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文將試著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這段歐洲統合發展的解釋力 - 歐洲統合的進展與嘗試
一九五八年元月羅馬條約生效後,歐洲統合正式進入了「共同市場建 構」時代。如何建立一個貨物、人員、勞務和資金都自由流通的市場和各 領域的共同政策,遂成為之後歐洲統合發展的主軸。而第一步,就是要建 立一個「對內免關稅,對外關稅一致」的關稅同盟,並實現六國的第一個 共同政策-共同農業政策。 - 共同農業政策與關稅同盟的建立
- 推動籌組歐洲政治聯盟
「歐洲政治聯盟」計畫幾乎全 由戴高樂一手策劃。一九五八年五月他受邀組閣後,即開始構思歐洲的區 域合作:基於法國的經濟利益,他支持實現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共同農 業政策,並希望在羅馬條約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歐洲政治合作架構」, 用以討論歐洲暨歐洲以外政經事務,實踐的途徑是先召開六國政府間的定 期會議,然後再慢慢將之組織化。 - 德法簽署合作條約
「歐洲政治聯盟」計畫失敗後,戴高樂遂決定由六國合作轉向德法兩 國合作,先行建立兩國政治合作。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二日,法國總統戴 高樂與西德總理艾德諾在巴黎法國總統府愛麗賽宮(Elysée)簽訂的「德法 合作條約」(Treaty of Friendship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簡稱「愛麗 賽條約」),開啟德法合作 - 完成共同體行政統一
羅馬條約生效後,歐洲統合呈現三個共同體、三套制度和三個法律體 系的現象。依據羅馬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議會(Common Assembly) 和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也同時是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的 議會和法院。然而,在行政體系方面,三個共同體各有一個部長理事會和 執行機關(執委會和高級總署),以致各界要求合併的呼聲不斷 - 歐洲統合的危機與挫折
- 空椅危機與盧森堡協議
「空椅危機」始於一九六五年六月三十日法國外交部宣布召回參加共 同體部長理事會的法國農業部長和駐歐洲共同體常任代表,並表示暫時不 會派任何代表出席部長理事會議(Boegner, 1965)。要等到一九六六年元 月六國外長在盧森堡集會,正式簽署盧森堡協議後,危機才告結束,共同 體運作恢復正常。 - 法國與蘇聯展開和解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在法俄慶祝建交四十週年之際,戴高樂親函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重申 「儘管歷史捉弄」,兩國仍擁有長久的友誼、共同的歷史和重大的利益。 在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八年間,法國也與蘇聯的中東歐附傭國建立了經濟 和文化關係,一舉成為西方國家中與蘇聯共產集團和解的領袖。
法國未與西方盟國諮商即單獨與蘇聯進行和解的行為,嚴重損害了盟國對法國的信任,西德領袖更以為法國重拾了「聯俄制德」的地緣 政治老路,置戰後歐洲統合和西方團結於不顧。德法合作推動歐洲統合的 機制徹底瓦解。 -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
美國企圖透過「多邊武力」計畫強化北約並實質控制法國核武,促使 戴高樂於一九六五年元月正式知會美國政府,法國將於一九六九年底以前 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屆時所有外國駐軍(即美軍)都必須撤離法國,北約 總部也得另覓地點
一 九六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戴高樂在記者會上向法國人民喊話,強烈批評北 約現有組織根本不合時宜;三月七日,親筆致函美國詹森總統,告知法國 即日起退出北約軍事組織;九日,他在例行部長會議上透露上述決定,要 求政府準備相關措施;十日,他又親函北約各會員國領袖,正式宣布法國 即將退出約軍事組織。 - 法國二次否決英國入會案
宣布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後,戴高樂又於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在記者會上 二次否決英國申請入會案,等同拒絕其它五個會員國領袖的意見,進一步 讓歐洲統合深陷困境。
戴高樂第二次單方面否決英國入會後,艾哈德保 持緘默但放任義大利和荷比政府批評法國,德、義、荷、比、盧五國甚至 將英國入會列為所有共同體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共同體遂陷入缺乏互信、相互掣肘的危機,直至一九六九年四月戴高樂去 職下野 - 相關理論的解釋
- 古典現實主義
- 法國的國家利益
戴高樂對法國國家利益的界定,極符合古典現實主義的排序,認為法 國首要追求安全的生存空間,然後尋求獨立自主,並同時追求政經利益。
為了確保法國的生存安全,他堅持美歐聯盟,主張美軍留 駐歐洲,一方面壓制德國軍國主義再起,同時嚇阻紅軍西侵;在國家生存 安全無虞後,戴高樂就試圖將法國的外交空間拓展到極致,力圖在美蘇夾 縫中在國際間尋求獨立自主的可能性。由於法國屬於美國領導的西方陣 營,戴高樂因此儘量和美國外交保持距離,並伺機緩和與蘇聯的關係,擴 大法國的外交空間;最後,在安全無虞和外交自主的前提下,戴高樂亦致 力法國政治和經濟的發展 - 西德的國家利益
西德的生存安 全是仰賴美國的支持和北約架構。歐洲統合對西德國家利益的貢獻,則在 於擴大了西德外交自主的空間,並有助進一步鞏固西德的民主政制和西方屬性
在前述國家定位的大戰略思維下,艾德諾幾乎從未以純經濟利 益來制定西德的歐洲統合政策,而是堅持「以美德同盟(北約)為主軸, 以德法合作(歐體)為槓桿」的國家戰略,捍衛西德國家利益。只要不損 及北約和美德同盟,艾德諾全力支持歐洲統合 - 英國的國家利益
二次大戰後,德法和解、 致力統合,使得英國歐洲外交頓失可供操作的槓桿。尤其,由七國組成的 「自由貿易協會」無論在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上均無法與共同體六國抗 衡,英國遂改變當初拒絕加入歐洲統合的態度,開始試探加入歐洲共同 體 - 新功能主義、制度主義和自由政府間主義的批判
- 古典現實主義
按照古典現實主義,歐洲統合運動完全由各會員國,尤其是強權的領袖主導, 主要的動力來自國家利益的考量和各國利益的妥協
現實 主義學者霍夫曼就是持這種看法,他認為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的歐洲 統合運動完全操諸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手中,與國際政治中的任何跨國合作 如出一轍。 - 新功能主義
一九五八年哈斯發表《歐洲統一》(United of Europe)專書, 建立新功能主義論述途徑,直接挑戰霍夫曼的現實主義途徑。一方面,哈 斯否定統合運動完全由國家領袖主義的論述,凸出超國家領袖的角色和各 國菁英跨國結合的動力,認為實際主導了一九五○年代的歐洲統合發展中 的議題設定、條約談判和制度創建 - 自由主府間主義
一九八○年代中期隨著「單一歐洲法」(Single European Act, SEA) 倡議,統合理論辯論再興。莫拉維塞克(Andrew Moravcsik)創設自由政 府間主義,重申歐洲統合運動仍由英法德三強領袖主導。他針對一九八四 至八五年「單一歐洲法」談判過程加以研究,認為,「整個歐洲統合運動 的發展,就是由會員國領袖所做出一系列理性抉擇的結果(Moravcsik, 1998)。」
莫拉維塞克因此借用了國際 政治學者科恩(Robert Keohane)的「建制理論」(regime theory)和談判 理論「二重賽局」(two level game)的論述,大幅修正了霍夫曼對於歐洲 統合的理論解釋,提出自由政府間主義「利益競合、代表談判和制度選擇」三階段的論述 - 綜合上述理論檢視,新功能主義、自由政府間主義和制度主義對古典
現實主義的批判包括了:
第一,忽略了超國家領袖和機關的角色
第二,忽略了國家利益形成的複雜過程。 - 針對自由政府間主義批判的回應
針對自由政府間主義關於國家利益形成過程的質疑,依上述八個案例 中,政治聯盟、德法合作、空椅危機、貨幣合作、退出北約、否決英國入 會和東向和解,完全是出自法國總統戴高樂個人的主張,不但是「由上而下」的決策過程,而且是基於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的考量,與自由政府間 主義所繪「由下而上、經濟掛帥」的結構剛好相反 - 針對新功能和制度主義批判的回應
莫內和他的行動委員會並不是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九年歐洲統 合的主導者。在本文所檢視的八個案例中,他和行動委員會在其中四個發 揮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即使是最具影響力的原子能共同體和德法合作案 中,莫內也必須透過說服會員國領袖,才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與新功能或 制度主義論述中的「主導」角色相去仍然甚遠 - 結論
按古典現實主義所建構的「法國發動-德法合作-六國妥協」的三階 段分析架構確實能有效解釋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九年歐洲統合發展過程中 的羅馬條約、政治聯盟計畫、愛麗賽條約、行政合併、盧森堡妥協等嘗試 和成就,也可以解釋法國為何同時不顧西德立場,拒絕英國入會、退出北 約軍事組織,並與蘇聯展開和解
前述古典現實主義的三階段分析架構,還必須加入「認知」的 變數。從「法國提案」到「德法合作」,兩國領袖不但要有共同國家利益 的認知,這個認知也必須能「說服」大部份的國家菁英。再從「德法合作」 發展到「六國共識」,則必須讓其它四國領袖都至少「認知」該項提案不 會損及該國「安全生存」的核心國家利益,且可能有助該國的獨立自主或 政經利益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戴高樂時期 歐洲統合運動發展的解釋〉蘇宏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