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內部因素分析〉楊三億

  1. 前言
    本文關心的烏克蘭,其特出處在於:為什麼這個國家在外部條件相 當(烏克蘭與其他周邊國家相仿,都需要在親歐或親俄的選項中進行策略選擇)的情 況下,但烏克蘭的選擇與其他周邊國家如此不同?該國自獨立初期 1991 年到本文寫作 的 2017 年止,烏克蘭的安全策略選擇不斷在親歐或親俄間激烈震盪,同時政權的交接 過程還夾帶著革命暴力推翻政權的手段,這些現象與周邊國家迥然不同,因此本文將 從內部角度分析烏克蘭的策略選擇,以此釐清結構性權力途徑較難詮釋的面向
  2. 中間地帶國家的安全策略選擇
  3. 從內部因素詮釋烏克蘭的安全策略選擇
    1. 決策者因素:不明確的因果關係
      從決策者從政經歷與出生地因素來看,初步觀察是這些政治菁英都是屬於共產主 義意識形態,不過在蘇聯瓦解前一黨獨大的政治環境,政治人物選擇加入蘇聯共產黨 是可以理解的,但日後分裂卻說明這些政治人物親歐或親俄的基礎不在於意識形態。 烏克蘭獨立後這些政治人物脫離共黨、再各自選擇籌組其他黨派作為親歐或親俄的政 治基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政治人物的分裂乃是基於權力競爭而非意識形 態
    2. 分裂型社會:決定性關鍵因素
      從結構上來看,烏克蘭屬於一個概念上的分裂社會(divided society)殆無疑義, 這個分裂的狀態來自於居住在烏克蘭土地上的群眾及其認同分裂,認同分裂的表現形 式多重,在烏克蘭這裡主要來自於境內的多種民族構成。除族群人口比例外,烏俄族群的地理分佈方式也連帶影響國內民意分佈狀況,烏 克蘭的俄裔人口是沿著西北向東南的方向漸次遞增的
    3. 內部憲政發展:分裂型社會與政治權力游移的制度 表現 
      過往的憲政發展過程顯示烏克 蘭的政黨體系特質: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領袖、權變的政治菁英、以及烏克蘭東西分 裂的選民。權力高度集中與權變的政治菁英使得烏克蘭的政治領袖得以依賴其政治領 袖魅力而存在,並透過東西分裂的選民結構,強化了雙首長制下贏者全拿的政治果實 現象,削弱了原先雙首長制可能出現行政權分享的制度設計
      1. 東西選票分布與族群分布地緣關係
      2. 行政立法合一
        我們觀察到烏克蘭政 治菁英的權力互動,這個框架的特色是:
        1. 政治人物率先透過共黨陣營的分裂競逐 權力,意識形態附庸於政治菁英競逐權力的基礎上,並以此號召群眾。
        2. 分裂型社 會的選票基礎幾乎是沿著族群分裂線而動員,所以是兩種對立民意的基本格局,但在 中間若干省份則存有游移現象,這些區塊民眾親歐或親俄的意識形態較不明顯。
        3. 烏克蘭中央政府的制度設計與憲政發展使政治菁英能在行政權與立法權取得絕對優 勢,這就使得選舉過程中未能掌權的少數族群無法獲得足夠的政治權力而自覺受到傷 害,因此該族群便透過大規模的內部群眾示威、或向外國勢力求援希望獲得平反 
  4. 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模式初探
    1. 規律的親歐/親俄擺盪
    2. 以革命方式改變安全策略選擇
      1. 貪腐:革命的導火線
        貪腐是烏克蘭內部政治發展的嚴重挑戰,這個現象來自於一套綿密的政商勾結所 形成的龐大金權體系網絡,並阻礙烏克蘭的民主化發展。政府與企業雙方透過各式採 購案與特許經營方式提供企業不當得利的空間,並將此種得利回饋給政治人物。
        傳統 上烏克蘭的四大集團,指的是亞努科維奇家族(Family Yanukovych)、Rinat Akhmetov (烏克蘭首富)、Dmytro Firtash(能源大亨)、Ihor kolomoyskyi(金融媒體大亨),這 四大集團在烏克蘭的電訊傳播、金融、能源、礦產等層面形成寡頭統治體系,具舉足 輕重之影響力。
      2. 不斷加大力道的革命手段
        現階 段民眾雖然對親歐的政策選擇具有較高共識(49%的民眾認為烏克蘭應該繼續發展親 歐政策,高於親俄的 8%),但民眾卻極度不信任目前在檯面上的政治菁英(對總統波 洛申科的不信任度曾一度高達 62%),而且如同烏克蘭的族群地緣分布狀況,親歐派的 民眾與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也是從西部逐次向東、南部遞減
      3. 外部因素發揮強化鐘擺效應
        歐俄在烏克蘭外部安全環 境的重要性,外部誘因提供強化了烏克蘭政策的擺盪幅度,使烏克蘭被迫進行選邊站 的策略選擇。本文認為,烏克蘭的革命手段與外部誘因強化鐘擺效應,也就是兩者共 同對烏克蘭施加壓力,使得烏克蘭的策略選擇變動成本漸次遞增。
  5. 結論:內部因素觀點下的烏克蘭危機
    1. 內部因素:安全策略選擇的前導變因
      從策略選擇的內部因素來看,烏克蘭歷次安全策略轉型是政治菁英與民意相互競 爭下的結果,政治菁英的親歐或親俄選擇在這個背景下展開,並且採取相當規律的擺 盪過程,也就是獨立初期的克拉夫區克親歐、庫其馬親俄、尤申科親歐、亞努科維奇 親俄、以及近期的波洛申科親俄。我們也同時觀察到這個內部因素是由烏克蘭的分裂 型社會和贏者全拿的憲政制度發展經驗所共構而成,政治菁英反映上述結構性因素, 而以親歐或親俄路線為其展現。至於烏克蘭安全策略的重大擺盪現象,革命手段是主 要的轉折點,民眾對貪腐和政商勾結的不滿推動革命的發生。
    2. 外部因素:歐/俄的誘因與吸引力之爭
      外部強權透過誘因與制裁等方式介入烏克蘭國內政治發展,從過去經驗來看,歐 俄雙方皆透過財政工具或市場援助等手段以吸引烏克蘭支持。除此之外,俄羅斯有天 然氣供應與軍事優勢,歐盟則有市場與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3. 鐘擺效應與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
      從鐘擺效應觀察烏克蘭過去四分之一世紀的策略選擇,烏克蘭政治菁英曾嘗試採 取避免選邊站的作為,也就是雖然政治菁英或有親歐/親俄的政策偏好,但政治菁英 仍努力避免在歐盟與俄羅斯之間選定立場,希望能透過左右逢源方式爭取歐俄雙方誘 因,使烏克蘭能成為雙方得利的中間地帶國家
    4. 烏克蘭在歐俄中間地帶區的特殊性
      本文認為烏克蘭在中東歐國家群中具高度特殊 性,這特殊性是來自於其內部因素催生的鐘擺效應,安全策略選擇變動的頻率與幅度 高於周邊國家。當多數中間地帶國家正朝向穩固策略選擇的方向前進,烏克蘭卻仍舊 深陷於慘烈的內部鬥爭狀態,這說明從內部因素理解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的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