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文以意識形態為出發點,輔以中國「不結盟」政策背景下 發展出的「夥伴關係」外交特色,說明亞太國家得以採取避險的政策環境,希 望彌補學界目前在避險研究中「體系層次」分析的缺憾。 - 理論與背景
- 避險的定義與測量
本文在進行相關質化研究時,為了避免出現定義上的模糊,對避險的 定義主要還是回歸採用在國家面對兩大強權的競逐時,將經濟與安全分別投放 在兩個不同強權。意即,經濟上向A強權靠攏,但安全上則依賴B強權 - 避險的原因與動機
國際體系缺乏明確的意識形態對立,是中小型國家得以採取避險的主要因 素之一
冷戰結束以後,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兩大陣營相互對抗的態勢不再,這也 使得部分中小型國家得以基於本國利益而非群體利益的考量,憑藉既有資源、地理位置或靈活外交手段,發揮自身實力以擴展外交空間 - 體系層次與意識形態
- 體系 層次主要討論何種國際結構較適合國家採用避險策略
- 在單極體系 (unipolar system)中,非強權國家較容易採用避險。因為體系中的霸權具 有極大的權力優勢,遠超過其他大國,當其他大國個別或聯合起來都可能無 法擊敗霸權時,就會避免挑釁制衡霸權,考慮採取偏向扈從或避險的生存戰 略
- 在雙極體系(bipolar system)下,國家較不容易採用避險。因 為兩大強國會明確地要求其他國家表態支持或加入自己的陣營,次級國家較不 容易維持中立態勢或避險措施。
- 在多極體系(multipolar system)中,因為權力較為分散,幾個主要國家通常會依照情勢發展,動態制 衡可能破壞體系平衡的崛起大國,國家 決策者可以針對其他大國較為自由地 選擇不同的外交政策或手段,並不見得一定要在兩大強權中選邊或同時交好 。國家採取避險戰略的傾向並不明顯
- 「夥伴關係」之政治意涵
- 夥伴關係
中國所建立的「夥伴關係」固然可以大致 分為戰略層次、地區層次、雙邊層次和友好合作關係等四個層次,構成了中國 外交較為完整的對外關係架構。但對這種「夥伴關係」架構做出不同層次的分 析,並不意味著中國與不同國家間關係的遠近親疏,或是重要與不重要的區 別,而是說明這些夥伴關係在功能上發揮不同的作用
中國「夥伴關係」與傳統 軍事聯盟最大的差別即在於,前者並未預設針對防範的特定目標國家,也並未 以意識形態與政治體制的差異來劃分敵我不同陣營,因此並未排斥向競爭對手 或對手的盟國發展夥伴關係 - 戰略夥伴關係
對於中國來說,「戰略夥伴關係」並 不等同於(準)軍事聯盟關係,因為後者還涉及到廣泛的安全與軍事合作。在 中國的外交政策詞彙中,夥伴關係被視為具有戰略性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 一、該關係具有綜合性,包含了所有層面的雙邊關係(例如:經濟、文化、政 治和安全);二、兩國同意針對雙邊關係做出長期承諾,雙邊問題將會在此脈 絡下受到評估。重要的是,偶發的緊張情勢並不會使雙方偏離原有合作方向 - 南韓在美中之間的抉擇
- 選擇南韓的原因
- 南韓在1953年成為美國的軍 事盟國,對於在冷戰期間圍堵共產主義擴張,以及嚇阻北韓發動軍事攻擊發 揮了安全上的功能
- 南韓於1992年8月24日轉向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兩 國經貿關係逐步發展,其後中國分別在2003年超過美國,成為南韓最大的出 口國,在2007年超過日本,成為南韓最大的進口國
- 中國在後冷戰時期延續「不結盟」的外交立場,透過夥伴關係的建立來改善 雙邊或多邊關係交往。中國與南韓則是於1998年建立「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 作夥伴關係」
- 冷戰結束以後,南韓在美國外交政策中仍然具有重要地 位
- 南韓與中國建交後的外交關係變化大致情況如下:
- 睦鄰合作關係:在1992年8月24日中韓兩國建立邦交而簽署的聯合 公報
- 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作夥伴關係:南韓總統金大中於1998年11月訪問 中國,根據《中韓聯合公報》指出,雙方基於《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和中韓建 交公報的精神,在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的基礎上,建立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 作夥伴關係
- 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南韓總統盧武鉉於2003年7月初前往中國大陸訪 問。雙方在聯合聲明中指出,兩國同意以聯合國憲章原則、中韓建交聯合公報 精神以及業已存在的合作夥伴關係為基礎,建立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 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5月下旬,南韓總統李明博訪問中國大 陸。雙方高度評價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關係取得的迅速發展,並一致同意 將「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提升為「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外交、安 全、經濟、社會、文化、人員交流等各領域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
- 成熟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13年6月下旬,韓國總統朴槿惠訪問中 國大陸。在雙方所發表的《中韓面向未來聯合聲明》中指出,應該在互信的基 礎上充實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結論
對中國來說,在總體實力仍不及美國和其主導的西方民主國家聯盟體系陣 營的情況下,如果貿然放棄既有的「夥伴關係」及長期「不結盟」政策立場, 大張旗鼓採取聯盟戰略,更有可能會因刺激周邊國家而遭到制衡圍堵,或引發 激烈衝突,反倒不利於中國的生存利益,並不是基於理性考量的最佳策略。換 言之,從重視國家生存的本性出發,與鄰近各國保持友好關係,不強迫周邊中 小型國家選邊站,應該是北京政府當前的外交策略主軸。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南韓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避險戰略〉陳麒安、吳崇涵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