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全球體系、區域次體系與極數國定理: 攻勢現實主義的案例檢證〉陳冠安、張登及

  1.  緒論:再反省結構現實主義
    1. 結構現實主義之興衰
      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於檢視攻勢現實主義在本體論、體系結構理論和區域 層次上的缺點,據此提出全球層次的運作邏輯:「極數國定理」,以及全球層 次對區域層次的干預(intervention)依據,提出一種「全球-區域雙層分析」 的結構現實主義,完善攻勢現實主義的理論修正。最後,本文也以20世紀東亞 區域體系為歷史案例,進行修正理論所得成果的驗證
    2. 攻勢現實主義的優勢與不足
      1. 本體論:精簡的權力觀與被輕視的地理因素
        由於攻勢現實主義將軍事力量等同於權力,僅將地理 視為恐懼和投射能力的變項,無法直接影響權力,造成權力具有凌駕地理區域 的普世性,使得攻勢現實主義的權力觀在概念上有空洞化的危險,並且連帶影 響其體系結構觀
      2. 體系理論:僅有全球而缺乏區域視角 
        Mearsheimer僅以「水體」做簡略的全球 / 區域劃界,並未進一步對體 系分區進行闡釋,他的區域劃界亦有重疊矛盾之處。而在 未界定誰是全體系行為者,又沒有具體劃分區域體系時,卻認為個別國家可 以成為跨區域的行為者,且未釐清全球-區域行為者各自資格,造成全球與區域體系的界線模 糊,最終使得攻勢現實主義退回只有全球層次,缺乏明確區域層次劃分的守勢視野,殊為可惜。
      3. 結構理論:仍然恆定無政府狀態
        攻勢理論卻並未從根本處闡明:(1)是否存有無政府狀態以外的結構類型;(2)區域體系是否因擁有霸權而導致結構改變;(3)區域內其他行為者是否會因 霸權存在而變為支持層級,抑或是仍追求挑戰現狀 
  2. 理論修正(I):攻勢現實主義動態化
    本研究認為國際關係最主要的物質性建構性因素,就 是英國學者Barry Buzan所提的,融合地理與技術而成的「互動能力」(interaction capacity)
    1. 本體論的動態化:互動能力的地理觀與控制能力的權力觀
      1. 互動能力
        Buzan和Little指出互動能力是單元在體系內通過物資、人員和資訊流動 相互聯繫的能力,涉及物質和社會體系中交通和通訊的速度、範圍和容量,而越低技術的環境,互動能力就越受地理限制
    2. 體系的動態化:全球-區域雙層體系
      為何必須在體系觀上採取全球-區域雙層體系,不能採取單層的國際體 系呢?因為就連採取單一體系觀的Waltz都承認,不同的國 家對於不同的事務會有不同的關心。某些國家關心全球事務,其他國家卻僅 關心區域事務。因此若將關心不同事務的國家放在同一層次進行檢視,理論 的解釋力會受到很大限制
    3. 結構的動態化:結構再調整
      1. 體系結構二分:結構特徵定義結構
      2. 結構類型:無政府、層級和均勢
        我們主張結構理論可以結合Lake(2009)和Mearsheimer(2014)的看 法,承認層級狀態在國際關係的存在。又因為全球體系有巨大的水體切割,層 級狀態僅能形成於區域體系,全球體系仍處於無政府狀態。對於層級狀態, 本文則結合Waltz和Mearsheimer結構理論的共同看法,將其定義為「體系內物 質能力集中的行為者,履行體系內其他行為者所不能行使的功能。」
      3. 結構對行為者的影響 
        結構的重要性,就在於其充當體系約束和支配的力量,改變行為者的行 為,因而能藉由結構來解釋和預期行為者
        。藉由Mearsheimer (2014, 40-42)對維持現狀和改變現狀的選擇來推論,可以得到三種情況: (1)結構為無政府狀態鼓勵行為者提升位置;(2)結構為層級狀態鼓勵維持位 置;(3)結構為均勢狀態雖然同於無政府狀態,然由於有一域外全球行為者介 入本區域發揮霸權作用,所以其在對行為者的影響則如同層級狀態,使行為者 優先追求維持位置。
  3.  理論修正(II):全球與區域的雙層動態關係
    1. 區域層次:被結構性理論忽略的重點
      1. 區域體系之定義
        本研究借助Buzan and Waever的看法,仍以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出發,將 區域體系定義為:(1)一個小於但鑲嵌於全球體系之中,(2)由國家單元構成, 具自身結構性特點(無政府、層級、權力平衡),(3)且互動能力(interaction capacity)受地理條件限制而足以與其他區域分合理切分的國際體系。區域體 系內的大小單元由於高互動能力而關係更加密切,無法個別分割檢視任何單元 關切的區域內安全問題
      2. 極數國、區域極數和結構特徵
        本文依循結構理論的原理,將成極的大國稱為「極數國」,並 將全球極數國定義為:「物質能力之規模足以控制所屬區域體系,從而有能力 挑戰全球霸權的國家單元。」體系內的行為者一旦成為全球極數國,必為所屬 區域次體系之最強國,此即Mearsheimer攻勢理論所稱的「區域霸主」。
      3. 區域體系之運作
        國際政治的歷史則顯示,每個區域體系都有自身的地理與歷史特色。有些 區域可能因為地緣政治與歷史因素,形成穩定不變的霸權國與層級秩序
        由於區域之間的「互動能力」隨全球化日 益加強,區域極數與秩序結構會受到全球層次的影響,因此使得區域體系的運 作有別於全球體系,因為全球體系仍是無上位層次的封閉體系
      4. 區域劃界
    2. 全球層次的運作邏輯:極數國定理
      根據Buzan and Little的分析,當代全球體系是 由多個歷史複合體系發展而成的一個上位封閉體系,封閉性即意味世界上所有 國家都無法置身於全球層次的影響之外,所以讓全球層次變得極為重要,在探 討國際關係時必須檢視全球層次。
      1. 全球層次與全球極數國
        作者同意Buzan and Waever(2003, 84-86)的看法,認為全球體系的層次 並非憑空而生,而係基於區域層次變遷而來。也就是說,全球層次的基礎在 於區域層次,因為每一個全球行為者必先是區域行為者,才能由於某些原因, 晉升到全球層次。晉升的關鍵則依照Mearsheimer(2014)的原始主張,在於 該單元成為區域的霸權。因為只有區域霸權的位置,才能讓單元不擔心來自 本區的威脅,得以將權力投射到域外甚至全球層次上。所以顯然只有區域霸權 才能成為完整的全球體系行為者,即「全球極數國」。
      2. 全球層次的運作邏輯:極數國定理
        1. 全球層次的運作與區域大不相同的原因在於三點:
          1. 全球體系是封閉的 上位體系,結構特徵為無政府狀態;
          2. 全球體系因地理因素限制導致互動能 力受限,無法形成全球霸主與層級狀態
          3. 全球體系為區域體系的上位體 系,可對區域進行干預。
        2. 「極數國定理」
          1. 第一定理:位置競爭。由於全球體系恆定為無政府狀態,全球極數國必競 相追求權力極大化以提升位置。 
          2. 第二定理:全球衝突。全球極數國為追求提升位置,必會因相互競逐權力 而彼此制衡,導致衝突。全球極數國的行為不存在扈從選項。 
          3. 第三定理:區域干預。全球極數國必干預其他區域,以圖影響該區域的極數或結構,其目的是避免該區域出現區域霸權,晉升成為新的全球極數國。 
          4. 第四定理:區域衝突。全球極數國除在全球層次與其他極數國競逐,亦會 在區域層次與其他全球極數國競逐。 
          5. 第五定理:權宜合作。全球極數國在與其他極數國競逐全球位置的同時, 亦可能卸責或權宜合作,以圖削弱對手或第三國,減少全球極數國競爭者。
      3. 全球極數國干預區域的邏輯 
    3. 全球競爭與區域干涉的悲劇
  4. 案例分析:全球多極、兩極和單極對東亞之干預
    1. 全球多極對東亞之干預
      1. 體系格局:全球多極
      2. 假設
      3. 極數國策略:轉變與維持東亞兩強無政府
    2. 全球兩極對東亞之干預
      1. 體系格局:全球兩極
      2. 假設
      3. 極數國策略(I):維持東亞兩強無政府
      4. 極數國策略(II):塑造東亞兩強均勢  
    3. 全球單極對東亞之干預
      1. 體系格局
      2. 假設
      3. 極數國策略(I):營造維持東亞兩強無政府
      4. 極數國策略(II):維持兩強無政府 
    4. 案例驗證小結
  5. 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