行為的說法,認為制度無法擔任獨立變數,頂多是個中介變數
    6. 缺乏實證
  6.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評析
    1. 1990年代起,新自由主義進入研究的第三階段,也就是制度化實質內容的探討,即在何種條件下,國際制度有助於合作的形成,其方向有
      1. 探討國際制度的型態、功能與合作的關係
      2. 探討國際制度形式、規劃與合作的關係
      3. 評估國際制度的成效,以及制度規劃與目標達成的關係
  7. 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